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无数来自英国、美国、日本的登山队员尝试登顶此雪山,皆无功而返。1990年,中日联合登山队17名队员尝试攀登其最高峰,皆不幸长眠半途。

2000年,此神山被正式归为不允许攀登雪山之列。

很多人对这座雪山有误解,认为他是西藏的。准确说来,这座雪山不属于西藏,而是在中国云南境内,隔绝了滇藏线与丙察察通道。其最高峰海拔6740米,位于滇藏线上德钦附近。

和西藏的珠穆朗玛峰不同,这座雪山至今无人成功攀登到其最高峰。曾有一部纪录片《卡瓦格博》,记录了为什么这座雪山不允许人攀登理由,但现在已被禁止播放。

它是云南的最高峰,名为梅里雪山,其主峰为卡瓦格博,是当地的神山。同时,也是世界上公认最美丽的雪山。

在当地人心目中,这是一座无人可以攀登的神山,涉足者被认为是对神山的不敬。外来者登顶失败,而当地人从不攀登。

梅里雪山

直到现在,出于根深蒂固的信仰,当地人仍然持禁止攀登梅里雪山的坚定态度。

而这一坚持,也渐渐由历史的明证被人们接受:擅自攀登第一神山,会遭到不吉利的后果。

去梅里雪山旅游,可以走以下线路:

成都出发,先经雅安、泸定、康定、新都桥到达理塘;转318国道至稻城亚丁,而后转乡城、得荣县,经滇藏线的奔子栏,最后到达德钦飞来寺,即可观赏著名的梅里雪山最高峰卡瓦格博

观看美丽雪山需注意以下事项:

(证件很重要,318川藏线加油都必须出示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齐全,其中身份证和驾驶证信息必须一致。)

1、登山:梅里雪山卡瓦博格峰至今无人成功登顶,并且在2000年,卡瓦博格峰被永久禁止攀登,请勿擅自攀登;

2、尊重:梅里雪山是当地最为著名的神山,同时也是全世界公认最为美丽的雪山,主峰6740米,请爱护环境;

3、路况:梅里雪山属于滇藏线沿途风景,去梅里雪山的路况没有318川藏公路好,司机需要慢行;

4、气温:梅里雪山气温很冷,即使是夏季去,也需要带上冲锋衣和羽绒服。

5、紫外线:在高原地带,紫外线强烈,需要面罩、防晒霜、手套等防强紫外线物品。

6、高原反应:观看梅里雪山的飞来寺海拔约3400米,而此线路经过的理塘的海拔更是高达4000米,容易产生高原反应。提前半个月服用红景天、高原地区不要剧烈运动,能减缓高原反应的发生症状。除此之外,行程中带上高原安、红景天、氧气瓶等物品也很有必要。

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的日照金山景观非常迷人,很多摄影师三四点便开始起床筹备拍摄事宜,更有摄影师通宵达旦等待只为一睹「金光泄顶、万峰齐绽」的壮观景色。

梅里雪山一共13峰,能同时拍到两个、三个山峰同现金顶的机会已经非常难得,13峰同现,几乎没有可能。

想去这条线路旅游的朋友,不清楚的可以私信问我。我主页文章里有关于此线路的具体行程、住宿及注意事项,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或者也可以私信让我发你。

全民夏日旅行记,祝大家旅途愉快!


当地人认为:人类一旦登上了峰顶,神便会离他们而去,缺少了神的庇护,灾难将会降临。卡格博峰被尊奉为「藏传佛教的八大神山之首」。

这座神奇美丽的雪山,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和登山者,然而无人成功登顶,而且很多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1997年国家颁布法令,鉴于梅里雪山在藏民心中的地位,禁止攀登。所以卡格博峰迄今仍是无人登顶的「处女峰」。

因为梅里雪山终年总是被云雾笼罩,不仅是游客,就算是居住在梅里雪山下的居民,也甚少能看到梅里雪山真面目,所以当地人说,能看到梅里雪山的人是幸福的人。兜兜觉得看山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尤其是梅里雪山这样的神山,我们需要带著一个虔诚的心去欣赏。

梅里雪山,就是一个真实的梦境。它从最初近似神话的传说中走进人们的视野,它瞬息万变的美让世人为之惊叹。那些长眠其上的勇士们,是命中注定?还是神灵的诅咒?我们要继续探寻,抑或只是静静仰望?

