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达姆也是被美国人给坑了。他要是知道后来安理会五常有四个投赞成票,美国组织百万大军来揍他的这个后果,他是绝没有胆量吞并科威特的。

傻大木吞并科威特的主观因素就不说了,四个字概括就是——不打不行。

下面重点说说客观因素。

伊拉克在入侵科威特之前,萨达姆曾经试探性的问过美国的态度。美国一开始觉得萨达姆疯了,就没太在意。后来缓过劲来,发现这事没那么简单,就在摸清了萨达姆的底牌后,决定坑死他。

当时,美国一方面通过驻伊拉克大使让萨达姆安心,美国驻伊大使格拉斯皮在与萨达姆的谈话中声称「我们对阿拉伯内部纷争不持立场,例如你们和科威特的边界争议」。这给萨达姆造成了一种美国不会罩著科威特,你放心去打的错觉;

另一方面,美国的智囊团开始研究各种对策,决定以揍伊拉克为契机,使美国成为中东地区的唯一霸主。

在这件事件之前,中东地区作为石油的重要产地和连接欧亚非大陆的重要通道,一直都是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地区。苏联仗著地利优势(离得近),对中东的控制程度远超美国。

但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苏联因为经济问题采取战略收缩政策后,在中东地区留了一个很大的空间。很多国家,包括伊拉克和美国,都想趁机插一脚。

只不过,美国由于越战失利的原因,害怕再次掉坑里了,就没敢轻举妄动。

而萨达姆由于实力原因,一直也没有像样的霸权计划,总是走一步看一步。

他的种种行径,美国一开始也没在意。毕竟伊拉克的水平是啥样,美国心里清楚。只要萨达姆别动美国的蛋糕,美国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但是,萨达姆想填补苏联的这个空缺,恰恰就是动了美帝打算吃的蛋糕。这对于美国而言,是不能退缩的。

这就好比说,美国暂时还不饿,中东那块蛋糕它暂时还不想吃。但是它暂时不想吃,不代表别的国家就能先插叉子。谁要是先动叉子,就是在挑衅美国的霸主地位。

所以,回到萨达姆吞并科威特之前的国际态势来说。美国见到萨达姆要动蛋糕了,它就决心趁机拿下中东。

战前通过外交途经忽悠萨达姆,这是美国的一招障眼法。目的就是为了让萨达姆放心的去打科威特。然后,美国再动用舆论的力量把萨达姆塑造成恶魔,号召全世界各国一起去揍他。

从美军在海湾战争战前准备的那么多装尸袋来看,老布希总统当时是下了决心的。而反观萨达姆呢?战未开,战略上就已经输得是一塌糊涂。

伊拉克大军云集伊科边境,进也不能,退也不能,傻大木尴尬的要死。这个时候,白宫方面还怕战争打不起来,就在火上又浇了一把油。

1990年7月31日,美国国务院近东事务副国务卿在国会听取会作证时说:「美国没有防御科威特的承诺。同时,如果伊拉克攻击科威特,美国也没有保护它的意图。」

注意了,这不仅仅是美国官方的态度。事实上在当时,美国民众对中东地区的态度也是不感兴趣。不少美国民众认为,中东的事情让中东人自己搞掂就好了,没必要牺牲美国人的宝贵生命。

于是,萨达姆再三确认了美国的态度后,便在两天后,也就是1990年8月2日,发动了侵略科威特的战争。

而当萨达姆行动后,美国立刻翻脸。美国媒体通过科威特娜依丽小护士哭诉的谎言,掀起国内民众保卫科威特的熊熊热情,海湾战争由此爆发。

这里再说一下这个娜依丽。

1990年10月10日,科威特年仅15岁的护士娜依丽在CNN提供的「来自巴格达的实况转播」节目中,声泪俱下痛诉伊拉克人灭绝人性。

她说——「伊拉克士兵不是人啊!他们入侵科威特城时,冲进我所在产科病房,把还在保育箱里的早产婴儿抱出来,统统都扔到地板上,任由那些可怜的孩子冻死。然后,把我们的保育器运回伊拉克。」

主持人问到:「有多少个?」

娜依丽答道:「我看到的就有15个。」

然后,CNN紧接著在报道中披露,说科威特一共有312个婴儿被伊拉克如此灭口!

