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是河南洛陽人,從小就失去了父親,母親和妹妹也被趕了出來,長孫無忌的舅舅高士廉知道後,就把長孫無忌接到了自己家裡,教育撫養他。長孫無忌在高士廉的教導下,博覽羣書,精通文史,在計謀方面更是出類拔萃。公元626年7月2日,唐朝發生了一次重大變故,因地點發生在玄武門附近,所以稱其為「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射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登上了皇位。李淵建立唐朝之時,李世民配合父親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鋒芒超過了哥哥李建成,致使李建成暗中與齊王李元吉謀劃,打算聯手除掉李世民。長孫無忌聽到許多風聲,就多次勸說李世民,先下手為強。李世民聽了很難受,畢竟是親兄弟,他還下不去這個手。此時,太子李建成已經在李淵身邊說起了讒言,致使李淵下令把李世民身邊的心腹趕出了秦王府,只剩下一個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多次找到李世民,與他詳談此事,但是李世民一直搖頭,說什麼也不答應。後來有人密報,說李建成已經開始祕密行動,直到這時李世民才知道,原來兄長也要置我於死地,我只能狠下心來,和兄長好好地打一架了!於是,李世民命程咬金、尉遲恭等人在玄武門設下埋伏,待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來到此處,將其射殺。隨後,長孫無忌又勸告李世民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為鞏固李世民的權位,一個不漏,全部殺掉,真是夠狠啊!

李世民登位後,封了自己的老婆,也就是長孫無忌的妹妹長孫無憂為皇后,因此長孫無忌的地位更加穩固,封趙國公,位極人臣。李世民死後,長孫無忌繼續輔佐李世民的兒子李治。李治寵愛妃子武則天,武則天哪都好,唯獨沒有子嗣,但李治被武則天迷昏了頭腦,有一次在長孫無忌家中做客,談到此事,妄想拉攏長孫無忌參與廢后計劃,長孫無忌裝做不明白李治的暗示,勉強混了過去。飯後,武則天回到宮中,對長孫無忌的做法懷恨在心,背地裡一直勸說李治廢后,最終使得李治不再聽取長孫無忌等大臣的勸說,堅持廢后,立武則天為皇后。武則天得逞後,便勸說李治懲治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最後落得功名盡失,自縊而終。


長孫無忌為李世民時宰相,是末期關隴集團二號掌權人

這個集團內部很有意思,早期西魏時,二號掌權人宰相宇文泰毒死了孝武帝元修,設立個傀儡帝王元寶炬,後來其兒子更是以周代魏;中期北周時,二號掌權人隨國公楊堅,滅了宇文家一族,奪了外孫的皇位,以隋代周;後期隋朝時,楊廣的表兄唐國公李淵,滅了楊家,奪了表兄基業,以唐代隋

按照這個趨向,長孫無忌,要麼反要麼死,基本沒其它結局。事實上也是如此,長孫無忌和楊堅走的路,太像了

長孫無忌出身關隴集團高層

他爺爺長孫兕是北周宇文邕的驃騎大將軍,父親是隋朝右驍衛將軍,他的舅舅高士廉是北齊宗室後裔在唐李淵時期官居宰相,長孫自己呢,早早的把妹妹嫁給了李世民,力勸李世民殺兄囚父,輔佐李世民貞觀之治……假如,李世民和北周武帝宇文邕一樣早死,這大唐會不會變成大趙呢?

慶幸,李世民活的夠久,接位的李治也活的夠久,長孫並沒有得到楊堅的那種機會

可是,李治即位之初,他也擔憂呀

李建成叔伯三家全死了,天潢貴胄的李恪哥哥死了,堂叔李道宗被流放,也死了……心狠手辣的長孫舅舅,父親李世民能降服的了,自己能降服麼?

659年,中書令許敬宗告長孫無忌謀反,李治當機立斷,對長孫舅舅削官去職,流放黔州,並派府兵押送。到了地方後,賜三尺白綾,長孫被自盡……家人也倒黴史書記載,籍沒三家,近親皆流嶺南為奴婢

同期被弄死的還有柳奭(音同是,皇后舅舅,宰相)、韓瑗(宰相),有一個叫褚遂良的宰相到沒弄死,驅逐到越南了……

就這樣,長孫家的朝堂勢力被一掃而空,十五年後大局已定,恢復世職,特批其某孫子繼承趙國公爵位,算是平反

有楊堅的命,沒有楊堅的運,一掛解千愁,時也命也


謝邀。

長孫無忌個人不用有什麼作為,李世民的所有成就都是長孫無忌的作為。

貞觀朝的長孫無忌和房玄齡一樣,達到了宰相的最高境界,沒有什麼數得出的豐功偉績,但卻是貞觀之治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李世民是最優秀的帝王,長孫無忌是少數幾個能和他在思想上同步的人。

