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說明國內的醫學是內卷化比較嚴重的行業.在沒讀醫之前,一直覺得醫學藥學都是朝陽產業,每個朝代都需要.但在亂世,或許是謀生的一種穩定的手段,至少不會餓死.在盛世,完全體現不出這個行業的優勢.因為醫療一塊,真的需要消耗很多money,但產出的對個人而言是健康,生命,但對國家而言,確是產出了人口老齡化,說穿了就是逆勢而為.所以每個國家都會限制葯0品價格,和醫療費用.放眼我國,人口基數那麼大,國家只能不斷限制醫療的各種價格,不然更多人會看不起病,醫保支出也會無法支撐.而其中的價格除了藥物外還有診療費,說白了就是醫生的價值會被壓縮到最低.於是,蛋糕只有這麼多,一部分醫生確實過上了富裕生活,下面的醫生只能做屌絲,由於總盤只有這麼多,提高收入的另一辦法是減少員工,幹活的人少了,工作強度便高了.


這是什麼邏輯?工作強度高的工作多了去了!


當然不是


患者基數大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吧


說明競爭激烈,如果願意到小地方去,空缺還是很多的。


證明這名醫生有能力。


醫學生悄悄猜測不一定 以下僅不全面見解

1、像兒科這種 當然是醫學人才稀缺 但是hmmm究其根本 醫生待遇、診療環境、醫生地位、社會現狀等等都是原因

2、基層醫院醫生工作強度大的話 一般是人員少 不一定代表著社會上稀缺 或許是基層醫院條件等方面的問題

3、一二線城市醫生工作強度大 因為無論什麼病都相信大醫院的醫生 導致病人匯聚(其實就是分級診療這個東西沒做好) 還有嘛就是 大醫院的覆蓋面積 能力範圍更廣 所吸引的病例更為複雜繁瑣導致工作難度等提升所以會工作強度大吧


不是,不是因為稀缺,而是多招人的話科室獎金就要多分一個人,蛋糕就那麼大,一個科的業務就那麼多,每個醫院的獎金計算方法都是科室純利潤的20%除以科室的醫生護士人數,所以寧願讓下級醫生多幹活,也不願多招人,反正領導也不值班對吧。


一部分是,但是不全是其實有幾個原因,個人理解。

第一是我們國家分級診療的確做的不好,我去過一些社區醫院,閑的不要不要的。原因是幾乎所有病人都往三甲醫院擠,頭疼也去三甲,感冒也去三甲,就連一些常規治療都去三甲。而社區醫院呢,只有幾個體檢的,辦健康證的,打疫苗的。這樣就導致了大醫院病人極多,大醫院醫生工作強度大。(不過說一點大膽的話,我雖然是行業內人員,如果我要看病我也要去大醫院,見識過基層醫院醫生的醫術後,我不太敢相信他們)

第二是,雖然我們國家每年醫學專業畢業人數基數大(貌似是所有專業裡面最多的),但是鑒於目前的醫療環境,當醫生其實性價比很低。很多人都沒有進入醫療行業。我有一個同學甚至考了教師資格證,要去當老師。

三是,我國的國情就是這樣,人口基數大,各地區發展不平衡,老齡化問題凸現,需要為他們提供的醫療服務自然也很繁重。

暫時想到這些了,有什麼我再補充。


高級人才稀缺


是啊,第一就是人少,一個醫生的培養成本太大了,不說博士碩士出國留學的,一套最基本的研究生上下來年齡二十五六了,實習完自己能上手三十而立了,這時候才開始賺錢,還要結婚生子安家落戶呢,一般家庭哪負擔的起這個教育成本,

第二就是資源分配不合理,醫生少吧還都往大城市跑,小地方條件不行啊,有追求的都走了,資源分配極其不平均,有病有條件誰不願意去大醫院找好醫生,越大醫院醫生越累。

一步步發展吧。


我記得卓別林那部叫「摩登時代」的默片裡面,流水線上的工人工作強度也非常高,這說明工人的稀缺?