当天,有关「育婴箱惨案」的报道在全球700多家电视台播出。这一重磅新闻随后在美国播出了整整三个月。老布希总统害怕挑不起美国人的怒火,就一连六次在媒体面前就「娜依丽的哭诉」发表电视讲话。

据事后的调查称,有5300多万美国人观看过报道后,支持对伊动武。

然而,海湾战争结束后,神转折来了。由于风口浪尖过了,美国对娜依丽的身份保密工作放松了警惕。结果有媒体人就发现,那个在美国电视机前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娜依丽护士」,竟然是科威特驻美大使萨迪·纳塞尔的女儿……

而她所谓的控诉,完全就是彻头彻尾的炮制新闻。据事后调查,有人为此支付了至少1800万美元好处费。

但是,旧闻被扒出来,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伊拉克被打垮,科威特、沙特、卡达等都变成了美国的盟友。美国已经得到了它想要的结果。所以说,萨达姆是不是掉进了美国的坑?

总的来说,傻大木之蠢,不在于发动科威特战争。2003年小布希不顾全世界反对,不顾美国民意的反对,像当年傻大木一样悍然发动非法的伊拉克战争,这就表明当今的国际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对与错。

他的愚蠢在于,在没有实力的前提下,居然想挑战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想跟美国在中东地区平起平坐。这种过分高估自己,低估对手的胆量与决心,以及低估对手的智商和野心。完全就是厕所里点灯——找死。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时该国并没有被谁保护,而且军事实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是萨达姆几天搞定它的主要原因!当时的波斯湾存在伊朗和美国势力的激烈对抗,而科威特本身就在这个漩涡之外。美国在萨达姆占领科威特后不得不驻军沙特,以防止伊拉克军队进一步南下波斯湾。国际上普遍以为萨达姆吞并科威特以后要进一步南下,建立阿拉伯帝国取代原本吞并伊朗西部土地的帝国蓝图,美国国内甚至传出反对驻军沙特的声音,因为这会让美国陷入另一场越南战争。

在80年代好不容易摆脱越南战争的美国,十分害怕再来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因此驻军沙特都让很多反对派不满!也正是如此萨达姆断定不会有势力阻拦自己吞并科威特。为了使自己的行为更加合法化,萨达姆打出了以色列和叙利亚的牌,他认为以色列占据了巴勒斯坦绝大部分土地,同时占有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不肯退还;叙利亚对黎巴嫩也实行间接控制,它们可以吞并别人的领土自己也可以。

这种理由其实就是强词夺理,萨达姆忘记了弱国无外交的硬道理,在当时的世界上不存在能够对以色列指手画脚的国家,萨达姆没有以色列那种坚实的后盾。以色列凭借一己之力多次催垮了叙利亚、埃及和约旦的联军,但是伊拉克连教士统治的伊朗都搞不定,他凭什么向美以构架的中东秩序发起挑战呢?最终多国部队向占领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发起进攻,以摧枯拉朽之势将伊军赶出科威特。


因为当年的伊拉克军事力量强大,长期以中东霸主和世界第三大军事强国自居,而科威特不同,只是偏居一隅的小国弱国,根本不是伊拉克的对手,萨达姆想的是,只要迅速吞并科威特,造成既定事实,美国也只能承认。

战前的伊拉克总兵力达到77个师、共120万人。占领科威特之后,加强了科威特战区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线共部署42个师, 约54万人,坦克4280辆、火炮2800门、装甲输送车2800辆。

伊拉克军队从数量上来看,是一支强大的力量,想当年纳粹德国入侵苏联的坦克也就3000多辆,4000多辆坦克,萨达姆有足够的信心守住已经占领的科威特。

萨达姆唯一担心的只有美国,但是美国远在万水千山之外,尽管在中东的沙特等国有军事基地,但是短时间内调集几十万大军是不太现实的,而没有美国军队担任主力,其他的中东国家,伊拉克谁都不怕。

虽然联合国在伊拉克占领科威特之后,一致通过决议,要对伊拉克进行制裁,而且同意联合国的会员国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

即便如此,萨达姆仍然不愿意吐出已经咬在嘴里的肥肉,坚决不撤军。

美国的强大运兵能力得到体现:42天内美军在海湾地区的总兵力43万人,其中陆军26万人,海军5万人,空军4万人,海军陆战队8万人,其他多国总兵力为7万人。合计50万大军。

美国最终和盟友集结的总兵力为69万人,坦克3700辆,其中美国2000辆,装甲车5600辆;作战飞机1740架,包括了美国F-117A隐形战斗机59架,B-52轰炸机40架,战舰247艘,航空母舰9艘。