表面上看,長孫無忌最大的功績就是力主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之後編寫了《貞觀律》,其他沒有了。

同樣,房玄齡不過是在官吏選拔上很盡心,制定了很多典章制度,其他也沒有了。

還有杜如晦,房謀杜斷,謀好理解,斷怎麼理解?我曾經想寫一篇房謀杜斷的文章,查遍史書無從下筆,沒有杜如晦決斷方面的記錄,而李世民對杜如晦的倚重,不在長孫無忌、房玄齡之下。

長孫無忌貞觀朝最後的官位是司徒,房玄齡是司空,杜如晦去世追贈司空,都是三公。

三公,論道之官也。蓋以佐天子理陰陽,平邦國,無所不統,故不以一職名其官。大祭祀,則太尉亞獻,司徒奉俎,司空掃除。《舊唐書》志第二十三職官二

這個官位對於有的人來說只是一個榮譽性的,國家大典有資格陪皇帝上臺表演。但前一句說的「三公,論道之官也」,就真正體現出長孫無忌幾個人的重要意義。

論道,是與皇帝論道,是輔佐皇帝理順思想上的矛盾,討論古今興衰,商議國家大政方針、探討未來國家發展戰略。不必擔任什麼具體事務性職務,這種思想上交流纔是皇帝和三公應該做的事情。

杜如晦早亡,能夠平等的和李世民交流的人只剩下長孫無忌和房玄齡,魏徵都不一定夠資格。

幾個人應該經常召開這種戰略層面、理論性、務虛性的座談會。如果李世民太強勢,這個務虛會就變成李世民的一言堂,一個人口沫橫飛底下人唯唯諾諾。只有幾個人都能夠平等發言,尤其是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的話對李世民來說是有價值的,這種會議才會持續召開。

這種務虛座談是能夠體現個人價值的,成就感不比帶兵滅敵國低。而長孫無忌能夠保持貞觀朝二十年一直能持續輸出有價值的戰略性思想,這是相當體現個人能力和水平的一件事情。他的思想不能落後於李世民,甚至要超過李世民,才能論道二十年。與之相比,做具體事情反而容易,無非是按部就班、隨機應變,時間長了宰相、尚書也不過是個熟練工種而已。

長孫無忌放棄當宰相、尚書,只從事這種「論道」工作,也是對自己能力的自信,他也很滿意這種和李世民介於師友之間的感覺。

因此,李世民所做的每一項重大決策,背後都有長孫無忌的影子,所謂的「廟算」就體現在這裡。而所有的成績,都歸於李世民,或者歸於具體執行者如李靖和其他人。

長孫無忌的下場實際上是政治理念衝突造成的。

李世民自信、敏銳、兼聽納諫、理智客觀,認可皇權和臣權的互相制約、互相激勵作用,這才造就了大唐開放、寬容、自信而強大。他從不擔心長孫無忌代表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會對他造成威脅,而關隴集團在李世民時期也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因此,李世民和長孫無忌政治理念相同,能夠做到相安無事;

李治既沒有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又有個敗家娘們兒吹枕頭風,只想當個不受約束的皇帝,這就與長孫無忌的政治理念產生了衝突。而長孫無忌沒有意識到武則天的狠辣,會採取斷然手段對自己下手,加上對大唐的忠誠,才束手就擒。即使這時,長孫無忌可能也沒想到自己會性命不保,流放途中被一個小官吏逼迫自縊或者被自縊。

長孫無忌是個文人,武則天實際上像個社會人兒,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但長孫無忌也不是清白無瑕的人,指使褚遂良讒言害死劉洎,也是屬於流氓手段。長孫無忌的下場,算是給劉洎償命了。

(長孫無忌)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每一部以初唐歷史為背景的電視劇,都不能落下一個人——長孫無忌,他輔佐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貞觀朝功臣濟濟,唐太宗圖形於凌煙閣有特殊貢獻的共有24人,長孫無忌被列在首功之位,是開國功臣。長孫無忌不但在貞觀朝發揮了特殊作用,且受託輔佐高宗,成為唐初政治史上的特殊人物。

功垂唐室 玄武門事變嶄露頭角

長孫無忌(594年~659年),字輔機,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初大臣。長孫無忌的先祖,出自北魏皇族拓跋氏,因有殊功,改姓長孫氏。

