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什麼是「氣」。中國哲學獨特的「氣」概念意味著什麼?《黃帝內經》的「氣」又是什麼?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指的是,人和萬物一樣,都是天地自然之氣合乎規律的產物。人的五臟六腑,人的生理,與四季,與自然界的運動規律相應,都離不開氣。氣是貫穿《黃帝內經》全書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大有天氣、地氣、人氣、四時之氣,小有五臟六腑之氣,微有經脈營衛之氣,神妙有陰陽五行之氣等等。離開了氣,不可能形成《黃帝內經》的理論。《黃帝內經》認為,氣為萬物的本源,宇宙的萬事萬物皆由氣構成。「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氣,無處不在,無處不至,宇宙天地之間充滿了氣。「布氣真靈」,才使得萬物生成並生機勃勃。

下面是《黃帝內經》對宇宙的生動描述:

「宇宙浩渺無垠,充滿了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氣,這就是世界的始基。一切有形之體皆仰借元氣的生化而成,它統攝著大地萬物的升發凋謝,產生了明亮的九星懸耀太空,造成了光明五星有遲有速又順有逆的運行。於是出現了陰陽消長,柔剛生殺,晝夜明暗,四時交替,寒暖相移的作用和現象。有了這一切,萬物才生生不息,彰明昭著。」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文化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張其成先生說:「氣,在《黃帝內經》當中,出現了有近三千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那麼)氣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它是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又記載了。甲骨文當中的氣,它的意思就是指雲氣,霧氣,是指比較實在的這些東西。而到了《國語》當中,也就是說到了西周末年,這個氣字就已經開始提升為一個哲學概念。(那麼)這個氣的主要含義(呢)就是指陰氣、陽氣。這個概念到後來,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廣為應用,就是作為抽象意義的哲學概念(了)。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廣為應用了。在《黃帝內經》當中,這個氣字,基本上是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或者作為一個醫學概念來應用的。所以這個氣,從它的來源來看,它是走過了一個從實在的概念到一個抽象的概念,從哲學的概念進入到醫學的概念,完成了這麼一個過程。」

氣有著升降和聚散運動,從而造成萬事萬物的產生、發展、變化。即「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

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部主任,魯兆麟先生說:「氣,本身是一個哲學概念。實際上,氣在哲學裡頭,有兩個地方用氣:一個是氣的一元論觀點。就是宇宙萬物都是氣所構成的,也就是說,氣勢構成宇宙萬物的一個最基本的單位。所以,在《內經》裡頭又有天氣,又有地氣,還有人之氣。所以(從)大來說,氣是一個人是自然界的一個哲學概念。」

《黃帝內經》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請注意,清陽,即陽氣,上升為天。濁陰,即陰氣下降為地。

這是古代神話盤古開天闢地的景觀。相傳天地未開的時候,是一片原始混沌。我們的祖先盤古生活在其中,他不滿意這種混沌的局面,於是開天闢地,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降為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這樣,經過一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深。大約盤古開天闢地耗盡了生命,他倒下去了。他最後的呼吸化作了風雲,聲音成為雷霆,左眼變成太陽,右眼變成月亮,他的肢體化作五嶽,血液成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髮鬢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露。身上的小蟲因風所感化為黎民百姓。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和黃帝的論述,向我們展示了衣服地球誕生之時的情景。請觀眾注意,他們清晰地傳遞出這樣一個信息,即陽氣上升形成天空,陰氣下降形成大地,從而結束了混沌的局面。

我們再看另外一幅圖景,這是由現代科學家所描述的,現代科學家推斷,地球形成過程中,由於內部劇烈變化,火山活動頻繁。地球內部物質分解所產生的大量氣體,隨火山噴發而衝出地殼,形成原始大氣。而這個看來是一對死物的大氣,恰恰是地球上生命得以產生的最原始的物質材料。原始大氣在宇宙射線、太陽紫外線、雷電閃光等自然界能量的作用下,逐漸從無機物的小分子合成為氨基酸等有機物小分子。這是一個值得嚴重注意的科學事實。因為正是這些由氣轉化成的有機物質,才使得生命的誕生成為可能。如果沒有這些有機物,沒有氣,恐怕今天還是一片熱浪和火焰交織的荒蕪世界。萬物由氣構成的觀點,在《黃帝內經》里比比皆是。

