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鮑森新約縱覽之

使徒行傳(二)

我前面曾經說過,我們要從兩個層面來研讀《聖經》中的書卷:一個是從人的角度看作者寫作的目的;再來是從上帝這位編輯的角度,看祂為何給我們這卷書。所以我們先看那捲書的原意,也就是歷史的含意;再來看那捲書存在的含意,它要向我們傳達什麼樣的信息。

但是有很多人本末倒置,想先探討第二層含意,這是不對的。應該先看那捲書當初寫作的目的是什麼,然後纔能夠問:這卷書要對我們說些什麼?否則,就會有各種奇奇怪怪的詮釋。

記得有一個人寫信問我,他想買下伯明翰的一家超市,把它裝璜成為咖啡廳來傳福音。他說:我一直求上帝引導我,後來我在《聖經》上發現一節經文說——我「在店裡」為你預備了許多福份。他說:上帝用這節經文感動我,你覺得這樣的引導夠不夠?我回信說:如果只看這節經文,恐怕是不夠。

他在那節經文中看到的含意,根本就不是經文的原意,我們如果不小心的話也會這樣。第一步是找出原本的含意來,再來才問這對今天的我們有什麼含意。

我們讀《使徒行傳》的時候會遇到這個基本的問題,那就是讓我們想拿今天的教會和初代的教會來做一個比較,你會立刻覺得真希望我們教會像那樣。但是,你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初代教會並不完美,他們有爭論、結黨,他們也有過犯,不過他們的教會充滿了生命力和能力,似乎是聖靈在帶領而不單單只是傳道人在帶領。但是首先我們必須要分辨優缺點,初代教會也有缺點,千萬不要抱持著理想主義。有理想主義的人士會感嘆地說:如果能夠像初代教會就好了。其實初代教會也有缺點,像是亞拿尼亞和撒非喇。

有一次在傳道人研討會中,有傳道人問我:你相信人會被聖靈擊倒嗎?我當然相信,聖經上就有,亞拿尼亞和撒非喇就被聖靈擊倒。你如果想親自體驗,可以將十一奉獻的數目作假,如果彼得是你的牧師的話,你也會被聖靈擊倒的。那個傳道人聽了就不再感興趣了。這就是初代教會發生過的一件壞事。如果是讓彼得曉得今天教會什一奉獻的情形,教會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呢。

另外還有一個叫西門的人,他想拿錢買聖靈。彼得說:你跟你的錢一起下地獄吧。這是直譯,原文是說:你的銀子和你一同滅亡吧。他說:你在這道上無分無關,別以為可以拿錢收買上帝。所以初代教會有優缺點,我們不能夠學缺點。

有一個人是現代宗教外交家眼中的英雄,他的名字叫做迦瑪列,他是個絕對的騎牆派,還有一些人也是這樣。迦瑪列說:我們等著瞧,如果是出於上帝,就阻止不了;如果不是,一定會不了了之的。聽起來好像很有智慧,這個迦瑪列從此沒有再出現,他在上帝的旨意上無分,那些騎牆派人士在上帝的眼中一無是處。但是保羅、就是來自大數的掃羅,曾經是迦瑪列的門生,迦瑪列是一個教師,教過大數的掃羅,但是掃羅說:我纔不等著瞧,我要摧毀基督教,我要把所有的基督徒都關起來。保羅最後卻成為史上最偉大的使徒和宣教士,所以不要因別人的敵意而感到灰心,反對你信仰的人要比漠不關心的人有盼望,所以不要學習迦瑪列這個騎牆派。

初代教會有競爭、有爭吵、有虛偽、淫亂、還有異端等等缺點,缺點這麼多,所以不必一味崇拜初代教會。他們有優點、也有缺點,不要學他們的缺點,而要從他們的錯誤中去學習,不要一錯再錯、重蹈覆轍。可惜歷史會重演,那是因為我們大部分人「忠言逆耳,無人願聞」,這是傑弗瑞·史帝文生的詩,反正我們就是需要從過去的優缺點當中去學習。