長孫氏是北魏以來的士族高門,屬於軍事貴族,但長孫無忌本人,在軍事方面雖有一定謀略,但並不善於統兵打仗,這種情況與他早年經歷有關。

長孫無忌的父親去世較早,他與妹妹一同在舅父高士廉家中長大,高士廉本人「少有器局,頗涉文史」,很有才華和名望,在這樣一個文化素養高的家庭中,長孫氏兄妹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

長孫無忌「好學,該博文史」,妹妹也是「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高士廉識人很有慧眼,早在李淵父子太原起兵之前,就發現李世民是個非常之人,把長孫無忌的妹妹聘與李世民,後來李世民做皇帝,冊封長孫氏為皇后。長孫無忌的年齡與李世民相仿,二人從小交往友善,妹妹嫁給李世民後,兩人關係更加親密。

從李淵父子晉陽起兵叛隋,到建立唐朝,再到統一天下,長孫無忌一直追隨李世民東徵西討,但卻沒有什麼顯赫之功。他在政治舞臺上顯露頭角,是在玄武門事變中。

唐朝建立後,李淵集團發生分裂,最突出的矛盾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爭奪皇位繼承權。李世民的才能、威望和接踵而至的顯赫軍功,不僅使其本人產生了覬覦皇位的野心,也引起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忌妒和不安。

於是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用重金收買李世民部將尉遲敬德,遭拒絕後,又對李世民行刺,仍未得逞。於是,李建成與李元吉聯手向李淵讒毀李世民的謀士,將之逐出秦王府。這樣李世民最為心腹之人只有長孫無忌仍在府中,他力勸李世民先發制人,認為只有如此才能轉危為安。

正在此時,突厥南下侵犯,按慣例應由李世民督軍抵禦,但此次在李建成的推薦下,由李元吉代李世民督軍北征,並調秦王府將領尉遲敬德等同行。他們的目的很明顯,想藉機抽空秦王府的精兵猛將,並計劃在為李元吉餞行時殺掉李世民。

李世民得知後立即與長孫無忌等商量,又派長孫無忌祕密召回房玄齡、杜如晦,共同謀劃了玄武門兵變。六月四日,李世民親率長孫無忌等十人,在玄武門成功地伏殺了李建成、李元吉。

改革制度 修訂法律

在李世民奪取皇位繼承權的兵變中,長孫無忌稱得上是首功之人。在醞釀政變時,他態度堅決,竭誠勸諫;在準備政變時,他日夜奔波,內外聯絡;在政變之時,他不懼危難,親至玄武門內,所以唐太宗至死不忘長孫無忌的佐命之功,臨死前仍對大臣們說:「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成了皇太子後,把朝廷要職授予長孫無忌。然而,長孫無忌的官運,沉沉浮浮。

打天下時,李世民立功,長孫無忌跟著水漲船高,從小文書,到禮部郎中、上黨縣公。得天下後,長孫無忌是「玄武門之變」的第一功臣,吏部尚書和右僕射的要職,自然而然交給了他。

長孫無忌在一年間,就大刀闊斧辦完了三件事:精簡機構,確定朝廷定員643人;削弱宗室,把李家遠親從「郡王」隊伍中降級;調整外交,國力沒有恢復之前要對突厥服軟。一年下來,得罪人無數。他外戚的身份立刻敏感起來。

這時李世民寫了篇《威鳳賦》,贈給長孫無忌,自陳當時已有求死之心,在長孫無忌的勉勵下才重新振作,表達出對這段患難真情的珍惜與感激,堵住眾人悠悠之口。

唐太宗時期貞觀之治的成功,重點在於律法嚴謹,禮儀修明,制度完備,這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長孫無忌。他於貞觀元年主持修訂法律,歷經十年的努力,修成《貞觀律》。

新律法寬平簡約,律條嚴密,後來以之為本修訂《永徽律》,並作《疏議》逐條解釋。《永徽律》與《疏議》合為一體,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唐律》。「西有羅馬法,東有唐律。」《唐律》為世界五大法系中「中華法系」的代表作,被公認是中國古代法律之最完善者。

它承前啟後,集秦漢以來法律理論之大成,也是後世各朝法典之藍本,其影響遍及日本、朝鮮、越南等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唐律》成功將儒家義理引入律法條文中,達到了禮法合一的程度。從此,儒家思想全面深入到法律領域中,進一步成為社會的統治思想。

單是作為《唐律》的制定者,長孫無忌就足以名垂後世。他還主持修訂了《大唐儀禮》,以律令來規範禮法條例,便於推廣,頗受時人好評。這正是長孫無忌的一貫作風,既注重原則,又注重實效。