張其成教授說:「作為哲學概念和醫學概念的氣,在《黃帝內經》當中,它具有這麼幾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一種超形態性。那麼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個氣,不再是指一個具體的形體了,具體一個東西了,已經超越了這個形態,這是它的第一個特點。第二個特點,氣,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說,無時不在,無處不有,不管是時間上還是空間上,它都完全佔滿了。第三個特點,就是這個氣,它具有一種動態性。氣,我們在《黃帝內經》當中的氣,他不是西方的那種原子的概念,所謂原子,它是靜態的,它是具有一定形狀的,原子和原子之間是有一定的間隔距離。而氣呢,它是充滿與宇宙,它是一種動態的,一種連續性的。(那麼)第四個特點,氣都是有著模糊性。它不是那麼非常清晰的,像原子那樣,那麼清晰地展現在《黃帝內經》裡面,或者說,中國哲學裡面。而它是一種很難以量化的,這麼一種模糊的一種概念。這是氣的四個特徵。」

最為驚人的是《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記述:「帝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馮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這一段話值得我們嚴重關注。2500年前的中國醫學大師們,便「悟出」地球是懸於太虛,即宇宙太空之中,並且為「大氣舉之」。這是何等天才的猜想!

魯兆麟教授說:「中醫的哲學裡頭的氣的這個概念,是在和形神論一體觀的這個概念,是同時存在。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理解氣,才能好理解。因為中醫咱們現在日常說的一些簡單話,叫下筆若有神。這筆下沒神,這筆下寫的字有什麼功能?沒有功能。但是中醫說,只要你有其形,就應該存在著神。也就是說,中國的哲學認為,形神是不可分的。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再理解氣,也就是氣,它有什麼,又有它物質的一面,又包含著一定什麼功能活動。這和精一樣,中醫說的精,也有它物質的一面,也有它功能的一面。為什麼這樣說呢?中醫說叫什麼,『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就是人死了。人死了形存在,不能說私人一陣風就吹沒了,形存在,但是他說精絕了。為什麼精絕了?因為死人的屍體雖然存在著形,但是由於他這個形裡頭沒有他的功能了,他就認為不是精了。他認為任何一個物質,它都有它的功能。而二者是不相分的。而這些觀念和現在咱們提到的,《物理學之道》有這樣一本書,它提到近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最後的結論:質量和能量是一樣的。咱們現在,過去的概念是質量,就是這個質,能量是它的作用。實際上,最後近代物理學的結論,質量和能量是一致的,是一個東西。回過頭再來看,就是中國哲學的一些超前思維,他認為形體和精神是一致的。因為只有站在這樣的一個觀點上,再來看氣,它這個概念,我為什麼說叫構架成宇宙,自然界,萬物的一個最根本的單位,我不說它是最根本的物質。原來說是最基本的物質,實際上它既包含著它的形的一面,又包含著它的神的一面。既包含它的體的一面,又包含著它的用的一面。實際上是一個體、勇、形、神,這樣的一種結合體的概念來理解氣。」

這是我們面對《黃帝內經》的第一個震動。氣作為一種哲學思考,我們絕對無法冠以「樸素」二字。因為它深邃的內涵,只有在我們得到現代科學的信息後,才會感到驚訝,才會明白它的分量。盤古開天闢地和黃帝所描繪的情景,與現代科學家們的結論如此相似,這是一種巧合,還是另有深意。當然,我們完全有理由忽視它,就好像我們不經意當中錯過了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事情。

