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很有名的漢初三傑之論中一段: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撫民,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這段話是劉邦自己說的, 還是劉邦說過類似的話, 然後司馬遷加工潤色整理出來的?

私以為劉邦的文化水平說不出這麼精妙的句子。


首先必須指出,題主列的這句話,並非出自《史記》,而是《漢書·高帝紀》。《史記》當中這一段略有不同: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史記·高祖本紀》

然後說結論,我認為這句話應該確實出自劉邦之口。

首先從時間上來說,這是高祖登上帝位以後在公開場合說的話,有史官記錄下來是順理成章的。從邏輯上講,不需要司馬遷再去腦補。

最後就是題主說的劉邦的文化水平的問題。

實際上題主列的這幾句比較工整精妙的地方在哪?我覺得應該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但我們前面說了,《史記》的原文不是這樣的。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史記·高祖本紀》

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史記·留侯世家》

相比之下,原文說不上多工整,確像是劉邦張口就能說出來的。後來演變成「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也並非司馬遷之功,而是後人的潤色。

從《漢書》與《史記》的異同之處來看,不能排除司馬遷也稍加潤色的情況,但即使有也應該不多。應該認定這句話的版權方是劉邦,司馬遷可能對其中幾個字有所增刪潤色,我認為這樣是比較妥當的。


在司馬遷那個時代,其實信息的傳遞性是很弱的,很多文獻還是要依靠竹簡,竹簡能記錄多少,何況很多還在戰亂中散失了。

司馬遷儘管意志強悍,但仍舊是普通人,對於先秦時代的很多史料都不能得到第一手資料,何況其它。

史記的意義在於是第一部紀傳體史書,而不是一部事無遺漏的紀實大片。

但這些無妨於司馬公大無畏的堅持精神。


看文章末尾,司馬遷一般會寫哪裡聽來的段子。

比如韓信的段子,疑似來源「太史公曰:吾如淮陰,淮陰人為餘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餘視其母冢,良然。」

司馬遷這裡說他曾經去過韓信老家,聽了當地人瞎掰,巴拉巴拉。

比如樊噲等人的段子,疑似來源「太史公曰:吾適豐沛,問其遺老,觀故蕭、曹、樊噲、滕公之家,及其素,異哉所聞!」

也是去了他們老家,聽當地人瞎掰,巴拉巴拉。

比如衛青霍去病,一個是司馬遷年代比較接近,在史記裏的來源反應「太史公曰:蘇建語餘曰:「吾嘗責大將軍至尊重,而天下之賢大夫毋稱焉,願將軍觀古名將所招選擇賢者,勉之哉。」

司馬遷可能認識蘇建這個人,聊了一下思想感受。

諸如此類。


我認為很可能是原句,因為&創作距離劉邦不遠。作為開國皇帝在公開場合的發言,被記錄一點不奇怪。退一萬步講,即使不記錄,去找功臣後人取材也不難。

劉邦的文化水平劉邦作為亭長,又學過,文化水平不低。「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乃謂陸生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陸生乃粗述存亡之徵,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嘗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號其書曰「新語」。以上史料都能側面說明劉邦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史記如何使用材料1.幾乎是原句照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史記.五帝本紀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尚書.堯典

2.改寫與補充。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師氏、虎臣、百尹、御事-史記.周本紀乃命召公、畢公率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尚書.顧命3.口述材料太史公曰: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遊,具知其事,為餘道之如是。是否為原話就很難說了。4.故事型的材料太史公曰寫了很多司馬遷實地走訪,這給我們一種假象,司馬遷寫史用了很多街談巷議的內容。其實不然,實地探訪固然對司馬遷眼界、史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這部分材料使用的可能沒有我們想像的多。很多傳說故事其實早就形成了文字材料。[1]

比如&中孫武用吳王姬妾試兵法,&證實這個故事早就有了,所以還沒發現史源的情況下,很難確定來源。

綜上我認為很可能是原句,或者有些字句差異。但應該不會多。文本修正樓主引用和史漢都不一致,從差異看,樓主可能引用了錯誤的&。樓主: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撫民,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漢書: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史記:夫運籌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參考

  1. ^藤田勝久:史記戰國史料研究


肯定是潤色過呀,你看史記和其它幾部史書記載同樣的人說同樣的話,文字都是不一樣的。

史記孔子弟子列傳中,很多話選自論語,但是和論語內容也不盡相同。說明要麼論語最初的版本和今天不同,要麼司馬遷做了一點改動,也可能兼而有之。不過從史記集解、索引、正義中皆可以看出,司馬遷對原文沒有百分百的照搬