第二點就是,我們需要分辨常態與非常態的事。《使徒行傳》中有一些事並不是常態,我們不應該期待每次都會如此。保羅信主是一個獨特的經歷,我們不應該把它看成現代人信主的模式,那是一個獨特的經歷。保羅說:主末了也顯給我看。他不期待別人會有他當年往大馬色路上的經歷,可惜,有很多人把這看為信主的模式,其實根本就不是這麼一回事,這是一個獨特的事件,這讓保羅具備了書寫《聖經》的資格,之後就再沒有出現過那樣的信主經歷,保羅信主的經歷是與眾不同的。

我想有些人會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禱告的時候房子不會震動呢?也許會,也許不會,不必期待一定會有這種現象。有一次,我去參加聚會,聚會人數跟這場差不多,地點離這裡不遠。我那天禱告的時候,真不該閉上眼睛的。會後有人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後來有人寄了婦女雜誌上剪下來的爐火廣告給我看,上面有爐子上火圈的照片,他說這是他所能找到最接近的圖片。那天禱告的時候,每個人頭上都出現了一團火舌,那是我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完全在我意料之外。這是一個很不尋常的情況,我們不能說,如果不出現火舌,就表示沒有受聖靈的洗。

彼得從希律的手上撿回一命,但是雅各沒有。我們今天應該要期待哪一種情況呢?所以我們應該要謹慎,不要把某一個教會或是初代教會所發生的單一事件當成常態,以一概全。

那麼,到底我們要怎麼去分辨什麼是非常態,而什麼又是常態、仍然會再發生的呢?我給各位三個準則:第一,如果只提及一次,就再也沒有發生過,那可能是一個不尋常的非常態事件;如果發生不只一次,就有可能是常態現象,比如像是方言。五旬節那天的大風和火舌後來沒有再出現過,但是方言確實再度出現很多次,看起來似乎是一個常態現象,但是最後的關鍵因素應該是《聖經》他處經文的印證,比如說在福音書或者書信當中,必須有經文的印證,這是基督教的常態現象。各位瞭解這個準則了嗎?不要以為《使徒行傳》中所有的事件,今天都一樣會發生,這樣的結論可能不對。不過確實有一個模式存在,有些事不只提到一次,而是重複提到,比如用水施洗,我們從他處經文知道,這是基督教的常態作法,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要經歷。

現在我們要把《使徒行傳》當作一個效法的模式,我們先來看一個重點。其實《使徒行傳》銜接了福音書和書信,如果沒有《使徒行傳》,那麼有很多的事情,我們就不會明白。因為在福音書和書信當中,有些事並沒有定義或是描述的清楚,多虧有了《使徒行傳》,我們才得以明白。

來看看有哪些事情呢,首先,像是新約聖經的書信,大多數是保羅寫的,但是保羅是誰?如果沒有《使徒行傳》,我們就不知道保羅是誰,對他了解非常有限。一定要知道保羅是誰,纔能夠明白他的書信。《使徒行傳》對於保羅有很重要的介紹,各位想像一下,如果新約聖經沒有《使徒行傳》,你會很驚訝地發現,有很多事你不會明白。第二,在水中受洗,只有在《使徒行傳》之中才清楚地描述了受洗的定義。各位,保羅常常在他的書信中說:豈不知你們受洗,就是受洗歸入祂的死。但是,保羅從未提到受洗跟水有關,所以有一些學者認為,保羅從來沒有教導要在水中受洗,說保羅談到受洗歸入基督,純粹是屬靈的含意。但是我們在《使徒行傳》中會看到,保羅自己在水中受過洗,他也用水為別人來施洗。所以保羅在書信中所說的洗禮是指在水中受洗。另外也可以看看「受聖靈的洗」這個名詞,這個詞在四福音書中都出現過,但是四卷福音書都沒有解釋含意,也沒有說明受聖靈的洗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所以從四福音中無法得知受聖靈的洗是什麼意思。而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二章中說:豈不知你們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但是保羅沒有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我們只有從《使徒行傳》中,纔能夠知道,什麼叫作受聖靈的洗。所以靈恩派才會這麼強調《使徒行傳》這卷書,如果沒有《使徒行傳》,就不可能明白,所以這個銜接很重要。

又像是摩西的律法,我們怎麼知道基督徒不受摩西律法的約束呢?我前面講《馬太福音》的時候說過,我穿這套衣服違反摩西的律法,但是我一點也不擔心,我也沒有任何罪惡感。摩西的律法總共有613條規定,但是我不需要受這些律法約束。我怎麼知道不需要受這些律法約束呢?我可以告訴各位,要不是有《使徒行傳》,我就不會知道。像他們激烈辯論割禮,《使徒行傳》十五章是一個高潮,大家一致決定基督徒不需要受摩西的律法約束。

