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浮氣為陽為衛,隨陰從外貫內;精氣為陰為營,隨陽從內貫外也。

浮氣為陽,精氣為陰我理解,可隨陰和隨陽的「陰陽」代表什麼呢?


這段的意思,陰陽指代寒溫,大致是衛氣隨寒入里,營氣隨溫外出。

不過太素裡面,這種小字體(非標黑)的部分,應該是楊上善的話,不是內經的原文。權威性很低的,很多地方都問題多多。

太素中,內經原文是標黑的字句,基本上都在素問和靈樞中有相應語句。


建議可以從中基開始學起,然後在開始看黃帝內經。

這段話應該結合藏象學說和精氣血學說一起看。

人體之氣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元氣,先天之氣由先天之精所化:宗氣由水谷之氣與自然界中的清氣所化;脾胃運化的水谷之精華,其中精華部分化生為營氣,剽悍滑利部分化生為衛氣。

浮氣為陽為衛,隨陰從外貫內:描述的是夜晚,營氣為主導,衛氣隨著營氣由體錶行於內臟。

精氣為陰為營,隨陽從內貫外:描述的是白天,衛氣為主導,營氣隨著衛氣由體錶行於體表。

此運行的規律也正好屬於四時陽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點。


其本質是描述元氣在人體的循環過程。

大概意思如下:

外界漂浮的元氣具有粒子性和分散性(浮氣為陽為衛),

隨引(同「吸」)力從外界攝入體內(隨陰從外貫內),就成為了精氣;

精氣在體內引力的作用下,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凝聚力(精氣為陰為營),

但在新陳代謝或呼吸循環等作用下,部分精氣又會隨其他粒子或物質排出體外(隨陽從內貫外也)。


不誇張的講,假如離開了陰陽的觀念,中醫這個大廈,根本就建不起來。

陰陽到底在講什麼呢?我怎麼能知道,這個東西到底是陰還是陽呢?為了方便理解,我們不妨先把陰陽看做是古人認識事物的一種方法。他告訴我們,世界上存在兩種剛好相反的性質,比如說有寒就有熱、有上就有下,有內就有外、有動就有靜,等等。這些成對出現的性質里,總有些是偏於溫暖的,積極的,躁動的,就像太陽一樣,光芒萬丈;另一些則是冰冷的,憂鬱的,晦暗的,就像月亮那樣,寧靜安詳。前面那種屬性,我們就稱為陽;後面的,稱為陰。

實際上,對陰陽這種區分方法,作為中國人,我們一般只憑直覺,就能分辨個八九不離十。比如白天和晚上相對,那一定白天是陽,晚上是陰;兩個人,一個高大一個矮小,那肯定是高大為陽,矮小為陰。不過,還是有一些情況,在我們分辨的時候,可能就不是那麼確定了。比如有形和無形,到底誰是陰,誰是陽呢?我自己讀大學的時候,就被這個問題困擾了挺長一段時間。直到有一天,讀到《內經》里一句話,才徹底搞明白。就是「陽化氣,陰成形。」

這句話什麼意思?我們舉個例子來看,比如說水。水是個挺有意思的東西。你說她無形吧,明明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你說她有形吧,她又沒有自己固定的形狀。更有意思的是,假如給水加熱,它會變成水蒸氣,就完全沒有形狀了;假如把水放進冰箱里凍起來,她又會變成冰,形狀就固定下來了。

回想這個過程,同樣的一盆水,能化成氣,也能結成冰,靠的是什麼呢?化氣靠的是火熱,結冰靠的是寒冷。火熱就為陽,寒冷就為陰。有了火熱這種陽氣的作用,水就能化成無形的氣;就是所謂的陽化氣。在寒冷這種陰氣的作用下,水就會變成有形的固體;這就是所謂的陰成形啊。

我聽明白了,可是這不就是很簡單的物理現象嗎?這和中醫有什麼關係嗎?關係當然有,而且很重要。

先講一個今天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減肥。有了上面對有形無形的認識,我們再看肥胖,那就是有形的部分太多了嘛。有形的部分怎麼出來的?一定是陰的部分太多,或者陽的部分不足了,才會化氣越來越少,成形越來越多。那面對這種陰太過,陽不足的情況,我們該怎麼辦呢?動呀。運動屬陽,通過運動,人體的陽氣會在鍛煉中變得越來越強大。隨著人體陽氣的增加,化氣的能力不斷提高,那些有形的陰,就會越來越多的陽氣給化掉,人也就是隨之瘦下來了。也就是說,在中醫看來,跑步減肥,並不是把身上的肉給累下去了,而是通過陽氣的增強,把過多有形的身體部分給化掉了。有朋友說,你這只不過是解釋不一樣,實際上不都是在讓少吃多運動嗎?

