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問題的產生通常是由多個合力的矢量總和所推動的。中國當代的許多問題,也不能僅僅從當下來分析,而是要擴大觀察其歷史上的背景,進而推導出整體的來龍去脈。當今中國人普遍的精神內核缺失就是一個常常被片面認識的問題,不少人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國人的劣根性云云,卻鮮有人深入地總結過這一對自身極為重要的問題。本篇文章希望通過梳理中國近代以來人們觀念的巨大變動以提供一個看待該問題的角度。

在正文之前,對於東西方文化的簡單介紹是必要的。

不同的地理特點造就不同的生態環境,也因而產生了不同的人文環境。作為現代世界最為主流的兩種文化,西方文化可追溯至古希臘,而東方文化的代表無疑是中國。在許多因素的作用下,這兩種文明在各個領域均產生了極為絢麗的焰火,給全人類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可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又是如此的大,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希臘屬於海洋文明,島嶼眾多,四面環海,分散著無數獨立的城邦,於是造成了資源的不平均、不充分。因此,希臘人不得不互通有無,發展商業。社會的變動大,所以前人的經驗並不珍貴,甚至是過時腐朽的隔年黃曆,這導致輩分不具備約束力,新潮對陳舊的批判因而產生。在家庭中,家庭中的主導是「丈夫」;在社會上,人與人之間有著涇渭分明的小圈子;在宗教上,人們崇拜自然萬物,逐漸將其神話為天界諸神。簡而言之,西方的文化強調變化,人們追求外部的「理」,且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

中國屬於內陸文明,西北有山川阻隔,東南則面向茫茫大洋,中部沃野千里,對發展農業最為有利。「皇帝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 。中國地廣物博、自成一體,人們只需安心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即可無須擔憂生活。這種社會的變動程度較低,長輩的經驗顯得尤為珍貴,所以需要強調輩分。與希臘相對比,中國的家庭是以「父親」為主導;在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模糊不清;在宗教上,中國人崇拜的是祖先,所以神的概念被倫理的概念所遮蓋。綜上所述,東方的文化強調穩定,人們嚮往內心的「道」,更加強調自我。

通過簡單的對比,不難看出希臘社會將會以相對筆直的方向向前發展,而中國社會則大概率會像一灘死水一樣靜態循環,直到被外力干擾所打破平衡。

隨著貿易、宗教的發展,西方觀念自明朝後期起逐漸進入中國。但當時國立強盛的明朝並不重視西學思想的優勢,充其量是簡單學習了西方的科學技術。雖有少數士大夫注意到了其思想的先進性,但仍長期停留在「夷學」的斷論之上。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晚清時期,隨著清朝式微,天朝的自我認同受到嚴重打擊,原先較為統一的觀念逐漸破碎,部分國民開始對整個民族進行反思。西方的優勢也逐漸被人發現,並成功收穫了一批知識分子的擁護,地位低微的「夷學」也進而變成了代表先進的「西學」。西方通過傳教士以及商人率先在各大口岸傳播其思想,通過出版刊物、建立學校、翻譯著作等方式影響了眾多港口城市,並逐漸改變了城市人的生活觀念。城市中的許多傳統隨之被顛覆,諸如四民社會秩序的崩塌、父子家庭的獨立、還有經濟系統的重新洗牌等等全都在印證西學東漸給中國傳統社會帶來了不小的衝擊。

然而就像是無論血型即執意輸血一樣,舶來的西方城邦式社會思想與中國本土的鄉土社會思想產生了巨大的衝突。這種衝突的確在個別城市中掀起了一定的思想變革,但是其並不能夠在大眾範圍內提供相較於傳統思想更高效的解決方案。中國傳統的鄉村相當於一個小型社群,其中的居民相互熟悉,他們之間固有一套約定俗成的生活關係,並不需要西方明面上的規則來聯繫。因此根植於廣大鄉村群眾的生活習俗仍難以被西方觀念取代。同時,即使是在城市中,一套完全與傳統相不同的觀念也是不可能徹底取代舊有觀念的。正如陳嘉映所說的「觀念的轉變不能指望觀念批判來包辦」,如果沒有大量「雪」的積累,雪崩是不可能發生的。就算新觀念被少數精英所推崇,但只要不能被多數人接受,舊的觀念必定會無限延續下去。當年的辛亥革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下層基礎的不具備,可以說是直接導致之後軍閥混戰以及袁世凱恢復帝制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見,大範圍思想運動的闕如導致中國人不但不能吸收西方之現代思想,反而因為被迫輸入從而產生了本土思想的休克。