所以像「教會」一詞,我們怎能知道「教會」是指什麼呢?只有讀《使徒行傳》才知道,各地教會是怎麼建立起來的,才知道教會是什麼,才知道使徒回到各城設立長老,所以教會需要長老。沒有《使徒行傳》,就無法清楚知道教會是什麼,所以這卷書非常地重要。

我想我講得夠清楚了,如果沒有《使徒行傳》,我想我們會像瞎子摸象。這卷書銜接了福音書和書信,也銜接了基督和祂的教會。有人說這卷書像是在地人寫的,我覺得形容得很好。作者親眼目睹教會在地中海沿岸各個地方建立,他也親眼目睹、見到整個過程。我根據這卷書寫了一本書叫做《基督徒的重生》。我是從《使徒行傳》才瞭解基督徒如何重生,沒有這卷書,我不可能寫出這本書。有些人對這本書的批評,可能是基於這個原因,認為我不應該用《使徒行傳》歸納出一些教義。為什麼不行呢?這是上帝的話語,只有從《使徒行傳》纔能夠見到,保羅如何回答慕道友的問題。

福音書的寫作時間很早,沒有談到如何成為基督徒,那是在耶穌受死復活之前寫的,書信和《啟示錄》的寫作時間比較晚,也沒有談到如何成為基督徒,因為對象是已經信主的基督徒。但是在《使徒行傳》,會看到五旬節過後人信主的情形,比如說,五旬節之後,每一個信主的人都會受洗。但是,在耶穌受死復活之前,就不見得有受洗,比如說十架上那名垂死的小偷,還有撒該。但是呢,五旬節之後,所有重生的人都認罪悔改了,他們都相信主耶穌,都受水洗,並且都領受聖靈的洗,這些是《使徒行傳》中的基本教導,《使徒行傳》清楚談到進入天國的這四扇屬靈之門。曉得了這些以後,再回去看福音書,會發現施洗約翰和耶穌都提過這四件事,但不是同時提到;書信中也提到這四件事,但是也不是同時提到;只有《希伯來書》六章同時提到這四件事,作者在那裡談到基督教信仰的基要真理,就是悔改轉離死行、信心、受洗,以及按手禱告、領受聖靈。我是從《使徒行傳》知道這些的,如果沒有使徒行傳,我不會曉得。我可以說,這是今天重生得救的四個必要條件,恐怕很多基督徒的重生過程並不正確,沒有具備這四個條件,難怪後來就出了問題,很多後來出現的問題都是因為錯誤的重生過程,我幫這本書打夠廣告了。

我的重點是,如果沒有《使徒行傳》,我不會瞭解這些;沒有《使徒行傳》,我可能會以為只需具備三個,甚至兩個或一個條件就可以了。但是在《使徒行傳》中,保羅談到全部四個條件,他去以弗所找到約翰的門徒,問他們在信主的時候、有沒有領受聖靈。他們說:沒有啊,沒聽說過。喔,那你們是受什麼樣的洗啊。是施洗約翰的洗。喔,那你們還沒有真正信耶穌,你們只有悔改而已,你們已經悔改,這很好。接著保羅跟他們講解耶穌,他們就相信了。於是保羅替他們施洗,然後按手為他們禱告,讓他們領受聖靈。保羅面對慕道友的時候,都要先知道他們具備幾個條件,然後儘快幫助他們,具備所缺乏的條件,我是從《使徒行傳》學到這些事。如果沒有《使徒行傳》,我不會知道這些事。知道之後,就可以在福音書和書信中找到同樣的教導。

所以《使徒行傳》為我開啟大門,幫助我瞭解新約聖經。因為只有這卷書詳細談到傳福音,所以是我們今天遵行的模式。這是一卷宣教士手冊,很抱歉我把次序弄亂了,你們可以看出我不是很有條理。

《使徒行傳》銜接了福音書和書信,也是我們今天事奉的時候應該遵循的模式。但是不要學缺點,要學優點,從他們的錯誤學習,不要把非常態的事當作遵循的模式;要曉得什麼是常態,什麼才適用每一個人,我們從中可以學到很多。