梅里雪山,又称「雪山太子」,位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那里汇流。它延绵起伏的海拔超过6000米的十三峰雄奇壮美。其中主峰卡格博(又称卡瓦格博)被誉为「世界最美之山」,海拔6740,被誉为「雪山之神」。


我三次去梅里雪山转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梅里雪山,在德钦县境内,和香格里拉县城相距180公里。进出雨崩村有两条路,一条是西当,一条是尼农大峡谷。西当村这一条路比较安全,尼农大峡谷那条路,非常的不好走,危险,但是超级美。

梅里雪山非常迷人,期望登顶的人不少,中日联合登山队去的时候全军覆没,这个新闻上讲的很多很我就不再多说。当地村民告诉我:其实梅里山难之后,零零星星还有人希望去登顶,可是去一个死一个,去一双死一双,没有一个活著回来的。

当地的政府部门,公安机关的,简直是不胜其烦,多次去寻找那些失踪的人员。

梅里雪山本来是藏族人的神山,一般的汉族徒步旅行者,进入雨崩村之后会去神瀑布,也会去冰湖徒步游玩。

但是,藏族人去梅里雪山的目的地非常明确,只有一个,那就是神瀑。神瀑的水流并不大,是一个很小的瀑布,藏民在瀑布下面向右绕行,让水淋湿自己的身上,表示得到净化,得到卡瓦格博爷爷的保佑。

西藏的面积很大,每个地区的藏民族服饰是不同的,你在梅里雪山的山口,可以看到,各个地方的藏民,穿著他们美丽的独特的服装。有老人,也有孩子,也有母亲抱著婴儿,往里面前进。一路上他们用呼麦的那种低沉的喉音,念经祈祷。

到一些特定的地方他们会放下一些零钱或者是小首饰,或者是一些特定物品放在那里,献祭给山神,徒步路过的时候,不要去动那些东西,据说乱动不吉利。

神瀑出来的那条水流非常清澈,一直都在小路的左侧,水里有一些石堆,千万不要去喝水,因为那个石堆下面,是水葬的尸体,水葬在梅里雪山下,对藏族人来说,是很好的事情。

总之,梅里雪山对全体藏民来说,是一座神圣的山,那么德钦县人大也通过立法,禁止攀登梅里雪山。

我们徒步的时候,走到冰湖,走到神瀑,还有神湖这三个地方就是终点了,不能再往上走了。再往上走,就要去坐牢了。以现代人的登山技术,是可以登上梅里雪山的,但是法律不允许。

我们都会守规矩,尊重当地人的信仰,尊重法律。不准去的地方就不要去,去了自己冒险不说,还连累当地的公安,连累当地的村民。

我就说到这里吧,如果你有补充的话,请留言吧,我会回复的。

请关注,请转发吧。


梅里雪山在藏语里叫神山卡瓦博格,海拔6740米,在横断山脉三江并流的腹地,是云南最高峰。

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在攀登梅里雪山时发生世界第二大山难,全部17名登山队员在此遇难。在藏民心目中,卡瓦格博是藏区八大神山之首,他们称神山叫阿尼卡瓦格博,意思是卡瓦格博爷爷。藏民认为登山是对神山不敬,神灵就会离开他们,灾难就会降临。为尊重民族信仰,1996年国家立法永久禁止攀登梅里雪山,所以它至今仍是无人登顶的处女峰。虽然现在不能攀登梅里雪山,但梅里雪山下的雨崩村却成了世界著名的徒步胜地,当年的登山大本营遗址也成了徒步路上的一个景点。徒步爱好者可以徒步到梅里雪山下的冰湖和神瀑,近距离感受梅里雪山的风采。梅里雪山下的雨崩村