輔佐高宗 開創永徽之治

唐太宗晚年,因對嫡次子李泰的過度偏愛造成嫡長子即太子李承乾的謀反,並最終導致承乾被廢而悲傷不已,沉浸在過度悲傷中的唐太宗因此沒有看出李泰的野心以及李泰對嫡三子李治的威脅。最後在大臣諸遂良的提醒下才看清李泰的野心,本來「陰許立泰」的唐太宗,再三思量之下決定立李治為太子,封長孫無忌為託孤大臣受命輔政。

長孫無忌以回天之力促成李治繼立,是為唐高宗。李治即位後,立即拜長孫無忌為太尉,兼檢校中書令,知尚書、門下二省事,長孫元忌辭去了知尚書省事,但仍任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

唐高宗即位初年,實際執政的是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忠實執行唐太宗的遺訓,繼續推行貞觀政治:貫徹均田令,社會經濟進一步繁榮發展;貫徹以詩賦取士,增加進士科人選,擴大統治基礎;親自組織編寫《唐律疏義》,並將之頒行全國,進一步完善了貞觀法制;又平定了西突厥的叛亂,有力地維護了大唐王朝的統一;特別是恢復執行唐太宗晚年曾一度中斷了的休養生息政策,終結了長期對高麗的戰爭,順民情,得民心。

高宗統治初年,即永徽年間,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法律、軍事各方面都比貞觀時期有所發展,被封建史家譽為「永徽之治」,常與「貞觀之治」相提並論。這一成果的取得,有賴於股肱大臣們的齊心協力,特別是受顧命之託的長孫無忌的忠心輔佐。

李治在位三四年,僅僅二十齣頭,長孫無忌已經將近六十,隨時可能撒手歸天,因此長孫無忌擔心自己死後李治壓不住,所以借著高陽謀反案將幾個年長的皇子除去,給李治鋪平帝王之路。他藉故除掉了他認為威脅李治皇位的吳王李恪,清洗了一批與自己不和的大臣,這引起李治疑忌。

後來李治欲廢王皇后,改立武氏為後,長孫無忌堅決反對,這讓甥舅二人徹底反目。長孫無忌素來不結交軍方的弊端至此暴露出來,他赫然發現,原來除了君王的恩寵,他沒有任何有效手段保護自己。他放棄了和皇帝的抗爭,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著述中去,先後完成了《大唐議禮》《五代史志》等作品。這一部部凝聚著他心血的著作,成為他生命最後的輝煌。

儘管長孫無忌步步退讓,皇帝仍窮追猛打。這位大唐的開國功臣,輔弼兩代君王的佐命元勛,最終含冤入獄,死在他全心珍愛守護的外甥手裡。安定天下的功績,血濃於水的親情,亦師亦友的教誨,終究敵不過君臣名分,彈指間塵歸塵,土歸土。

歷程評述

長孫無忌畢生忠於大唐王朝。作為唐朝的開國元勛,他不居功,不自傲,儘力協助唐太宗、唐高宗治理朝政,為唐朝的穩定與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不愧為一代忠臣,不過最終仍舊沒有逃過「泰極否來」的規律,死於宮廷鬥爭之中。


長孫無忌出生於公元594年,他父親在隋朝地位顯赫,他在李淵騎兵之後前去投奔,之後跟著李世民立下了無數的功勞,在玄武門事變中又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後來他官職宰相,中書令,顧命大臣,太尉等,地位顯赫,被封趙國公。

和當時的很多大臣相比,長孫無忌並不能說是最優秀的,但是為什麼他能夠位列凌煙閣功臣第一位呢?

首先,長孫無忌的資歷是非常老的,相比魏徵,尉遲恭,程咬金等半道加入李世民陣營的人而言,長孫無忌一開始就直奔李世民而去了。此後他跟著李世民四處徵戰,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他還直接參與了決定李世民命運和唐朝命運走向的玄武門之變。

其次,長孫無忌和李世民是沾親的,長孫無忌的妹妹長孫皇后是李世民的皇后。凌煙閣是在公元643年建起來的,當時的唐朝太子還是長孫皇后的長子,長孫無忌的外甥李承乾,包括後來的唐高宗李治,李世民最愛的兒子李泰都是他的親外甥。如此龐大的家族背景,以及他和李世民之間深厚的親情和交情,都足以讓他的排名大大向前。