战争结果为伊拉克伤亡10余万人,联军损失4000多人,美军仅仅阵亡148人,非战斗死亡138人,联军完胜。

出兵打击伊拉克的国家

战争结束之后,伊拉克只好从科威特撤军。

科威特纪念老布希

12月1日,老布希去世后,科威特人自发进行纪念布希,因为正是布希的决策,派军队进攻伊拉克,最终才保住了科威特的独立地位。


因为萨达姆认为,美国不会为了一个小小的科威特向自己开战;

大家不要忘了,在萨达姆入侵科威特引发海湾战争之前,美国和伊拉克可以说是盟友的关系。

在此之前的两伊战争中,美国可是坚定的站在伊拉克这边,不但支持萨达姆出兵与伊朗死扛,还给予了萨达姆大量的支持。因此,当时的萨达姆很自信的认为,自己与美国的关系还是比较铁的,美国不会为了小小的科威特就对自己动手。

其次,萨达姆入侵科威特也是「势在必行」的;

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让伊朗和伊拉克都遭受巨大的损失,实际上这场战争没有赢家,两国都是输家。但相对来说,此战对综合国力相对更弱的伊拉克伤害更大。

两伊战争不仅消耗了伊拉克大量的国家财政收入,还欠下科威特大量的债务。而战后的伊拉克国内经济极度萧条,不仅无力偿还科威特的债务,而且还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来继续维持战争所留下的庞大军队。

因此,萨达姆只好把矛头转向「富到漏油」的科威特。一来,科威特历史上曾经就是伊拉克的一部分,所以萨达姆也算是有入侵的理由;二来,打下了科威特不仅不用还钱,还可以获得大量的石油资源和财富,更能扩大自身再波斯湾的海岸线优势。所以,萨达姆不惜冒险入侵科威特。

最后,萨达姆对自己的军事力量有著「谜之自信」,认为可以快刀斩乱麻。

其实,萨达姆当时也是自认为有和美国叫板的资本的,毕竟两伊战争后给伊拉克留下一支达百万之巨而且战斗经验丰富的军事力量,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因此,萨达姆认为如果自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科威特,不给美国留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就能迫使美国妥协。

可惜,他太过低估美国介入中东问题的决心,更是严重低估了美军信息化作战的可怕力量。在海湾战争中,貌似强大的伊军,在美军信息化作战体系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仅仅40多天的功夫,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伊拉克军队就被完全击溃......

(图片来源于网路,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伊拉克敢打科威特,是有很多种因素的。萨达姆也是基于当时众多的的国际国内局势,才考虑攻打科威特的。只不过,萨达姆最大的失误是误判了国际形势。

萨达姆和伊朗爆发了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而最终的结果,伊拉克根本就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彼此损耗非常严重。

为了转移战争造成的创伤,伊拉克于是决定吞并科威特。伊拉克吞并科威特,表面的问题是伊拉克不想归还科威特的债务。但是实际上,伊拉克还有更大的野心。

当时,在苏联的帮助下,伊拉克一跃而成为阿拉伯国家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号称世界第四强国。而恰巧当时,由于埃及的衰落,阿拉伯「盟主」出现空缺。因此,萨达姆想借此整合中东的阿拉伯国家,建立统一的阿拉伯联盟,重现阿拉伯帝国的荣光。而入侵科威特,只是萨达姆目标的第一步。

但是,萨达姆过于相信了自己的实力。以当时的伊拉克而言,打败阿拉伯各国问题还不大,但是要和世界主要强国抗衡,伊拉克还是非常欠缺实力的。此外,伊拉克队当时对国际格局的估计也严重不足,尤其错误估计了苏联和美国的态度。

伊拉克当时是苏联的主要盟友之一。正常的情况之下,苏联会保护伊拉克的利益。但是,当时已经处于冷战的末期,苏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局,不仅国内持续动荡,国际上东欧剧变等问题也让苏联焦头烂额。萨达姆自然不会意识到,此时的苏联,已经濒临解体的关头,又如何会抽身帮助伊拉克?