1961年,我到一個浸信教會去牧會,那是在白金漢郡的一個小地方,夏方聖彼得。我到了那裡以後,聽說當地有一個牧師,他不願意替嬰兒施洗,牧師不願意替嬰兒施洗,我覺得很有意思。我問:這個牧師還在不在?他們說不在了,50年前他就離開了,他是在1910年離開的,他的名字叫做羅倫艾倫。他曾經在夏方聖彼得牧會,其實他是一個先知,我這裡有他的照片,這個人對我的啟發非常大。有些人就是能夠幫助我們從嶄新的角度來認識真理,我們不能以為他們永遠都對,他們不會犯錯,但是他們特別能夠幫助人,從嶄新的角度來認識真理。羅倫艾倫早在1910年的時候,就領悟到他不應該為教區的嬰兒來施洗,他拒絕為嬰兒施洗,結果被解僱,從此沒有再牧會,他就退休,搬到肯亞去寫書度日。今天他的著作成了每一個宣教士必讀之作。我沒有遇到過一個宣教士不知道羅倫艾倫的,但是他死的時候卻默默無聞。他生前曾說:我的書要再等半個世紀才會有知音。他那些書是在1910年寫的,每一本書都出版了。我這裡有他的三本主要著作,都是在1960年出版的。他是一個先知,他的第一本書名字就叫做《宣教方法:聖保羅的?還是我們的?》,在座有沒有人聽過這本書?沒有人聽過,那實在是太可惜了。其實他到中國去宣教多年,回來以後寫了這些書。他說:為什麼不用保羅的方法?他的方法便宜多了,就是建立自行管理、拓植和支持的教會。保羅怎麼做到的?當時又沒有宣教機構,也沒有辦法籌募建堂基金,他怎麼能說做就做呢?羅倫艾倫就開始想,我們為什麼不用他的方法呢?後來他發現,保羅是在建立教會以後,讓那間教會向當地人傳福音。於是他就寫了第二本書,《教會的自然擴展》,但是他仍然覺得還不明白其中關鍵所在。最後他明白了,就寫下第三本書《聖靈的事工》,並且預言教會將會有靈恩的復興。是不是很有意思呀?1910年的時候就有這樣的先見,他遠遠走在時代的前端,他是一個真正的先知,而且跟大多數先知一樣,死的時候默默無聞,而且還遭到誤解。有出版社發行了一本他的綜合作品集,這本綜合作品集書名就叫做《聖靈的催逼》,收集了羅倫艾倫的一些著述,包括他為著洗禮這個議題,寫給夏方聖彼得教會一封動人的辭職信。這個人對我有非常大的影響,但是他那幾本書幾乎完全取材於《使徒行傳》,他重新發掘《使徒行傳》的奧妙。他是一個傳統的聖公會教徒,他的用詞是舊式的、維多利亞詞藻,但是撇開這些外在形式,會看見他堅信《使徒行傳》是今天教會的遵循模式,他徹底改變了大多數宣教士的想法,你們應該聽過他才對的。好了,算了,我要說的是,他完全取材於《使徒行傳》。

現在,我們來看看《使徒行傳》,看初代基督徒為什麼能夠快速又有效率的把福音傳遍各地。初代教會的增長速度實在很驚人,他們沒有我們現代的科技,他們沒有收音機、沒有電視、沒有募到很多宣教基金、也沒有宣教機構,但是他們卻做到了。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我列出他們所做的七件事來:第一,他們差派使徒出去。我相信我們今天仍然需要使徒。「使徒」這個詞是指被差派的人,教會一直在問可以差派誰呢?可以把誰送走呢?今天的教會是問,可以把誰留下來呢?他們卻是把最好的人差派出去,他們沒有設法留住最好的人才,他們說:別的地方需要他們,就差派使徒出去。新約聖經中談到五種使徒——第一是耶穌,祂是使徒中最大的,今天沒有這樣的使徒;第二是十二使徒,他們曾目睹耶穌復活,今天沒有這樣的使徒;第三種是保羅,第十三個使徒,如同產期未到就出生,今天也無人能像他那樣寫經文;但是保羅也具備第四種使徒的身份,就是植堂先鋒,不在他人的根基上建造,他建立教會的時候,不是從別的教會偷羊來,而是自己帶領人信主,來成為教會會友;第五種使徒是像以巴弗提那樣的人,他被差派到羅馬照顧保羅的生活起居。只要被差派出去執行任務,這樣的基督徒就是使徒。所以使徒不是什麼特別的人物,我們務必要擺脫這種想法。但是今天需要第四和第五種使徒,我們需要差派基督徒出去。今天大多是人主動出來說:我相信上帝呼召我去。然後希望教會可以同意並且支持,但是新約聖經中的教會卻是問:我們可以差派誰去呢?初代教會常常在想,可以差派誰出去做什麼呢?簡單地說,他們熱衷外銷,可是對進口沒有興趣。英國曾經是全球差派宣教士最多的國家,如今已經由美國取而代之,英國差派的宣教士沒有那麼多了。英國以前常常差派宣教士到世界各地,如今我們要感謝主差派第三世界的宣教士來英國,我們需要他們來教導我們信心,他們不像我們那麼有錢,但是他們有的信心,我們沒有。我們需要第三世界差派宣教士來這裡帶領我們回到本位上。