還有一點也非常關鍵,那就是長孫無忌對李世民可謂是忠心耿耿,在李承乾被廢之後,唐太宗該立李治為皇太子,並且把長孫無忌封為太子太師,這可以說是對他的巨大信任,李世民早年間還曾把長孫無忌和黃帝的力牧,齊桓公的管仲。在李世民得到彈劾長孫無忌勢力太大的走著後,他還願意把彈劾長孫的奏摺交給他。

在李世民病重時期,他把褚遂良和長孫無忌當成了自己的託孤大臣,李世民還對褚遂良說:長孫無忌對自己忠心不二,他對自己擁有大唐的江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他死後,褚遂良一定要儘力保護長孫無忌,別讓李治受小人的挑撥。

李世民對長孫無忌如此的信任,自然是需要長孫無忌對李世民的無限忠誠才能換來的,而事實最後也證明瞭,李世民沒有看錯人,長孫無忌日後一心維護李唐江山,最後被武則天的勢力給害死了。

而長孫無忌如此忠誠於李世民,又是基於他敬佩甚至崇拜李世民的能力的,當初李世民希望大臣們講講他的過失,長孫無忌卻說:陛下沒有過失,陛下文治武功,我等遵從都來不及。


長孫無忌,字輔機,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長孫氏的兄長,是唐朝時期的大臣,做過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司空、司徒、中書令、輔政大臣、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等官,封爵趙國公。可謂是權重一時。同時長孫無忌又是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

那長孫無忌有什麼作為呢?

長孫無忌在他父親去世後,他就和他的妹妹去了他舅舅高士廉家裡,長孫無忌不僅很有學問而且又有謀略,這為他以後位李世民倚重奠定了基礎。

長孫無忌本來就和李世民關係不錯,同時高士廉也覺得李世民是一表人才,所以在高士廉的主持下,長孫無忌的妹妹就嫁給了李世民,她的妹妹就是未來的長孫皇后。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紛紛起義,李淵也在這時起義而後建立大唐,其次子李世民因為很有軍事才能就經常在外帶兵打仗,而長孫無忌則一直追隨李世民南征北戰,也成了李世民非常倚重之人。

隨著各地割據勢力的消滅,李世民也因功被封天策上將,李世民的地位和威望、實力都威脅到太子李建成,讓秦王和太子之間矛盾加劇,最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除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在這次政變中,長孫無忌是重要的參與人員。

李世民登基為帝後,是為唐太宗,以長孫無忌功勞最高,為功臣之首,同時長孫無忌還是長孫皇后的兄長,因此他的地位更加尊貴。長孫無忌也被封為趙國公。

後來太子李承乾因為和李世民的關係出現隔膜,同時又感覺其弟李泰威脅到自己,李承乾擔心自己的太子位不保,所以李承乾就聯合侯君集謀反,然而事情以失敗而結束,李承乾也因此被廢。

李承乾被廢后,太子位就出現了空缺,長孫無忌就進言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李世民也覺得李治若立為太子,可以達到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子共存的效果。若立李泰,李承乾和李治很難得以善終,所以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李承乾、李泰、李治皆為長孫皇后之子)。

在唐太宗晚年,把太子李治託付給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讓他們做輔政大臣,李世民駕崩後,李治登基為帝,是為唐高宗,長孫無忌不僅是輔政大臣,而且還是李治的舅舅,所以唐高宗非常尊重長孫無忌,對他的建議也會採納。

但是後來唐高宗李治因為寵愛武則天,要廢當時的王皇后,而立武則天為皇后,但卻遭到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反對。這不僅讓長孫無忌和李治之間出現了隔膜,也讓長孫無忌得罪了武則天。

然而雖然有人反對李治立武則天為後,但最後還是沒有阻擋的住武則天被封皇后的事實,登上皇后之位的武則天因為長孫無忌反對她為後,因此她對長孫無忌心生怨恨。

後來許敬宗就誣陷長孫無忌謀反,而後長孫無忌就被流放,最終長孫無忌自縊而死。

長孫無忌曾輔助李世民平定各地割據勢力,又參與玄武門之變助其登基,後又和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人輔佐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的局面。到李治繼位後,又以顧命大臣的身份輔佐李治,雖然最後被流放,但也不能否定他在李治剛登基之初的貢獻和地位。

同時長孫無忌還主持修訂過《唐律疏議》,為唐朝的律法奠定了基礎,因此長孫無忌在唐朝的規法制度上有很大的功獻。


擅長搞陰謀詭計背地害人,最大功績是在玄武門之變中幫李世民謀反成功,大奸似忠無忌,惡有惡報武則天結果這老兒性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