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理想 ONE 为增程式混动做的科普。作为一个外行的吹子,我甚至认为理想 ONE 的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是第一个具有弯道超车实力的国产动力系统。增程式混动,应该成为国内车厂新的突破方向。


背景知识点

预期文章会很长很啰嗦。先说几点,如果这几点你不同意,就不要浪费时间在本文了:

  • 纯燃油车低速费油,是因为热效率低;高速不费油主要是因为热效率高
  • 纯电动车的电机效率全速率都不低,高速费电主要是因为风阻大
  • 变速箱也有效率损耗,有高有低

设计哲学

增程式或者部分增程式的车型已经不少,而理想 ONE 是其中更纯粹更高效的全新实现。理想 ONE 把增程模式常态化,发动机发电直驱,有种大道至简的和谐感。理想 ONE 对一些关键策略重复过很多次:

  • 先没油再没电,用油时一定有够用的电量提供强大的功率
  • 发动机发电后直接驱动电机,有多余电量才充入电池

理想 ONE 为电池设定两个最低 SOC,70% 和 30%,分别名为增程优先模式和纯电优先模式。高 SOC 的好处起码有两点,一个是剩余电量还能匹配上电机的功率,二则可以避免电池过度放电保护电池。要说缺点,就是用户能直接使用的电量少了。不过李想说 30% SOC 其实只剩余 30 公里的续航,前面 70% 有 150 公里的续航(工信部数据 148 公里),加起来刚好 180 公里。所以用户「损失」的续航并不多。理想 ONE 在动力设定上比较「果断」,给用户选择余地不大,也是因为理想 ONE 知道怎样才能兼顾性能与续航(油耗)。不像其他 PHEV 的用户要纠结 SOC 设定,定高了可用电少,定低了可能又不省油。

有人以为增程式都是发动机发电到电池,再放电驱动电机,所以都是脱裤子放屁。然而这不是绝对的,像是 iMMD 混合模式,就是可以发动机发电之后,直接驱动电机。理想 ONE 也是发动机发电后直接驱动电机,并不存在充电再放电的损耗。可能 i3 这类增程式给人以错误的印象,增程器只是搏命式工作,发电用来充电,放电再驱动电机。因为电池已经没电,只能工作在低速。我猜 i3 这么设计,除了政策因素,也是稍微简化设计?增程器只是充电,大概不需要改动放电部分。按硬哥的说法,电池其实同时只能充电或者放电,看起来边充边放,是通过充放周期性更替实现的。所以 i3 的增程器功率多大不重要,反正充放电平衡,就是逃生最大速度所在。

基本上这就是李想所说的, 电池相当于内存——速度快,增程器相当于硬碟——容量大。这里内存最重要的是速度,对应电池的放电功率(及响应延时)。而电池的放电功率是跟剩余电量正相关的,所以理想 ONE 在 30% 就开启增程器,以保证动力响应无忧。衍生另外一个设定就是,理想 ONE 一定先把油用完,最后才会把电用完。

很多人会说如果没电了,这 1.2T 如何满足不了需求!对理想 ONE 来说,这是一个极限状态下确实会存在的问题,就像燃油车跑到没油的极限。只要「亮灯」后的续航还够长,那么就可以避免没油没电的尴尬。如果是市区,平时充电,油箱留 5L 底油,则纯电优先到 30%,基本上还能跑 100 公里,你说找不到加油站或者充电桩,我只能说你…疑车无据。高速用增程优先,没油了剩余 70% SOC 也还能跑 130 公里,而且 45L 油高速能超过 500 公里的续航,一个人开 4 个小时大概也就 480 公里,加起来至少 150 公里的续命里程。

最坏的情况是你真的开到弹尽粮绝,没油没电。如果拖到充电桩,那就充电没啥好说的,快充半小时后又是一条好汉。如果拖到加油站,三分钟加满油之后,可以启动汽车到旁边休息,花 10~15 分钟时间思考人生,电池也差不多用增程器充电到良好 SOC 了,继续上路还是好汉。


功率

关于这台 1.2T 是否够用,可以先看这里:

BenBear:理想 ONE 复杂工况的部分量化?