他們做的第一件事是差派使徒,第二件事是在城中傳福音。他們不是去鄉下,而是去到重點地區。12年前,有一天我開車經過米爾頓凱恩斯,主對我說:這裡將是一個重點地區,掌握這裡的人會掌握英國。我心中真的有那樣的感動,後來那個地方蓋起了第一座宗教建築,那是一間佛教寺廟,就在湖那裡。我在「春季收割」福音機構分享我的異象,還有我的負擔,結果有人回應這個異象,搬到米爾頓凱恩斯去建立教會。我們需要常常這麼做,找出重點地區,英國的重點地區就在那裡,一座新的城市就在高速公路旁邊建造起來。我們看見了新約聖經的模式,所以我們一定要去建造關鍵城市。所以初代信徒到各個城市去傳福音,福音就傳遍各城,保羅他只到各省中最重要的城市,一旦打好教會根基,他就離開,讓教會自然增長,自己往下一個目標前進。

第三,他們真的是在傳講福音。我發現,他們向猶太人傳福音的時候會引述經文,但是向外邦人傳福音的時候就不會引述,這一點我們應該要效法。因為一直向人引述經文是不會有用的,除非對方承認聖經是上帝的話,否則向他引述經文根本沒用。保羅向外邦人傳福音的時候,會引用他們的詩,引用他們的作家,或是談到他們的建築。他去雅典的時候,總是先在城裡走一走,才開始傳福音。他經過各式各樣的祭壇,來到「未識之神」的祭壇,他就去詢問背景,原來是他們不認識的神,那個背景很有意思。多年前發生了一場地震,摧毀雅典城中的許多建築,雅典人心想:我們得罪神了,但是到底是哪一個神呢?拜很多神的問題就是,他們不知道到底是得罪了哪一個神,拜很多神的人,生活很複雜,是哪一個神在生氣呢?我們不知道得罪了哪一個神,於是他們找來一隻羊,把羊放到大街上,看羊躺在哪一個祭壇的旁邊,就是得罪了那個神,然後就把羊宰來獻祭。所以羊在大街上遊盪,經過了所有的祭壇,然後走到一片草地中央,羊可不笨。你看看,羊就躺在草地上,幾個委員開會說:不知道我們得罪了哪個神。其中一個委員說:我知道,我們忘了還有一個神,還沒有為祂建祭壇,所以祂才會生氣,所以才會發生地震。那怎麼辦呢?趕快建一個祭壇吧。但是祭壇上要寫什麼名字呢?我們又不認識祂,於是他們為這個不認識的神建了一座祭壇。保羅從這一點切入來傳福音,他說:我來告訴你們,這位你們不認識的神。我們一定要花時間瞭解別人的想法,當他們向猶太人傳福音的時候,就一直引述經文,引用經文來證明耶穌是彌賽亞。但是當他們向外邦人傳福音,就從他們的想法切入。保羅說:你們有一個詩人說,我們離這位神不遠,我們是祂所生的,我來將你們真正的身分告訴你們,上帝是你們的創造主。他從別人的想法切入。他們向人傳福音,但是是用對方瞭解的方式去傳,這很重要。他們沒有一直引述經文。

