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丨『调音师』 人性的修罗场 新闻 第1张

让我背脊发凉的,不是镜头的惊悚和情节的诡谲,而或许是,在阿卡什身上,或多或少有你我的身影

一部14分钟的短片如何改编成140分钟的电影,《调音师》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9年前,法版《调音师》问世,先后荣获卢纹(Leuven)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和法国恺撒奖最佳短片奖。这个豆瓣评分9.2的故事短小精悍,在十几分钟内将男主角懦弱的本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因为紧张和胆怯,一个苦练15年钢琴的年轻人在比赛中失利。重新振作后,他选择假扮盲人钢琴调音师,利用他人的同情和信任谋生,并享受着窥视他人隐私的快感。最后,他在某次上门服务时,无意间目睹谋杀案现场,而他漏洞百出的演技也将自己推向死亡的边缘……

同样是探讨人性,印度版电影《调音师》则在挖掘人心的懦弱和恐惧之余,更深层地揭示了人性的幽暗和邪恶。在关乎生死存亡的绝境中,到底是选择善良公正还是沉默或以暴制暴,导演用一次次反转的剧情将人心的裂缝撕开来给我们看。

影片《调音师》里,男主角阿卡什变成了一个为伦敦某次钢琴大赛做准备的艺术家。他假扮盲人调音师,夸口“当人们失去某种东西时会变得更加敏感”,并以此为乐趣,寻找创作音乐的灵感。

电影前半小时是印度最擅长的情爱歌舞片,阿卡什凭借盲人身份和音乐天赋获得了更多演出机会,也得到心仪姑娘的青睐,他沉浸在这种用谎言堆砌的享乐中,用小聪明换取便利:这是他丧失道德准则的开始。

随后,阿卡什在一场私人邀约中,看到女主人西米和情夫杀死了自己的丈夫,当他决定报警时,发现负责毁尸灭迹的情夫就是警察局署长,软弱使他不断退缩,他又想以沉默和装瞎来保命。胆怯为阿卡什引来杀身之祸,西米下毒弄瞎他,警察署长追杀他……

电影丨『调音师』 人性的修罗场 新闻 第2张

人性的溃败往往发生在生死或利益纠葛的一瞬间。秩序与权责的边界在阿卡什身上慢慢消失,他的自我拯救也不是揭露罪恶、匡扶正义,只是敲诈西米和警察署长,索要封口费,再设局杀人。除此之外,故事里还有一心想贩卖人体器官的黑心医生;偷拍阿卡什日常,以此卖钱的五岁男孩;想用歪门邪道发财致富的突突车司机等。

你很难想象,直到电影结束,细心的观众才能察觉,这是一个由谎言堆砌的险恶世界,每一个人都靠说谎来掩盖过失,又用更多的谎言为之前的假话辩护,为利益出卖自我,从头到尾,故事里几乎没有好人。

导演在影片最后设置了开放性的结局,已经复明的阿卡什来到欧洲,他故伎重演,以盲人身份卖艺求生,还举办了个人钢琴演唱会。没有人知道阿卡什如何在与医生、西米的生死搏斗中活了下来,观众只能根据他的描述猜测、推断其他两人可能凶多吉少。

“不要试图挑战人性,它通常经不起考验,”《调音师》诠释着现实中人性的暗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阿卡什,因为恐惧与脆弱,大多数人不敢去扶摔倒的老人,不敢大声指责地铁上的性骚扰,不敢夺取小偷手里那把可能会伤人的刀……只要不危及自身利益,我们倾向于默不作声,视而不见。更甚者,若是被卷入金钱与利益的漩涡,又有几个人能保持理性而不丧失心智呢?

这恐怕是全片的精妙之处。让我背脊发凉的,不是镜头的惊悚和情节的诡谲,而或许是,在阿卡什身上,或多或少有你我的身影。

当阿卡什戴着他的墨镜走在欧洲某城市广场,他历经凶险,实现心愿,仿佛是唯一一个幸存的胜利者。但细细思考,人人都可窥见他的可悲,他埋葬了生死罪行,从此只能以“盲人”的面具示人。更悲惨的是,他要用无数的谎言包裹自己虚伪的人设,随时准备应对被识破的危险,一生被其所困。

如此看来,在人性的修罗场上,他彻底输了。

南方人物周刊 沪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