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  

 

随著年龄越来越长,我也愈加认为能获得支持比得到认同重要

记得刚进入部落格的初期,约莫是六年多前在无名小站申请一个专门放短篇小说的网志,一边当家庭主妇带女儿和小儿子,一边幻想自己的创作能被出版社发掘。那两年被家务缠身,更新有限、互动拜访浏览根本没有,这网志的作用纯粹是偶而登入孤芳自赏一番。

到了民国99年,大儿子升国一、女儿念小一、小儿子念幼稚园大班,白天的时间属于我自己,再加上绿手指在雅虎埋首写诗,催化了我重拾写作、画画小插图的兴趣。

说实话,在部落格除了分享记录之外,做一个部落客多少有自恋展现自我的成份在(或该说是给自己自信再寻求温暖)。虽然有许多人把部落格当作交流情谊、拓展人际,甚至是寻觅痴男旷女、一拍即合的另类管道……但我满脑子只想从写作里得到认同和共鸣。

身为一个生性有些隐性孤僻的人,即便外在看来热情友善,我内心总是存在著不想让人轻易获知的孤单。这种孤单存在感,说穿了也不过是一种把自己托高睥睨人世的假想而已。

随著时序推进,遇到各式各样的格友、千奇百怪的话语与思想逻辑、类型迥异的文字之后,终于体认到我仅是小小沧海一粟,没什么了不得;就算狗运上了几次精选,却更觉自我能力不足和空乏。然后,我在部落格里又随著大大小小的事,上演了几次逃亡。

当成秘密花园只是好听,比狡兔还给力的数窟,在多数时刻里只是想证明自己能找到完全认同我(和我的文字、思想)的人。躲到这里、回到那里的时光终于在雅虎停止服务之后终止了一切。

人老了,经不起搬迁的辛劳和装假的可笑,做自己没有这么难,能不能得到认同、会不会再被窥伺、要不要再应付别人的心机算计,已经不是老脑袋里想花时间去思考和对付的问题了。于是,第一个雅虎旧格的旧文就直接全部转放在随意窝,第四个家则整个移居痞客邦继续写……

一个人在网路上能有几个假身份?我猜是无数个吧,只有自己清楚真正的自己是谁,别人猜来猜去的胡乱揭穿和联想,或是自以为可以躲过谁的窥探,也是自欺欺人的一时。其实诚如一位我十分敬重的萧大哥所言,molly式风格的文字走到哪里都能一眼瞧出来。

以前总以为要得到认同是件天大难事,尤其是我脑袋里正反辩证的模式,总费劲的想让认同的人共同探讨些什么。这过程里的取暖与给予温暖,看起来似乎虚无,却令我得到许多真实世界中难遇的知心快乐。

一路耕耘最大的收获从不是创作赢得什么极大的赞赏,而是获得无论喜怒哀乐都在我身后用力支持的双手。

因此,我从不觉得网路世界处处都是虚假、别有目的;我的知音从来不会批判我的任何想法,她清楚知晓所有我不能告诉绿手指、姊姊们和孩子们的心事,她也许不能次次都给予建议,但她给我的支持拥抱和聆听的用心,却不逊于所有爱我的人。

在无形的手相互簇拥至今,我甚至觉得即使从未见过面也不再是一个遗憾。我们各自告诉自己的家人,如果某一天我们其中一人不幸离世,家人无论如何都要透过电话、line来转知对方。

如果有人再问女人的友谊到底是什么?我会说:『从未出现较劲的小心眼,真心爱著、接纳著对方所有的好与不好,绝对可能存在于两个女人之间。』

 

认同和支持究竟有何不同呢?

我试著把认同界定为:思想和行为的认定接受,这无涉两人情谊,在陌生人之间也可能出现。

我们看到彩虹飘扬,纵然不是同性恋族群也乐于看到世俗规范的大跃进,这是支持,不见得需要认同同性恋者。(可惜在政治立场上很难有这样的演化结果。)

支持则是出于一种“尊重与自我不同的部份”,即使你不完全认同对方的想法,但你仍旧会缘于心中的慈悲、怜悯、欣赏和爱,给予绝大的支持。例如我和孩子、绿手指、知音、姊姊之间的关连。

最难得的是,支持对方的前提是--绝不会带有任何批评的心态。

没有条件的支持对方所做的决定,其实并没有想像中的简单。以一般人性在遇到事件发生的时刻,不揽到跟自己有关的边上,首先就是个难以预测的状况;当你能撇开掺和的角色,无论是以主观、客观的角度来支持协助,皆是不易的境界。

以我自己为例,绿手指支持我待业追求理想并不像众人想的轻松明确,他得背负家里经济的重担,并兼顾我心里的感受,持续鼓舞我。当我没有工作一天,我们家庭就多负债一天,事事样样的支出并不会因此而减少。

