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好故事:中华五千年演义(54)太平天国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康乾盛世之后,清朝日渐衰落,经「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已是将落黄花、百漏之屋。此时,救世救民之士必然奋起,最著名的救世运动当属「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所宣扬的民族思想和革命精神,深入民心,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半个世纪后,清朝末年的辛亥革命运动,有极大因素便是受太平天国的启发。救世愿起洪秀全(公元1813-1864年),出生于广东花县一个农家,幼年读过9年私塾,颇有才气。16岁时,因家贫而终止了学业,18岁就开私塾教授学生。道光17年(公元1837年),洪秀全生了一场大病。病愈后,洪秀全说:在昏迷中,天使接他升天,天父上帝命他斩妖除魔,拯救世人,并由天兄基督一力相助。他梦中所见与梁发所著的《劝世良言》完全相符,他恍然大悟,知道梦中所见「高坐之老者即天父上帝,中年者即救世主基督。」道光23年(公元1843年),洪秀全开始研究《劝世良言》的内容,并同时创了拜上帝会,开始了传教过程。为了传教的方便,洪秀全遵行劝世良言里的教义,自己本身先洗礼,成为了基督教的一员。之后,洪秀全每周礼拜开始祷告,向上帝祈祷,并劝人不行恶事而遵行天条。洪秀全画

洪秀全画像广泛传教不久,洪秀全走出私塾,开始向亲朋好友传教,之后更扩大了整个广西的传教工作。洪秀全利用自己的梦境与《劝世良言》相印证的例子,加强他的传教内容。他曾道:「老拙无能望后生,谁知今日不相关,经纶满腹由人用,非听谗言违叔命,只尊上帝诫条行,天堂地狱严分路,何敢糊涂过此生。」道光25、26年,洪秀全留在家乡,以教学为业。在这2年间,洪秀全做了数篇文章,来发挥教义。后来支持的人越来越多,洪秀全在紫荆山的信徒,竟有二千多。后来因为陆续发生广西匪党加入、本地人与客人之争,使得拜上帝会牵涉了叛乱之事。在一次被清军围捕时,洪秀全被困其中。洪秀全脱困后,开始逃亡。洪秀全集合各信徒变卖家产,将之纳入公库之中,全体衣食由公款开支,一律平均。就这样,洪秀全开始了「解放中国于异族以成拜上帝教之大事业」。

金田起义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领2万多名群众在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队称作「太平军」,洪秀全被拥立为「天王」。9月,太平军攻克永安(今蒙山县),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确定了纪律,整顿了队伍,改阴历为天历,初步建立了革命政府。金田起义一爆发,清政府立即派来军队镇压,清军包围了永安。太平军在永安待了半年,就突围而出,于1852年4月离开广西进入湖南。太平军发布了《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谕救一切天生天养》等文告,明确提出了推翻清王朝的号召,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投营报效者「日以千计」,太平军兵力大增。9月攻长沙,81天未下,主动撤围北上。在益阳、岳州一带,获得了大批船只炮械,建立了水师。大军沿长沙水陆并进,势如破竹。1853年1月克武昌,3月占领南京,把南京改为「天京」,作为都城。为了巩固天京,又发兵攻占了附近的镇江、扬州和浦口。太平军建都后,即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平均分配土地,还实行了男女平等的政策,禁止买卖妇女和女婢。对外则坚持独立自主的政策,否认不平等条约,禁止贩卖鸦片,反对外来侵略。从1853年5月开始,太平军进行了北伐和西征,各地天地会和捻党也先后发动武装起义与之相呼应。但北伐由于偏师北进,孤军深入,援师不继而失败。西征则先遇小挫,后由石达开指挥,大败曾国藩湘军。在天京附近,太平军又大破清军江北、江南两大营。到1856年夏,上至武汉,下至镇江连成一片,尽在太平军控制下,是为太平天国军事上全盛时期。严密军律洪秀全制定严格的军律。据《太平天国史事日志》:「洪秀全令:一遵条命,二别男女,三秋毫莫犯,四公心合傩,各遵头目约束,五同心合力,不得临时退缩。」可见洪秀全所制定的军律,除严格外,还有誓死与清军周旋到底的决心。在太平天国的军律,不难发现它多伴随宗教教条而来。从太平天国起义前,洪秀全就以其观看圣经的摩西十诫,作为拜上帝会教徒的信条。洪秀全根据劝世良言说的:「神天上帝之诫为:勿行杀害之事,勿行奸邪淫乱之恶,勿偷窃别人之物,勿做虚妄,假供干证之事。乃要孝敬父母,而仁爱邻舍之人,如自爱自己。」作为标准,在起义前自定了类似的戒律。如:「第一不正淫为首,第二不正仵父母,第三不正行杀害,第四不正为盗贼,第五不正巫觋,第六不正赌博。」

