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二,朱由校再次來到乾清宮,先朝見了李選侍,然後恭送朱常洛的梓宮(棺材)到仁智殿,還沒等整個儀式完畢,李選侍派人要朱由校再次去朝見她,搞得朱由校非常不高興(此事見於朱由校的聖旨)。

  當天,周嘉謨、楊漣、左光斗、惠世揚等人紛紛上疏請李選侍移宮,其中態度最為堅決的左光鬥上了一封驚天地泣鬼神的《慎守典禮肅清宮禁疏》,大體意思就是內廷的乾清宮猶如外廷的皇極殿,只有天子才能居住,也只有皇后作為配偶才能共同居住,其他的妃子只能偶爾過來陪睡一下,不能常住,這不僅是為了避嫌,而是為了區別尊卑的秩序,這就是規矩!李選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竟然居住在正宮,而殿下(朱由校)竟然要退避到慈慶宮,不能在哪兒辦公學習,這在名分上怎麼說的過去!李選侍伺候先皇(朱常洛)的時候也沒有脫簪戒旦之德,對於殿下又沒有拊摩養育之恩,這樣的人怎麼能托她照顧皇上?而且皇帝已經十六歲了,身邊有老成持重的人輔佐,外面有公卿大臣的輔助,根本就不缺人,難道還需要包在襁褓讓人抱著餵奶嗎?況且皇帝新登基,正應該不受制約大展宏圖,何必託付於一個婦人之手?現在不及早切斷與李選侍的聯繫,將來被她以撫養的名義,行獨斷專行的事,那時武則天之禍將再現,到時又怎麼辦?

  對於左先生寫的這封奏疏,上面是《明史.左光斗傳》里的內容,而在《三朝要典》里,整體內容基本一致,卻又小有不同!先說少的部分吧!那句皇帝已十六歲,還需要抱著吃奶,這樣聽起來略帶不敬的話被去掉了!而替代這句話的部分,正是《三朝要典》多出來的部分,「而且先皇封她為皇貴妃也是在彌留之際,對於先皇這是成全兩人伉儷之名,但是到了殿下這兒,這尊卑之稱則斷斷不可為」。說難聽點,左先生這是在教導朱由校不要認李選侍這個後媽!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這句話很不厚道!

  這份奏疏一出,內外廷就炸開了鍋!咱們不說那拍手稱快的,單單聊聊那個咬牙切齒的。李選侍見到左光斗的奏疏,當場大怒,尤其不滿其中的「武氏之禍」,派人幾次去宣召左光斗來見她。左光斗都不搭理她,甚至還對來宣召的人說,我是天子任命的法官,不是天子的召喚我不去,你算幹嘛滴?。

  李寡婦收到這回報,徹底進入暴走狀態,咬著牙讓內侍去慈慶宮召皇長子朱由校來乾清宮。內侍走到慈慶宮的第二道門麟趾門時(後面還有端本門),被楊漣給攔了下來說,殿下在東宮是太子,現在已經是當今天子,選侍怎麼能召見他?況且皇帝已經十六歲了,將來就算他奈何不了李選侍,你們這些奴才又會怎麼樣?,然後就把來宣召的太監們給嚇回去了。

  朱由校不來、左光斗不搭理她,李選侍就算氣的七竅生煙,也只能在乾清宮撓門!

  李寡婦變身氣蛤蟆一邊生氣一邊想辦法,這份奏疏從內廷走了一圈,最終給出的批複是移宮這事已經有旨意了,名封這事既然說尊卑難稱,那就由禮部再拿個章程出來吧!