这份支持其中具备的不单是爱,而有更多充份的包容和愿意做我坚持理念的后盾的慨然,完全舍弃与他有关、他必须多承担的枝节。重点更在于--绿手指其实并未完全认同我某些态度、观点和行为;连我自问自己,都不见得能做到如同他对我的支持的支持他。

支持具有背后更深层的意义--对方肯定你的存在价值

仔细想想,当我们不断的寻觅谁谁谁能认同我们、欣赏喜爱我们的同时,支持更难以在一般情境里出现。有些妻子埋怨丈夫钱赚的不多,却不肯一同为开源节流努力;有的丈夫嫌弃妻子不够美丽,钱袋吝于支持妻子造美计划,却转而投资小三所有物欲;有些朋友认同你的成功,当初却不见得真诚支持你的奋斗,甚至曾喝凉水说凉话;有些友好则是表面认同,暗暗不怀好意伺机见缝插针。

我家大儿子这几年始终对于难以找到认同他的人感到沮丧难过(他渴望获得无话不谈的知己朋友),他也拼命想尽一切可能,雕塑自己的言行举止以符合别人对他的期待。

我跟儿子说,在人世中想获得认同虽然如此之难,或许走过漫长的路之后,他将会发现能如同家人一般无条件和目的的支持,才是最为可贵和深刻的。

前阵子发表了『原生家庭的罪与罚』后,有位认识已久的格友私讯我:『读完妳这篇,我心里是难过的。不是妳的遭遇,而是妳把自己活的像受害者。』内心虽感谢她愿意对我说真话,不过当我看见这段话的第一个反应是错愕和受伤;这也许是事实,但也无疑是一个非常残忍的解读和评论。

我平心静气地反省思考我是不是让自己活的像受害者;我也知道她绝对是出于关怀和善意说出她的看法。(对不起~~请别误会,我不是借此批评,而是引为例子来表达人际间容易因为认知不同而让距离拉得更远。)

然而,我也更为理解,许多人看待事情(别人)时之所以无法提供支持,源自于主观性的未产生认同。

我们时常会在某些朋友说出颓丧、自嘲、遭遇不公平对待的话时,误以为他总是充满负面思考的抱怨,因此易以自我的观点来解读判断话语的正向与负向,既缺乏认同,也给予不了支持。甚而未察觉到就算每个人所经历的事件完全相同,但每个人性格和内心思维的不同,其所承受的压力和情结(是否受害?)自也迥异。

当每个人起因点、本质不同时,造就出来的灰是一时或一世的阴影,并不是旁观者能全数看透理解的;倘若以自身的经历作法来分析,难免会有类似以下的言论:

『我跟妳一样曾怎么样怎么样,但我也没有像妳怎么样怎么样……

『我早就跟妳说过了,妳偏偏不听……吃了亏要怪谁?怪妳自己吧。』

『人的性格决定了命运,妳现在会这样还不就是妳自己怎样怎样……

假设这些逻辑都是成立的话,我们是否想过适者生存的法则注定是要淘汰弱者吗?还是在淘汰心地特别柔软的人?因为此类人很可能期盼世界大同,却在一个迟疑间就被扑杀了,而非牠本质体弱哀怨。

我绝对相信赞同检讨改变、正向思考带来的力量;我也喜欢光明灿烂、被爱、被感动、被怜惜。或许下一次,当我们遇上了对悲伤过往还无法释怀、对自我产生质疑的朋友时,能不能暂时撇开正气的论点、自己的历程,先试著以同理心去体会对方的心境,不要急著下注解……

毕竟,我们并不是当事者,绝不可能透彻知悉对方的经历引来的苦痛是否只是如表面上传达的浅薄。在心底深层的余悸,并不是有相同遭遇的人就必定能感同身受。

我也相信这世界有一部份看来跟我一样悲观的人,并不是在自怜与抱怨,而是借由书写和说话的过程宣泄,以及想透过反刍获得--『即使不被认同,也能被支持和鼓舞。』

一个思想成熟、心智健全的成年人当然有能力给予自己力量,而后越挫越勇;如果我们回过头,发现自己并不孤单,有一个或数个始终不离不弃、不价值判断的人在身后支持著,这样的笑容绝不会是一时的。

在这种时候,我们或许看起来孤独,但是绝不寂寞。

 

 

◎图片引用自网路,如有侵权请告知,当即移除,感谢!

◎我的题外话注解:不知道有没有人的想法跟我类似--『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句话其实很是残酷的先行直接分类了优胜劣败。

 我始终觉得,一个人之所以会成功,并不是因为他够残忍,而是他够大度和宽容。宽容不同的人,然后给予不同的人不同的援助;并不是击败对手,祈求对方成为手下败将,而是以融合尊重的态度试著与之相处;并不是以克服挑战来彰显自己的能耐,而是以解决问题的智力来度过困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