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的生產工具代替了傳統的手工作業,在大大提高生產力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損害了傳統藝術。以前工人用刨子刨平,砂紙打磨,現在都是採用電動工具。

  來源:中國周刊

  紅木傢具的昂貴,是建立在一種對文化藝術的信仰上,商家宣傳炮製的就是紅木傢具的文化藝術品位。文化藝術產業原本是極好的陶冶情操的產物,是人們在物質生活充裕之後極力追求的精神食糧。紅木傢具,飽含著歷史的積澱,有著傳統文化精髓,更凝結著中國傢具榫卯之智慧,但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部分紅木傢具,只能稱為「用紅木材質做的傢具」,在浮躁市場的炒作下,生生被剔除了內涵,而只剩下木材的軀殼。

  「接受定製電腦桌,有花梨木、雞翅木、紫檀木,不同材質不同價格,交貨迅速。」在一個紅木傢具文化博覽會上,紅木傢具生產廠家打出醒目的廣告。展位前圍滿了人群。

  紅木傢具文化博覽會齊聚了「廣作」「蘇作」「京作」「東作」「仙作」……各個流派,現場展出的紅木傢具以現代風格為主。

  「古色古香的紅木傢具變得"時尚"了,古色古香的紅木傢具難討他們的歡心,很多廠家都研發了現代風格的傢具產品。」博覽會的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這樣介紹。

  展台前,不管哪個流派的紅木傢具生產廠家,都有著「創新」的現代傢具產品,除了電腦桌外,還有紅木電視櫃、全自動紅木麻將桌、紅木酒櫃、紅木洗腳盆等一批新的傢具和日用品。

  「傢具的種類五花八門,但真正合心意的沒有。」記者採訪了一位顧客張先生,他和女朋友去年年底剛領了結婚證,需要購置傢具裝飾新家。「除了一些細節裝飾,如雕花不一樣外,傢具的設計幾乎一模一樣。你看這張茶几,和那邊那家的,除了花紋,其他都一樣。」

  紅木木材緻密,滲水性差,外層先乾燥收縮,但內層很難乾燥,易造成很大的濕度梯度和內應力,造成木材變形、開裂。

  展覽會上,現代風格的傢具佔了60~70%,傢具品種雖然琳琅滿目,但是大多掩蓋不了缺乏「設計、創新」的實質。很多照搬歐式、美式傢具的風格,簡單粗暴把設計套用到紅木傢具之上;也有胡亂照抄中國傳統傢具,然後摻雜一點現代風格,款式奇怪。

  藝術沒有一成不變,為適應現代審美,對紅木傢具做創新是大勢所趨。但是現在泛濫的紅木生產廠家卻在紅木之路上越走越偏。

  紅木傢具的創新是建立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不是簡單元素的疊加。外來風格也不是不能運用在紅木傢具中。關鍵要把握尺度,這種尺度既包含對傳統藝術傳承的尺度,也包含對實用和現代審美創新的尺度。

  榫卯結構使紅木傢具屹立百年。但是現在有些傢具廠商為節省時間,不做榫卯,而是在兩個部件的接合位置簡單挖兩個洞,中間用一根小木片加以連接。

  紅木傢具發展至今,其款式、工藝要數明清時期的為最巔峰,對紅木價值的評定也始終以明清時期特色為標準,傢具生產廠家紛紛以製作仿古傢具為特色。

  許多生產廠家創新做不好,傳承更是談不上。

  仿古紅木傢具價值高昂,且屢受追捧的原因是因為中國仿古傢具講究「型藝材韻」,既浸淫中國傳統文化和生活美學,又完美體現中國傳統工藝之美。

  如明式紅木傢具,由於有文人儒匠參與設計製作,使家具有了獨特的藝術品味。比如隱士曹明仲設計了別具一格的琴桌;文學家、戲曲家屠隆為方便郊遊設計了疊桌、疊幾、衣匣、提盒;戲曲家高濂為了既能讀書休息、又能花下卧賞而設計了二宜床、欹床。明式傢具型制之韻飽含美學、力學、工程學、生理學等學科,「增一分則太肥,減一分則太瘦」,極講究定式。