百年後的今天,中國的國際地位舉足輕重,經濟水平直線上升,人民生活得到保障,然而在精神層面上的建設仍然處於存在巨大挑戰。就從最直觀的文化領域來講,中國的文化輸出相較於西方各國有著極為巨大的差距,甚至作為東亞文化的起源地,中國在該方面的話語權與日韓尚有一定差距。各種天災人禍不斷的擾亂新的社會觀念的建設,以至於人們的觀念持續處於破碎狀態,既不傳統也不現代。特殊時期可以特殊對待,然而當一切步入正軌,破碎觀念帶來的弊端就會愈發明顯。禍不單行,不但這些遺留的問題急需解決,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新的問題也會接踵而來。

縱觀時代變遷,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人,作為社會關係的總和,與其他人之間的交流愈加變得發達。尤其是從印刷術的普及到信息網路遍布全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障礙逐漸消失,古巴比倫的通天塔彷彿即將竣工。在這個時代,支撐傳統價值體系的基礎坍塌,代表新世界的全球理論終於綻放光彩,多元化的思想也代替了各民族間單一的觀念。藉助互聯網,所有人都可以在指掌之間與全世界對話,極大地增加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信息的壟斷被打破,人們可以自由的掌握其想要的信息,普通人和專家學者的差距彷彿不再想以前那麼大了。越來越多的科普性文章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知識平台上的「磚家」肆意發表各種言論,碎片化閱讀這一概念被人們廣泛接受。然而隨著信息數量的增加,其質量便隨之下降,信息中知識的濃度正在被逐漸稀釋。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本就脆弱的中華民族之魂變得更加不堪一擊。碎片化的信息如同洪水一般向人們衝來,然而中國人經歷上百年戰火的家園還尚未重建完成,導致本就破碎的房屋毫無抵抗地被沖入虛無的漩渦。自建國一來,中國社會內部變革不斷,人民的生活並不穩定,但是人民的思想在種種外力影響下是普遍高度統一的。所以問題被一定程度上的壓制住了。一直到最近十年,社會、經濟結構逐漸穩定,人民的生活質量得到大幅提高。與此同時,國際化社會也帶來了思想上的多元。可是這種思想上的多元雖然看起來很好,但其並不適用於當今中國之狀況。在核心建築尚未堅牢的情況下貿然接觸大量社會多元信息,其後果並不亞於2016年初微軟短暫推出人工智慧Tay的下場。如今,就連美國這樣受上帝眷顧的國家都深受碎片化的困擾,更何況當今的中國。對於價值觀已經確立的地方,碎片化可以更高效的提高普遍水準,而在精神內核缺失的情況下,碎片化的到來卻無疑是一場災難。碎片化服務於那些已經建立基本體系、需要查缺補漏的對象,而不是用於基本體系的建立。大多數的碎片信息都是經過稀釋、刪減、雜糅過的知識,其大大簡化了知識的推理過程而只單單強調知識的結論。這導致了不同的碎片信息即使有相同的主題也難以被讀者聯繫起來,只能作為孤立的概念懸浮在大腦之中。點無法連成線,就也無從建立之後的知識網路以及知識體系。思考維度的差異導致了認知能力的不同。懸浮的知識點作為許多個體存在於人們的腦海,知識點之間因為缺乏聯繫不但不能增強思維反而會導致相互干擾,阻礙了人們對真知的獲取。

因此,與其說大量碎片信息帶來了多元化的社會,倒不如說其帶來了虛無主義的社會。所謂虛無,並不是單純指哲學上的極端懷疑論,更是指一種混沌的價值取向,包括但不局限於歷史虛無主義。因為種種原因,主要是碎片信息的干擾,人們會自然或不自然地產生虛無。信息時代的每一個人都難以逃脫信息超載的問題,雜亂無用的碎片信息充滿了人們。在中國這個現代觀念尚且闕如的地方,過量的信息擠走了觀念正常滋生的空間,使得如今的情況陷入一個惡性循環。過時的觀念拖住人們前行的步伐,新潮的觀念正在不斷地受著碎片信息的排擠而無從發展。人民缺少了統一價值觀所帶來的自我認同,每天奔波在虛無之中。今年年初大火的佛系青年就是這一事實的最好佐證。一方面,這類似於甘地之「非暴力不合作」,用古話說就是「其上申韓者,其下必佛老」。另一方面,這又與百年前美國的「The Lost Generation」有些類似,是在新環境的衝擊下導致傳統觀念不再有效,進而造成了對殘酷現實的無所適從。回到現實,物質上的不確定、精神上的不穩定使得青年,本應是朝氣蓬勃的青年,對現實表達出一種消極的態度。這種消極態度,亦可稱之虛無主義,不但無益於文化層面的建設,也不會對物質層面上的困境提供任何幫助。一個黑洞,一個吞噬真知、思想的黑洞由此誕生。

作者:唐啟原

寫於二零一八年十月二十二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