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年学测于20日开始,考生们进试场前在寒风中温习。(记者陈明安摄,2017.1.20)
偏乡教师提到,个人申请管道不见得能为偏乡、弱势学生提供助力,大学教授屡说不想看见「罐头式」自传,但真正资源稀缺的学生大概找不到能为自传添色的经历,只能写写简单的人生经验看教授是否赏光,与其说申请入学帮助弱势,不如说是帮助有偏才想读书、却不全然弱势的学生。(记者陈明安摄,2017.1.20)

「考招乱象逼学生出走」、「解散招联会」斗大标语出现在大学招联会召集人贺陈弘的演讲会场中,日前家长团体指出,近年考招制度越改越糟糕,甄选制度偏袒家中社经地位高的学生,家中有经济能力的学生则因入学制度不公,纷纷出走国外。

升学体制更迭,每次皆引起大小不一的反弹,然而喊出「甄选不利于弱势、考试分发最公平。」的声浪更是不曾休止,日前招联会则提出数据回应,弱势生最弱的项目仍是考试,英文、数甲等科目分数平均差更落后一般生15分,数乙、物理、化学、生物考科,弱势族群学生平均成绩也落后10分以上。

招联会数据指出,家境较好的学生有能力靠补习、家教补强,意指若要单纯以分数论输赢,背后比的是家长经济能力,弱势生情况恐雪上加霜。

然而多元入学管道,真的是弱势生的万灵丹吗?世新大学社发所教授陈政亮表示,繁星推荐、申请入学等管道在设计时就是希望为更多背景的学生开放大学资源,确实有考量到大学的公共性与阶级流动、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更多不一样背景的学生能进入顶尖大学当然是好事。」

陈政亮表示,以现行状况而言,社会越来越趋向M型化,经验上来说要靠教育翻转阶级已经越来越难,但阶级不停复制、让穷学生再努力都无法翻身或是教育资源分配重整,更是社会不愿意乐见的状况,目前状况虽然困难,但仍不能放弃教育提供改变的契机。

一名偏乡高中公民教师受访时则谈到,甄选入学争议数年来争吵不休,最主要根源在于资源分配问题,「饼就是这么大,当要公平分配的时候就会影响到其他人。」

「但文化资本越高越能反映在入学成果上也是事实。」该教师谈到,班上不少学生成长经验多是和父母一起工作、甚至跟祖父母种菜,但家境好的学生能于长假时间参加语言或科学营、接触艺文活动等刺激,「如果你是含著金汤匙出身,就会取得比较高的文化资本。」

「家里资本不够的小孩不能参加营队、习得知识,就较难学会社会需要的竞争力。」该名教师也谈到,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才会注意小孩的学习情况,进而可能选择有利的教育模式,能不能送入补习班、请家教、是否送读课业管教严格的私校都是取决于家长背景。

该名教师认为,个人申请管道不见得能为偏乡、弱势学生提供助力,大学教授屡说不想看见「罐头式」自传,但真正资源稀缺的学生大概找不到能为自传添色的经历,只能写写简单的人生经验看教授是否赏光,与其说申请入学帮助弱势,不如说是帮助有偏才「想读书」、却不全然弱势的学生。

该名教师谈到,教育制度是社会流动的方式之一,考试则是通往阶级流动的大门,过去这扇门只为会读书、甚至全能的学生开放,但知识本是应对更多人开放,包括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资本与不同先赋地位的学生,「多元入学管道不是用来窄化会读书的人向上流动的机会,而是让书不再只是给会念书、有能力念书的人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