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頂著相聲愛好者和客觀評價者的帽子客觀評價一下。也許我說完會被罵,但我還是挺歡迎各位來噴的。好了,進入正文,

姜昆[1](1950.10.19- ),男,漢族,北京人,祖籍山東煙臺。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中國曲協主席。他多才多藝頻頻涉足影視及書畫界,還是雅典奧運會的火炬手。從藝30餘年,創作表演了上百段相聲作品。《如此照相》、《特大新聞》等大批作品,在國內及海外華人中間引起巨大反響。他創作的國內第一部大型相聲劇《明春曲》,在國內外演出了近百場,並搬上了人民大會堂的舞臺,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評。他藝德雙馨,對他的老搭檔李文華等情深意長,也被曲藝界傳為佳話。2007年被美國阿姆斯特朗大學授榮譽博士學位,2011年該學歷遭質疑,引發「姜昆學歷門」事件。2015年9月3日,姜昆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禮。[2]2016年1月,主持「百花迎春——中國文學藝術界2016春節大聯歡」晚會。2018年1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名單公佈,姜昆未連任全國政協委員。9月12日,參加央視舉辦的首屆相聲小品大賽正式在京啟動。

以上都是廢話,只是答題得套路而已。說起姜昆,幾乎大家的印象都是停留在能力不配職位,但是真的是這樣嗎?您可以問問上一輩老人,虎口脫險這段相聲,他們看沒看過,看過之後笑過沒有;詩歌與愛情,究竟是不是當年的青年人的想法。銘心自問,在那段娛樂項目匱乏的年代,沒有他,沒有那一幫老藝術家們,您難道每天回到家都是大眼瞪小眼得活著的?用一句通俗的話形容您,這怎麼喫飽了罵廚子呢?

很多人說姜昆與郭德綱勢不兩立,拜託,這句話究竟是誰說的,網友們自己編出來的吧,那您是戲真多。我承認我特別喜歡郭德綱,以至於天天晚上不聽他都已經睡不著覺了,十年無一例外。但是,喜歡聽並不意味著要成為他的信徒,我也不會像網友一樣無腦站邊。其實說到底,就是一個在什麼職位說什麼話的事,姜昆當年說郭德綱發展相聲,他特別支持,但是需要去除那些低俗的內容,各位,這話錯了嘛?您是領導,難道您要說:哎呀沒事,相聲這東西,你瞎說就行,管它下三濫不下三濫呢,有人喜歡就行。所以,在什麼位置說什麼話的事,真是讓網友們弄複雜了。

總結起來,姜昆給予了一代人的笑聲,也為相聲做出了貢獻,也許他有錯,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想,如果是您,也不願別人揪著您的錯誤指責一輩子吧,況且,孰對孰錯,尚無定論。最後,請網友們不要做一個庸俗的信徒,站在中間,才能看的真切。


既然是評價,其實就不存在「理性」一說,不夾帶「私貨」的評論是不存在的。即使是紀錄片,也是存在喜惡剪輯問題,更何況極具個人認知和情感色彩的評價。當然了,既然題目提出了要求,咱們姑且盡量做到理性吧。

和自己的老師馬季先生相比,姜昆很明顯不是一個合格的傳承者和守成者。道理很簡單,相聲這門藝術在姜昆接棒擔任中廣說唱團團長的時候,開始步入了衰退。客觀上說,相聲的衰敗其實和姜昆關係不大,但作為當時的「相聲掌門」,姜昆恐怕是難辭其咎。

歷史評論者會把太平盛世歸功於當權者,同理時代衰退甚至朝代更替也只能賦予了領軍人物,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畢竟,鮮花和掌聲往往伴隨的往往就是責任

在藝術上,姜昆不管是和李文華合作的《如此照相》等一系列經典作品,還是後來和唐傑忠搭檔的《虎口脫險》等膾炙人口的段子,都給那個年代的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記,也是奠定了姜昆步入曲協高位的基礎。

只是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裏,在小劇場相聲成為相聲界一種崛起時,姜昆顯得有些後知後覺了。過早的否定,更是成為姜昆一個敗筆,以至於這份爭議延續了十幾年了、至今猶在觀眾耳邊繚繞。

其實,侯寶林大師等老一輩相聲藝術家對相聲進行「凈化」改革,既是順應時代需要,也並非一成不變的要求後輩延續。馬季先生把先生送上電視媒介,既是一種傳承、也是應時而為。歷朝歷代,文化藝術永遠無法與時政毫無關聯。