雨崩

冰湖

梅里雪山

神瀑
梅里雪山海拔相对较低,主峰说拉曾归面布峰只有5229米,山上湿润温暖气流比较多,所以山上的积雪较为松软,非常容易造成雪崩,简单说就是该山的地质结构不适合攀登,所以该山所有攀登均已失败告终,造成多人死亡。鉴于此,国家才禁止攀登该山的。禁止登山,一是尊重客观事实,保护生命,二是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保留神圣之感。

一是九几年中日登山队貌似部分已经登顶,但因各种原因,都成仁了,所以不算成功。这有好多传说,有个纪录片,但貌似后来不准播了,因为这记录片所说的有解释不了的,不符合主流。第二是因信仰,梅里雪山是信仰人心中的神山。三是为了发展旅游,保持好神秘感。更多的是为了信仰。以目前的登山实力登顶我个人以为是没有问题的。但现在是立法不准登了。


第一,是因为梅里雪山的地形及雪质不适宜登山者攀登。第二,则是因为梅里雪山在德钦藏区有极高的宗教信仰,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就是不允许去攀登玷污。(注:梅里雪山属于迪庆州德钦县,不属于迪庆州香格里拉县,虽然就隔两百多公里。)


一是容易雪崩,二是卡瓦格博是神山保护宗教信仰,国家也规定了禁止攀登梅里雪山。以前有想登顶的但都在半路永远的休息了。


卡瓦格博这个名称的来源十分古老,其起源当与藏族古代的神山信仰有关。相传在松赞干布时期,卡瓦格博是座无恶不作的妖山,密宗祖师莲花生大师历经八大劫难,驱除各般苦痛,最终收服了卡瓦格博山神。

从此,卡瓦格博受居士戒,改邪归正,皈依佛门,做了千佛之子格萨尔麾下一员剽悍的神将,守护著整个自然界,是众生绕匝朝拜的胜地。

图:刘杰文

在藏民的心中,卡瓦格博峰是他们保护神的居住地。

神山在这里代表了藏族文化中人与生存环境最神圣的一致,当地人认为:人类一旦登上峰顶,神便会离开他们而去。缺少了神的佑护,灾难将会降临。

因此,卡瓦格博是绝对不能攀登的。

1987年夏,一支由中国和日本联合组成的顶尖登山团队,大包小包地来到了静谧的雪山下。

这支登山队的队长是日本著名气象专家井上治郎教授,他即将带领中日多个学科的专家对卡瓦格博展开一系列的科研调查。

淳朴的藏民们和博学的科学家们相处得很愉快,两年多的调查工作顺利地接近了尾声——中日双方的科学家开始为登顶做最后的准备。

这个消息很快传了出去,藏民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惊。

「我们称神山叫阿尼卡瓦格博,意思是卡瓦格博爷爷。既然是爷爷,你怎么能爬到他的头上呢!对神山不敬,神灵就会离开我们,灾难就会降临!」当地的民间护山人士尼玛愤怒地说道。

登山队十分意外于藏民们的愤怒,对他们来说,科研高于一切,高山无不可攀。由于此次科考行动是国家层面的学术合作,上头派了联络官来协调,德钦当地的政府官员们也努力去平息藏民们的不满。

与此同时,登山队也做了几次失败的尝试:1989年,队员们攀登到了4350米的高度,一面超过90度的大冰壁横在面前,斯农线路失败。1990年,中日登山队更换新线路:雨崩冰川,创造了新纪录5300米。

1990年冬,国务院批准了登山计划。中日联合登山队在周密调查的保障下,拟定了全新的登山路线。

顺便提一下,除了队长井上教授大有来头之外,日方代表是京都大学登山队,是日本顶尖的登山团队。

副队长是中国登山家宋志义,他创造过无数次中国登山记录,剩余五名中国队员也是业界高手。

队员中1/3以上的人都有8000米以上的登山经验,并配备了最先进的卫星云图接收仪器。而卡瓦格博还不到7000米,一切看起来万无一失了。

两国学者们兴致冲冲地在神山对面的飞来寺前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出发仪式,他们带著日本寺庙送的护身符,又神情肃穆地接受了喇嘛们的祝福。