要增加陽氣,多運動當然是很重要的方法,但中醫可以激發陽氣,祛除水濕的方法,還多著呢。我們可以用中藥健脾益氣、溫腎利濕,可以用針灸溫補脾腎,祛除痰濕的阻滯。而這些治療手段,都會對減肥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他們背後的道理,無不是咱們剛剛講到的陰陽思路:陽化氣陰成形。

除了身形上的胖瘦,中醫在診斷時,按脈察舌,從脈象的粗大和細小,以及舌頭的胖大和瘦小,也都可以判斷出人身上陰陽的有餘不足,靠的同樣也是這個道理:陽化氣陰成形。

好了,我現在已經大體明白了,什麼是陰,什麼是陽。陰陽學到這是不是就可以了呀?別著急,陰陽的知識,主要包括兩部分。首先,陰陽的屬性應該如何區分。在咱們的教材&里,還舉了不少陰陽的例子,除了上面講到的動靜,其他的比如上下,內外,剛柔,明暗,聚散,等等,都可以用陰陽的方法來區分。不過,這些理解起來,難度不大,自己看一看,想一想就能明白,我們這就不再多講了。

文章節選自《陰陽,中醫大廈的基石(音頻+圖文)》一部分。

搜索公眾號:noillclub,關注後即可查看無疾老師的文章《陰陽,中醫大廈的基石(音頻+圖文)》全文和《內經》研讀四規、《黃帝內經》學習方法淺識等文章。


代表特性,並不代表具體事物。


《黃帝內經》不是醫學書籍,此書里的岐伯,毫無醫學知識,是個冒充的「醫生」。自《黃帝內經》問世後,「中國毉學」,沿著歧途狂奔,無人能擋。後世中毉們,一直把《黃帝內經》當成「醫學經典」而不能超越,一直把岐伯當著「神醫」而供奉至今。悲哉,我大中華!

《黃帝內經》摘錯舉例,普通人一看就明白是錯誤或荒唐的內容。其它內容晦澀難懂的,牽強附會的,似是而非的錯誤太多太多了,就不一一列入了。

1、「今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沖任之脈,不榮口唇,故須不生焉。」

上述所說的意思是說:婦人不長鬍須是因為氣有餘而血不足,不足營養口唇,所以鬍鬚不得生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女人性腺分泌的激素是雌激素,分泌雄激素量很少,所以婦人不長鬍須。而不是因為血少的緣故。男性長鬍須是因為,男性性腺分泌的是雄激素,雄激素能使人生鬍鬚。如果把男性性腺切除,他原有的鬍鬚也會脫落,不再生有鬍鬚。所以生不生鬍鬚,主要在與雄激素分泌的多少有關。所以說「婦人無須是因為氣有餘而血不足,不足營養口唇,所以鬍鬚不得生成。」 的說法是錯誤的。

2、《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黃帝內經》作者認為:右眼視力比左眼視力好的人屬於天理難容,左撇子的人屬於地理難容,能成立嗎?

3、《黃帝內經-素問-宜明五氣篇》記載道:「五藏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黃帝內經-素問-解精微論篇》記載道:「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其志以神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  

到底是腦滲為涕還是肺為涕?《黃帝內經》各篇論文作者各說各話,互相矛盾。後世信徒,基本上採取「不爭論」的原則,各取所需,很少評論誰對誰錯,由此造成的後果就是稀里糊塗。稀里糊塗的理論,稀里糊塗的治療,稀里糊塗的痊癒。

4、「病先發於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又說:「病先發於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還說:「病先發於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腎,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蚤食。」「病先發於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腎,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入定,夏晏食。病先發於胃,五日而之腎,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昳。……」

疾病的傳變不一定都按照上述的傳變規律進行。死的時間,也不一定在他們說的那個時間。

5、「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

膽不過是一個儲藏膽汁的小囊,需要的時候流到胃裡幫助消化脂肪性食物。這個小囊能夠掌控十一藏嗎?如果沒有了這個小囊,十一藏都亂套了嗎?人就完蛋了嗎?

