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霖(中正 / 财经法律所)

 

◆录取学校:

师大-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硕士班【状元】

 

壹、备审资料的准备                                                              

 (一)研究计划

因为报考时系因在工作中有发现一些社会制度上的问题,想透过研究的经过及成果,来形塑、推动一些改变。所以就研究议题的方向及研究的动机、目的上原本就有一些想法了。若没有想法者,推荐参考「傻瓜也会写论文」这本书,里面介绍了如何检索有兴趣的议题、如何把这些议题形成可研究的题目,对于相关研究方法及各章节的撰写也都有著墨。

有了这些基础以后,就依照凡容老师的建议,开始用一些关键字去找相关的硕博士论文(可以到国图找纸本,也可以到台湾博硕士论文知识加值系统找电子全文),用质化、量化各两篇论文,来大概了解论文的架构,预拟好研究的内容后,就开始上网搜寻相关文献、书籍来阅读,并检索相关论文(同时开始整理参考文献,论文的部分,建议可以从「大纲」中快速筛选、整理),除了上课学习辅原、测验、研究法等知识外,也参加许多与题目相关的讲座、工作坊,透过深入学习以及不断与讲座、凡容老师、何凡老师讨论相关议题,将研究题目的范围、方法等部分不断修正、更聚焦明确而成为可研究的计划。

 

(二)个人资料
参考朋友、学长姊们的编排后,选择适合突出自身优势的标题、编排,内容除了不免俗的要提出自己的学术、工作的成就外,主要聚焦在自身成长、求学、工作过程中遭遇了哪些人事物,促使自己想要成为一位助人工作者,以及身为一位研究生,自身具有何优势可以让老师们愿意让我进入研究所学习,以及自己想推动咨商妥适运用于目前工作领域的愿景等。

 

(三)撰写部分
自己是总想准备完全、一次到位的完美主义者,但是无数次的失败经验让我深刻体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与其把所有文献都看完在写,建议搜集到一定数量的素材就可以开始撰写,边撰写会有新的想法衍生,也会修改,写完雏形后再与朋友、老师们讨论,无论在询问或是给予回馈的同时,都会有新的发现,完成后有再拜托老师、朋友们看过完稿,然后依照他们的建议再去修改,从一开始的撰写到最后的完稿,至少大修了10几次,撰写的内容、方向也多有修改,但修改的过程能更了解自己想研究、述说的内容,也看到更多尚需精进的地方。

 

贰、自己认为推甄上的优势

有数年的相关工作经验,且工作内容面对充满负面情绪、伤痛、愤怒的人们,很需要透过咨商的应用,去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而目前也是这个领域所欠缺的。自身已有其他领域的硕士学位,所以在检索、撰写资料上较有方向,另外是经历渐长,在准备的过程中心较安定,更能静下心运用仅存的片段时间尽力学习知识、完成备审资料。

 

最大的优势是很幸运能获得许多人的帮助,有一群可靠的读书会伙伴,能一起理解、表达、运用抽象的咨商理论,彼此互相鼓励、督促,向他们学习到很多。补习过程也认识一群好友,除了平常能讨论问题、抒发感受外,在口试前焦虑时,他们牺牲了宝贵的念书时间陪我咨商演练,更指出我的优点,透过鼓励而让当时紧张的我充满信心。准备考试的过程中师长们也不吝于给我许多建议,甚至耐心地与我讨论、看研究计划。

 

叁、建议事项

口试的部分,我想最重要的就是「真诚」,虽有看到把口试时个案冠上「假个案」称谓的说法,但自己没有深厚的咨商经验、技巧,唯一的优点就是真诚,口试时就认为是真正的个案,而在咨商的过程中,相信自己的关心、不舍、担忧也确实传达给个案,同时也感受到个案的情绪,个案甚至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如果把咨商演练当成模拟或演戏,我想我自己是无法进行。另外有许多一般性问题上,也觉得自己的回答是扣分的回答(如要否转换跑道),但若不真诚以告,以老师们的经验,相信不用几个问题就可以戳破谎言,所以建议如凡老师所说的,咨商的路还很长,把自己的状况据实以告,老师们愿不愿意收你,就让老师们决定,


接下来是事前的准备,有充足的准备可以降低紧张,所以上网搜集、整理了口试的考古题,在考前有全部预拟好想回答的方向(大方向是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想,我想要怎样的学生),觉得比较困难的问题有请教凡容老师,老师也耐心地提供许多思考方向。另外咨商演练的部分,助人技巧课的演练帮助很大,虽然在口试时大概也只用的上同理、具体化的技巧,但因为老师会问你对个案的理解、往后工作的方向等问题,所以要准备好自己想使用的学派,我自己是以个人中心取向及SFBT为主轴,再穿插一些其他学派对个案问题的理解。另外考前有请两位补习班的同学再陪我做助人技巧课所做的演练。


口试前焦虑到快往生,但口试前演练时担任观察员的同学说:「我觉得你很真诚,会愿意把自己的事情都告诉你」、以及师大学姐(第一阶段通过后,补习班转介提供建议):「这是一个与教授近距离沟通的机会,与其想著会不会上,先把专注力放在这难得一次的时机上吧」的一席话,都让我放松下来,转而以获得一次呈现自己努力、优点的机会、享受过程的心态去参加口试。虽仍不免有些紧张,但很愉快地完成了口试,可能也是因为这样的心态,才能好好回应给老师最真实的答案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