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经济学,产出是依靠劳动和资本这两个生产要素。

社会经济循环:劳动者提供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获得报酬。资本所有者提供资本,在资本市场获得报酬。

企业在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购买这两个生产要素,然后通过生产变成产品(服务)。

劳动者用劳动力市场获得的报酬去购买企业的产品(服务)资本所有者用资本市场报酬去购买企业的产品(服务)企业通过卖出产品(服务),获得收入来支付劳动力成本和资本收益。

人工智慧意味著劳动这个生产要素占比迅速下降,假设下降为0。企业生产产品(服务)只需要资本这个要素。那么能够购买企业产品的只有资本所有者。

我们知道,资本所有者在这个社会是少数,如果未来的社会资本所有者也是少数,那么企业的有效需求将会不足,产出会下降,经济会萎缩。

为了保证企业产品(服务)的需求,必须让原来的劳动者变成资本所有者。如果真能实现,也许我们离共产主义已经不远了。

这是我目前看到最有深度的一个回答。

先说结论:AI如果真的成熟,体力工作和部分脑力工作者将会被替代,而且大概率很难找到新的形式的工作;难以被替代的,则是个人意志参与的工作,如文字工作者、艺术家以及逻辑工作者(比较特殊)。

如果粗略地将工作进行分类的话,那么劳动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指的是工作中体力是主要影响因素,脑力劳动指的是工作中脑力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体力劳动可以是搬砖以及可以形成sop(标准化流程)的工作,比如财会和部分编程工作(我没有恶意),与之相反,脑力劳动就是策划者、架构师等工作。显然,可以被sop的工作都是能够被机器替代的。进一步也意味著如果架构搭建、逻辑推理等工作也能够被sop的话,那么这些也将会被替代,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可以被sop的(很多领域都可以研发出最优解,这个最优解就可以被用作sop,比如说管理、博弈等等)

虽然AI能够告诉我们拍照的最好角度,却不能限制我们对内容的想像以及表达的自由。

绝大部分工作都没有个人意志的参与,不论是管理一个团队,还是教导一个学生,这些看起来很复杂的工作,如果大数据能够或者最优的sop能够告诉你怎样做是最好的选择,那我们只能照做,个人意志不起作用。

所以,如果工作中能够有个人意志的参与,那么这个工作就没有办法被替代,比如各项艺术工作。所以届时艺术工作者会好过一些。

大数据是最终的未来吗?no,大数据是经验,介于经验之上的是逻辑,逻辑才是最准确、最永恒的。但是因为现实生活变数实在太多,单纯逻辑推理的准确性目前还很难保证,所以大数据将成为下一个主题。但这同样意味著机会,如果你不断锻炼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处理的变数越来越多,准确分析的问题愈加复杂,那么你的作用将会凌驾于AI,这也是一条路。

最后,为什么说被替代的工作者大概率难以找到新的工作形式。

因为,这次革命和以往的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不一样。那个时候被替代的工作者可以运用机器、信息技术从事其他低技术要求的工作,比如电子商务让许多实体店经营者不得不关店,但是还可以到网上开店啊,也是一样的,技术也不难。AI来了之后则不然,不知道大家还记得某宝的某某生鲜吗?它的出现受到了一众追捧,因为它的东西真的更加物美价廉,这象征著巨头走向线下垄断的开始,也就是说,以后我开个小水果店都开不起来了,我没有办法像巨头一样控制成本还能做出这么优质的产品,它迟早会开到我的旁边……


如果人工智慧大发展,人类生产力大发展,那么就是资本主义的末日,共产主义的春天,时代要变了,生产关系要变了,人类自由大发展的时代来了。当然过程是曲折的,旧有资本主义及资本家是不甘心跌落神坛的,有可能是全世界的革命斗争。


目前的人工智慧还处于弱人工智慧,还远远达不到科幻电影里的水平,人工智慧更多是作为工具来使用,带来的是人类工作效率的提升,将人类从一些繁杂、低附加值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人们可以从事更有价值的工作,然而,人工智慧并非万能,它的优势在于计算和记忆,而很多工作仍需要人类来完成,比如心理和情感相关工作。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那年花开月正圆》的电视剧,当周莹建立起机器织布厂的时候,却遭受到守旧势力的野蛮打砸,很明显机器织布可以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推动生产力的进步,为什么却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当然是机器动了守旧势力的乳酪,守旧势力受到了生存威胁,自然会反抗。所以,这个问题,不管是现在人工智慧火爆的时代,还是在原来洋务运动时代,同样存在。

这个问题的两面并非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关系,而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人类在科技发展中逐渐建立完善人工智慧,并为人类所用,从而让人类的生活更加便捷。更适合机器来做的工作,应该交给机器去做,人类自然会有更适合人类的工作,当你发现你擅长做的工作机器更擅长且效率更高时,而你又没有其它会做的工作时,那只能洗洗睡了!

这就是时代的进步!


