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化淳在明朝滅亡前曾對崇禎說魏忠賢若在事情必不至此。崇禎死前厚葬了魏忠賢。請問崇禎是後悔殺了魏忠賢么,如果魏忠賢活著明朝真不會就此滅亡么?


宣府年例銀每年299156.7兩,天啟六年發8000兩,七年發120000兩,拖欠470313.4兩

大同年例銀每年450630兩,天啟六年發11488兩,七年發137400兩,拖欠752372兩

山西年例銀每年206300兩,天啟六年發29000兩,七年發74000兩,拖欠309600兩

延綏年例銀每年433739兩,天啟六年發62470兩,七年發173144兩,拖欠631864兩

寧夏年例銀每年133795兩,天啟六年發32072兩,七年發99629兩,拖欠135889兩

甘肅年例每年197588兩,天啟六年發42291兩,天啟七年發86036兩,拖欠266849兩

固原、下馬關年例188191兩,天啟六年發

105195兩,七年發70089兩,拖欠201098兩

薊州年例銀每年426871兩,天啟六年發244976兩,七年發157247兩,拖欠451519兩

密雲年例每年365391兩,天啟六年發169258兩,七年發151000兩,拖欠410524兩

永平年例每年289866兩,天啟六年發91693兩,七年發105000兩,拖欠383039兩

昌平年例每年140232兩,天啟六年發115681兩,七年發53000兩,拖欠111783兩

易州年例每年146595兩,天啟六年發65996兩,七年發46269兩,拖欠180925兩

  1. 天啟七年七月丙戌 巡撫山西牟志夔題:沖邊缺餉難支,乞發京運以保危疆。得旨:覽奏,三關京運累年缺額數多,即天啟六、七兩年欠軍餉多月,而西路撫賞尤為無措,飢軍待哺,邊儲仰屋,將何以濟。著該即將六、七兩年春、夏二年原題京運欠數速行措發,以稱廠臣竭慮籌邊抒畫恤軍之意。
  2. 天啟七年八月丁巳 陝西巡撫胡廷宴疏言:臨鞏邊餉缺至五、六年,數至二十餘萬。靖鹵邊堡缺二年、三年不等,固鎮京運自萬曆四十七年至天啟六年,共欠銀十五萬九千餘兩。各軍始猶典衣賣箭,今則鬻子出妻。始猶沿街乞食,今則離伍潛外。始猶沙中偶語,今則公然噪喊矣。乞將前欠銀兩速發,以奠危疆,報聞 。
  3. 天啟七年十月丙申 甘肅巡撫張三傑疏言:平鎮二千里長邊,處處臨外。以京運言之,節年累欠至七十餘萬,天啟六年年例尚該銀一十五萬餘兩,西安等處欠銀自天啟元年至今共欠八十餘萬兩。西兵利於馬戰,而庫如懸罄,乞借給十萬金以濟。旨令帶運欠數著戶部上緊撥發,民運欠數行撫按查催,勒限完解,馬價銀兩並與確核。
  4. 天啟七年七月壬午 鎮守宣大太監葛九思題:宣鎮缺糧數月,乞亟催二運,以杜脫巾。得旨:覽奏,宣鎮戍軍待哺數月,向賴廠臣指縱節發京運以救湏臾。今京、民二運積欠二百九十二萬九千有奇,飢軍將何接濟?著該部將京運不拘何項,先行湊發,以濟然眉。其民欠著該鎮撫、按速咨該省直撫、按嚴立考成,以完欠數目定大計,黜陟務守催額欠前解該部,都如議速覆行
  5. 崇禎元年三月壬午 三邊總督史永安會同巡撫延綏岳和聲、巡按李應公合疏言:延餉積欠相因,自天啟元年以前至天啟七年共欠一百五十餘萬,致使各路軍餉積欠至二十七個月。千里荒沙,數萬飢兵食不果腹,衣不覆體,盈庭騰訴,麾之不去。間有脫衣鞋而易一飽者,有持器具貿半菽者,有馬無芻牧而閉戶自經者,有餓難忍耐而剪髮鬻市者,枵腹之怨久釀,脫巾之変立生,此延鎮缺餉之難也。
  6. 【因臣部匱乏,或缺餉五、六個月,或至三十個月,豈不是二年半!上問:三十個月是哪裡?臣對:是延綏。】——崇禎元年六月初七的平台召對