6、人體不只是五臟,而是七臟。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中說:「……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又說:「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還說:「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中十二個自然段,有三處提到「五臟」。在金匱真言論中說:「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 這說明《黃帝內經》認為人體是「五臟」。

其實人體是七臟,心、肝、脾、肺、腎、腦、胰。有人說腦是奇恆之府。其實腦是臟,因為腦沒有亦腑的地方(奇恆之府是亦臟亦腑的器官叫奇恆之府。),所以腦是臟,不是奇恆之府。胰是臟!因為胰主運化,不是脾主運化。有人說,脾就是胰,脾包含胰。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因為脾是脾,胰是胰,脾和胰是兩個形態、組織、結構、功能完全不同的兩個器官。有胰用你脾包含幹什麼?所以應該說七臟。有人說用五臟來配合五行,所以只說五臟。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你說用五臟來配合五行,為什麼在腑上就說六腑呢?怎嗎不說五腑呢?所以還是七臟為對。說的全總比說的不全為好!

7、天癸不是腎中產生的,是性腺中產生的。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說:「天癸至,天癸竭」在這裡說的「天癸」是指有生育能力的物質,即男子的精子,女子的卵子。在這裡說「天癸」的產生是與腎有關,也就是說天癸是腎中產生的。

其實,天癸不是腎中產生的,是性腺中產生的。

8、人總是要死的,沒有與天地同壽的。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中說: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以上黃帝內經白話文中解釋說:「我聽說上古時代有稱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能夠調節呼吸吸收精純的清氣,超然獨處令精神守持於內鍛煉身體使筋骨肌肉與整個身體達到高度的協調,所以他的壽命同於天地而沒有終了的時候,這是他修道養生的結果。」

黃帝內經中說的這句話有點炫,說的誇大不真實。人怎麼養生、修道也不能同於天地而沒有終了的時候。人總是要死的,沒有與天地同壽的!說修道養生可以長壽是可能的,但不能沒有終了的時候。所以從古至今,中醫就好誇大事實。

……


他們亂腦補的,啥都不代表


謝邀。

隨陽隨陰,這是相對於前面的浮氣為陽,精氣為陰而言的。這要聯繫上下文理解,浮氣為陽,就標誌這它要浮越於表,但是在內在陰的屬性吸引下,它可以從外到內貫穿機體。精氣也一樣,它是陰,但是本來蟄伏於體內,但在外在陽的屬性吸引下,它可以從內到外,同樣貫穿機體。

這體現了陰陽相生的理念,陰陽合和才能保證機體健康。


你這個問題很複雜,古人只寫了綱要。

六腑得水谷之氣,化分為二,浮於脈絡肉分之外,為陽氣,以衛於身。行於脈絡血氣之中,為陰氣,以營於身。

兩氣日夜各行25周共50周,陽氣行至25周時由外入內即化為精氣,精氣在內行25周又化為陽氣。

體內陰陽二氣同時運化又同時相互轉化,生生不息,相貫成和,周而復始。

後者所謂的陰陽只是一個「化生」詞和道家的「沖氣」一樣,只是一個「意義」沒有定義。

好比蒸氣得陰氣化為水,水得陽氣化為蒸氣,隨風行於海陸之間,在地球周而復始生生不息一樣。

陰陽的臨界點到了自然轉化,沒有特指什麼。


手動贊同 @晴雲洗山巒


互文,懂嗎?秦時明月漢時關。

隨陰,就是隨著精氣;隨陽,就是隨著浮氣。

陰陽氣血不可分離,都在人體之內。可是為了學習診療方便,只能分開討論。

古文要學好。


這個是指陰陽不分開的,實際是一體的,只是在表述的時候把它分成了陰陽。陰無陽則不動,陽無陰則不存的意思。

浮氣為陽為衛,隨陰外貫內:

浮氣為陽也是為衛,但氣不是獨立存在的,浮氣、精氣是一體的。只有一體的才去區別陰陽來表述,是陽的不足還是陰的不足就可以在實際中診斷出來,並且用藥治療時實現出來。

陰這裡指的是精氣即營氣,陽指的是浮氣即衛氣。

比如氣、血是分開說的,合在一起氣血是不分家的,當然這個表述比喻並不非常嚴謹。


陰代表血液,氣代表宗氣,也可理解為氧氣,陽氣


認同知微的答案。

先從與中醫基礎上或從陰陽學上搞清楚,講「為陽、為陰」,幾乎沒有指獨陽、獨陰之意的。就自然搞清楚了。

為陽,意思是陽為主。就這麼點事。

如果硬要掰扯個什麼,就是為什麼陽是「隨陰」而不是「陰隨」。

陰本來就是主內的,陽不主內,從外到內,越接近內越轉變成了隨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