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利应该放弃时常出现失误的维特尔吗?

首发于「极速风流」公众号,扫码成为硬核车迷!

原作:Gary Anderson(乔丹F1车队前赛车设计师)

翻译:@喜欢赛车的小刚(微博)

原文和图片均来源于Autosport,版权归其所有;本文只作赛车科普和翻译学习,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原文链接:autosport.com/f1/featur

维特尔在加拿大受到处罚前就出现了失误。您如何评价这么一位经常出现失误的车手?法拉利会考虑换掉他,还是想办法防止他再犯错?

他已经出现了多次失误,我在多个场合都表态过,他没能从这些错误中汲取教训。但是,个人认为加拿大站是个例外。

他冲到草地的那个弯,入弯点一直到弯心都是个盲区,加上如果有一辆慢车在他前面,由于前车的乱流,赛车很可能失去一部分下压力。但是,如果走线比正常往外偏一点,就会处于赛道的脏侧——结果就是「吃草」,维特尔的情况就是这样。

我反对他受到的处罚,因为,当时,作为一名车手,没有任何动机去冒可能受到处罚的风险。如果他们冒了这个险,都非常清楚,最后一定会受罚,因为规则非常的严格。

规则就是规则,赛会干事只是在做自己分内的事,但如果赛会干事只是简单地拿著规则去套,那还需要赛会干事吗?我原以为他们会考虑下实际情况,然后修改判罚,但加拿大站真不是这样。

大家都知道,维特尔是名职业车手。赢得了四次世界冠军,但首先,他应该清楚,蒙特利尔赛道的某些弯道是不适合超车的。需要做的就是去攻弯,确保好的入弯角度,然后注意出弯。

作为一名法拉利车手,压力如影随形,这点是不会变的。然而,维特尔没能反思这些失误。

在好运的眷顾下,拿下几个杆位和胜利,会减轻压力。但是,鉴于今年梅奔的惊艳表现,短时间内都不太可能。

现在大家都在热议破风板变得越来越复杂,在有些车上,简直复杂得可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翼片?以前单片式的破风板会不会对气流管理更高效?

在我看来,所有车队的破风板都复杂得可怕,我还要补充一点,刹车碟也有这个趋势。

破风板和其能整合的空力套件一起,大概能产生总下压力的20%。

至于刹车碟,蒙特利尔是赛历当中最考验制动的赛道之一。如果拿出卷尺,测量所有赛车的刹车碟直径,算出平均值,会得出规则允许内最大尺寸的刹车碟。

它们看起来是个「单纯」的刹车碟,其实事情没这么简单,所有的刹车碟都能转动叶片——尤其是尾翼,这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负责总下压力中很大的一部分。「单纯」的刹车碟已经一去不复返。

这两个部件能简化的话,所有车队的预算能降低至少2-3%,对于小车队而言,就是二三百万。这个的三倍,就是大车队能剩下的预算。

我的观点,这些都是很容易解决的事,对大家是双赢。

(图片来自谷歌)

您希望F1的动力总成变成什么样子——使用生物燃料的传统内燃机,电动,氢,还是其他的选择?

个人而言,目前就挺好。声浪还凑合,混动带来的调校挑战也还不错,尤其是MGU-H,对未来的街车很有前景。

我想看到的是,减小引擎尺寸,降低排量。然后可以回收四个轮子上的刹车功率。前轴制动时,大量的功率被浪费,所以,要是能回收——或者回收一部分——即使维持现有的动力水平,电池组中的可用电量就变多了。

随著所有政府都在逐渐禁止在市区燃烧化石燃料,有些国家甚至规定,在本世纪中期彻底禁止,所以F1需要不断地突破极限。目前看来,未来的趋势是电动赛车,但是,现在的混动赛车是正确的选择。

回到曾经的纯内燃机赛车不是什么好选择。氢能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图片来自谷歌)

在蒙特利尔,很多赛车出现了刹车温度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刹车有什么重要的参数?刹车系统各个部分遇到的问题有什么不同?由于刹车有部分是暴露在外的,气流对它们起到足够的冷却作用吗?

蒙特利尔是最考验刹车的一条赛道之一,车队总是把冷却系统推到极限。和空力套件类似,所研发的一切都必须在干净的气流中才能达到最佳状态,如果处于前车的乱流中,什么都会受到影响。

车队要对冷却进行优化,因为任何气流都被用来产生下压力,如果冷却系统被推到了极限,赛车的性能就会更好。

刹车安装在刹车鼓里。这个基本包住了所有的一切,让车队可以管理气流:位置和刹车系统的哪一部分按在哪。为了暖胎和稳定性,他们还要管理有多少热空气分配到内表面边缘。

刹车碟内部的冷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刹车碟内部冷却,二是碟面冷却,三是垫片冷却,四是卡钳冷却。

说到卡钳,要是它过热,刹车液就会沸腾,刹车踏板行程就会越来越长。这是个关键部件,因为这事一旦发生——周天下午的正赛就宣告结束。

再加上一个事实,绝大多数赛车的后轮刹车功率都会被回收来给电池充电,而实际上后轮的刹车尺寸不足以单独完成此项任务。然后轮胎衰竭,车手要根据情况来使用回收的功率,轮胎失去抓地力后,车手还要调整前后刹车比。把所有的因素都加上,还是有很多办法控制好刹车温度,要不然,温度过高,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出问题。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