  雕刻是紅木傢具重要的一個部分,或如明式典雅,或如清式繁複,各種紋飾都有一定的寓意。但現在的廠商在雕刻的紋飾圖案方面顯得隨心所欲。

  但現在一些紅木傢具生產廠家不掌握其精髓,製作出的傢具「四不像」,甚至出現「三代同堂」的傢具。比如一張羅漢床,三彎腿形狀和裙牙雕刻紋飾為清式風格,床面上的三屏風圍板又屬於明代的風格特徵,而在三屏風圍板上,又浮雕出現現代風格的花鳥題材紋飾,使得一張羅漢床上,齊集明代、清代、現代三個不同時代的風格。

  購買明清仿古紅木傢具的大軍中,不乏政府高官、企業高管、私企業主、玩家藏家等等,這個龐大的群體多為炒作、庫藏、為投資、增值,只有少部分人是因為珍愛。

  中國近幾十年超常態的迅猛發展,催生了一個數目龐大、心智卻不能與其財富相匹配的爆發階層。他們成為了當今紅木消費的主力。近年來,明清仿古傢具屢屢拍出高價,資本的運作下,價格已經與審美價值無關。被打上高昂價格標籤的紅木傢具,自然成為了高貴的「藝術品」、「收藏品」、「奢侈品」。大批買家是沖著傢具的升值潛力而來。

  人們互相炫耀著自家圈椅所用的木材有多珍貴,如今行情是多少,卻不懂如何欣賞紅木傢具的藝術本質、和所代表的中國傳統審美的內涵。很多人甚至分不清自己家裡的紅木傢具是明式的,還是清式的。造型、工藝、材質等等,紅木傢具的一切都與價值掛上了鉤。一套紅木傢具的價值超過一套房子;還有人為存放紅木傢具,買了一套又一套的房子。紅木傢具的擁有者徹底變成了所擁有的紅木傢具的奴隸。

  被工業化的紅木產業

  寬敞的工廠里,刺耳的鑽木聲響著,一排十幾個雕刻機同時開工,不停地運轉著,在薄薄的打磨成型的板子上飛快地切削,廠房內木屑飛揚。高效的加工工藝,使得原本傳統手工雕刻需要幾天才能完成的工作,採用電腦雕刻瞬間就能完成。

  好的木材必須配以好的工匠,構件的粗細長短,弧度的彎轉疾緩,線腳的凹凸銳鈍,都要合乎規範,精確計算,才能體現紅木藝術之美。

  蔡老闆的紅木傢具廠在廣東省中山市,中山市聚集著上千家紅木傢具生產廠家,生產的紅木傢具占整個中國紅木傢具市場的60%。

  參觀完工廠後,蔡先生領我們到工廠後面的辦公室。片刻後,電腦提示音自動響起,提示老闆雕刻完畢。老闆下樓,在電腦里換一個圖案和程序,雕刻機繼續運轉。傢具加工和談生意兩不耽誤。

  「只有一些複雜的工藝,如立體圓雕和"穿枝過梗"的多層透雕,師傅才會動手,其他的都是電腦雕刻。現在的雕刻機越來越先進,機器雕刻完成後,表面精細光滑,都不需要人工二次手工打磨。」老闆向我們介紹說。

  一件紅木傢具,從木料到成形,需要經過多道工序:選料、開料、烘乾、刨料、開榫、雕刻、組裝、打磨、上蠟或上漆等等。

  以前製作一件紅木傢具沒有一年半載別想完工,無論一桌一椅,一杌一床,每一件空間的虛實分割,構件的粗細長短,弧度的彎轉疾緩,線腳的凹凸銳鈍,都要恰到好處,合乎準則規範。採用的紅木木材不同,紋理及顏色是完全不一樣的,製作出的傢具的藝術效果和審美價值也是大不相同。

  「現在連榫卯基本也靠機器打磨,只有個別尺寸不合的部件,才進行人工打磨。」從開木料到打榫,到雕刻,生硬的機器取代了精細的人工,在經濟收益與傳統傳承面前,選擇不言而喻。

  傳統傢具很講究自然美,在結構方面不用釘、不靠膠,以榫卯鬥合方式組成一體,不僅有控制木材變形、縮漲的功能,更有經久耐用之功效。但榫卯結構需要很高的精確度,並對木材烘乾是否到位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榫卯的大小和傢具的尺寸有嚴格的比例配置,一不到位,傢具就容易脫架、變形。有些傢具廠家為了貪圖省事,內結構的榫頭非常小,甚至有的直接用小木釘來固定,以防警惕的顧客用金屬探測器來檢測。