zhuanlan.zhihu.com
图标

理想 ONE 这台 1.2T 发动机被人质疑小马拉大车,也属正常。毕竟要说 62kW 的发动机对比 240kW 的电机总功率,是不够看的。最近看到一个概念是汽车的峰值功率与平均功率,用来说明增程式挺合适。峰值功率只在急加速的时候出现,特别是弹射起步。平均功率可以参考平均油耗,假设高速平均时速 90km/h,油耗 9L/100km,热效率 35%,燃油能量密度 9kWh/L,则高速平均功率大概为 25.5kW。高速巡航还可能同时长上坡,两吨多的车上坡克服重力的功率可能高达 30kW。

理想 ONE 的电池大概 220kW 就是对应峰值功率的,增程器 62kW 对应平均功率。62kW 比高速巡航功率高很多,高出部分基本能满足国内等级公路的(不同坡度不同限速)上坡克服重力的功率。可以说在大部分等级公路上,理想 ONE 都可以用增程器巡航而不降低电池电量。即使有超过增程器极限的功率需求,也不会太大,电池挨一阵就是平路或者下坡,增程器发电或者动能回收都能把电补回来。

从能量守恒的角度来说,什么自然吸气、涡轮增压、汽油、电池、电机,最后都是要把能量传递到车轮上。能量来源是电网(甚至极少数车自带太阳能电板)、油箱,都是能源。传递或者转化有逆变器、电机、发动机、发电机、变速箱、减速器、差速器等,总结就是效率。总有人会有觉得,似乎大排量的功率就是比小排量的功率耐用,发动机的功率就是比电池功率耐用。是吧,你看大排量就是能推动大车,电池上了高速就是不行。

发动机发电直接驱动电机的另外一层意思是,尽量少的用油发电。理想 ONE 这台 1.2T 发动机标定最低功率为 8kW,也就是只要系统功率需求低于此值,都会以 8kW 左右发电。如果发动机工作在更高功率,有可能热效率是高一些,但是比 8kW 高出部分是要面临充放电这一过程导致的能量损失。

汽车输出到车轮的功率,是与油门挂钩的。驾驶员(凭感觉)踩在 1kW 的油门,你不能输出 2kW 的功率,短时间没事,时间长了驾驶员会发现车速比预期快了一倍。所以传统燃油车即使知道 1kW 的功率不在高效工况,也只能低效的烧油。当然可以强行提高发动机功率提升效率,但是没有电池做 buffer,结果是多出能量白白浪费,最后烧了更多油。题外话,黑科技创驰蓝天 X 这台发动机省油的重点并非只有最高热效率达到 50%,而是高效区间可以覆盖到低速部分,做到市区省油,毕竟高速大家都不那么费油。


工作模式的补充

理想 ONE 的能量主要在增程器、电池组和驱动电机这三个部件之间流转。相互工作大概有六种不同的状态:

这种「三角」关系是看了别的网友说到,然后照著画出来的。前面五种常见,最后一种是用到严重馈电然后又先加油可能出现的。没电没油,应该先充电,这样可以避免烧油发电,要不挺浪费的。第二种模式主要是需要大功率的时候,比如弹射起步,还有行驶过程中深踩油门(不知道是否为了提高响应速度,浅踩油门是否会用电先响应)。第四、五两种其实说起来是一种状态,功率高低变化来决定充电或者不充电。

增程器还有一种模式是冬季供热,尤其是低温下启机后给电池供热,直到电池达到大概 20~30 度的合适温度。增程器的余热好收集,不过机械能怎么转化成热能?发电后 PTC?反正在热机阶段,不适合充入电池的。

怠速时还有空调这个场景。如果电量够,是不会启动增程器的,主要依靠电池驱动空调。即使增程优先电量低于 70% 也是如此,甚至纯电优先电量低于 30% 也是不会启动增程器。怠速吹空调要启动增程器,可能需要电量接近馈电了。

如果怠速时,不开暖风,也不制冷,增程器也很难启动。

理想 ONE 主要有增程优先和纯电优先两种模式。那么在两个模式之间切换会如何?从高 SOC 的增程优先切到纯电优先,不需要做太多的事情,当前如果是增程器巡航,而 SOC 又高于 30%,切到纯电模式即可。虽然增程优先电量可能掉入 70% 以下,但是一般来说,还是远高于纯电优先的 30% 的。

反过来纯电优先切到增程优先,如果 SOC 低于 70%,可能就要启动增程器了。虽然增程优先设定 70% SOC,但是增程器可能并不会很积极的发电补充电量。一般巡航下增程器至少还有 20kW 的空闲功率用来发电,以合适的功率补电,可以稍微提高一些热效率?补电的重要方式是动能回收,特别是有长下坡的路段。