當相聲遇到無法適應時代觀眾藝術追求時,尋求突破口就成了一種急需的出路。事實證明,以小劇場和大型商演為載體的舞臺,無疑已經為相聲的出路找到了一種最佳途徑。

匪夷所思的是,德雲社小劇場紅了十幾年之後,曲協纔想起來辦「官辦小劇場相聲」——哈爾濱百樂匯,這份後知後覺的行動,其實已經於事無補了、哪怕從小劇場相聲流行的市場中分一杯羹都難了——至少從「百樂匯」的賣票率看是如此。

前不久,姜昆和幾個年輕相聲演員表演了一段「嘻哈相聲」,觀眾看完之後,確實耳目一新、但也一言難盡,尷尬之餘渾身起雞皮疙瘩

相聲需要創新、需要與時俱進,但不是亂改亂造、不是胡來。早在上世紀末,馮鞏和牛羣、以及其他許多相聲演員已經嘗試過了相聲與現代娛樂元素結合的作品,事實證明只能博觀眾一時新鮮感、而難成經典。

二十多年過去了,無數次嘗試和觀眾反響已經證明,傳統藝術並未過時,傳統作品依舊曆久彌香、回味無窮。張雲雷,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藝人,唱起傳統曲目毫無違和感,反而受到許許多多觀眾的喜歡和追捧,難道相聲還需要改得面目全非嗎?

當然,作為相聲「凈化」之後誕生的一代相聲藝人,姜昆及許多體制內相聲演員,對傳統曲藝掌握得極少,在時下曲藝復興的大氛圍和國家唱到文化自信的大政策下,他們只能寸步難行了,眼巴巴看著曾經的「主流」演變成了「非主流」,實在是大浪淘沙。


理性的評論就是姜昆老了,當年沒什麼人說相聲,觀眾能看的節目也就春節晚會,當年的藝術家也都是從生活中挖掘總結的素材,源於生活,老百姓看了能樂!

再一個人民也單純,說什麼都能樂!

現在都見多識廣了,姜昆也是一直高高在上,歲數也大了,太久沒接觸大眾底層生活!藝術有點懸空了~再一個姜昆在當時的說相聲人裏也不是最好的,只是他現在是曲藝主席而已,加上更郭德綱不對付 ,才這麼多人關注,否則就是在家養老的相聲藝術大師~

反過來郭德綱的東西就比較接近大眾生活,加上肚裡有東西,幾乎都是經典段子的骨架加上現實的梗,再加上他還有絕活,故此比較主流!

所以姜昆老師算是大學的教授,可以點評,可以教學,但不能實戰~

總結就是他老了,他的時代過去了~


姜昆本來是一個觀眾都喜歡的相聲演員。早在80年代,年輕的姜昆相貌英俊、表演出色,再加上樑左先生創作的作品適應時代要求、而且作品本身過硬,笑點很多很密集,很容易和觀眾引起共鳴,所以姜昆和當時嶄露頭角的一大批相聲演員非常受歡迎。同時他們也深入到工廠、部隊和鄉村慰問演出。後來央視舉辦春晚,當時的春晚收視率之高,是現在人們無法想像的-----可以說全國人民無人不看,姜昆也隨著春晚的演出名聲大振。那也是時代的惠贈。

曾幾何時,相聲開始隨著我們的傳統文藝形式的沒落而沒落,成長起來的70、80後對港臺韓以及西方搖滾樂趨之若鶩,對我們的傳統文藝譬如戲曲、曲藝和民間歌曲非常排斥,在偏遠的農村還有人在演繹,但是在城市已經沒有市場了,所以那時候姜昆為相聲的沒落著急上火,曾經在自己辦的相聲網站上聲嘶力竭的呼籲,要大家創作新的相聲作品。那時的相聲園地一片荒蕪,百草枯萎。

在郭德綱的相聲開始演出之後,和相聲久已隔絕的人們突然看到了傳統曲藝的魅力,很多年輕人都意識到:這纔是真正的相聲。於是,在我國北方的城市裡,大街小巷的廣播和電視裏,人們津津有味的欣賞著郭德綱給大家帶來的快樂,幾乎像下飯的配菜一樣,百聽不厭。

而到了德雲社的青年演員們贊露頭角時,這些年輕的演員們以他們的多才多藝,給大家展示了我們的傳統曲藝的魅力,特別是在幾個長相俊美又帶有古典文化美的演員出現之後,這些演員首先是收穫了一大批年輕的女孩子,讓女孩子們從他們的表演中領略到了古典的謙謙君子風。於是就形成了今天德雲社演出一票難求的局面。

歷來的行業內部競爭,都是行業的隱患大患。

德雲社的風生水起,也讓很多同行業從羨慕到嫉妒到仇恨。這時,作為曲協領導的姜昆確實應該站在一個國家藝術團體的高度,對德雲社先扶持再幫助指導,把我們曲藝園地現有的團體團結在一起,取長補短互幫互助,使我們的傳統曲藝繁榮發展,但是由於姜昆的不當處理,人為的壓制德雲社的發展,並且就此引起行業內部的分化瓦解不團結。就成為現在令人痛心的局面。