  九月初四,眼看著移宮已成定局,李寡婦的心腹太監——李進忠又給出了一個主意,這位李進忠可以說是移宮案中出盡了風頭,先是豪華轎夫團搶朱由校的時候,這位仁兄反搶的最為兇猛,表現最為活躍;這會兒又給出謀劃策,等會還有移宮盜寶的大戲等著做主演。

  李太監出的主意算不上高明,但也還算說的過去,那就是——母子同宮,李寡婦邀請朱由校搬回乾清宮,兩人共同居住在乾清宮。這一計劃被王安知道了,立即把這一消息傳到了外廷。在宮外,早有準備的楊漣正碰上李進忠,楊漣上去就問什麼時候移宮,李進忠則擺擺手說,先別說這件事,李娘娘正生氣呢,正準備追究左御史的武氏說法!楊漣則故意做出驚詫的表情說,幸虧遇上了我,李選侍乖乖的移宮,將來封號還能得到。而且皇長子年紀已經不小了,就算不能把李選侍怎麼樣,可你們這些當奴才的就不怕嗎?李進忠聽完這些話之後,不再說話默默的走開了!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移宮迷案雖然還未結束,但李寡婦失敗的結局已定!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看李寡婦手裡的牌:

  - 皇長子被十三顧命給抬跑了,之後再來乾清宮都是組團來,根本就不在你的乾清宮裡待,完全不給李寡婦控制皇長子的機會!

  - 外廷,輿論已經把李寡婦打上了標籤,垂簾聽政、武氏之禍,任何膽敢對李寡婦表示友好的言行,都會立即被扣上大帽子。即便是內閣首輔方從哲,在九月初五表達了晚點移宮也無所謂的態度,當即就被東林猛將們噴了個滿臉花!還有誰會冒這個風險?為個已經被批臭的寡婦賭上自己的政治前程,這賠本的買賣有誰能幹?

  - 內廷,李寡婦的政令也就在乾清宮那一畝三分地上管用,出了乾清宮,左光斗當它是空氣、楊漣當它是笑話。本來李選侍住進乾清宮也就才一個月,朱常洛還來不及提拔新人來完全控制內廷,更別提還沒拿到封號的一個區區選侍!此時的李選侍在內廷的影響力,甚至可能還趕不上大太監王安!

  - 心腹,李選侍對於身邊的心腹控制力也在減弱,隨著楊、左二人的話與行為,讓李選侍身邊的心腹(李進忠之流),也都發現李選侍這棵看起來威猛的大樹要倒了!

  以東林黨為首的群臣挫敗了李寡婦意圖把持朝政的陰謀,樹倒猢猻散的李寡婦,在今後的主流觀點裡身背罵名數百年。其實回頭仔細想想整個事件的始末,有沒有當今網路焦點事件的風采,先是王安發帖爆料李寡婦要垂簾聽政,然後大臣們群起攻之,任何一個試圖為李寡婦說句話的人都被罵成水軍,然後再發酵到她要做武則天,民意沸騰了、輿論爆炸了,李寡婦是不是要垂簾聽政、能不能做武則天二號,已經沒有人關心了!

  雖然李寡婦圖謀權利已是普遍共識,咱們還是要仔細分析分析楊、左二人為代表的東林黨的指控,關於李選侍的罪狀,這裡面值得玩味的事情多了去了!

  -李選侍是否有控制朱由校的想法?

  想法咱可不敢說,畢竟人都死了幾百年了,人家咋想的沒告訴我,但從其最初安排朱由校住慈寧宮、阻於暖閣、母子同宮的一系列事情來看,李選侍決不甘於在後宮中混吃等死,還是想翻出點浪花的!

  -李選侍掌控朱由校有什麼問題?》如果楊漣在,估計看見這個問題,又得噴人一滿臉花!但對不起,答案是說有問題它就有問題,說沒問題它就沒問題!

  說它沒問題,是因為李選侍是朱由校正牌的合法監護人!

  明光宗朱常洛的原配太子妃郭氏,在數年以前就已經去世了,朱常洛登基做了皇帝,這皇后之位也就空缺了下來,唯一有希望獲得皇后之寶的就是最得寵的李選侍,如果朱常洛命長一點兒,李選侍做皇后並非沒有可能。明光宗朱常洛曾數次提出封李選侍為皇貴妃(皇貴妃在宮中的地位僅次於皇后,而當時沒有皇后,自然皇貴妃就要把後宮那一畝三分地管起來),而禮部商量一番之後認為,皇帝剛剛登基,兩位太后、以及郭元妃三人的儀式都還沒辦,晉封皇貴妃這事還是暫緩一下比較好,結果這一緩兒朱常洛就領盒飯退場了,但朱常洛的遺命怎麼處理,還沒有一個明確說法!