当 SOC 触底,增程器启动。如果巡航功率大于 8kW(且小于 60kW),则 SOC 不会变化。如果功率低于 8kW,则电量会持续增加。当电量到达一定程度,则会启动纯电模式,用掉多出的电量。

理想 ONE 低速时 1kW 大概对应 5km/h 的时速。以时速 5km/h 大概 1kW 功率巡航,剩余 7kW 冲入电池,考虑到充电效率,大概 10 分钟有一度电,然后一度电可以跑 5 公里,一个小时。时速 35km/h 约 7kW 的功率,跑一个小时充电接近一度,然后这些电能跑大概八分钟,四五公里。都按增程器启动一个小时来算的话,时速 35 比时速为 5 要跑得远一些。


油耗

油耗是个核心指标,但是很多人对油耗理解并不深。比如说到理想 ONE 市区 6.4 个油高速 9 个油,有人张口就说 iMMD 才 4.2 个油。但是同为 iMMD 的奥德赛混动工信部油耗 5.8,这如何解释?

油耗是一个综合结果,首先是跟车型、车重、动力系统有最大关系,然后跟路况、驾驶习惯有关系,最后还跟负荷有关系。本文说的油耗,都是指不消耗电量情况下的油耗。因为动能回收以及低速发电的关系,ONE 的电量会有起伏,也是正常。只要电量不降低,测试出来起码不骗人。

传统燃油车主显然都喜欢高速油耗,不喜欢市区油耗,因为通常市区油耗会比高速油耗高很多。原因就是文章开头说过的,市区速度低,发动机不在高效工况。理想 ONE 市区只用 6.4 个油,比高速 9 个油高低多了。这也是混动有效的参考标准之一,低速工况不低效。

另一个对比,丰田双擎市区和高速都是 4 个多油,怎么 ONE 的高速比市区高这么多,高速一点不省油?这个就是 SUV 的劣势了,因为车身大,造型差,造成风阻大,结果就是油耗相较于轿车高很多。跑高速大部分汽车热效率都很高,所以同级别车型的高速巡航油耗都差不多,并不会因为混动就会低很多。虽然混动车有动能回收,跑高速确实也会相对省油一些,但也不会太多。

强调同级别的另一个事实是,雷克萨斯 RX 450h 作为比理想 ONE 小一些的 SUV(包括重量和尺寸),可以搜到一个市区油耗评测是 6.1 个油。对比理想 ONE 如何大家有数了吧?但是呢,RX 450h 有个神奇的地方,工信部市区油耗居然比高速油耗要高(7.7 vs 6.1),这让我非常困惑。难道用工信部的测试方法,RX 450h 的混动效率很低?

有人觉得 1.2T 发动机居然能高速跑出来跟 3.0T 一样的 9 个这么高的油耗?!同一个汽车高速同一速度下的巡航功率是基本固定的,那么除以发动机热效率就能得出油耗。所以油耗高低跟发动机排量大小关系不大,主要跟驱动功率及发动机的热效率有关系。(当然发动机大小会影响车身、车重,此处略过)相反,大排量发动机可能采取闭缸技术来省油。小排量发动机只要高速巡航在高效区间,就不存在太费油的问题。当然有人可能会有刻板印象,因为小排量发动机配小车,大排量发动机配大车,结果经常看到小排量低油耗,大排量高油耗。

借一步说,小型发动机做巡航需求,电池(参与)做大排量需求,这就是增程的方式。不过小排量发动机无法支撑太高的纯油巡航速度,算是一个缺陷,但在中国 120 的限速值下,并不是大问题。

工信部公布的理想 ONE 馈电油耗是 8.8,比正常油耗 7.2 要高。理想 ONE 的官方解释是馈电状态下,增程器会多发电给电池充电,所以油耗偏高。为了性能考虑 ONE 的 SOC 最低是 30%,这个值离馈电还有点远。严重馈电时,我了解到的是会更积极地充电到 20% 的。

会有人觉得,插电混动的车平时用电,很少时候用油,所以油耗优化与否不重要,高也无所谓。但是,插电混动首先作为新能源车,要讲环保,这就要求用油时油耗要低。汽车保有量这么大,每个车能省一点,加起来也是很多油。当然如果做插电混动的车,只是为了骗牌骗补,那肯定无所谓油耗。另外就是产品力层面,一箱油能跑得远,少去加油站,是让人很舒服的事情,这些都要求油耗越低越好。

有些人可能算插混的油耗,是把油和电一起除以总里程,然后单独把「油耗」拿出来说。这个挺不合理的,因为从费用的角度来说,电也是要钱的。然后呢,这个油耗可以做得无限低啊!