  傳統紅木傢具製作用的都是純天然的材料,如蜂蠟等等。但是現代的傢具加工中,用到了很多含化學成分的材料,如膠水,漆等等。這些成分不僅影響傢具的藝術美觀,而且對人體也會造成傷害。

  在這個中國最大的紅木傢具加工基地中,製作加工著不管仿古、現代等各種紅木傢具。蔡先生的紅木傢具加工廠算是比較正規的一家。

  「即使一些大品牌的廠家也會從一些小廠家或小作坊進口半成品或成品,經過再加工後售出;或直接向小廠家下訂單,拿到成品后冠以自己的品牌再出售,有些代工定做產品已經成為這些品牌商的主要產品,比例甚至超過80%以上。」蔡先生向我們透露。中國的家具行業准入門檻低,充斥在這個市場中的,有很多的「夫妻廠」、「父子廠」,沒有證照,活一旦來了,通宵達旦,粗製濫造。打磨、雕刻不到位,偷工減料,以此充好,傢具的質量和工藝水平可想而知。

  蔡先生的紅木傢具廠有約400個工人,傢具製作的流程被拆分成一塊一塊,簡單如一張普通的椅子,也分成靠背、椅腿、面板等等,每位工人負責生產線上的一個環節,只做分到自己的那一個部件。

  「木匠」變成「木工」,成為流水線前隨時可以被替掉的一環,而不知如何拼湊出一張完整的供人休憩的椅子。

  很久以前,就有人批評中國的紅木市場是「一群沒文化的人在做著有文化的產業。」

  蔡先生是木匠出身,一個木匠最常用的工具有斧頭、刨子、鑿子、鋸子、墨斗和魯班尺。做學徒那會,每天都要練刨木頭,師傅要求要把它刨得平平整整。「像雕刻這樣的精細活,就更加考驗木工師傅的手藝高低了。光雕刻技藝就有陰刻、高低浮雕、透雕、圓雕等,不同木材鏤刻填嵌,互作花紋、質地,或採用各種珍貴物品,如玉石、瑪瑙、水晶、螺鈿等作嵌件。」

  傳統木匠技藝中,水平高的工匠們不靠鐵釘和粘合劑就把一件紅木傢具精品做出來,甚至精度比機器加工還要好。但現在傳統意義的木匠已經漸漸被自動化或者半自動化的木材加工設備取代。不僅製作出的紅木傢具缺少個性,也不禁讓人擔心若干年後,傳統木匠的手藝會失傳。

  紅木傢具具有強烈的個性,其核心價值在於製作的工藝和作品的氣韻。同樣一塊木頭,在經驗豐富的木匠手裡,刻出的是花團錦繡;在粗製濫造的木匠手裡,刻出的是急功近利。

  每種紅木木材都有自己的個性,或顏色勝,或花紋優,善加利用,加上能工巧匠的雕琢,成就了一件上佳的藝術作品。但是現在的社會中,浮躁的人心使得傳統技藝和傳統文化後繼乏人,即使有優良材質的木頭,也只能雕出一堆「廢品」

  「能吃苦願意留在木工行業的年輕人少之又少,找木工的標準已降低為"不求手藝,只要會做就好"。別看工廠里有400多工人,真正經驗豐富的木匠師傅不超過20人。」蔡先生搖頭。

  今年4月香港嘉德的春拍,「1間房—比利時侶明室藏明式傢具」專場11件明式傢具拍出5370萬港元,其中「晚明黃花梨玫瑰椅六張成套「以2990萬港元成交。而3月紐約亞洲周上,「明十七世紀黃花梨圈椅一套四張」以968.5萬美元成交。

  想像一百年後,我們這個時代製作的紅木價格在拍賣行會拍出什麼價?

  紅木傢具是一份重要的文化資源和遺產,中國精湛的傳統傢具工藝也不應該斷送在我們這一代人之手。傳承和發展是當務之急。不要讓一百年後我們的子孫說到我們這一代的紅木傢具時,「一文不值」是代名詞。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