  第一,朱由校的親生母親王才人去世之後,朱由校在朱常洛的安排下,交由李選侍撫養,雖然二人肯定不是非常融洽的那種,但基本上李選侍可以算做是朱由校的「養母」,起碼朱由校早晚得去請安問候一下,至於李選侍對他的照顧與管教,還真不好說!

  第二,朱常洛病重期間,屢次召見託孤重臣團,數次提及封李選侍為皇貴妃,是否也有託孤的意味,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畢竟相關的話,人家兩口子關起門來說,外人無從得知!

  第三,李選侍作為先皇親口封的皇貴妃,未來後宮中地位最高的人物,在朱由校沒結婚之前執掌後宮無可爭議!

  基於以上三條中的任何一條,李選侍都是貨真價實的朱由校監護人。作為合理合法的監護人,李選侍安排小皇帝的事情是不是很正常呢?尤其一個連續經歷了喪母、喪祖、喪父的十幾歲半大孩子,說什麼天子怎麼會怕生人,那是純屬扯淡!

  當然了,做為監護人,李寡婦未必有多稱職!前面描述的李選侍強推朱由校出來要封皇后的情節來看,李選侍真沒把朱小屁孩當回事!況且朱由校已經十五六歲了,對於這個名義上的「後媽」心裡排斥的可能性極大,所以雙方的關係肯定是頗為緊張的!但是很遺憾,甭管你朱小屁孩多不樂意,甭管你楊、左說破大天去,李監護人都是後宮中唯一有資格肩負「照顧」重任的人!

  - 李選侍能不能垂簾聽政?

  一說垂簾聽政,普通人基本上腦海里率先閃現的名字就是慈禧,這簡直就是禍國殃民的代名詞,所有一切的問題都來自於那個垂簾聽政!首先要說的是,垂簾聽政只是一種制度,僅限於當皇帝年幼無法獨立處理國家大事,由皇太后等(或者是皇帝親生母親)輔佐幼主的形式。其實垂不垂簾只是種形式,核心問題在於後宮主政!後宮主政在咱天朝歷史上也不是什麼新鮮玩意,跟做皇帝有好有壞一樣,後宮掌權也有著天壤之別!有傳說的中誅殺韓信的呂雉呂太后,也有東晉三次主政、三次歸隱的治國能手褚蒜子;有慈禧太后這樣的政治鐵腕、保家誤國人物,也有人稱「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的劉娥,所以後宮主政並不是什麼洪水猛獸!放在大明朝,萬曆皇帝六歲登基,主政的就是他的生母李彩鳳,雖說李太后更像是甩手掌柜,而這也造就了張居正和萬曆中興!

  瞎白活一通垂簾聽政,咱們再來探討一下李選侍垂簾聽政的可能性!

  一般情況下,後宮主政一般需要四個先決條件,缺一不可!

  • 主幼,也就是新登基的這位一定要年紀小,無法獨立執掌帝國,必須要有人來幫忙。
  • 名分,要想垂簾聽政,起碼也是要皇帝的嫡母、生母級別的人物,就算這倆人都已經不在了,那也是執掌後宮地位最高的一位吧!
  • 奧援,也就是後宮在外廷中取得一定的支持,不需要壓倒性的勢力支持,至少要有一定的勢力支持,否則垂簾聽政就是痴人說夢!比如遼景宗的皇后蕭綽,就有耶律斜軫和韓德讓等重臣的支持,這一南院樞密使相當於「吏部」,北院樞密使相當於「兵部」,這要垂簾聽政說出來還是有些分量的。再比如慈禧太后,那是聯合了慈安太后、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收拾了朝中的顧命八大臣,才最終讓小帘子掛了起來。

沒有外廷勢力的支持,後宮裡的野心家們就是無本之木,也只能做做白日夢!