能量转换

汽车就是输入能源,然后把载荷送到目的地的工具。所以尽可能少的能源,输送尽可能长的路程,是最核心的指标。

所有的新能源车都会有动能回收技术吧?这玩意能直接提升一两成的续航,简直白给。除了这一块,剩下主要话题就是发动机供能和电池供能了。发动机可以供能给电池和动力系统,也能供能给空调和热管理系统。电池可以供能给动力系统,也可以回收动能。在增程式系统中,增程器虽然战力不高,但是输出手段多,绵绵不绝。电池战力卓绝,还能吸星大法,只是不能那么持久。

理想 ONE 这台东安 1.2T 发动机据传热效率大概是 32~35% 的范围,配套发电机效率多少不知道,但一般 90% 以上? 然后是电池充电效率 90% 以上。然后是驱动电机,永磁同步电机,效率也应该在 90% 以上吧?还有一个不可变减速器,效率应该极高。剩下还有 PCU,完全不懂,忽略了之?

燃油车都会有变速箱。硬哥说,传统变速箱可能有 10~40% 的效率损失。不过,有部分能做到 10% 以下?如果是四驱的话,还有差速锁之类的,会进一步损耗。

驱动效率很复杂,我也展开不了。但并不存在电机一跑高速就完蛋的情况。同步电机也有高效区间的说法,但基本上也只是高效与非常高效的区别。

在此有必要简单举例说一下混动低速省油的原理。假设汽车低速时需要的功率是 1kW,对应发动机热效率是 15%(也就是低效工况);而发动机在 8kW 功率时能做到 30% 热效率。定义 1min 发动机以 1kW 工作需要 1 个单位的油,那么 1min 以 8kW 发电需要 4 个单位的油。以 8kW 发电,但驱动只需要 1kW,所以多出 7kW*min 要充入电池,经过充电损耗,再放电可能是 6kW*min,足够驱动 6min。最后就是混动以 4 个单位的油,驱动了 7min,如果不是混动,则需要 7 个单位的油。所以因为电池这个 buffer 的存在,汽车就可以工作在高效(热效率)工况,实现少烧油、多跑路的目的。

发动机标定有两个取向,注重性能(如大扭矩?),还是热效率。比如涡轮增压发动机的热效率一般就比自吸要低,而两田混动更是用阿特金森循环提高热效率。增程器这个定位的好处就是不需要扭矩,只需要功率发电,自然会朝著热效率优化,这也是省油的另外一个原因了。


电动化

@我就是38号本人 有一篇关于电动化的文章很好,推荐大家都看看:请电动吹和电动黑们理性看待电动车。增程式是电动化程度非常高的动力形式,能比较好的统一油、电体验。

有人觉得发动机发电直接驱动电机,理想 ONE 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无法快速响应变化多端的功率需求。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会有那么复杂。如果是纯电驱动,那当然是要多少功率有多少,我想大家都不会有疑问。增程器续航状态下,功率突然变化,要怎么处理?变化前,增程器的发电功率会大于或者等于需求的功率,大于的部分会充入电池。如果需求功率增大,但还是小于当前增程器功率,则减少充入电池部分,即可匹配功率。相反,需求功率大于当前增程器功率,可以先停止充电,用电池补足缺口。提升增程器功率到需求功率后,电池即可停止放电。如果需求功率下降,则下降部分可以充入电池,前后适当降低增程器功率。理论上,增程器配上一个大功率且高 SOC 的电池,在电门响应上,可以接近纯电的电动享受。当然理想 ONE 在油电衔接上能做到多精确,也就是实际供电与需求的差距有多小,有待检验。

没有变速箱,却是真的「无极变速」。下文显示了电动化带来的加速平顺性与响应速度。

贺兰刀锋:日产e-POWER智充电动技术重新定义「增程式电动车」概念??