醫學人才增加、醫學技術進步的速度都是線性的,人民大眾獲取(優質)醫療服務的需求卻是指數級增長。二者差距越來越大,醫生的工作強度也就日益增高了。


是體制問題,人口大國的國情決定的。醫務工作者很多都不會讓孩子再學醫了,或者不在大醫院工作,因為夜班加班,加上病人多,糾紛多。一個醫學生的培養遠比其他行業投入更多


醫院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醫生有的累死,有的閑死。

保障型醫療和享受型醫療分不開 。

分級診療制度形同虛設 。

可能由於這幾個原因,有的醫院醫生工作強度很高。隨著社會進步,應該會慢慢好轉。


謝邀,首先擺明我個人觀點:醫生工作強度高並不能說明醫學人才稀缺。

介紹答題人背景:我學醫7年,目前在一三甲醫院規培中,臨床工作經驗4年,其中三甲經驗3年6個月,二甲經驗3個月,一甲經驗3個月,在不少醫院待過,也和很多不同科室的同事們聊過,相信自己還是能代表一部分人的觀點的。

1、好多同胞是在工地工作的,工作強度極大,是否能說明農民工人才稀缺?同理,醫學人才並不稀缺。

2、首先說醫生工作強度到底高不高?直接說高和不高的,都不客觀,對於大部分醫生來說工作強度大多是這樣的:三級>二級>一級(這是醫院級別) 同時甲等>乙等,當然並不絕對。絕大多數的三級和二級醫院醫生工作強度是可以用「高」來形容的,但是對於大多數一級醫院醫生來說,上班就是經常填填表,偶爾看看病,雙休,比社會一般工作都輕鬆,但是我們國家大多數醫生都屬於基層醫生,從這個角度來說,【醫生工作強度不高】。

3、醫學人才稀缺么?

高端技術人才並不稀缺,適合大部分國人看病的中端人才非常稀缺,赤腳醫生那種低端人才也不稀缺。

為什麼會這樣?隨著國家不斷對外開放,中外技術交流越來越多,國家和醫院是支持鼓勵高端人才外出交流學習的,很多人說醫生收入高,那他們就是了,知名專家月入30-50k還是沒什麼難度的,能走到某個學科全國帶頭人,那就是按照年薪算的,在經濟自由的基礎上,我們的國產醫學大咖也是非常善於學習的,對於國外的先進技術,能很快吸收,同時在其基礎上有很大發展。

低端人才(無歧視)是以赤腳醫生或助理醫生為代表的基層醫學從業人員,他們生長在農村,服務在農村,家裡還種著幾畝地,偶爾養幾頭豬,醫生算是職業,也算是副業,一個月600塊錢,把國家公衛做好就行,鄉里鄉村老少爺們沒指望他們看疑難雜症,能看個頭疼發熱就行,這部分人,也不缺。

最缺的就是中端人才(職業醫師、主治醫師),在這個階段,他們是干最多的活兒,拿一般的錢,能逼走很多的醫學從業者。以我為例:高年資住院醫師,坐標中部省份的一個省級三甲,科室尚未固定(規培輪轉期間),工作從早上8點-12點,下午2:30上班,下班時間不限。為什麼不限制?因為活兒干不完不敢走啊,國家喂 委規定了很多「好東西」,做不完被查到兩天就白乾了。當然沒人願意加班(免費),都是幹完就走,通常下班時間:冬季23點,春秋季20點,夏季17:30,每個季節不同,病人數量不同,工作時長不同,收入當然也就不同。以19年2月我為例,工作時長約51小時,收入為3100(稅前),要說數量是不少了,但對於這個工作時長來說,是性價比特別低。對於這個階段的醫生來說,年齡普遍為22-33歲,正是戀愛結婚生孩子買車又買房的年齡,一個月拿這麼點錢侮辱自己,像老實孩子也就熬過去了,對於稍有一點門路的人來說,都改行了。

更不用說兒科和急診科這種被稱為賠錢貨的科室醫生了,醫生內部也會帶著有色眼鏡看他們「怎麼還沒辭職?」

附17年丁香園關於醫生勞動強度的調查: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170327/content-490937.html


不是,個人覺得是國家體制問題


不是 要求高


每次去醫院都是人滿為患,患者多也是醫生工作強度高的原因之一吧。


從供需角度來看,是可以這麼理解。從另外的層面來說,也可以看出部分醫生的辛勤付出與所得報酬不成正比,導致醫生數量相對減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