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連續劇《大明王朝1566》裏,李時珍配合海瑞出現過許多鏡頭。電視劇裏的他與海瑞的私交看似不錯,二者有共同的性格與人生信仰:剛直、憂民、達濟天下。尤其是海瑞在淳安知縣任職時,李時珍給海瑞妻子治過病,還開方煎藥幫當地百姓救災。當海瑞調任戶部主事後,李時珍也曾給路過京城給海瑞母親治過病。當海瑞買棺材、別妻子、教童僕,以死上書時,李時珍在表示敬佩的同時,也善意地規勸過他謹慎行事。

回頭看看,李時珍是跟隨海瑞的鏡頭出現的,是海瑞的「配角」。按歷史上真實的記載,在大明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時,李時珍應為48歲,而當時海瑞為52歲,他們是同時代的同齡人不假,但前者是湖北人,後者是海南人,一個是地方官場的縣令,一個是浪跡四方治病救人的郎中,風馬牛不相及。他們二人認識嗎?工作無交集,應該是不認識。但是,作為同時代的同齡人,他們可以有共同的話題與志趣嗎?這個可以有。所以,導演張黎在《大明王朝1566》裏,巧妙、精心地把他們兩個安排在了一起,感覺挺好,有點別出心裁。

第一,海瑞與李時珍有共同的信仰。是同一類型的歷史人物。

海瑞為什麼能成為一代清官?就是因為他有堅定的儒家倡導「濟世救民」信仰。當時他雖然官不大,但能堅守民本思想,始終為底層的百層大聲吶喊:在嚴嵩父子推行的所謂改稻為桑的國策中,決堤淹田,禍害淳安等三縣百姓,海瑞敢於大聲說不。而李時珍作為一個醫者,治病救人是他的天職也是信仰,也是他一生為之追求的理想,他和海瑞一樣,身體力行救濟底層百姓——「達濟天下」,踐行積德行善之本能。在劇中,海瑞窮得連葯錢都付不起,而李時珍救災用藥都是免費的甚至是墊付的。

第二,海瑞與李時珍可以裝在同一個鏡框裏,詮釋同一種正能量。

在《大明王朝1566》裏,海瑞是正氣與正能量的傳導者:剛直不阿,敢於向貪官污吏和歪風斜氣挑戰,比如敢把浙直總督胡宗憲的兒子抓起來,原因只是該公子在驛站公款喫喝。但作為藝術作品的電視劇,海瑞形象又太單薄了,而好友王用汲也無法使海瑞這個形象豐滿起來,於是「借」來了李時珍這個歷史人物。李時珍鏡頭不多,但傳播的卻是不亞於海瑞的正能量:懸壺濟世,行善眾生。這兩種正能量相輔相成,有很好的社會警示效果。讓人看了很親切,一點不覺得有啥彆扭。


在大明王朝電視劇裏,李時珍有傲骨但不傲氣凌人,有自己獨特的秉性。也表現出了不畏權貴。同時醫術精湛,對自己的好友也能仗義幫襯,這表現出了他暖心善良的一面。他也算是一股清流。雖然當時他不滿嘉靖帝的執政方式和懶政行為,後來卻能幫其治病開藥方,也彰顯了他能分清時事,始終沒忘自己的本質是治病救人,值得稱讚!


在他當時對醫學藥學的認知水平背景下,他算是推動了具大進步。但放在當代,就沒那麼大影響了。時代不同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