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顶著相声爱好者和客观评价者的帽子客观评价一下。也许我说完会被骂,但我还是挺欢迎各位来喷的。好了,进入正文,

姜昆[1](1950.10.19- ),男,汉族,北京人,祖籍山东烟台。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国曲协主席。他多才多艺频频涉足影视及书画界,还是雅典奥运会的火炬手。从艺30余年,创作表演了上百段相声作品。《如此照相》、《特大新闻》等大批作品,在国内及海外华人中间引起巨大反响。他创作的国内第一部大型相声剧《明春曲》,在国内外演出了近百场,并搬上了人民大会堂的舞台,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他艺德双馨,对他的老搭档李文华等情深意长,也被曲艺界传为佳话。2007年被美国阿姆斯特朗大学授荣誉博士学位,2011年该学历遭质疑,引发「姜昆学历门」事件。2015年9月3日,姜昆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礼。[2]2016年1月,主持「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16春节大联欢」晚会。2018年1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名单公布,姜昆未连任全国政协委员。9月12日,参加央视举办的首届相声小品大赛正式在京启动。

以上都是废话,只是答题得套路而已。说起姜昆,几乎大家的印象都是停留在能力不配职位,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您可以问问上一辈老人,虎口脱险这段相声,他们看没看过,看过之后笑过没有;诗歌与爱情,究竟是不是当年的青年人的想法。铭心自问,在那段娱乐项目匮乏的年代,没有他,没有那一帮老艺术家们,您难道每天回到家都是大眼瞪小眼得活著的?用一句通俗的话形容您,这怎么吃饱了骂厨子呢?

很多人说姜昆与郭德纲势不两立,拜托,这句话究竟是谁说的,网友们自己编出来的吧,那您是戏真多。我承认我特别喜欢郭德纲,以至于天天晚上不听他都已经睡不著觉了,十年无一例外。但是,喜欢听并不意味著要成为他的信徒,我也不会像网友一样无脑站边。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在什么职位说什么话的事,姜昆当年说郭德纲发展相声,他特别支持,但是需要去除那些低俗的内容,各位,这话错了嘛?您是领导,难道您要说:哎呀没事,相声这东西,你瞎说就行,管它下三滥不下三滥呢,有人喜欢就行。所以,在什么位置说什么话的事,真是让网友们弄复杂了。

总结起来,姜昆给予了一代人的笑声,也为相声做出了贡献,也许他有错,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想,如果是您,也不愿别人揪著您的错误指责一辈子吧,况且,孰对孰错,尚无定论。最后,请网友们不要做一个庸俗的信徒,站在中间,才能看的真切。


既然是评价,其实就不存在「理性」一说,不夹带「私货」的评论是不存在的。即使是纪录片,也是存在喜恶剪辑问题,更何况极具个人认知和情感色彩的评价。当然了,既然题目提出了要求,咱们姑且尽量做到理性吧。

和自己的老师马季先生相比,姜昆很明显不是一个合格的传承者和守成者。道理很简单,相声这门艺术在姜昆接棒担任中广说唱团团长的时候,开始步入了衰退。客观上说,相声的衰败其实和姜昆关系不大,但作为当时的「相声掌门」,姜昆恐怕是难辞其咎。

历史评论者会把太平盛世归功于当权者,同理时代衰退甚至朝代更替也只能赋予了领军人物,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毕竟,鲜花和掌声往往伴随的往往就是责任

在艺术上,姜昆不管是和李文华合作的《如此照相》等一系列经典作品,还是后来和唐杰忠搭档的《虎口脱险》等脍炙人口的段子,都给那个年代的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记,也是奠定了姜昆步入曲协高位的基础。

只是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在小剧场相声成为相声界一种崛起时,姜昆显得有些后知后觉了。过早的否定,更是成为姜昆一个败笔,以至于这份争议延续了十几年了、至今犹在观众耳边缭绕。

其实,侯宝林大师等老一辈相声艺术家对相声进行「净化」改革,既是顺应时代需要,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要求后辈延续。马季先生把先生送上电视媒介,既是一种传承、也是应时而为。历朝历代,文化艺术永远无法与时政毫无关联。

当相声遇到无法适应时代观众艺术追求时,寻求突破口就成了一种急需的出路。事实证明,以小剧场和大型商演为载体的舞台,无疑已经为相声的出路找到了一种最佳途径。

匪夷所思的是,德云社小剧场红了十几年之后,曲协才想起来办「官办小剧场相声」——哈尔滨百乐汇,这份后知后觉的行动,其实已经于事无补了、哪怕从小剧场相声流行的市场中分一杯羹都难了——至少从「百乐汇」的卖票率看是如此。