第四,他們專心訓練門徒,而不是呼召人決志。不是叫人舉手或走到臺前,或者是在決志卡片上簽名,而是訓練門徒,這花很多時間,通常能待多久就待多久。保羅有的時候待三個禮拜,有的時候一待就是兩年。他在以弗所的時候,每天下午都在教導門徒,從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四點,連續兩年天天教導,就是這樣訓練門徒的。他所有的教導主題都是天國,記不記得我怎麼說《馬太福音》?保羅就是這樣,竭力教導門徒。當大家早上還在賴牀的時候,保羅整個早上都在織帳篷;當大家在睡午覺的時候,保羅從中午十二點到四點,都在訓練門徒。保羅教導初信者認識上帝的國,那是他的主題。我們需要訓練門徒。

第五,他們出去植堂。我相信英國如果開始植堂,就會踏出一大步。我們需要成立很多新教會,但不是從別的教會去偷羊,我們需要的是出去成立新教會,自己帶領人來信主。英國需要成立很多新教會,當我們成立新教會、領人信主,就會有真正的突破,這些話我在十年前說過,但是沒有人想聽,大家都說:教會已經夠多了,有些教會都還沒有坐滿呢?當我們成立新教會、領人信主,就會有真正的突破。不是在地圖上標出所有的教會,然後認為教會夠多了,地圖是平的,社會卻有很多層面。地圖上標示出來的那些教會,也許只屬於一個層面,但是社會上有許多層面,連一間教會都沒有。我有兩個朋友在紐西蘭奧克蘭為流浪街童成立教會,現在他們有兩間教會,75%的會友是那些流浪街童,沒有一間教會反對這些新教會,因為他們的會友,都是自己帶信主的,這個社會層面的人,過去都沒有機會聽到福音。英國就是需要用這種方式建立教會。初代信徒就是這麼做,大家過著羣體的生活。

第六,他們設立長老。這天長老往往纔信主十二個月,纔信主十二個月的初信者,就有資格當長老,因為長老的資格就是,靈命比其他人成熟。他們觀察過去十二個月來,誰的靈命比較成熟,誰認真追求屬靈的成長,請他們當長老來照顧其他人。今天培訓長老的速度太慢,跟不上新教會的成立,好像要等到白頭髮冒出來了纔算有資格,癡癡盼望上帝為我們差來成熟的長老,但是我們必須學會培訓出長老。有個方法就是學習耶穌的榜樣,自己訓練門徒,不過這是題外話了。

所以重點在於差派使徒出去,向關鍵城市傳福音,用對方明白的方式傳講福音,好好訓練門徒,在帶領人決志以後,陪伴他們、訓練他們,建立教會成一個羣體,而不是各人獨來獨往,設立長老來帶領這個羣體,做完這些之後,使徒的工作就完成了,接下來也許寫信或是親自拜訪來堅固他們。但是保羅對提多說:我把你留在克里特,是要你完成工作,在各城設立長老。一旦有當地的傳道人接手,使徒就應該要離開,繼續做工,而不是留下來當監督。但是很多人都這麼做,當教會打好了基礎,有當地的傳道人可以接手的時候,真正的使徒會離開,去沒有教會的地方建立教會,那是保羅的雄心壯志。新教會一旦打好基礎,就離開再去建立教會,不會停在原地不動,而是隨時在動。當時的教會動力十足,當時沒有宣教機構,但是他們仍然可以出去宣教,這是因為使徒自給自足,或者一旦帶領人信主,這些信徒會支持他。他們沒有母會的支持,如果不是靠自己的雙手賺錢,就是由信徒支持,我覺得這方面很值得現代的宣教士深思。宣教士應該教導初信者要為宣教事工奉獻,但是宣教士往往因為有其他教會支持,就不這麼做,如此一來,宣教士勢必要尋求別處的支持,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最後我們來看第七點,繼續前進。問題是每個人都喜歡安定下來。記不記得大衛當初想為上帝蓋一座石造的聖殿?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剛為自己蓋了一座石造宮殿,他有罪惡感,因為上帝仍然住在他宮殿旁的一座帳棚裏。他說:主啊,我要為你建殿,就像我那座宮殿一樣。上帝透過先知拿單對大衛說:難道我住帳棚太委屈嗎。《聖經》中的上帝會行走,《聖經》從一開始就描述上帝行走的聲音,屬神的人與上帝同行。我們所信的上帝是會動的。我曾經到曼谷的千佛寺去參觀,感謝主,我的上帝會行走,廟中的神像看起來很需要起來走一走。我們的上帝會行走,想跟緊上帝的腳步就得走,不要以為將來到了天堂,就是一天到晚坐著不動,你將穿上白衣與上帝同行。

