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三點。

一·為人處世永遠記得分清親疏,擺正自己的位置。

蕭何和呂后什麼關係?同鄉故交,利益綁定。想當年呂后他爹剛到沛縣,沛令設宴招待時,蕭何就是站門口收份子錢的,是為故交。後來呂后他老公劉邦出外服徭役,交情一般的人送三百,他蕭何送五百,是為摯交。劉邦舉事造反,掉腦袋的事情蕭何帶全家響應,是為生死之交。你韓信一個半路參加革命的,在劉氏夫妻倆想你死的時候,能指望蕭何不出賣你?

蕭何和韓信各自的位置是什麼?劉邦其實說得很清楚:

高帝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知獵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

《史記·蕭相國世家》

他倆是劉氏「功人」和「功狗」的區別。人能薦狗,為什麼不能賣狗?

二·人是最善變的。

我們生活中受騙很多時候就是天真地以為我們瞭解別人。其實「人之難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險「,因為,」浮雲不足以比其變「。人是最善變的。每分每秒都有無數念頭閃過人的頭腦。人隨著年齡而變,隨著環境而變,隨著時代而變,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人唯一不變的就是永恆的變化。 從蕭何舉薦韓信到蕭何出賣韓信都過去多少年了,蕭何會產生多少變化? 舉薦過你,瞭解你的才能就能不出賣你?

三· 人變化的恆定不變數是自身利益。

蕭何舉薦韓信時的自身利益是什麼,是與劉氏集團的「一榮俱榮,一毀俱毀」。這個時候發現人才,舉薦人才,一切為了創業大業,是符合他自身利益的。到了政權建立,身為丞相的蕭何自身利益何在?自保。

此時的蕭何已經受到了劉邦的猜忌,保全自己纔是他的根本利益所在。保護自己,當然是要犧牲別人的利益。你韓信一個外來戶,又有什麼資格和本錢不被出賣?


原文: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羣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

先不說韓信蕭何關係怎樣,很明顯,呂后的刀都已經架在蕭何脖子上了,蕭何能咋辦?要是韓信成功了,沒準蕭何就會幫助韓信: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

深思:做事要團結,要周密,不要把祕密搞得人盡皆知。


本來就是利益關係,扯什麼犢子。蕭何和劉邦周渤樊噲是好老鄉好朋友,和韓信什麼都不是。


【呂后恐,不知所為。人或謂呂后曰:「留侯善畫計筴,上信用之。」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曰:「君常為上謀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臥乎?」留侯曰:「始上數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呂澤彊(通「強」)要曰:「為我畫計。」留侯曰:「此難以口舌爭也。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義不為漢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來,以為客,時時從入朝,令上見之,則必異而問之。問之,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

對照起來看,天知道呂后和韓信合謀的時候是不是也是同樣的,呂家人拿著刀對蕭何說怎麼處置韓信。

而且韓信是前196年去世,劉邦次年去世,加上之後彭越被殺也是因為呂后進言,劉邦臨死前還想殺樊噲,陳平和周勃在他死後才返回長安。

【平行聞高帝崩,平恐呂太后及呂嬃讒怒,乃馳傳先去。逢使者詔平與灌嬰屯於滎陽。平受詔,立復馳至宮,哭甚哀,因奏事喪前。】

韓信等人之死可能就是劉邦和呂后家族的鬥爭,劉邦擔心自己死後呂氏做大,外戚干政,呂后大哥呂澤司馬遷說「發兵佐高祖定天下」,陳豨、靳歙、丁復、傅寬、蠱逢等功臣都和他有關係,而且以他的功勞足夠封王。而如果韓信等人不死,功臣集團可能就有強有力的軍方勢力為後盾,尤其之後匈奴單於侮辱呂后,季布說是劉邦都幹不了匈奴,樊噲能贏?但倘若韓信在,呂后震怒之下,韓信可能就拿到兵權了。


這有啥深思的,蕭何本來就是和人家劉邦一起造反的,舉薦韓信只是因為韓信有能力,當時需要韓信,現在天下平定了,你韓信也飄了,要整死你韓信了,再加上之前劉邦也猜忌過蕭何,聰明如蕭何還不立馬獻計獻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