  • 內廷,說起來內廷都是皇帝家的奴才,但皇家還是要依靠其中的心腹們去保障政令的執行。做為四個要素里最不起眼的一個,雖然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卻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咱們再來數數李選侍四條中間能站幾條:

  主幼這一條件,擱在朱由校身上就有點含糊了。朱小屁孩這時候虛歲十六,周歲十五,初中剛畢業的半大孩子一名。可在那個時代這朱小屁孩已經算是成年了,著急點的都已經娶妻生子當爹的人了。

  年幼肯定是沾不上邊了,但無法獨立執掌帝國,這條應該是無容置疑的。畢竟朱小屁孩這些年還沒有過任何歷練,對於如何來管理一個國家,如何來做一位帝王,他完全就是兩眼一抹黑!有一位值得信賴的人,幫助他處理政務,對其有一定約束力,這想必是極好的!

  可惜的是,李寡婦肯定不是一位讓人信賴的監護人。地位上,雖然是後媽,但這個皇貴妃的名號還是沒拿到手,說到底,你現在也不過是個選侍,級別差的不是一點半點!關係上,與朱小屁孩也算得上比較緊張,否則也不會眾人駕著他脫離李選侍的控制,這娃就如此聽話的再也不理李寡婦;也不會在輿論對東林黨不利的時候,朱小屁孩自己下場數落李選侍的問題。

  所以在輿論上,李寡婦並不佔據多強的優勢,只要把李寡婦強推朱小屁孩出來要皇后的事情往外一宣傳,所有人都會對讓她控制朱由校產生疑問!

  名分,雖然有朱常洛死前多次的口諭,但畢竟是還沒執行,這一條李選侍又是打了折扣的!

  奧援,李選侍不過是個小小的選侍,剛剛從太子宮裡放出來一個月,與外廷根本沒有什麼交集。最最關鍵的是朝中最重要的十三位,那是組團跑乾清宮搶人的,不管是東林黨、楚黨、浙黨,還是無黨派人士,又或是勛略,都跟李寡婦沒什麼交情,根本就是搶了小皇帝就跑的主。簡而言之,李選侍在外廷根本就沒有任何一位支持者,這小帘子掛的穩嗎?當然了,如果真的讓她掛起帘子來參政,假以時日肯定能扶持起一股勢力,但十六歲的朱由校和外廷能給李選侍留那麼多的時間?

  內廷,李選侍剛剛入駐乾清宮一個月,連朱常洛都未必能將內廷的重要位置全部換成心腹,就更別提李選侍了。此時內廷的最大作用就在於幫忙控制小皇帝,將政令傳遞給外界,無論外廷鬧騰的多熱鬧,小皇帝還是要住在皇宮大內的,只要李選侍能控制住內廷,朱由校是脫離不了李寡婦的魔掌!問題就在於,內廷也不站在李寡婦這一邊,司禮監掌印盧受、秉筆魏學顏(他倆是神宗的心腹,已經註定被邊緣化)在混吃等死;秉筆田詔是李寡婦的手下;秉筆崔文升因為喂朱常洛瀉藥這事,還在家自責反省呢;剩下的就是伴讀出身的王安、鄒義、李實三位司禮監秉筆,跟李選侍則是勢如水火的王安堅定的站在了外廷這邊,鄒義和李實在移宮案里根本沒有出場,選擇了打醬油。而王安與外廷的合作,再通過錦衣衛指揮使駱思恭安排人嚴防死守,讓李寡婦徹底喪失了控制朱由校的可能!

  家族中各管事大多選擇了中立,唯一算的上自己名下的田詔,還被人找個理由給收拾了(處理田詔的過程,下文會講),而大管事夥同外面的掌柜們把小主人給搶跑了,李寡婦你一個姨太太還能翻出多大的花樣來?

  可以說垂簾聽政的基本條件,李選侍完全滿足的基本沒有,就更別提什麼武則天第二了,可這並不妨礙東林黨講一個「神話」故事!

  數百年來主流輿論一貫堅信東林黨是洞燭其奸的好人,最多只能接受為以楊、左為首的東林黨眾只是用了一些誇張的言辭,現在要說他們在講「神話故事」,估計很多人一時半會還無法接受!很可惜,後面您會看到更多的「神話故事」!

本書的開頭:

心吾:不一樣的九千歲(1):三個故事?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