而在对美国的评估上,萨达姆也错误低估了美国的态度。虽然自越南战争以来,美国基本上没有再对海外用兵,且伊拉克的近邻--伊朗的巴列维王朝灭亡的时候,美国也没有出兵相助。如果伊拉克攻打科威特,美国自然也不会进行干涉的。至于美国在中东的巨大利益,显然也是被萨达姆忽略了。

因此,萨达姆才会义无反顾地出兵科威特。而由于以上因素,萨达姆的失败其实他在出兵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在海湾战争前,谁都不知道美国有多强大,更别提自信的萨达姆了,然而一场海湾战争过后,各国都吓尿了,都在考虑如果对手是美国,该如何自保,对,就是自保,唯有自身的强大才行,于是各国都在进行一场隐形的军备追赶赛。

但也有例外,没错,又是萨达姆,认为海湾战争的失败,是因为不在主场和没有准备,于是2013年又刷新了各国对现代战争的认知。所以我们要感谢萨达姆,两场战争让我们认识了,现代战争的威力和强大的美国。这么多年过去,美国可谓是风光无限,在国际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就因为两场战争的缘故,从没有一个国家敢主动招惹美国,都在乞求美国别把目光对著自己。

如今十几年过去,想知道美国又强大了多少?就看这次的伊朗了。


1、历史原因,在历史上科威特曾经是伊拉克的领土,但是被大英帝国强行占领了,后来被独立出去了。

2、经济纠纷,两伊战争以后,伊拉克欠了几百亿美元的外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科威特的,萨达姆说我帮你挡住了那帮什叶派的进攻,科威特应该给我免了,可是科威特认为战争结束了,不想免。

3、石油纠纷,伊拉克和科威特都是产油大国,科威特在国际上大量便宜卖石油,导致油价很低,伊拉克想让科威特少买点,科威特没叼。

4、实力差距,两伊战争以后伊拉克军事实力强大,科威特是个小国,两个军事实力差距明显。

5、财富诱惑,科威特当时富得流油,海外有几百亿的外汇,人均收入世界排名前列,军事实力不强,就跟一个小孩拿著金元宝在大街上走路一样,被人惦记了。

6,错误的高估了自己的力量,占领科威特以后,以为会跟联合国军打一场二战的坦克大会战,实际上当时已经高科技时代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被野心冲昏了头,冒险赌博。

当时萨达姆刚刚接受了两伊战争的挫败,国内经济一落千丈。

然而,萨达姆却有一支高达百万的强大军队,在阿拉伯世界无人能敌。

以当时沙特等国的实力,联合起来也不是萨达姆的对手。

萨达姆认为,只要占领科威特,不但能够得到巨大的石油资源,解决国内经济危机。还可以通过一场大胜,解决国内民众的巨大不满。

同时,吞并科威特以后,沙特面对巨大威胁,一般就会屈服。

那么,萨达姆就成为阿拉伯世界绝对的领袖,也就是他心中所谓的阿拉伯帝国的国王。

当然,萨达姆明白美军实力强大,一旦进攻伊拉克是打不过的。

但萨达姆认为美军在越南失败以后,未必敢于介入和大国的战争。同时,一百万伊拉克大军如果打一二个胜仗,消灭一二万美军,也会迫使美军谈判撤退。

这么判断,体现了萨达姆的傲慢自大和无知。

他根本不了解现代战争中空军的意义,也不了解美军现代化到了什么地步。

海湾战争爆发前中国试图阻止:钱其琛外长说服萨达姆失败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讲史堂第六百八十九期】(军事系列第307讲)

萨沙很久之前,就看过《三进巴格达》一书。今天又翻了一遍,深有感慨。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海湾战争爆发之前,尽全力去协调,希望萨达姆能够从科威特撤军,免除战争的灾难。结果呢?听萨沙说一说吧。

在今天,因部分媒体的片面宣扬,被伊拉克人民认为认为独夫民贼的萨达姆,竟然成为了英雄。

对伊拉克的过去和现在,萨沙都非常了解。

此时,萨沙也不多说,我们就来看看《三进巴格达》一书。

书的开始,就是海湾战争爆发之前。

当时美国已经定下了发动进攻的时间,仍然希望萨达姆主动从科威特撤军,这样就可以避免战争。

当时,中国在中东没有太多的利益,只是和伊拉克有一些经贸关系(主要是基建以及军火贸易)。

然而,站在中国领导人的高度,美国一旦发动对伊拉克的攻击,后者绝对不是对手,必遭大败。

这也不难理解!

面对武器落后、战术低劣甚至用人海战的伊朗,伊拉克尚且一度招架不住。

而美国岂非伊朗可以相提并论的,傻子也知道战争谁胜谁负。

那么,中东的局势就会有很大改变。

当时苏联已经濒临解体,美国这样在中东的扩张,对于中国未必是好事。

站在负责任大国的立场,中国派出钱其琛外长作为特使,赶赴中东尤其是伊拉克,希望萨达姆能够悬崖勒马。

结果如何,我们看看书中是怎么说的。

钱其琛外长面见萨达姆,是什么场面?