前不久,姜昆和几个年轻相声演员表演了一段「嘻哈相声」,观众看完之后,确实耳目一新、但也一言难尽,尴尬之余浑身起鸡皮疙瘩

相声需要创新、需要与时俱进,但不是乱改乱造、不是胡来。早在上世纪末,冯巩和牛群、以及其他许多相声演员已经尝试过了相声与现代娱乐元素结合的作品,事实证明只能博观众一时新鲜感、而难成经典。

二十多年过去了,无数次尝试和观众反响已经证明,传统艺术并未过时,传统作品依旧历久弥香、回味无穷。张云雷,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艺人,唱起传统曲目毫无违和感,反而受到许许多多观众的喜欢和追捧,难道相声还需要改得面目全非吗?

当然,作为相声「净化」之后诞生的一代相声艺人,姜昆及许多体制内相声演员,对传统曲艺掌握得极少,在时下曲艺复兴的大氛围和国家唱到文化自信的大政策下,他们只能寸步难行了,眼巴巴看著曾经的「主流」演变成了「非主流」,实在是大浪淘沙。


理性的评论就是姜昆老了,当年没什么人说相声,观众能看的节目也就春节晚会,当年的艺术家也都是从生活中挖掘总结的素材,源于生活,老百姓看了能乐!

再一个人民也单纯,说什么都能乐!

现在都见多识广了,姜昆也是一直高高在上,岁数也大了,太久没接触大众底层生活!艺术有点悬空了~再一个姜昆在当时的说相声人里也不是最好的,只是他现在是曲艺主席而已,加上更郭德纲不对付 ,才这么多人关注,否则就是在家养老的相声艺术大师~

反过来郭德纲的东西就比较接近大众生活,加上肚里有东西,几乎都是经典段子的骨架加上现实的梗,再加上他还有绝活,故此比较主流!

所以姜昆老师算是大学的教授,可以点评,可以教学,但不能实战~

总结就是他老了,他的时代过去了~


姜昆本来是一个观众都喜欢的相声演员。早在80年代,年轻的姜昆相貌英俊、表演出色,再加上梁左先生创作的作品适应时代要求、而且作品本身过硬,笑点很多很密集,很容易和观众引起共鸣,所以姜昆和当时崭露头角的一大批相声演员非常受欢迎。同时他们也深入到工厂、部队和乡村慰问演出。后来央视举办春晚,当时的春晚收视率之高,是现在人们无法想像的-----可以说全国人民无人不看,姜昆也随著春晚的演出名声大振。那也是时代的惠赠。

曾几何时,相声开始随著我们的传统文艺形式的没落而没落,成长起来的70、80后对港台韩以及西方摇滚乐趋之若鹜,对我们的传统文艺譬如戏曲、曲艺和民间歌曲非常排斥,在偏远的农村还有人在演绎,但是在城市已经没有市场了,所以那时候姜昆为相声的没落著急上火,曾经在自己办的相声网站上声嘶力竭的呼吁,要大家创作新的相声作品。那时的相声园地一片荒芜,百草枯萎。

在郭德纲的相声开始演出之后,和相声久已隔绝的人们突然看到了传统曲艺的魅力,很多年轻人都意识到:这才是真正的相声。于是,在我国北方的城市里,大街小巷的广播和电视里,人们津津有味的欣赏著郭德纲给大家带来的快乐,几乎像下饭的配菜一样,百听不厌。

而到了德云社的青年演员们赞露头角时,这些年轻的演员们以他们的多才多艺,给大家展示了我们的传统曲艺的魅力,特别是在几个长相俊美又带有古典文化美的演员出现之后,这些演员首先是收获了一大批年轻的女孩子,让女孩子们从他们的表演中领略到了古典的谦谦君子风。于是就形成了今天德云社演出一票难求的局面。

历来的行业内部竞争,都是行业的隐患大患。

德云社的风生水起,也让很多同行业从羡慕到嫉妒到仇恨。这时,作为曲协领导的姜昆确实应该站在一个国家艺术团体的高度,对德云社先扶持再帮助指导,把我们曲艺园地现有的团体团结在一起,取长补短互帮互助,使我们的传统曲艺繁荣发展,但是由于姜昆的不当处理,人为的压制德云社的发展,并且就此引起行业内部的分化瓦解不团结。就成为现在令人痛心的局面。