這個局面,恐怕在短時間內難以開釋,因為人是越老越固執,姜昆已經年近古稀,他不會為自己的工作失誤買單,所以,相聲界什麼時候能夠冰釋前嫌團結一致,為我們的傳統曲藝發揚光大而努力,還要有待於時間。


曾是一代相聲大師,給剛剛蘇醒的社會送去過爽朗而發人深思的笑聲,也曾霸麥霸屏幾十年。

可惜他老了。老態體現在思想上,已經不適應發展了的時代,與新長成的人們漸行漸遠;還體現在作品上,幾十年一貫制,沒有新作品,沒有可以滿足拼生活拼工作一代聊以減壓的東西;更體現在隊伍上,以他為旗手的相聲隊伍,越來越萎縮,成份越來越參差,從事業務的越來越混的艱難,姜昆也越來越心力憔悴力不從心,不要說發揚光大,只要能維持下去就好。


德雲社無論取得多麼輝煌的成就也是中國曲協領導下的一員,企業有國企有民營,相聲有主流非主流。相聲界派系門徒競爭激烈對立情緒嚴重,但不管怎樣我覺得德雲社和北京電視臺衝突時曲協還是保護德雲社的,如果曲協和北京電視臺聯手封殺德雲社,郭德綱就是有三頭六臂也不會是現在的德雲社,曲協反三俗是根據現實國情為相聲健康發展指明方向的,至於有些人給德雲社一些演員抹黑,手段確實下三濫我認為也是應了同行是冤家這句話了。


現在看姜昆稱得上是相聲大師,但要客觀的評價姜昆,那得從幾方面看。

我認為姜昆是改革開放後特定時期的產物,那時中國剛開放,國人看啥都新鮮,而姜昆當時的作品都是歌頌改革開放的,所以說姜昆能走紅是有歷史原因的。

要從藝術上說,姜昆的巔峯期是和李文華合作時期,那時姜昆的相聲說的是真好,可李文華因病退休後,姜昆再也沒有好的搭檔,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但是姜昆的人品是沒得說,姜昆無論是在巔峯期還是現在基本沒有緋聞,從這點來說,姜昆不知要比和他同期的大師們強多少倍。

現在姜昆也老了,相聲也快說不動了,現在的傳統相聲也走下坡路了,這不是姜昆能扭轉的,現在的姜昆最大的樂趣可能也就是做在家裡享受天倫之樂吧。


理性客觀,最理性客觀的是歷史,是時代的印跡。新中國成立後,侯寶林把相聲變革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對相聲的發展奠定了新的良好基礎。馬季在相聲沒落之時,又給相聲增添了一股清新的氣息,為相聲的發展平添了一種動力。郭德綱在相聲趨於淪落的時候,又給相聲帶來了起死回生的奇蹟。這些歷史的印跡難道不是客觀真實嗎?現在需要理性思考,順勢而為把相聲發揚光大,纔是正確的選擇。


八幾年姜昆和李文華,以及後來姜昆和唐傑忠的搭檔的相聲,其實挺好聽的。

90年代以後,隨著春晚小品出色表演的豐富性,優秀演員的輩出,相聲的光華逐漸被小品所所掩蓋,加之後續人才缺乏,相聲藝術越來越沒落,直到郭德綱和德雲社的出現。

自稱「草根兒」的非著名相聲演員再一次用自己的表演,再現了傳統相聲的藝術魅力,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也直接促進和刺激了相聲傳統藝術的發展。

促進,不用談。刺激,主要在爭論。

相聲界中,有正統之爭、三俗之爭、門戶之爭等矛盾,並從相聲界延伸到觀眾。但從整體來看,對傳統相聲藝術發展是一件好事,也可以說,從爭論開始就已經到了相聲藝術破舊立新、破繭化蝶的發展新時期。無論從表演形式,還是內容質量上的爭論,都是圍繞如何讓相聲藝術更加受眾而展開的。

當然,這裡面也存在一些非專業爭論的雜音,如謾罵、人身攻擊等,這裡既有各類媒體過度娛樂而鼓動爭取焦點,也不排除個別相聲演員道德素質低下的原因,也存在跟風跟帖,不理性評論的因素。

雜音雖有,冷靜自消,關鍵還是要搞好相聲創作,做好相聲表演,發展好相聲藝術,讓越多越來的人更加喜歡這門中國傳統藝術,這纔是正道。

毛主席曾經說過: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希望,中國相聲界的相聲演員和相聲團體,能夠放下成見,借鑒所長,補其不足,更好的展現出相聲這門藝術的魅力,一起收穫更多人的開心與歡樂。

個人看法,不足勿怪。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