當上宰相不幹正事,整天喝酒卻深受百姓愛戴,後代還出了幾任皇帝。當宰相不幹正事被皇帝批評,他將皇帝懟到無語,爲此留下一個成語。

西漢的建立者劉邦是草根出身,跟隨他一起艱苦創業的,大多也是底層民衆,比如西漢的前兩任相國(宰相)蕭何與曹參,都是沛縣的小吏,蕭何爲主吏掾,曹參爲獄掾(即後來的牢頭、典獄長之類)。蕭曹二人與時爲沛縣泗水亭長的劉邦及屠夫樊噲、車伕夏侯嬰、吹鼓手周勃(名將周亞夫的父親)是發小,一直廝混在一起,用一句俗話來說,他們是過命的朋友(生死之交)。

所以,當劉邦舉起抗秦義旗時,蕭何與曹參等人是積極的參與者。在幫劉邦滅秦敗楚的過程中,曹參身經百戰,屢建戰功, 攻下二國和一百二十二個縣。劉邦稱帝后,對有功之臣,論功行賞,曹參功居第二,賜爵平陽侯,給了他一萬戶的食邑,地位跟地盤上僅次於蕭何。而衆臣對曹參的評價則是:“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蕭何成爲劉邦的相國時,曹參擔任了劉邦大兒子齊王的相國。曹參做齊國丞相時,天下剛剛平定,如何安撫百姓,儘快恢復生產爲第一要務。爲了尋求治國辦法,曹參不恥下問。他聽說膠西有位名叫蓋公的隱士,精研黃老學說,有治世之才,就派人帶着厚禮把他請來。見到蓋公後,蓋公對曹參說,治理國家的辦法貴在清淨無爲,讓百姓們自行安定。

所謂的無爲而治,就是政府不生事,不擾民,這樣百姓才能安定的生活下來,百姓安定了,社會就安定了,經濟也就有發展的空間了,只要一個國家的經濟好,國家自然就好了。此後,曹參正是按照蓋公的建議治理國家的。他當齊國丞相九年,齊國安定,人們大大地稱讚他是賢明的丞相。

曹參治理齊地的成功,得到了朝野的一至肯定。所以,當大漢的首任相國蕭何知道自己要不行了的時候,就大力向蕭何向孝惠皇帝劉盈推薦曹參,讓曹參繼任漢朝的宰相。劉盈對蕭何是充滿信任的,所以,蕭何死後,曹參就被惠帝召回長安,成爲大漢的第二位相國。

但是,曹參繼任相國後,他的種種表現卻讓漢惠帝劉盈非常失望。曹參履職之後,並沒有新的施政方略,而是依然執行蕭何當時留下的制度法令,任用蕭何曾經任命的所有官員。

曹參早年疆場拼殺、性格火爆,到了晚年爲人和善,見到別人有細小的過失,總是隱瞞遮蓋,因此朝中平安無事。並且,曹參常常召一幫人到家中喝酒、唱歌,不以國事爲重。曹參的如此作派,遭到許多大臣的議論與反對。

其實,曹參之所以飲酒無度,是爲了使前來關說之人灰頭土臉、無法開口而歸,所以當關說之人一會見曹參,曹參輒不停敬酒,至灌醉對方爲止,使對方根本無從開口。曹參自己整天痛飲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賓客們見曹參不理政事,上門來的人都想有言相勸。可是這些人一到,曹參就立即拿美酒給他們喝,過了一會兒,有的人想說些什麼,曹參又讓他們喝酒,直到喝醉後離去,始終沒能夠開口勸諫,如此習以爲常。

不僅大臣們不理解曹參爲相後的作爲,就連漢惠帝劉盈也沒能理解曹參的用意與良苦用心,反而埋怨曹參不理政事,是看不起自己。有一天,漢惠帝對曹參的兒子曹窋說:“你回家去私下問問你父親,先帝剛逝,新皇年輕,您身爲相國,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請示報告,根據什麼還治理國家大事呢?“隨後,劉盈又叮囑曹窋,說“這些話不要說是我告訴你的。”

讓惠帝沒想到的是,當曹窋詢問父親時,卻遭曹參責打二百杖。惠帝這下不幹了,這不是打狗欺主嗎?所以,次日上朝時,劉盈就責備曹參說:“你爲什麼要懲治曹窋?上次是我讓他規勸您的。”

曹參謝罪說:“請陛下自己仔細考慮一下,在聖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誰強?” 惠帝說:“我怎麼敢跟先帝相比呢!”

曹參說:“陛下看我和蕭何誰更賢能?” 惠帝說:“您好像不如蕭何。”

曹參說:“陛下說的這番話很對。高帝與蕭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經明確,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謹守各自的職責,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隨意更改,不就行了嗎?”

曹參的話很有道理,惠帝這下無語可對,只好讓曹參繼續做個喝酒、享受的太平宰相。由此,還留下了一個著名成語,叫“蕭規曹隨”

都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官員一朝政,但是,做爲普通百姓來說,他們需要的是不折騰,一項規定得有持續性,這樣纔不會勞民傷財。

曹參做漢朝相國,前後有三年時間。他死了以後,被諡爲懿侯。曹參死後,他的兒子曹窋接替了他的侯位。幾百年後,他有個名叫曹操的後輩,又給曹家打下一片江山,先後出了幾任皇帝。

雖然他在任期間並沒有什麼大的作爲,但是,卻受到百姓的讚揚。當時的民間就流傳着這樣一首歌謠:“蕭何爲法,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淨,民以寧一。”

這首歌謠的意思就是,蕭何制定法令,明確劃一;曹參接替蕭何爲相,遵守蕭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變。曹參施行他那清淨無爲的做法,百姓因而安寧不亂。

從蕭何與曹參的故事來看,有時,無爲就是有爲——繼任者能將前任的工作接力做好,對百姓就是最大的恩德。

(圖片來自網絡)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