zhuanlan.zhihu.com
图标

理想 ONE 采取发动机发电然后直接驱动电机的方式,好处很多。电很好分流,分配到前电机或者后电机,给电子设备供电或者充入电池,均可轻松调度。发动机不跟车轮直连,减少震动的物理传导,有助于提升 NVH。而比较国情化的好处是不需要复杂变速箱了,省钱省空间,不用复杂的发动机变速箱匹配。现在发电机和驱动电机的效率都非常高,整体效率不输于变速箱直驱。大概另外一个优点是,从发动机到发电机到驱动电机,在增程式系统的功能都比较单一,也就利于优化(或替换升级),包括控制软体也方便 OTA。


电池

理想 ONE 采用了 40.5kWh 的电池,在插电混动里面可以说是巨大。大电池的好处是可用寿命长。按国标 1000 次循环,这块电池可以跑 20 万公里。按一年两万公里可以跑 10 年,按汽车报废 60 万公里,可以达到 1/3 寿命。如果是按 30%~97% SOC(单次 150 公里纯电续航)的「长寿」充放电设定,循环次数还能翻倍不止。这个里程数可以轻松覆盖一般人十年以上的用车时间。

理想 ONE 选取能量型 523 电池,能量密度约为 160Wh/kg(工信部数据,电池组约 250kg),只用 5.5C 放电倍率做到了 220kW 的功率。这些对电池寿命和安全都是有好处。对比其他家插电混动,经常可以见到 10C 以上的高放电倍率。

理想 ONE 公布电池质保策略,其中一条电池低于 70% 容量才能更换,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国内多家厂家也是 70% 容量的标准,国外特斯拉似乎也是 70% 的。这个 70% 不影响国标 1000 次 80% 的标准。不管厂家设定多少,如果 1000 次循环之后容量少于 80%,那就一定不符合国家标准,必须要免费更换吧?过了 1000 次循环之后,国标似乎没有规定了,就算 1100 次电量低于 60%,也不违反国标的。但这时候如果在质保期内,会触发低于 70% 的条件,是要免费更换的吧?所以 70% 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像国标那么严格,但又比国标覆盖的寿命周期可能要长。遗憾的是,理想 ONE 的电池质保的年限和公里数短了点,毕竟 iMMD 这种小电池也能提供 10 年 20 万公里质保。


其他

  • 关于白带一台发动机,多浪费电

事实上长续航纯电车也有白带电池的问题,因为大部分人通勤也就是 100 公里以内,但电动车现在都做到 500 公里的 NEDC 了。要说理想 ONE 电池翻倍也就是 400 公里续航,需要增加 250 公斤重量。但换成发动机(及发电机等),其实重量可能还不到 250 公斤?关键是续航提升,还能给电池加热。

  • 高速风阻有多大

以理想 ONE 来说,时速 30 时功率约为 6kW。如果没有风阻,功率与时速成正比,时速 150 的功率应该为 30kW。但实际理想 ONE 在时速 150 时,功率能够达到 60kW,也就是其中约有一半是风阻。

  • 怎么说汽油车低速热效率?

某汽油车市区油耗 11.2,高速 8.7。虽然高速的每公里有效能耗是高于市区的,为了简化问题,认为有效能耗一致,同时也忽略变速箱的效率差异。结果就很简单了,两个油耗的相除,可以认为低速热效率不足高速的八成。


前景

从当前的电池技术进化路线和石油(从未)枯竭的速度来说,增程式的前景非常广阔。就算在遥远的未来,燃料电池也是潜在增程器的一种。

电池能量密度一直在进化,纯电动车原来 40kWh 的电池,现在普遍 70kWh,将来可能 100kWh 或续航 1000 公里,到时候增程式还有竞争力吗?

第一个考虑还是补能速度。以理想 ONE 油箱等价 120kWh 电量、加油三分钟计算,补能速度为 40kWh/min,折合 2400kW。算出来这个数字让人挺绝望的。特斯拉超超级快充似乎才 250kW,而且还不能全程能维持这个速度吧。

另一方面,假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50%,理想 ONE 也可以受益。ONE 可以保持纯电电量不变的情况下,电池减重 80 公斤左右(现工信部重量 250 公斤),增加 10L 的油箱。结果就是重量减轻 70 公斤,纯油续航提升 130km,0-100 也能进步。当然,如果保持电池重量不变,也能提升大概 100km 纯电续航,覆盖更大的通勤范围,更好的电池寿命。同时因为电池大了,输出功率也能提升,可以换更大电机提升 0-100 等。

