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本文所谈的工具使用方法和理念,摘自《iPad Pro 生产力指南》一书,该电子书目前已经更新到 V1.5 版本,已经购买的用户可以免费更新。

与「时间管理」一样,「知识管理」也是一个十分时髦又充满歧义的名词,很多打著「知识管理」幌子的文章、付费课程,其目的不过是兜售某些工具的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知识」其实是一个非常私人化的事情。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学习工作背景,形成一个人看待事物的独特方法,而所谓的「知识」就贯穿其中。

这也意味著,这个社会没有一个所谓统一的「知识」定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

如果环顾当下,我们深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环境中,所以,当所谓「知识管理」的方法论去告诉用户如何从信息里获取知识的时候,我更愿意分享我的一套思路,那就是不去定义什么「知识」,而是建立一套 信息检索系统

所谓信息检索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属于自己的信息库和高效的信息搜索机制。这个机制必须是灵活、可定制而且扩展性强,既能完成大量的输入工作,又能承担一定的输出任务。

早年间我曾用 Evernote 来承担这个工作,坦率来说,Evernote 已经足够好用了,但它过于庞大的功能被搬运到 iOS 上被不讨好,包括以下几个难以忍受的问题:

  1. 同步速度慢;
  2. 在 iOS 上生成笔记链接的过程异常复杂;
  3. 在 iOS 上进行笔记本、标签机设置的体验非常不友好;
  4. 由于不支持 MD 格式,导致很多时候在梳理笔记时,无法和我的写作环境(Drafts、Ulysses)有效整合;

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轻量的信息整合工具,到了 2017 年年初,我发现了 Bear。

Bear 是那种初看起来颜值足够漂亮但功能简陋的一类应用,但我见证了 Bear 在这将近两年来的快速成长,如今的 Bear,已经成为我的信息检索工具。

1. 构建严格的信息输入机制

Bear 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输入途径,但站在我的角度上说,我尽量避免当初在 Evernote 上的那种操作方式,也就是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把网页上的文字扔进去,我在 Bear 里的信息输入有严格的限定:

  • 阅读长文后的摘录信息;
  • 读书过程中的摘录信息;
  • 内心感受的想法和灵感;
  • 重要事件的备忘;
  • 项目/任务的参考信息;

上述类型的信息都有著一个特点:它们都是我处理过的信息,有著我的思考和加工,而非所谓的「生肉」。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可以大幅减少低价值的信息流入 Bear,另一方面又为接下来的整理和输出打好了基础。

而且,Bear 在信息输入时有足够多的功能选项,既可以用 Markdown 格式,也支持更多富文本如涂鸦、附件和待办事项的功能。

同时,Bear 对 iPad Pro 外置键盘有众多快捷键支持,笔记编辑界面长按 CMD 见你会发现下图里的快捷键:

下图是我在 Bear 里输入信息时的基本架构,我把自己的想法和搜索网页链接整合在这里,同时还会结合 Drafts 里的网页摘录,形成对某个话题或项目的资料库,这个过程会不断更新。

2. Bear 的信息整理机制

下图就是我在 Bear 里的架构体系,与其他笔记类工具不同,Bear 的思路是采用标签(Tag),你可以直接在笔记输入#xxx 就可以建立起一个标签。早期的 Bear 只允许一级标签,不过开发者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如今,你可以通过#一级标签/二级标签 来构筑你的体系。

接下来,你还可以通过 Bear 的笔记内链进一步整理你的笔记,如下图所示,任意笔记向左滑动,可以把生成的链接作为 Markdown 格式的超链接使用,同时这个外链可以作为 2Do 和 Omnifocus 的备注链接。

与此同时,Bear 还提供了笔记标题和标签的自动补全功能,如下图所示,这个功能非常实用。

最后,再来看看 Bear 所支持的搜索,最简单的关键词搜索里,如果你要精准搜索某个文字,在搜索框输入 」文字」 ;如果你要排除某个关键词,就在搜索框里输入-文字,更丰富的搜索条件在下面:

  • @tagged:可以搜索到有标签的笔记;
  • @untagged:展示没有标签的笔记;
  • @today:展示今天修改的笔记,包括新建或修改的;
  • @yesterday:展示昨天修改过的笔记;
  • @images:展示带有图片的笔记;
  • @files:展示带有文件的笔记;
  • @task:展示带有任务的笔记,无论是否完成;
  • @todo:展示带有未完成任务的笔记;
  • @done:展示已完成任务的笔记;
  • @code:展示带有代码的笔记

上述所有搜索条件都可以任意组合,比如@todo @tagged 的搜索条件就是要找到带有标签,同时还要做的笔记;

最后一点,Bear 还提供了丰富的主题样式和可自定义的编辑界面,如下图所示,你可以在设置里看到不同的选择,通过这番改造,你可以让 Bear 更适合你的需求。

3. Bear 的信息输出机制

Bear 的输出方式很多,在任意笔记界面,点击右上角的「!」号,你能看到众多导出的格式。

不过我最喜欢 Bear 的一个地方在于,Bear 支持 TextBundle,TextBundle 的格式可以让文字、图片一并迁移到不同的应用,因此,当我需要迁移 Bear 笔记到 Ulysses 时,我会选择 TextBundle 格式。

在 Bear 里导出 TextBundle 需要花一点时间,你需要在单条笔记向左滑动,从「更多」里找到「导出笔记」的功能,整个操作类似于上文提到的「复制笔记的链接」

4. 总结

自 2017 年开始,我就开始重度使用 Bear 作为我的信息检索中枢,我将自己的想法思考、备忘、读书/网页摘录以及收集的图片几乎都放在了 Bear 里,利用标签的机制,可以实现简单、有效的管理,而便捷的搜索功能可以进一步提升信息检索的效率。

Bear 真的完美吗?恐怕也未必,比如它只能支持 iOS、macOS 平台就注定只是一个小众的应用,而其定位于笔记工具的产品属性,也极大限制了 Bear 成为长文书写工具的潜能。

对我来说,我将 Bear 改造成了 iOS 上的信息检索工具,承载著我的思考、想法、记录以及大量的摘录,与此同时,我也在使用 Devonthink To Go 作为 Bear 的补充(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这里,查看我的工作流程),这些文字、图片与超链接,构成了过去两年的成长记录,也是我在《iPad Pro 生产力指南》里的重要工作流程。(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