好了,暫且不論。我們把它擱置一旁,繼續我們前面的話題。盤古開天闢地之後,一位偉大的女神出現了。這就是女媧,中華民族的母親。這裡是河北涉縣,縣城西北約15公里的索堡村。著名的媧皇宮就建在村後的山壁上。(河北涉縣媧皇宮)據記載,媧皇宮始建於北齊,距今已有1400多年。大約因為它是紀念中華民族母親的廟宇,所以千百年來香火不斷。《涉縣誌》有這樣的記載,由於祭祀媧皇而使一個郡縣聞名的,比如有安陽、內黃、林縣都建有媧皇廟,但還是數涉縣的香火最為旺盛。西到陝西、山西,東到山東,南到河南,北到河北以北,人們不遠數千里,扶老攜幼,前來敬獻貢品,朝拜媧皇。鑼鼓聲,歡呼聲震動山谷。與過去相比,今天更勝一籌。每年農曆三月初一到十八日,是媧皇宮廟會。我們來的時候,正好趕上了。

相傳,中國人就是由這位母親用黃土造出來的。每造出一個,她都要對他吹一口氣。小泥人得到這口氣後,便立刻有了勃勃生機。當她親手塑造的子孫遍及大地的時候,卻發生了一場大災難。按古籍《淮南子》的描述,當時天崩地裂,大火蔓延,洪水浩蕩,人鬼同哭,猛獸成群,侵害生靈。於是,母親女媧煉五色石補蒼天,斬斷大龜的四足,重新把天立起來。接著又殺死了作惡多端的黑龍,用蘆灰止住了洪水,風暴、霹靂、烈火、猛獸,即所有的狂暴險惡,母親一人面對了。女媧補天這個神話的密碼,我們今天一時難以破譯。但是,我們卻讀懂了母親的情感,母親的堅韌和母親的博愛。母親女媧平息了所有的災害,於是,天,恢復了湛藍,地,恢復了碧綠,水,恢復了清澈,萬物,恢復了生機,人民百姓又得以安居樂業了。

(山西平定縣浮化山女媧廟)

山西平定縣浮化山女媧廟,壽聖寺主持,釋心有師太說:「說從漢朝間的這個寺廟。」

問:「這個媧皇殿之前就有了?」

釋心有師太答道:「呵,它還要早。據說這個地方,就好像屬於少數民族那時,好像還不屬於中原,那個時期,好像就有這個媧皇娘娘殿。據說這個地方是女媧補天的地方。鍊石(呢),她鍊石就在這個地方。」

「就是說她具體鍊石的地點,就在這個廟的上面。」

釋心有師太:「在那個後邊呢,你們看沒看到?在這後面,他們塑了一個像。」

「呵,看到了。等於傳說就是這個位置。」

釋心有師太:「這是鍊石補天的地方。實際上從歷史上看,這個自然變化上,它是一個火山口。」

「噢,是一個火山口。」

釋心有師太:「當初火山爆發以後,流出岩漿,噴出來的。」

「就是這裡有些石頭,據說可以浮在水面上。」

釋心有師太說:「它那個石頭可能是由於火山爆發以後,燒透了以後,都是海綿狀,帶有氣孔,都是輕飄飄地。」

釋心有師太:「這個石頭啊,要是同樣的體積,這塊石頭要比其它的石頭輕得多。它是一種好像,誇張的講就是能浮在水面上,實際上也不一定能浮在水面上。但是,就是比喻。有的小塊的還能,還有輕的,那要看誰的容積有多大了。這麼一大塊,要是水淺了,還不一定能浮起來。」

「這一片都是這種石頭吧?」

「這裡邊都是這種石頭。它可能是噴出來的岩漿,都是紅色的。」

「對,都是紅色的。」

「這個路都是墊的,整個這一條路是紅顏色的,可漂亮了。」

「這個地震是很多年前爆發的吧?」

「這是相當早,相當早的事了。」

(河南西華縣思都崗女媧城)

女媧是伏羲的妻子。有學者考證,女媧出自摣干氏第四代。伏羲出自華胥氏第四代。女媧、伏羲是世代聯姻的兩大氏族。其聯姻氏族的足跡遍及甘肅、陝西、山西、河北、河南一線,在民間留下了大量傳說。(甘肅秦安縣隴城鄉媧皇故里)女媧的故事世代相傳。(山西洪洞縣女媧故里)百姓們敬仰民族的母親,於是,許多地方都建有女媧的紀念廟宇和墓地,祖祖輩輩香火承傳祭祀不斷。不知是巧合還是天意,女媧廟健在火山口上,冥冥之中,女媧不僅造人的時候,對她的子孫不停地吹氣,並且女媧本身也永遠與氣聯繫在一起了。