第一,曹化淳是司禮監秉筆太監王安名下,王安在天啟元年九月被殺後,作為其名下的曹化淳備受魏公公等人的折磨、蹂躪。

至翌日,聞監(王安)果死矣,時辛酉九月二十四日也。其名下惠公進皋、曹公化淳、王公裕民、楊公春、張公若愚等,皆重責,酷刑備至。凡發南京者,晝則墩鎖,夜則打更。曹公等數人先在北京更鼓房打更,不數月亦發南京。又文書房趙恩數人、張永齡、寫字史輔民皆監之經理本章者,及監掌家張和等俱被逆賢害死。———《酌中志》

崇禎元年十二月,曹化淳參奏丁紹呂等的奏疏中,還詳細的說了魏忠賢、客氏、王體乾如何謀害王安。

崇禎二年五月,在曹化淳的催促下,還為王安建了昭忠祠。

而且不少史料都提及錢謙益為王安做碑銘,曹化淳看到後泣下。

所以,以情以理來講,曹化淳都不會為魏公公說話。

而考之王世德《崇禎遺錄》稱此事為偽,揣之情理,可知不會是真。

況且,崇禎十五年,朱由檢和周延儒的一段對話言及三案,其中有關於對司禮監太監王安的評價,朱由檢如是說

且魏忠賢固系巨惡,王安亦非善類,若令得志,一等人耳。———《三垣筆記》

朱由檢在否定王安的同時,仍稱魏忠賢是巨惡,可想而知朱由檢對魏公公是個什麼態度。


至於是否會亡,沒有發生實在不好評論,也許明朝就撐不到崇禎17年,也未必不如是。


明末這個局面,朱元璋從孝陵爬出來都得重新造反。


如果大明都淪落到需要一個閹人續命的程度了,那大明還是滅亡吧。

正常王朝的問題滅亡是一大群人作死,大明的滅亡是百病纏身的狀態下選了一個巫師來續命。晚明已經不是作死(*`へ′*),而是瘋狂找死了。


這個說法就和問題描述里崇禎厚葬魏忠賢一樣,挺荒謬的。

聽聞魏公公會撈錢,可天啟七年的時候財政狀況卻是這樣。

  • 戶部尚書郭允厚疏:臣病起於憂思,臣憂起於空乏,如黔餉之請,島餉之增,遼餉之已措而苦未措也,種種關心無以自遂,蓋太倉之歲入僅三百三十萬,而歲出該五百餘萬,臣思之而無策也,省直之歲徵僅三百三十萬,而九邊之歲支已該三百二十萬,臣思之而無策也。三百三十萬之應解京者,甫一解京而先有一百八十萬之支也,三百二十萬之該解邊者,未解邊而更有七百八十萬之欠也,臣思之而無策也。況澄城之官,以催科而隕命,句容之令,以徵解而去官,此等人情,臣無不思,恐三萬調援之兵既已缺餉,而逗遛殊甚,數十萬戍守之旅,又安知不以缺餉而庚癸頻呼。此等軍情,無時不思,恐秋高馬壯,胡虜生心,數月枵腹,寧堪荷戈?至宣府內鎮臣有欠餉三百八十萬之疏,奉皇上湊給三分之一之明旨,而臣益苦無措發。

魏忠賢給天啟修三大殿,到崇禎朝的時候還拖欠商匠白銀一百二十萬兩,"屢責臣部措還"。

這就有意思了,戶部入不敷出,工部捉襟見肘,九邊欠餉嚴重。

實在看不出魏忠賢有何卓越之處啊。

附《崇禎遺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