韦昌辉杀杨秀清天京事变就在大好的形势下,发生了自相残杀的「天京事变」。9月2日,杨秀清被暗杀,杨秀清的部下也有5000余人中计被杀害,后洪秀全又下令诏书,由石达开回京辅政。次年5月,石达开被逼走,更造成了人心冷淡,锐气减半的局面。「天京事变」给太平天国革命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而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政变」后,公然和外国侵略者勾结起来,共同镇压革命,使得太平军从此进入了十分困难的战略防御阶段。中英剿杀英国人耗费庞大的军费进行鸦片战争的目的,为的是要使鸦片贸易合法化以及使英国获得更多的利益。对于泛滥成灾的鸦毒,太平天国是以死刑严禁鸦片,禁绝鸦片是对中国百姓非常有利的事。太平军的存在不利于英国国策,不利于英国从不平等的条约所得到的巨额赔款和鸦片贸易权。英国商人、英国政府产生一些「卑鄙自私的错误想法」,并逐渐厌恶太平天国的存在。英国认为满清将永远保持衰弱状态,纵使恢复了力量也不会采取报复行动。于是,英国公开扶持满清向太平军宣战,唯一目的就是要从满清手中榨取更多的赔款,使鸦片贸易合法化,以赚取更大的利润,因此积极支持额尔金勋爵同清廷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英国扶持清廷镇压太平军,整个事件都说明英国政客的贪婪和卑劣。因此,在清廷赔偿英国巨额白银后,太平军就被抛弃了。英国皇军海军司令勃林秉持公正的立场,撰写的《太平革命记》,其中第271至272页指出:在欧洲人的眼中,太平军声誉日降,主要原因是由于英国和满清的外交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所导致的。勃林谈到「亚罗号」战争之后,所签订的条约:其中有两条,不但不利于太平军的发展,而且使一切致力于和扬子江上游诸省进行贸易,获取高额利润的欧洲人,也都开始激烈的反对太平天国的存在。

陈玉成忠勇之战洪秀全为了克服危机,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以及洪仁玕等一批将领,重新组建了领导核心。1858年8月,李秀成约集各路将领大会于枞阳,陈玉成也赶来参加。会上大家「各誓一心,订约会战」。会后,陈、李联合作战。九月,攻破清军重建的江北大营,10月,大战三河镇,全歼湘军主力李续宾部。1859年,颁布了洪仁玕的《资政新篇》。1860年5月,攻破清军重建的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的围困,并乘胜东进占领苏、杭,开辟了苏浙根据地,革命一度出现了重新振兴的局面。西北战场则在陈玉成的指挥下进行了英勇的安庆保卫战。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1861年9月安庆失守,天京危急。李秀成率军回援天京,与湘军大战40余天,未能破围。1864年6月3日,洪秀全病逝。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精神境界太平天国吸取基督教义中「天下一家」的精神,传达出宗教、政治、社会的理念。如:天下一家之一神说。基督教认为奉上帝,就能打破人彼此的隔阂。因为「神天上帝乃系万国万类人之大父母。」故信众即使有国家种族的差距,但全体都是上帝照顾下的子女。太平天国利用此宗教理念,结合了中国传统儒家的大同世界思想,也同样认为天下是一家。太平天国认为,只要信仰上帝,大众皆是兄弟姊妹,可以化开彼此的界限。太平天国所宣扬的民族思想和革命精神,自此深入民心,虽然其余部流落四方,仍以灭满兴汉为职志,半个世纪后,清朝末年的革命运动,有极大因素是受到太平天国的启发。英国林里上校多次跟随太平军长途作战,他写下了《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他说:「从未发现他们有过像最近美国战争中所发生的野蛮行为,或像波兰和塞加西亚战争中所犯的罪行,或像英国人对待不幸的纽西兰土人那样。太平军从来没有像文明军队在纽西兰、在阿尔及利亚,在申喃多亚流域那样恣意破坏,也从没有像他们在上述各地那样毫无忌惮地毁坏田里的谷物。」(《亲历记》189页)太平军军纪严明,比清军要肃整很多,在管理上也比清军完善和优越。太平军的士兵不是为了饷银而参军,是为了自由的信仰自愿参军。他们之所以能够严格遵守军纪,除了外在的力量,将帅治军有素是一个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出自于心中信仰的力量。而清军多是雇佣军,为了饷银分配,经常发生内讧或哗变。当然太平军的士兵也有违反军纪的,对于虐待村民百姓、吸食鸦片的士兵会受到军法的严惩。在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兵征天下之时,都有吏民纳款请降的记载,非常普遍。在被太平军包围的城镇,只要愿意归降,并遵守太平军的风俗习惯,就可以获得安全保障。太平军从村庄过境,只要村民捐输数目不大的物资,也会安然无虞。中国的百姓没有因太平军的到来受到伤害(只是后期,中英联合剿杀太平军时,被逼到走投无路的太平军有出现过越轨的行为),却因清军或趁火打劫的地痞、成群的匪盗接踵而至,才遭到毁灭和破坏。英国上校认为太平天国的活动很像圣经中的传道史迹,许多太平天国的将领也喜欢将自己比拟为昔日的以色列人。《新约》中有一句话,耶稣曾说:「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很多人对此难以理解。耶稣当时讲这话的背景是他派遣门徒出去传道前,预先告诉他们,传道可能会遇到的突发情况。他们传福音是和平的,但人们的信和不信,对信仰的曲解、误解,都是造成门徒被拘捕关押,被施酷刑杀害的原因。耶稣也坦白地告诉他们,反对他们的人也有可能是家里的亲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基督降生于世,世上真的会因他的出现而产生纷争。这些世上的纷争并不是基督门徒发起的,是因世人的不信和诽谤,使他们陷入被动的局面,成为当时罗马帝国铲除的对像。

洪秀全塑像太平军受洪秀全的影响,本想在正己正人之时作为中流砥柱,在偏离正道的世俗,把众人拉回到崇敬真道、礼敬神明的正统轨迹。他们抱著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美好夙愿,征战在世间的战场。太平军大业未成,就被中英联手剿杀了,留下悲壮的豪情,亦如长虹贯日,贯穿古今。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