(河南西華縣思都崗女媧墓)

附錄:《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第六十七》的全文

五運行大論第六十七

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請天師而問之曰:論言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紀,陰陽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聞五運之數於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氣之各主歲爾。首甲定運,余因論之。鬼臾區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陰主之;丑未之上,太陰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陽主之;巳亥之上,厥陰主之。不合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陰陽也。夫數之可數者,人中之陰陽也,然所合,數之可得者也。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天地陰陽者,不可以數推,以象之謂也。

帝曰:願聞其所始也。

岐伯曰:昭乎哉問也!臣覽《太始天元冊》文。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於心尾己分;蒼天之氣,經於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於亢氐昂畢;玄天之氣,經於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畢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帝曰:善。論言天地者,萬物之上下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未知其所謂也。

岐伯曰:所謂上下者,歲上下見,陰陽之所在也。左右者,諸上見厥陰,左少陰,右太陽;見少陰,左太陰,右厥陰;見太陰,左少陽,右少陰;見少陽,左陽明,右太陰;見陽明,左太陽,右少陽;見太陽,左厥陰,右陽明。所謂面北而定其位,言其見也。

帝曰:何為下?

岐伯曰: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左陽明,右太陰;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左太陽,右少陽;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左厥陰,右陽明;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左少陰,右太陽;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左太陰,右厥陰;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左少陽,右少陰。所謂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見也。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

帝曰:氣相得而病者,何也?

岐伯曰:以下臨上,不當位也。

帝曰:動靜何如?

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餘而復會也。

帝曰:余聞鬼臾區曰:應地者靜,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謂也,願聞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天地動靜,五行遷復,雖鬼臾區其上候而已,猶不能遍明。夫變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緯虛,五行麗地。地者,所以載生成之形類也;虛者,所以列應天之精氣也。形精之動猶根本之與枝葉也,仰觀其象,雖遠可知也。

帝曰:地之為下否乎?

岐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

帝曰:憑乎?

岐伯曰:大氣舉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風以動之,濕以潤之,寒以堅之,火以溫之。故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在中,火遊行其間,寒暑六入,故令虛而生化也。故燥勝則地干,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火勝則地固矣。

帝曰:天地之氣,何以候之?

岐伯曰: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於診也。《脈經》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此之謂也。

帝曰:間氣如何?

岐伯曰:隨氣所在,期於左右。

帝曰:期之奈何?

岐伯曰:從其氣則和,逆其氣則病。不當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陰陽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後乃可以言死生之逆從。

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子萬物,何以化生?

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氣;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氣為柔,在臟為肝。其性為暄,其德為和,其用為動,其色為蒼,其化為榮,其蟲為毛;其政為散其令宣發,其變摧拉,其眚(音sheng,災)為隕;其味為酸,其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肝,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氣為息,在臟為心;其性為暑,其德為顯,其用為躁;其色為赤,其化為茂,其蟲羽,其政為明,其令鬱蒸,其變炎爍,其眚燔焫(音ruo,燒);其味為苦,其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氣為充,在臟為脾,其性靜兼,其德為濡,其用為化,其色為黃,其化為盈,其蟲倮(音luo,猿猴);其政為謐,其令雲雨,其變動注,其眚淫潰,其味為甘,其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脾,酸勝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氣為成,在臟為肺。其性為涼,其德為請,其用為固;其色為白,其化為斂,其蟲介;其政為勁,其令霧露,其變肅殺,其眚蒼落。其味為辛,其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氣為堅,在臟為腎;其性為凜,其德為寒,其用為□(此處缺文,下同)。其色為黑,其化為肅,其蟲鱗;其政為靜,其令□□,其變凜冽,其眚冰雹,其味為咸,其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

五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

帝曰:病生之變何如?

岐伯曰:氣相得則微,不相得則甚。

帝曰:主歲如何?

岐伯曰: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於畏也。

帝曰: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