毫无成果!

之前,钱其琛和外长阿齐兹的会晤,已经大体摸到了萨达姆的底牌。

阿齐兹没有太多权力,翻来覆去只有1个意思,伊拉克不会撤军。

然而,在得知伊拉克拒绝撤军后美国一定会进攻时,参加会晤的伊拉克军官表现出焦躁不安。

看来,这些军人还是相对务实的,知道这种仗没法打。

反而,阿齐兹却固执己见,其实他也是传达萨达姆的意图。

对此,钱其琛外长和随行的中国官员都感到不可思议。

不要说伊拉克,即便当时的中国甚至苏联,也不具备正面对抗美军的实力。

用钱其琛几天前面见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时,后者开门见山的一句话:局势十分危险,如果美国要实施武力,萨达姆没有还手之力。

果然,随后同萨达姆的正式见面,也让中国方面深深失望。

书中这么写道:萨达姆身穿复兴党党服,身高一米八五的样子,很魁梧。他的腰间别有手枪,足蹬短靴,身体微胖,但没有肚腩(据说他下令官兵减肥,超重者去职)。握手很有力,蓄一字胡,浓密胡须,嘴角好像有点歪。听说他曾经中风,患过面瘫。我们见到他时,他大概是五十五岁。

萨达姆的座椅很考究,镶有金边,类似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宫廷靠椅。待低级官员退出后,萨达姆开始说话。萨达姆给我的初步印象,不似传说的一副张牙舞爪凶煞嘴脸,但显然极度自尊自大、刚愎自用。他座椅的后面竖立镶有金穗的伊拉克国旗,中间白色地方,绣有「真主至上」字样。钱外长同萨达姆的会谈,大约2个小时,中间曾有片刻休息。那时,看到萨达姆把手枪取下,放到桌旁。

萨达姆用缓慢的语调说:对话是交换意见的最好方式,是达成一致的最好方式。他介绍了5月到8月伊科两国之间发生的问题。他说科威特想要摧毁伊拉克经济。历史上看,科威特本是伊领土的一部分,就如同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伊历届领导人从来没有,以法律形式承认过伊科边界。两伊战后,科蚕食伊领土,偷窃伊石油资源。现在,科利用美国对伊施加压力,原因在于,伊一直呼吁以色列必须从其占领的巴勒斯坦和其他被占领土撤出去。再有,美企图全面绝对地控制中东石油,说什么伊是中东强国,不应该阻止美国控制中东石油。早在「8.2」之前,美就说要用军事手段打击伊拉克。

对于萨达姆的说法,钱其琛外长立即指出:香港本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因不平等条约被迫租借给英国,97年就会收回。然而,科威特是国际公认的独立国家,同香港根本不是一回事。

显然,钱其琛外长是在说明:伊拉克占领科威特在国际社会看来就是侵略主权国,犯了众怒。

萨达姆又滔滔不绝的说了很多话,大体是希望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矛盾,同他们入侵科威特关联。

如果以色列不从巴勒斯坦撤军,伊拉克就不从科威特撤军。

说了一段以后,萨达姆突然顿住,转换了话题,问道:美国是否真的要打仗?

钱其琛外长立即表明:美国已经集结大量军力,战争迫在眉睫。美国绝非空言恐吓,伊拉克会面临著巨大的危机。

在之前和阿齐兹外长的会谈中,中方为了强调局势严重性,甚至说出了:美国总统说,要把伊拉克炸回石器时代。

萨达姆听了钱外长的话,说道:「8月2日事件(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我们于8日宣布伊同科统一,这样可以提高伊人民和军队的士气。萨最后说,在没有得到美军撤出的事先保证,伊任何明确表态,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伊拉克的表态,必须同美国撤军,解除对伊制裁等所有问题联系起来。为实现这一目的,应该对话、交谈,包括海湾危机的一系列问题。

说到这儿,萨达姆忽然站起身来,擅自中止会晤。

钱外长立即起身同萨握手告别。会谈到此结束。

萨达姆的态度很明确,伊拉克不会从科威特撤退,也不怕美国武力进攻。

后来钱外长对下属说:萨达姆狂妄自大,一意孤行,根本听不任何人的劝告。这是他自我毁灭,谁也救不了他。

随后发生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美国一锤子砸烂了伊拉克的百万大军,也让全世界大吃一惊。