这个局面,恐怕在短时间内难以开释,因为人是越老越固执,姜昆已经年近古稀,他不会为自己的工作失误买单,所以,相声界什么时候能够冰释前嫌团结一致,为我们的传统曲艺发扬光大而努力,还要有待于时间。


曾是一代相声大师,给刚刚苏醒的社会送去过爽朗而发人深思的笑声,也曾霸麦霸屏几十年。

可惜他老了。老态体现在思想上,已经不适应发展了的时代,与新长成的人们渐行渐远;还体现在作品上,几十年一贯制,没有新作品,没有可以满足拼生活拼工作一代聊以减压的东西;更体现在队伍上,以他为旗手的相声队伍,越来越萎缩,成份越来越参差,从事业务的越来越混的艰难,姜昆也越来越心力憔悴力不从心,不要说发扬光大,只要能维持下去就好。


德云社无论取得多么辉煌的成就也是中国曲协领导下的一员,企业有国企有民营,相声有主流非主流。相声界派系门徒竞争激烈对立情绪严重,但不管怎样我觉得德云社和北京电视台冲突时曲协还是保护德云社的,如果曲协和北京电视台联手封杀德云社,郭德纲就是有三头六臂也不会是现在的德云社,曲协反三俗是根据现实国情为相声健康发展指明方向的,至于有些人给德云社一些演员抹黑,手段确实下三滥我认为也是应了同行是冤家这句话了。


现在看姜昆称得上是相声大师,但要客观的评价姜昆,那得从几方面看。

我认为姜昆是改革开放后特定时期的产物,那时中国刚开放,国人看啥都新鲜,而姜昆当时的作品都是歌颂改革开放的,所以说姜昆能走红是有历史原因的。

要从艺术上说,姜昆的巅峰期是和李文华合作时期,那时姜昆的相声说的是真好,可李文华因病退休后,姜昆再也没有好的搭档,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但是姜昆的人品是没得说,姜昆无论是在巅峰期还是现在基本没有绯闻,从这点来说,姜昆不知要比和他同期的大师们强多少倍。

现在姜昆也老了,相声也快说不动了,现在的传统相声也走下坡路了,这不是姜昆能扭转的,现在的姜昆最大的乐趣可能也就是做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吧。


理性客观,最理性客观的是历史,是时代的印迹。新中国成立后,侯宝林把相声变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相声的发展奠定了新的良好基础。马季在相声没落之时,又给相声增添了一股清新的气息,为相声的发展平添了一种动力。郭德纲在相声趋于沦落的时候,又给相声带来了起死回生的奇迹。这些历史的印迹难道不是客观真实吗?现在需要理性思考,顺势而为把相声发扬光大,才是正确的选择。


八几年姜昆和李文华,以及后来姜昆和唐杰忠的搭档的相声,其实挺好听的。

90年代以后,随著春晚小品出色表演的丰富性,优秀演员的辈出,相声的光华逐渐被小品所所掩盖,加之后续人才缺乏,相声艺术越来越没落,直到郭德纲和德云社的出现。

自称「草根儿」的非著名相声演员再一次用自己的表演,再现了传统相声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也直接促进和刺激了相声传统艺术的发展。

促进,不用谈。刺激,主要在争论。

相声界中,有正统之争、三俗之争、门户之争等矛盾,并从相声界延伸到观众。但从整体来看,对传统相声艺术发展是一件好事,也可以说,从争论开始就已经到了相声艺术破旧立新、破茧化蝶的发展新时期。无论从表演形式,还是内容质量上的争论,都是围绕如何让相声艺术更加受众而展开的。

当然,这里面也存在一些非专业争论的杂音,如谩骂、人身攻击等,这里既有各类媒体过度娱乐而鼓动争取焦点,也不排除个别相声演员道德素质低下的原因,也存在跟风跟帖,不理性评论的因素。

杂音虽有,冷静自消,关键还是要搞好相声创作,做好相声表演,发展好相声艺术,让越多越来的人更加喜欢这门中国传统艺术,这才是正道。

毛主席曾经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希望,中国相声界的相声演员和相声团体,能够放下成见,借鉴所长,补其不足,更好的展现出相声这门艺术的魅力,一起收获更多人的开心与欢乐。

个人看法,不足勿怪。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