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科学家,工人,工程师为国家做了那么多事,他们那么辛苦那么默默无闻,用尽一生心血,却比不上戏子轻松的一集综艺,生气。


我大概是因为回答袁某那事儿被邀请的。

首先,去年大闹一场的八十万买俩小时的风言风语可以歇歇了。八十万,是封口费,不是片酬。内定是袁某,但袁某在舞台上举止失当,把宋丹丹的好感度刷成负的了,well,关键票掉了,而她直到现在都认为是节目组合伙让她舞台上出丑。十月中旬拍,撕 b 半个月,拿到八十万,自己去想像。

对于流量王小鲜肉虚高的片酬。呵,我只能这样讲:大浪淘沙始见金。

你说他们不好吗?对,都是花瓶,都是靠流量,都是拍烂片,为啥就能赚这么多钱?因为脑残粉宠的呀!你去看故事、看演技,脑残粉就是看颜,为了看颜花再多钱再多时间都无所谓,对脑残粉来讲,他们的作品就是好的,满足了「口腹之欲」,这就是经济中的供求关系。因此流量烂片,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说是烂的,从商品的角度来说却是成功的,难道电影公司个个都是情怀帝,员工不要工资的吗?

但是小鲜肉为啥片酬辣么高,为啥有这么高的流量?一些媒体总喜欢全怪到观众头上;类比一下某些情怀导演也喜欢把作品商业化失败怪到观众的审美上。这个观点不是错的,而是片面的。

不要忘了,观众也有百样人,作品要进电影院,观众的口味只起到部分作用;而观众口味的培养,恐怕媒体的责任更大。是谁带起来韩国欧巴的节奏?大长腿?六块腹肌?穿衣显瘦脱衣有肉?霸道总裁爱上我?喜欢好莱坞肌肉猛男的观众多得是,为啥大流没走这条路?

没有进电影院,没有开会员号在网上看片之前,观众也不知道这拍得是个啥玩意儿,看完之后我狗眼被闪瞎了,那我也不能把票退了把会员费拿回来吧?观众在这个领域是很被动的,这是由商品性质决定的,服务业的商品基本都有这种先给钱再享受的蛋疼性质。

那么在这场没有公平的交易中,观众能做的是啥?也就是上豆瓣微博去刷刷口碑,但可惜你的电影票钱同时也被宣发媒体拿来买水军对付你了。所以我现在养成了一个习惯:流量鲜肉绕著走,看国产我会等个一年半载,等口碑沉淀下来再决定要不要看;除非,上映两个星期网路口碑仍呈现爆炸态势,比如四星半或者8.8分以上,我才会考虑去电影院。评论和打分基本不做,反正都有水分,不想劳心劳力。去抵制流量烂片没有用,写评论吐槽浪费的是你的时间,而且你必然拼不过流量明星的脑残粉+水军,你们看问题的维度都不一样,好比你想吃的是瓜,他想吃的是桃。这样的现状不是普通观众能扭转的,前面说过了,这是商品身份的成功,成功就是赚到钱,赚到钱可以继续复制这种成功。

所以,真正需要扪心自问的是媒体,媒体的责任最大;电影公司次之;观众再次之。媒体为什么要在文化领域引领这样肤浅的价值取向?不要相信他们说的「我这么做是因为观众喜欢啊我很无辜的」。抱歉,观众表示不背这个锅,深刻的分析文观众不爱看吗?那大家为啥喜欢上豆瓣?就算是喜欢流量小鲜肉的脑残粉,也没说经典电影不好看吧?也没说老一辈表演艺术家演得比爱豆烂吧?

要扭转这种局面,从经济上讲,相当于要进行产业升级,要改变商品的盈利模式,要让电影公司感觉到雇用外形不精致、演技更出色的演员,能带来更高的收益;甚至可以说,短期亏损而长期盈利都行。这意味著,要把电影产品中,艺术性的价值拔高。我不是说要回归纯艺术而放弃商业性,其实商业性根本不是电影产业的敌人,因为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这二者没你想像的那么矛盾,如果艺术价值值很多钱,商业性将是电影产业最可爱的朋友。那么怎样才能拔高电影产品的艺术性价值?最快的方法是把电影奖这块好好地捋一捋,让艺术价值高的作品能够获得应有的荣誉,荣誉带来曝光度,曝光度带来流量和口碑(电影公司的口碑、演员的个人口碑、导演的口碑、编剧的口碑等),流量和口碑带来钱,钱带来更多有价值的作品,这就是新的商业循环:商业、同时也艺术。

所以为啥许多文艺派的好作品,上映都不上,直接拿出国去拼奖呢?【手动狗头】


只有明星有一堆脑残粉(理智粉除外)供著,片酬就永远少不了。


尊重市场经济。

垃圾观众的垃圾审美才会产生垃圾明星,不喜欢可以不看不点不买单。


哈哈,那是不可能的,你能够去催眠所有的粉丝?????


个人有自主提升的意识,你要是八块腹肌,会打理自己会穿衣服,有特殊技能你还会粉别人么? 天天自恋都来不及

假定个人设:比如有个人身高185但是有点微胖然后有意识要提升自己身体上,天天健身同时兼顾攀岩和搏击思想上,每天读书 学语言同时学习几种乐器(别说啥有钱没钱的问题,学不了钢琴能自学个吉他么?尤克里里,口琴……)

然后你脑补下三年以后这个人变成什么样了

起床摸著自己的腹肌都能笑醒这时候还有心思粉别人?ps国家在教育投入上加大力度,全民素质提高让脑残少点 暴发户也少点
把他们当人看就好

不粉他们


脑残粉太多
少看马桶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