而論語和史記,論語記載原話的可能性更高

二期論語很可能有一部分語錄也是經過潤色的

再說劉邦

首先劉邦作為基層公務員再加上後來頒布的政令都可以看出,劉邦最起碼不是文盲。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撫民,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意思就是坐大帳指揮全局,我比不上張良

治國安民,我比不上蕭何(蕭何出身也很普通,不是也能成為一代良相)

打仗我有比不上韓信。

這三句話都是客觀事實,司馬遷寫下來可能把口語化的詞潤色成可讀性較強的文字。但這幾句話本身也不需要什麼文學素養吧

劉邦不至於連成語啥的都不會說吧

順便說下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起大風了雲在天上飛啊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老子牛b了回家了呀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上哪找保安幫朕看住朕的江山?

其實大風歌魅力就在於簡單易懂,而且大氣磅礴。但是這種三句沒有半,看官您看其實沒啥文學性,只不過劉邦的經歷,寫不出這種東西也難吧,劉邦可是很善於思考而且很聰明的人,和後來的一些大老粗不一樣的。


剛看完白川靜老先生講中國古典文學史的《史記與陶淵明》,其中提到一點這方面問題,試答一下。

白川靜是日本著名漢學家,畢生致力於漢字學、金石學、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工作。他對學問的熱愛達到了癡迷的地步,他的白川研究室每晚總是燈火通明到十一點。在做學問這件事情上,他的名言是,學者80歲以後才能成為真正的學者。

白川靜在67歲時編定的《中國文學史》,是集合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成果的代表作。此書分為《從神話到楚辭》、《從史記到陶淵明》兩部。

第二部《從史記到陶淵明》書如其名,從《史記》說起,全面描述總結了西漢初期到南北朝時期中國文學史的變遷。本書自司馬遷、漢賦與樂府,講至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陶淵明、謝靈運等文學派別與著名詩人、作家的人生經歷、創作道路,內中常有發前人所未見之處。

讀過此書之後,許多歷史疑問得到一種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感。

比如說,為什麼生活時代距秦漢之際有百餘年的司馬遷在《史記》中關於鴻門宴的細節描寫歷歷有如親見,無論是數次暗示項王的范增,還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驚險,更比如樊噲生喫肘子的豪猛,難道司馬遷是個歷史穿越者,曾穿越到現場親眼所見過不成?

日本漢學家白川靜在《從史記到陶淵明》一書中認為,陸賈所做的《楚漢春秋》是《史記》創作的藍本之一,《項羽本紀》中關於鴻門宴的精彩描述基本都來自《楚漢春秋》中的記述。

不但《楚漢春秋》流傳至今的部分佚文記錄了相關資料,且白川靜認為,只有親身經歷者,才能對鴻門宴做出如此深入細緻的描述。

據《高祖本紀》所載,劉邦在攻陷鹹陽前,派酈食其與陸賈二人對秦將以財寶相誘,可見鴻門宴事件發生時兩人應都在現場,所以陸賈才能將鴻門宴的場景寫的如此翔實生動。

而司馬遷的《項羽本紀》如此精彩,也與採用當時史料的質量密不可分。

白川靜還認為,《史記》中的一部分文章,比如《刺客列傳》等篇章,是由司馬遷之父司馬談編撰的。

司馬遷親筆創作的,其實是《史記》中各篇的論贊部分,及發生於自己生活的時代並親自見聞的事件。

當然,《史記》的確是由司馬遷整理而成的。總體而論,司馬遷的修史大業,是在其父司馬談打下的堅實基礎上完成的。

以上觀點,是日本文字學家、漢學家白川靜經過細緻翔實的考證得出的結論。應該說,日本學者嚴謹細緻的治學風格在他這本文學史普及之作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書中多有前人未關注或涉及的細微之處,令人常有豁然開朗之感。


我在想如果不是劉邦說的,司馬遷咋這麼會總結呢……


記載下來的內容是文言,用文表述的言,人們真正說的是古白話,即使大學問家大文豪,難道說話都這麼工整麼?

史記中有記載楚人之白話,全然不同於文言。可知劉邦用楚語表達了這個意思,司馬遷做了整理。


史記寫的跟小說似的,讀起來特過癮,肯定是司馬遷加私貨了啊。雲夢秦簡出圖以後太史公臉都打腫了


二者都有。多數情況下是採用舊說。你舉例的就是舊說,而且是假的。劉邦不可能說這樣的話。

菜九段熟悉的相關問題參見菜子學院。

九段道場.菜子學院 - 知乎 九段道場.菜子學院九段道場.菜子學院 - 知乎 九段道場.菜子學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