美国自己曾做出了准备伤亡数千甚至上万的代价,然而最终伤亡不到1000人,就歼灭了伊拉克10多万大军,还打垮了几十万。

战争结束时,三分之二的伊拉克军队已经没有战斗力。战争给伊拉克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2000亿美元。

最终,伊拉克军队还是狼狈逃出科威特,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什么好处也没捞到。

之后的萨达姆虽然宣布停战投降,却为了保持权力,坚持在美国制裁下死撑,不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大家要搞清楚,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第689号决议,飞毛腿导弹也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范畴。而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爆发时,萨达姆发生多枚飞毛腿,说明他确实保留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最终就是,3000万伊拉克人因为这个狂妄的独裁者,经受了长达十多年的痛苦,每人每月只有8公斤面粉的配给。

而萨达姆自己也没有好下场,儿子被打死,自己也上了绞架。

其实,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知道,伊拉克占领科威特,美国必然出兵。这一点,萨达姆不可能不知道。

只是,萨达姆独裁时间久了,狂妄自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竟然认为美国人也奈何不了他。

可见,独裁者是多么的恐怖,被部下拍马屁加上自我催眠,真的认为自己是半神了。

萨达姆的行为对他自己是悲剧,对国家更是悲剧。

萨达姆被绞死后,直到二三年前伊拉克才剿灭了伊斯兰国,实现了国内的和平。

而伊拉克经济也开始腾飞,石油产量已经超过萨达姆鼎盛时期。

附注:如果谁有兴趣知道伊拉克今天的社会和经济现状,萨沙就再写一篇给大家开开眼界。

然而,这一切都是花费了几十年和无数性命才换来的。

而3000万伊拉克人民的莫大痛苦,仅仅是因为一个中风面瘫的老头子,妄想做阿拉伯世界的国王而已。

对于伊拉克这个国家来说,萨达姆这个独裁者真是命中一劫啊!

【萨沙讲史堂第六百八十九期】(军事系列第307讲)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来分享一下萨达姆当时的心理。

萨达姆首先发起了两伊战争,而打压伊朗符合美国利益,因此美国是支持萨达姆的,至少不反对,但是两伊战争打了八年,伊拉克不但没有打败伊朗,反而让伊朗军队占了上风,战火烧到了伊拉克境内,八年的战争让两国都损失惨重。萨达姆因此认为,你美国支持我打伊朗,我费了这么大力气,花了这么多钱,所以你美国就欠我人情。于是萨达姆天真的以为,如果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美国虽然不愿意,但是为了还自己「人情」,应该也会默认既成事实吧。

基于这样的一种考虑,萨达姆开始打科威特的主意,之所以闪电占领科威特,就是想趁美国还没反应过来就造成既成事实,让美国默认结果。

同时,萨达姆吞并科威特还有个原因,就是两伊战争让伊拉克损耗巨大,而萨达姆又野心勃勃想要一统中东地区,所以萨达姆急需要用钱来重新武装军队,增强实力,而科威特又是个军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整天就会「下金蛋」的老母鸡,这对萨达姆的诱惑很大,于是在误判国际形势的情况下,萨达姆悍然出兵,最终给自己的国家,也给自己引来了祸水。


当时,正是八年两伊战争结朿后不久,萨达姆自认为自己为美国立下了汗马大功。在中东除以色列外,就他与美国亲。因此,他在梦想称霸中东,可以更加得美国主子的宠。

于是,他第一个选择了科威特。因为他觉得伊拉克在美国心目中比科威特重要的多,一为争宠,消灭一个宠,少一个争宠的。二为消债赖债。两伊战争中,伊拉克欠了科威特巨额债务,当时应该是还债时期,这让一个忘乎所以的人很不舒服。三为扩疆夺土。四是地区霸权的开端。

但是,他根本未看懂美国的策略,人家除了以色列外,其他都是浮云。其他的宠物一般都要彼此独立,彼此制约,切忌称霸或过分强大,更忌忘乎所以。

这就是萨达姆该灭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一些人还是客观冷静的评价萨达姆,别净搞先入为主的傻评价。萨达姆算什么反美英雄?他在世时,为反美做了什么象样的事?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萨达姆伊拉克,让美国一百小时(也就是四天)打的鸟兽散,算是反美吗?!

萨达姆的英豪只体现在替美国打伊朗八年,体现在暴力对付自己的国人,创造一系列大屠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