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月,京東幾乎天天都在上熱搜:組織架構大調整、數位CXO離職、核心高管調崗……各種傳聞讓人驚訝:京東到底發生了什麼?

對此,京東集團對外迴應稱:這只是公司正常的人員流動和架構調整被誇大了。但從京東在組織架構和用人方面短時間內釋放的大量信息,我們還是能夠感覺到:京東正在發生着一些重要的變化。

轉型陣痛:京東可得不起“大企業病”

作爲中國互聯網的第四級和一家擁有近18萬員工的企業,京東毫無疑問是一家大公司,甚至是一家巨頭型公司,但京東所處的互聯網行業和競爭尤爲激烈的電商領域,這決定了京東可是得不起“大企業病”的。

劉強東對於這一點應該是非常清楚的,從去年就已經開始的一系列業務架構和組織人事的調整說明,京東已經明確認識到外部挑戰和內部問題,目前的系列舉措都在按照戰略方向推進。一方面是既有業務的有質量成長,不斷降本增效;一方面是積極推動新業務的成長,持續下沉資源和決策權,激發創新活力。

市場退潮時才知道誰在裸泳,在宏觀經濟環境不佳時,企業的問題和困難會更清晰地凸顯出來。當下選擇轉型的不止是京東,騰訊、百度、阿里都在談轉型,都在謀劃着以怎樣的姿態迎接互聯網的下半場。

但轉型怎可能來得順風順水。10年前,劉強東執意自建物流,當時也是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但也正是因爲那次變革,才讓京東最終在電商亂戰中成功突圍,並憑藉由此打造的核心競爭力,一步步建立了今天的京東。

今天,京東無疑又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外部環境的變遷和自身的成長讓京東面臨着再一次的變革,這一次,不只是京東,所有建立在互聯網和電子信息產業基礎上的行業,都面臨着人口紅利衰減,從增量市場走向存量市場的轉型,此前那種以資源換效益的粗放模式已經走不通了。

京東零售集團CEO徐雷此前曾在京東年會上直指出京東目前存在的幾類問題……其實對行業這些都不太陌生--典型的大企業病。但徐雷認爲,如果說傳統資源壟斷型企業還有資格生病,或者說能耐受這些病痛,那在零售領域靠着“搬箱子”起家、利潤一直徘徊在盈虧線上下的京東來說,大企業病會是致命的。

“我們要簡化管理和職能流程,精細化運營,倡導拼搏精神。”徐雷表示。

據記者瞭解,在京東的此次轉型中,效率是一個屢次被提及的字眼。因爲企業在存量市場的生存方式,是依賴於通過管理提升員工之間、業務板塊之間的協同效率,更深刻地去滿足用戶需求,提升用戶的忠誠度,特別是對付費用戶和高淨值用戶的服務提升。

二次創業:to B開啓下一個十年

京東成立20多年來,京東積累了在供應鏈、物流、技術、服務等方面的一系列核心能力,這些技術積澱也是改造傳統零售業最爲核心的零售基礎設施能力,除了滿足自身的業務需要之外,京東正在將這些業務能力對外開放給商業合作伙伴,而京東自身的生長空間,也將在這次開放中,完成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的躍升。

這意味着,過去京東是直接服務C端的用戶,把更好的商品以更好的服務、更快的物流銷售到消費者手中。但是未來,京東要做的是從“2C”向“2C+2B”的轉型,即通過開放自身能力,幫助更多的合作伙伴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共同服務好用戶。

現如今,京東集團已經構築起了包括京東零售、京東數科、京東物流三大核心業務,保險、物流地產、雲計算、AI和海外等成長業務爲矩陣的業務框架,京東集團的業務也正在從“零售”向“零售+零售基礎設施服務商”轉型。

這是一條全新的賽道。京東也要爲此做出改變,才能開啓下一個十年。改變會有無限可能,但故步自封一定是等死,京東的選擇是主動求變。

在新的賽道上二次創業,不合適的人要離開是不可避免的。過去一個月時間裏,京東高管層連續傳出離職信息,不論有多大阻力,面對企業的升級變革使命,劉強東還是毅然決然地對組織架構和人才結構做出調整,決不拖泥帶水。

不過,資本市場對於京東的轉型還是表現出耐心和信心的。實際上,京東股價自從去年11月股價跌至谷底之後,在過去幾個月裏一直穩步回升。當然,投資人的樂觀還是來自於京東的業務基本面。

京東2018年度財報顯示,2018年京東全年交易總額(GMV)近1.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0%;全年淨收入爲4620億元人民幣,其中2018年第四季度淨收入爲1348億元人民幣,連續5個季度實現單季收入破千億元;全年淨利潤達35億元,並實現連續12個季度的盈利;截至2018年12月31日,京東過去12個月的活躍用戶數爲3.053億,人均貢獻GMV約爲5568元。目前,京東市值穩步回升至450億美金以上,而一度超過京東的拼多多卻跌破了250億美金。

在to B和產業互聯網爲核心的互聯網下半場,京東能否再次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徑?能否爬上下一座更高的山頂?值得持目而待。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