除了电池,国产发动机也可以进步,毕竟国产发动机也是短板。未来发动机热效率提升到 39%,则纯油续航可以再提升 10% 左右。除了效率提升,发动机也可以和发电机一体化、小型化,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增程器。

这也是国内大厂的好机会,毕竟纯电、插电补贴马上要没有了,纯电的价格劣势就比较显著了。产品力强,才更能生存下来。显然即有纯电感受,又有燃油续航,相对不那么难实现的增程式,在打造产品力方面,实在是太合适了。虽然相对燃油车多了块电池导致价格可能偏高,但即也少了变速箱,而驾驶体验可以做得更好。相对长续航的纯电,却又少了半多电池,价格下降明显,而且冬天有热管理的优势。

国内来看,吉利的增程式货车去年就有了,车和家的理想 ONE 还有一个季度就要量产了,明年金康 SERES SF5 增程版也要量产,甚至长安的蓝鲸平台也是有增程式支持的。不过,我对比亚迪什么时候重拾增程式方案,表示有很大的兴趣。现在的所谓加速外挂的 DM,我觉得真是走了歧路。


设计一辆增程式轿车?

轿车整体控制在 1.6 吨以内。参考理想 ONE 的电池,容量缩小 2/3 到 13kWh 容量,应该有不低于 80 公里的续航,功率 60-70kW 左右。纯电优先可以先用 55 公里,剩下保底。增程器用 1.0T,50-70kW 的功率。电池跟增程器加起来功率 120-140kW,单电机采用 140kW。重量相对理想 ONE 减重 30%,电机功率减少 40%,0-100 加速七八秒的样子。如果电池换成功率型电池,功率提高到 130kW,则可以做成前后双电机的四驱,总功率 200kW。

另外一个尝试是进一步把电池缩小,比如 4~5kWh,放弃插电部分,变成 HEV。电池功率可以做到 50kW 的话,发动机保留 1.0T,总功率 100-120kW,基本也还是够用。

不禁想到,为什么 iMMD 要保留直驱的形式?在《本田i-MMD Plug-in混合动力系统与CLARITY PHEV | 高谈阔论》中大概可以看到可能是因为电机的最高转速限制。


横向对比

横向对比前,有必要强调一件事:没有电池可以同时充电又放电。如果看起来可以,要么是分时(互斥)充电和放电的,要么是多块电池。有个人会以为同时充放电的充电宝电池技高一筹。

  • 对比燃油车

燃油车为了做到大功率,只能采用大排量发动机。但大排量发动机其实在低功率状态并不是那么经济?

说起来,大家会说增程式汽车没事背了一台发动机,浪费。但如果是八缸、十二缸的发动机,很少人会说没事多背了四个、八个缸?虽然大部分时候都是只需要两三个缸的动力就可以了。
  • 对比丰田 THS

THS 虽然省油,但电动化程度似乎并不够,即使是换了大电池的 E+,依然是弱鸡的电动机,完全没有一般插混该有「性能」。或许只是丰田偷懒了,或许是行星齿轮的限制真的太大。虽然现在都叫 THS II,但实际上丰田也一直在优化,19 款雷凌似乎优化了行星齿轮,换了更小的电机(成本啊!)。

吉利应该是有 THS 技术供应的,但是到现在还没有听说相关产品,所以行星齿轮也不是那么容易玩。
  • 对比本田 iMMD

iMMD 真是业界典范,不吹一波都不好意思。iMMD 可以说就是完美融合发动机直驱的增程式。电部分可以驱动到最高 120 时速,并且高速急加速也是可以用电参与的。iMMD 市区比 THS 更省油,这应该就是增程式电动直驱的功劳。

想来想去,大概理想 ONE 在发动机 NVH 和电池热管理这两块有机会做得比 iMMD 好?iMMD 在冬季油耗增加比较多,不知道到时候理想 ONE 如何。
  • 对比日产 e-Power

日产采用 e-Power 技术的 Note 在日本销量不错。e-Power 在小型化和效率上做得很不错,相对来说理想 ONE 的估计还没有机会在小型化上下功夫。


在此感谢理想 ONE 的工作人员,尤其是硬哥。也感谢知乎分享知识的各位前辈,学到很多知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