一声声「扎西德勒」让他们坚信这么多年的准备不是白费的,此次登山必定一举得胜。

殊不知,灾难的阴云已经笼罩在了他们的头上。

1990年12月中日联合登山队顺利建立了一、二和四号营地(C1、C2、C4),但在建立三号营地(C3)的选址问题上,中日双方发生分歧。

中方主张,营地应该建立在远离山脊的地方,以避开雪崩区;日方认为,为了方便登顶,C3应该尽可能接近山脊中部。

队长井上教授折中了双方的建议,将C3(三号营地)选在了两方意见的中间点上。山难发生后,三号营地成了雪山事故的争议焦点。

许多人相信,井上这个中庸的决定给营地带来了灭顶之灾,因为三号营地所在的位置在山难前已经经历过了一次雪崩,这是灾难的预兆。

日方保留的营地图

1990年12月28日上午11时30分,突击队5名队员接近主峰背后的山脊,到达6200米的高度,这是卡瓦格博从未有过的攀登高度。

很快,他们到达了6470米的高度,距离卡瓦格博山顶只剩270米的垂直距离了!

此时,副队长宋志义感觉东南方向好像有云层向他们压过来,气温急剧下降。紧接著,狂风怒卷,石渣般坚硬的雪粒狠狠地抽打在人们的脸上。突击队迫不得已拉起了简易帐蓬以避风寒。暴风雪掠过帐蓬,发出犹如砂纸打磨的声响。

一直到下午4点,暴风雪都没有停止的迹象,突击队们不仅要放弃近在眼前的胜利,还要思考如何后撤回营地,这在暴风雪里的黑暗中根本不可能,无奈之下,井上队长宣布留下过夜。

日本队员船原尚武在日记中写道:「天气越来越坏,风也越刮越大,卡瓦格博的脸躲在一大块很厚的云层中。我们坚持不住了,准备往下撤。」

晚上22点15分,风突然停住了,乌云散去,月光把雪地照得亮堂堂的。

撤退很顺利,在月光的照耀下,5名队员安全回到了3号营地。这次冲顶行动虽然功败垂成,但是近距离的地形观测让队员们相信,最后的登山之路不再有危险,前路尽是坦途。为此,他们提前摆酒庆祝,之前受困山上的沮丧气氛一扫而光。

与此相反,山下的藏民们为这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感到惶惶不安。

对于神山卡瓦格博的信仰,被6470米的登山高度所冲击。

民间护山人士尼玛回忆说,老百姓们不知道怎么表达(信仰崩溃的)愤怒,只一个劲地祈祷道「阿尼卡瓦格博,显现出你的神威吧,否则我们就不再敬你了!」

一时间,成千上万的喇嘛和藏民们祷祝声震天。

灾难终究还是来了。

登山队们抱著创造历史的雄心将登顶的日期定在了1991年1月1日。

但1990年12月29日开始,连日的暴风雪将登山队们困在了3号营地里,只有联络官张俊不得不来回走动。

1991年元旦,受困于暴风雪,联络官张俊没有按照既定安排前往2号营地,而是被困在了山下的大本营。他成了世界上最后一个见到2号营地的人。

正在搭建帐篷的登山队员

远在千里之外的队员李之云的妻子曾彩云正在训斥儿子,因为八岁的儿子正趴在桌上哭,曾彩云问他为什么不写作业,大哭的儿子转过头来说:

「妈妈,我爸爸被雪埋掉了。」

曾彩云大惊,给了孩子一巴掌,「不许说这么不吉利的话,对你爸不好!」

童言无忌,却一语成谶。1月4日早7点半,这个世界永远失去了17名登山队员的消息。

多年来,张俊一直不愿回忆那段焦灼的日子。

登山队的突击、登顶和指挥人员都在山上,意味著整个指挥部都在3号营地,山下的大本营主要是后勤人员,对于下决断这事实在束手无策。

等待了两个半钟头后,山下的队员才开会决定向昆明指挥部报告。

连日的大雪在4号中午也停了下来,天空放晴,神山光芒笼罩四野。在四天的晴朗天气里,后勤人员们没有通过登山营救的意见,全体原地待命,望眼欲穿地等待著昆明的直升机支援。

张俊无奈而伤感地说:「如果真有神灵的话,那神灵给了我们4天的时间,但我们没有抓住。等到飞机来了、救援队来了,天一下子就变阴了,连日暴风雪。这又成了一个最符合藏民反对我们登山的理由。」