你以为现代的价格体系已经用互联网统一了,其实并没有。甚至你居住的城市里,一个馒头的价格从菜市场,到周边乡村,到餐厅,到酒店,或者普通小区都有不同。而人工智慧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对所有商品价格的节点进行分析,并且预估。所以,在强大的智能运算下,你哪怕是来根据精确的计算结果,来回倒卖馒头都能崭新先机。如果智能只被你一个人拥有的话。

那么问题来了,当50%的工作都被取代会发生什么。你应该知道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而非科技问题。简单的来说,社会分为有钱人和穷人两种。穷人希望物价低点,看到有人暴富赚钱就很生气。而有钱人则害怕物产丰富,如果穷人也能开上车,各种东西很丰富很便宜就会很害怕。

在不考虑决策层立场的情况下。如果有了富裕劳动力,那么富人将不会在雇佣穷人来打工。这是肯定的。而决策层为了不让形式动乱,会从新改组和分配,让大家有事情做不至于搞事。

那么,就从之前的医生,工人,司机,收银员,客服等体力服务行业,变成了小说家,音乐家,自媒体,旅游家,考古学家等脑力,创意服务。这种智能做不了,或者不屑于做的事情。

就决策层来说,会尽量控制这个模型不要跑偏。比如说之前富士康全场用机器人,就导致出现了大量网红和主播。因为这个机器人干不了。目前上峰正在宏观调控,不要让太多的人进行明星路线,网红路线。而是朝著科技,外贸,新城市等方向走。

需要注意的事,这个模型中,富人始终占优。会得到第一手资料并且提前占领,所以贫富差距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均等。而且决策层也会根据富人喜欢更多钱的特性,想办法让他们通过一种其他的方式来给穷人创造工作环境,比如说项目制,招标制,外包制,合同制,合作,成果交易等等。

===================

就社会模型来说。就和公交地铁饱和一样,一个门上去很多人,那么必然导致另一个门下来一些人。所以,人工智慧在任何一个领域代替人,这部分人总会去做其他工作,最终导致另一部分人在模型中得不到工作,从而产生新的职业,比如说网红,主播,自媒体。

有专家认为,人们会从事更高级的工作。事实上并非如此。比如说某小区请了大爷来看门,但是又换成了狗狗。那么会让大爷看著狗么?并不会。也许会有训犬师,但是不会让原来的大爷继续看著。

那么这位大爷就会去做其他的,而原本做其他事情的人,又会去做其他的。最终,会有一部分人跳出拥挤的竞争,来做一些新的职业。而这些新职业的发展,是收到决策层宏观控制的。而富翁们总之会根据商机,抓住机会投资而捞一笔。

最终的社会,会以一种很和谐的,很自然的方式,变成另一种方式。你想想解放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梦幻的日子。各种结婚三大件每十年变一次。一直到现在这种,每天和每天变化不大。但是归根结底很大。

那么专家们担忧什么?担忧的是变幻目前来讲有点太快了。就我国三线城市来说,也可以用日新月异,全年建设来欣荣。一线城市也是从一年大变样,变成几个月就大变样。

=========

那就经济上来说,会如何呢?很简单,决策层会出面,绝对不让打击都饿死或者爆发动乱。然后宣传这是正常的,大家要一起努力等等。

而事实上,人都很聪明,不可能大面积的活活饿死。然后会有不少人依附于富人,既在新模型中掌握资源的人,来用各种办法解决问题。而富人也需要一些帮忙。毕竟从生产力上来说整体提高,会导致整个社会的财富增值。

而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人,由于沾亲带故。又会去帮助其他稍差的。最终饿死冻死的,会用一种很和谐很自然的方式淘汰,如生病,或者犯法。数量低于万分之一,甚至百万分之一。

而就决策层来说,会不断的分化富裕阶层的利益,以免触发两级矛盾。不让社会矛盾升级为最高矛盾。如增加税收,均摊高收入人群,限制某些商业行为。解决就业率一定的企业才能得到某种政策优势等等。

总之,就是没事。而且一定要记牢。世界上的东西越丰富,穷人越好过,这也是富人最害怕的事情。而收入比越倾斜,如人均工资两千,明星随便一场戏几千万,好几亿,对穷人压力越大。这不是心理上的,而是事实上的。

如果决策层想让人口递减,大可以给每个人发上1000块钱。人口立马降下来了。因为大家都有钱了,物价就提升了,一万米从一块涨到20块。大家1000块花完了,物价还这么高,消费习惯也没降下去。吃惯了大鱼大肉就不可能吃糠咽菜。所以会有很多人离开这个世界。

简单的来说。就是市场上的货物总量越多,穷人越好,富人越难熬。而市场上的货币越多,穷人越活不下去,而富人越有钱。这个,可是真不怪上头,因为咱们的汇率是盯著美金的,那边的泡沫经济没结束,这边受影响只能是无限度的降低,而不会不收波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