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開始「國士無雙」到後來的評價有何變化?希望能用原文回答。


何進言韓信,漢王以信為大將軍。

淮陰侯謀反關中,呂后用蕭何計,誅淮陰侯,語在淮陰事中。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

《史記·蕭相過世家》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戲下,無所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鬱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羣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史記·淮陰侯列傳》

同為漢初三傑,蕭何於韓信,早期像伯樂於千里馬。韓信早期,跟過項梁,跟過項羽,都沒得到重用。滕公(夏侯嬰,劉邦的死黨)救了他,當了他的第一個伯樂,但還是沒被劉邦看重。正是因為蕭何的推薦,韓信一躍成為劉邦手下第一大將。要知道劉邦當時雖然被項羽擠壓,封到漢中,那也是天下19路諸侯之一啊,手底下的大將,起碼有,樊噲、夏侯嬰、灌嬰、周勃、周舍、周苛、紀信、靳強······論資質,論交情,怎麼算也輪不到韓信啊,可是你看劉邦,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可以說劉邦慧眼識英雄,但蕭何的舉薦絕對有很大作用。

後來韓信的成就,大家可以有目共睹,無需多言。

但是到劉邦平定天下以後啊,情況就變了。蕭何可以通過多次認慫(自誣)自保,但韓信必須死,天下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嘛。其實,弄死韓信向呂后(劉邦)表忠心,也是蕭何自保的一種手段而已。

至於韓信為什麼必須死,請看這個。

漢初三大功臣,為什麼只有軍事天才韓信必須被除掉?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因為沒有受到重用跑了

蕭何大晚上出去追他還曾經這樣說過「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一路把韓信捧了上去讓劉邦大張旗鼓拜他為大將

事後劉邦忌憚韓信

所謂功高震主韓信被貶又多次被陰

因為陳豨呂雉等人

最後還是蕭何命人將他捆起來在長樂宮殺了

所以蕭何對韓信的才能一直都是非常肯定的

但是可能對他來說韓信只是棋子自己地位的鞏固有一部分原因是靠扶韓信上位「至如信者,國士無雙」韓信能有這麼大的成就也是拜蕭何所託

似乎有點跑題………

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首先國士無雙肯定是蕭何很中肯的評價就韓信整個楚漢戰爭開了掛的表現也配的上這就不多說了後來設局殺韓信就像樓下所說蕭丞相也是被形勢所迫不合作也得合作不然自己很可能被老女人弄死落的和淮陰候同樣下場


都設局殺他了,還需什麼評價?

蕭何在呂后面前表忠心,設局殺韓信,說明韓信在蕭何眼裡就是一個忘恩負義的白眼狼。

謀反罪是要連坐的,韓信是蕭何推薦的,韓信謀反,蕭何要被連坐的,按律就會和韓信同罪處理。

好在蕭何藉此機會在呂后面前表忠心,幫助呂后處理掉韓信,立了大功,功過相抵才沒被牽連。


當世良將,十三幺,但是蕭何是周總理級的人物,為了理想可以自毀名譽,為了百姓可以忍辱負重,當然為了穩定也可以為虎作倀。

其實韓信的死,壓根不幹蕭何什麼事,呂后想殺韓信沒必要要通過蕭何,韓信此時已是甕中之鱉,其實呂雉是最通人心的,當初韓信能直接升任大將軍,無非是劉邦賣蕭何面子,當時跑一百個韓信都沒跑一個蕭何來得重要。

那麼,我們就知道了,在劉邦心中的疙瘩老早就結下了,韓信是蕭何一黨,但是呂雉是明白人,蕭何的為人作為沛縣老鄉,她是最清楚的,而且這麼多年蕭何輔佐太子劉盈,無論如何,呂雉也要保住這個至關重要的太子黨。

這麼看來,韓信不僅在戰場上有掃平六合之用,就是死,也能穩固蕭何的地位,死得其所。


才能需配心眼兒,不能缺一門兒,韓信是例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