静默无言的神山

然而,由于缺乏德钦县的资料,成都军区的直升机也无法支援,只能等待最近的西藏地面援救队。

西藏救援队紧急奔赴两千多公里,日夜兼程从拉萨赶来,和日本京都救援队会合,两国登山高手汇聚一堂,却对雪崩后的卡瓦格博束手无策。

1月21日,指挥部正式宣布17名队员失踪,搜救行动失败。22号,救援队宣布撤离。

藏民们宣称,「那一年卡瓦格博到印度开神山大会,不在家,回来的时候,发现怎么有几个人爬在肩膀上,于是他一抖,就把他们抖下来了。」

这些人里也包括唯一一个藏族队员——登山技艺精湛的斯那次里。

出发的那一天,被面罩裹得严严实实的、26岁的斯那次里被卡瓦格博峰所震撼到,禁不住喊了出来:「这么美,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山!我都不想回去了。」

他真的再也没有回去了。

1996年,中日组织第二次联合登山大队再次登山,试图找出前人的遗迹,因暴风雪来袭,只登上了5300米。

1998年7月18日下午3点,失踪了七年的登山队随著冰川的移动,再次出现在了世人眼前,遗憾的是,人们只能看到他们离开这个世界前的定格。

2000年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和当地政府在德钦县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数十位中外学者、官员、喇嘛、活佛、NGO 代表和当地村民一道商讨了卡瓦格博的环境与文化保护的问题。各方人士还签署了关于禁止在梅里雪山进行登山活动的呼吁书,呼吁政府立法保护神山。

2001年当地人大正式立法,不再允许攀登卡瓦格博神山。

后记:

时隔多年后,中日双方的遗属到德钦县参加17勇士纪念碑揭碑仪式。车一到德钦县就下起了鹅毛大雪,随后是不间断的雨夹雪,让遗属们的登山之路十分艰难。

神奇的是,当遗属们在山间呼唤起亲人们的名字时,梅里雪山仿佛响应了她们的呼唤,就像大幕布一样,「哗」地一下就拉开,卡瓦格博神山露了出来,在太阳的照射下,金光灿灿,慈悲俯瞰著众人。

金山照顶,神山有灵,不可践踏。


从1902年开始,多国登山队多次试图登顶,均无功而返,特别是1991年的中日联合登山队在登顶的过程中,因遭遇雪崩而导致了17名登山队员集体遇难,创造了世界第二大山难。中国政府便于1996年,明令禁止攀登这座雪山,给予了神山永远的宁静。

然而,从20世纪初至今,无数的中外旅游者和登山者前赴后继历经多次次大规模登山活动都以失败告终。因此,梅里雪山至今仍是处女峰。

自古以来,人类的心里就存在著一种想要探索未知处女地的激情因子,它们潜藏于内心,致命而诱惑!而那些终年积雪不化、甚少有人涉足的皑皑雪山便让这种因子有了宣泄的理由。攀登这样的一座危险而又神秘的雪山,是世界上最为致命的一种游戏,吸引著众多选手前赴后继,以望自己成为「骨灰级」玩家!

不论是经验丰富的登山老驴还是初出茅庐的登山新驴,当他们把铁镐刺入满是厚雪岩石的那一刻起,就已将危险置之度外。这样的一种勇气,试问怎能不佩服!

梅里雪山位于滇藏边界上,是横断山系中一座景色秀丽的雪峰。其地势为南北走向,南段称碧罗雪山,北段称梅里雪山,连西藏阿冬格尼山,中段称太子雪山,如金字塔般的雄伟峰型,外加若隐若现的云海更添神秘。

徒步建议:

如今,梅里雪山有内外转经线路,全程均为土路,走完全程,所需时间约6-13日。需注意的是7-8月份会有塌方,而1-3月会有雪封山,不适合徒步转山。而飞来寺和雨崩村是拍摄梅里雪山日照金山景色的绝佳地点之一。且从雨崩村开始徒步,有神瀑、冰湖和神湖三条经典徒步路线。

梅里雪山风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