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药,

首先Eva讲了很多东西,但是主要的还是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几个比较明显的意象看,『豪猪效应』『人类补完计划』和『at力场』

『at力场』明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互不了解,鲁迅先生那段话怎么说来著?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著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但是,互不相通又会怎么样?会互相伤害。

事实上,Eva诞生的1995年是在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是时代,自杀率极高,经济危机导致社会动荡,奥姆真理教事件,宫崎勤事件反映了日本的精神面貌——疯狂,病态。那一年又遇上坂神大地震,应该说是最坏的时代了。人们的信心遭到严重打击,转向自闭。

这正是需要交流的时代,但是『at力场』无处不在。想要打通各自心灵的人又受到『豪猪效应』的制约,所以只能靠『人类补完计划』了。

接下来就可以理解了,受到象征灾难的『使徒』的攻击,人们打开他们的『at力场』,最后进行『补完』。


不邀自来。以下内容带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色彩,慎入,欢迎讨论。

这是一个带有浓重G社风格的作品,它使用动画的载体,披著巨型人形兵器大战怪兽的外皮,在似是而非宗教迷幻的后面,讲述著的却是成长和孤独的故事。 ——沃兹基-硕德

普通的十三四岁少年被全世界的大人们逼迫著长大。就犹如十三四岁的你我被父母老师逼迫著成长。

真嗣、丽还有明(wo)日(lao)香(po)按照幕后黑手们的剧本,一步一步走到最后,变成了她们被需要的样子,没有一丝反抗的余地。

她们三个,就是三种人,三种不同的生活,三种异样的青春:普通而自卑;无言而冷漠;骄傲而自大。

原本父弃母亡,寄人篱下,只因为还被需要,就被从偏远的山村里拉出来。被利用,登上从未驾驶过的兵器参与随时可能死亡的战斗。

从未有过目标,只因为被灌输「你应当这样做」,就理所当然的成为工具人,直到死亡。

被寄予厚望,任何事情都必须做到最好,独一无二的天之骄子(nv),但一旦失去利用价值就被弃之如敝履。

这样的三人,使徒和EVA只是施加在他们身上压力的具现化而已。他们需要去战斗,需要成为工具人,需要把一切做到最好,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被承认,他们才不是独自一个人。

毕竟人是无法独自一人活下来的。

而当这样的压力出现在他们的肩上,当幕后黑手推动著他们按照剧本亦步亦趋,他们不得不成长,变得成熟,如果成长的不够快,那么就会被抛弃(比如我老婆),但即使变成了新的模样,这样的自己也是曾经希望的那个样子吗?还是说其实连你成了什么样子,都是剧本里的内容?

所以,到底是成为别人期望的样子,还是成为自己期望的样子?

终归人类还是要概括出自己的模样。


到很多答主还在老调重弹,我说点没说过的吧,手机打字,就不展开了

eva讲的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世界怎么相处,以及自我缺失下的补完之路。在心理学上对应的是自体客体理论,属于人本心理学的概念。其强调自体和客体是互相造就的,两者缺一不可。完全否定放弃客体就变成了air中真嗣的补完,但要是客体占主导自我就非常渺小。

eva有首曲子, mother is the first other. Other指的就是客体,妈妈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他人,有了妈妈,我们的自我意识才开始萌芽。

eva的三个主角,都有不同的遭遇,妈妈的角色都是残缺的,导致自我意识的不完善,需要在后天与他人,世界的互动中补完。

这种补完的过程本来就是困难重重的,三岁前没有发展好的自我,此后反而更容易收到伤害,会自我否定,自我防御(AT field),在刺猬的困境中举步维艰。补完不可能是完美的,这种缺陷只会伴随一生,但即使这样,也要积极的面对眼前的生活。

看了eva十多年都没能完全想透,现在过了十五年,差不多都明白了,隐藏在宗教,哲学和机器人下的是庵野秀明的人本关怀。


一群刺猬的故事。

一边想要接近别人一边又在互相伤害


一位少年寻找自我的冒险,

一位少女寻找母亲的征途,

一位女神变成人类的物语,

一个男人追寻爱人的悲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