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根據我國的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由於中國人從天上的月圓,來象徵人間團圓美好的事物,因此,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而習俗上,出門在外的異鄉人,在這一天也都應該合家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

正如朱敦儒所說:「偏賞中秋月,從古到如今。」中秋節不僅充分表現出中國人對天上月圓、人間團圓的嚮往,更配合種種節俗活動,成為一個充滿歡樂與詩趣的歲時節序。如《西湖遊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

中秋時節,涼風送爽,雲稀霧少,月光顯得特別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 

佛教徒於中秋月之夜禮拜的是「月光遍照菩薩」。月光遍照菩薩漢譯有月光菩薩、月凈菩薩、月光遍照菩薩等名,為東方凈琉璃世界藥師佛之右脅侍。「月光遍照」在佛法上表靜定,映現明澈清輝,容攝大千芸芸眾生,使免於受貪、瞋、痴、三毒逼惱。月光菩薩身呈白色,乘於鵝座,手持月輪。與左脅侍日光菩薩並為藥師如來的兩大輔佐。在藥師佛的無量菩薩眷屬里,他與日光菩薩是位居上首的最重要菩薩。兩人都位居補處,秉持著藥師如來的正法寶藏。 

關於月光菩薩的本生事迹,也與日光菩薩相同,都與藥師佛有密切的關係。在久遠的過去世,當電光如來住世時,有一梵士養育兩子,一名日照,一名月照。梵士發心利樂有情、拯救濁世眾生,其二子也隨喜而發願供養。梵士成佛之後,即是藥師琉璃光如來。二子中之月照,就是月光菩薩。

在中秋夜佛教徒禮拜月光菩薩,恭迎月光菩薩聖誕,感念諸佛菩薩功德,長隨佛學,遠離三毒,常住戒、定、慧三學,願效仿菩薩行跡,處處與人歡喜、處處與人慈悲、處處與人信心,祈願大眾身心安樂,六時吉祥。


編輯|慧容

美編|

璐希

責編|妙蓮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