好了,我們趕快往下看,時間不多了。我讀《使徒行傳》的時候,對三位一體神的印象最深。我們應該怎麼稱呼《使徒行傳》?「行傳」,實際行動,從這個詞衍生出「實踐」,這是基督教信仰的實踐,這是基督教信仰的行動。但是這是誰的實踐呢?是誰的行動呢?有四種可能的答案。

這卷書稱作《使徒行傳》,其實並不正確,因為大多數的使徒沒有出現在這卷書裏,其他十位使徒呢?不見了?裡面只談到彼得和保羅,另外稍微提到耶穌的弟弟雅各,但他不是十二使徒之一,所以其實不是「使徒」的行傳。

這卷書開頭就說:提阿非羅啊,我已經作了前書,論到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清楚指出這卷書要繼續談耶穌的作為和教導,所以可以稱這卷書為「耶穌行傳下集」。但是,讀了會發現,前面十三章中,最突出的一個人物是聖靈,提到40次,這是聖靈的行傳,叫這卷書「聖靈行傳」好嗎?不好。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人物,在前面13章中聖靈被提及40次,但是有一個人在頭十三章中被提及100次,可惜的是,我們卻忽略了,這不是很奇怪嗎?跟一個人太熟,反而容易忽略他,或者是某樣東西太大,反而叫人視而不見。那個人就是上帝,在《使徒行傳》被提及最多次,我稱這卷書為「上帝行傳」。你們看,聖靈被提及40次,但是上帝被提及100次,上帝、上帝……所以初代教會的焦點正是上帝,我們千萬不能把焦點單獨放在耶穌或聖靈身上。

「一神論」有幾種含意,通常是用來形容人只相信一個神,但是人有可能只相信耶穌、只信奉耶穌。美國的耶穌運動只以耶穌為焦點,如果不小心,可能會變成只相信聖靈、只談聖靈,但是聖靈最終會帶我們到耶穌那裡,耶穌再帶我們到上帝那裡。所以我為這卷書取名為「上帝藉使徒身上的聖靈透過耶穌的行動」,這是我所能想出最好的書名了。不過「三位一體神」這個詞,並沒有出現在新約聖經中。

《使徒行傳》裡面有三個焦點,就是上帝的國、耶穌的名、和聖靈的能力。你如果想知道初代教會的祕訣,就是這三樣。

口中的話很重要,腓立在撒瑪利亞傳講什麼,使全城陷入危機呢?他傳講上帝的國和耶穌的名,但是他用神跡來證明病人得醫治,所以他的事奉包括了這三個層面。我們也需要使用這三個層面:話語、行為和神跡,效法他們為社會帶來影響。三位一體神,我將《使徒行傳》中的名字一一劃線標示出來,在頭13章中聖靈被提及了40次,耶穌的名字被提及40次,不只是耶穌,耶穌的名字,你是奉甚麼權柄作的?我們是奉耶穌的名做的。我奉耶穌的名,叫你起來行走。那是聖殿外一個行乞的瘸子,但是他有腳。

你們都在打瞌睡,我不重講哦。我奉耶穌的名給你們好東西。感謝主,初代教會沒有錢給乞丐,但是他們給的更好,可以讓瘸腿的乞丐起來走路。金銀我都沒有,我奉耶穌的名叫你起來行走。

有一個故事說,中世紀的時候,教宗和一位樞機主教正在觀賞梵蒂岡收藏的金銀財寶,樞機主教對教宗說:教會再也不能說金銀我都沒有了。教宗說:教會再也不能說:奉耶穌的名叫你站起來行走。這段對話真是叫人感嘆。

初代信徒為什麼做得到呢?因為他們徹底認識上帝的國,他們用「耶穌」這個名字,而不是「基督」或「主」,而是耶穌。同時他們具備聖靈的大能,兩者結合起來,威力十足,叫人難以抗拒,這正是《使徒行傳》今天要告訴我們的信息,不斷挑戰我們回到這三件事上,如果要效法初代教會的作為,這是最基本的三個必要條件。

阿們。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