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恩是一座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畔的风景秀丽的城市,在城中的波恩巷20号矗立著一幢简朴的三层小楼,建筑是典型的巴洛克式,洁白的窗棂,淡绿的窗框,深黄的墙壁,黝黑的页岩屋瓦,面向院落的墙上攀缘著青藤。1770年12月16日,一名男孩在这里呱呱坠地,这就是十八世纪后年叶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大师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

贝多芬出生于音乐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曾供职过宫廷乐队。贝多芬生长的年代,正是约瑟夫二世实行「开明专制」的时期,波恩的统治者也实行了一些改良的措施。波恩成了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地之一。贝多芬的幼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但是,贝多芬的童年并不很幸福,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树,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从4岁开始,小贝多芬就被逼站在椅子上练习弹钢琴,半夜里,他常被酗酒归来的父亲从床上拽起来练琴到天亮,不满八岁的贝多芬被强迫表演、卖艺,十一岁起就开始了在剧院中的打工生涯。这种严酷的童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也因此造就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

从1781年起,贝多芬在剧院工作的同时,跟乐队指挥奈弗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法。奈弗是位很有修养、倾向于启蒙运动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对发展德国的民族歌剧、清唱剧都曾有过贡献。贝多芬通过向这位老师学习,认识到学习德国 民族音乐传统的重要,并在奈弗的引导下也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响,对德国当时的进步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7岁时,母亲去世使贝多芬完全挑起了养家的重担。但贝多芬并未向艰难困苦的命运而屈服,他设法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并醉心于古代神话、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学,他对莎士比亚、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都非常喜爱。贝多芬虽然没有莫扎特的早熟天赋,也没有莫扎特优越的学习条件,但他那孜孜不倦的自学所取得的成就却无人企及。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进步的反封建运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成长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渐把追求「自由、平等、博爱」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1790年他创作的大合唱《约瑟夫二世之死》,把约瑟夫二世当作人民的救世主来赞颂,这一方面表现出他对共和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贝多芬早年对改良主义的不合实际的幻想。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把声乐和交响乐溶为一体的最早尝试。

1792年,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贝多芬来到维也纳定居。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钢琴家出入维也纳的贵族门庭,并受到贵族们的热情接待和保护,他也曾一度产生过进入上流社会的幻想。但是,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毕竟与海顿,莫扎特的时代不同,时代赋予他更成熟的资产阶级自觉性和个人的自尊,再加上他1796年开始面临耳聋的威胁,使贝多芬很快增长起一种对现实不满,对个人命运反抗的思想感情。

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病魔限制了音乐家同外界的交往,妨碍了他的钢琴演奏,他不得不放弃演出,而长期隐居在维也纳乡村。 从1800年起,贝多芬逐渐走出了生命中的低谷,并在创作上很自然地逐渐脱开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他于 1803年完成的《英雄交响曲》标志著他在创作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他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为旺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其作品的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以及革命的内容、戏剧性的交响乐发展手法等都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

1815一1819年是贝多芬经历的四年危机时期。当时,欧洲陷入了反动的封建复辟时期,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杀,黑暗笼罩著欧洲大陆。这个时期贝多芬的思想较为复杂,他的自信和坚定被失望和动摇所袭扰;创作上的英雄风格向抒情性风格转变;作品很少,大部分时间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编欧洲各国的民 歌上。而危机期后,从1819年起,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斗争中来。此时他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五首弦乐四重奏,乃至他创作中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意义。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在其生命中的最后时刻,暴雨雷电交加,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仿佛在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并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1889年,其故居面临著被拆掉的危险,为纪念这位不朽的音乐大师,12个热心公益的波恩市民组织了一个贝多芬故居协会,把它买下来,加以修缮改为贝多芬纪念馆。如今,纪念馆里保存著贝多芬当年用过的钢琴、中提琴和他的乐谱手稿等遗物共1000余件。顶层的小阁楼是贝多芬诞生的房间,房间高不到两米,游人举起手来,多能触及天花板。这里摆著一座他的白色大理石胸像,气宇很不平凡,那双眼炯炯有神,那抿著的嘴显示出他的倔强志气。展出的还有一份当年剧院用过的海报,是有关贝多芬作为音乐神童第一次登台公开演出的证明。时间为一七七八年的三月二十六日,当时贝多芬八岁,而急功近利的父亲却有意识地将他的年龄写作六岁,意在以此让儿子的音乐天分能像神童莫扎特一样引人瞩目。在二楼的一间展厅里,放著贝多芬当年用过的管风琴,从10岁开始,他就在一个教堂里弹奏这把琴挣钱贴补家用。在二层的另一个房间里,展有他当年担任宫廷乐手时使用的中音提琴,虽然提琴看上去已经黯淡无光,但是那曾经从中流出的音乐仍然感动著世人。贝多芬不是生而知之者,他的音乐生涯中,至少有11位老师。在二楼第三展室的墙壁上,有为数众多的音乐家的剪影,他们都曾经是贝多芬的老师。在第七展厅里展出了贝多芬当年使用过的大大小小助听器,记录著他跟听力衰退斗争的经历,另外贝多芬也是凡人,也曾想到过结束生命,展厅里有一份他当年写给兄弟的遗书,讲述了耳聋之后的绝望心情。但也正是在写这封遗书、面对生死抉择时,他重新审视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