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經濟學,產出是依靠勞動和資本這兩個生產要素。

社會經濟循環:勞動者提供勞動力,在勞動力市場獲得報酬。資本所有者提供資本,在資本市場獲得報酬。

企業在勞動力市場和資本市場購買這兩個生產要素,然後通過生產變成產品(服務)。

勞動者用勞動力市場獲得的報酬去購買企業的產品(服務)資本所有者用資本市場報酬去購買企業的產品(服務)企業通過賣出產品(服務),獲得收入來支付勞動力成本和資本收益。

人工智慧意味著勞動這個生產要素佔比迅速下降,假設下降為0。企業生產產品(服務)只需要資本這個要素。那麼能夠購買企業產品的只有資本所有者。

我們知道,資本所有者在這個社會是少數,如果未來的社會資本所有者也是少數,那麼企業的有效需求將會不足,產出會下降,經濟會萎縮。

為了保證企業產品(服務)的需求,必須讓原來的勞動者變成資本所有者。如果真能實現,也許我們離共產主義已經不遠了。

這是我目前看到最有深度的一個回答。

先說結論:AI如果真的成熟,體力工作和部分腦力工作者將會被替代,而且大概率很難找到新的形式的工作;難以被替代的,則是個人意志參與的工作,如文字工作者、藝術家以及邏輯工作者(比較特殊)。

如果粗略地將工作進行分類的話,那麼勞動可以分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體力勞動指的是工作中體力是主要影響因素,腦力勞動指的是工作中腦力是主要的影響因素。體力勞動可以是搬磚以及可以形成sop(標準化流程)的工作,比如財會和部分編程工作(我沒有惡意),與之相反,腦力勞動就是策劃者、架構師等工作。顯然,可以被sop的工作都是能夠被機器替代的。進一步也意味著如果架構搭建、邏輯推理等工作也能夠被sop的話,那麼這些也將會被替代,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的工作是不是可以被sop的(很多領域都可以研發出最優解,這個最優解就可以被用作sop,比如說管理、博弈等等)

雖然AI能夠告訴我們拍照的最好角度,卻不能限制我們對內容的想像以及表達的自由。

絕大部分工作都沒有個人意志的參與,不論是管理一個團隊,還是教導一個學生,這些看起來很複雜的工作,如果大數據能夠或者最優的sop能夠告訴你怎樣做是最好的選擇,那我們只能照做,個人意志不起作用。

所以,如果工作中能夠有個人意志的參與,那麼這個工作就沒有辦法被替代,比如各項藝術工作。所以屆時藝術工作者會好過一些。

大數據是最終的未來嗎?no,大數據是經驗,介於經驗之上的是邏輯,邏輯纔是最準確、最永恆的。但是因為現實生活變數實在太多,單純邏輯推理的準確性目前還很難保證,所以大數據將成為下一個主題。但這同樣意味著機會,如果你不斷鍛煉自己的邏輯推理能力,能夠處理的變數越來越多,準確分析的問題愈加複雜,那麼你的作用將會凌駕於AI,這也是一條路。

最後,為什麼說被替代的工作者大概率難以找到新的工作形式。

因為,這次革命和以往的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不一樣。那個時候被替代的工作者可以運用機器、信息技術從事其他低技術要求的工作,比如電子商務讓許多實體店經營者不得不關店,但是還可以到網上開店啊,也是一樣的,技術也不難。AI來了之後則不然,不知道大家還記得某寶的某某生鮮嗎?它的出現受到了一眾追捧,因為它的東西真的更加物美價廉,這象徵著巨頭走向線下壟斷的開始,也就是說,以後我開個小水果店都開不起來了,我沒有辦法像巨頭一樣控制成本還能做出這麼優質的產品,它遲早會開到我的旁邊……


如果人工智慧大發展,人類生產力大發展,那麼就是資本主義的末日,共產主義的春天,時代要變了,生產關係要變了,人類自由大發展的時代來了。當然過程是曲折的,舊有資本主義及資本家是不甘心跌落神壇的,有可能是全世界的革命鬥爭。


目前的人工智慧還處於弱人工智慧,還遠遠達不到科幻電影裏的水平,人工智慧更多是作為工具來使用,帶來的是人類工作效率的提升,將人類從一些繁雜、低附加值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人們可以從事更有價值的工作,然而,人工智慧並非萬能,它的優勢在於計算和記憶,而很多工作仍需要人類來完成,比如心理和情感相關工作。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那年花開月正圓》的電視劇,當周瑩建立起機器織布廠的時候,卻遭受到守舊勢力的野蠻打砸,很明顯機器織布可以帶來效率的大幅提升,推動生產力的進步,為什麼卻受到守舊勢力的排擠?當然是機器動了守舊勢力的乳酪,守舊勢力受到了生存威脅,自然會反抗。所以,這個問題,不管是現在人工智慧火爆的時代,還是在原來洋務運動時代,同樣存在。

這個問題的兩面並非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係,人類在科技發展中逐漸建立完善人工智慧,並為人類所用,從而讓人類的生活更加便捷。更適合機器來做的工作,應該交給機器去做,人類自然會有更適合人類的工作,當你發現你擅長做的工作機器更擅長且效率更高時,而你又沒有其它會做的工作時,那隻能洗洗睡了!

這就是時代的進步!


你以為現代的價格體系已經用互聯網統一了,其實並沒有。甚至你居住的城市裡,一個饅頭的價格從菜市場,到周邊鄉村,到餐廳,到酒店,或者普通小區都有不同。而人工智慧可以在同一時間內對所有商品價格的節點進行分析,並且預估。所以,在強大的智能運算下,你哪怕是來根據精確的計算結果,來回倒賣饅頭都能嶄新先機。如果智能只被你一個人擁有的話。

那麼問題來了,當50%的工作都被取代會發生什麼。你應該知道這是一個社會問題,而非科技問題。簡單的來說,社會分為有錢人和窮人兩種。窮人希望物價低點,看到有人暴富賺錢就很生氣。而有錢人則害怕物產豐富,如果窮人也能開上車,各種東西很豐富很便宜就會很害怕。

在不考慮決策層立場的情況下。如果有了富裕勞動力,那麼富人將不會在僱傭窮人來打工。這是肯定的。而決策層為了不讓形式動亂,會從新改組和分配,讓大家有事情做不至於搞事。

那麼,就從之前的醫生,工人,司機,收銀員,客服等體力服務行業,變成了小說家,音樂家,自媒體,旅遊家,考古學家等腦力,創意服務。這種智能做不了,或者不屑於做的事情。

就決策層來說,會盡量控制這個模型不要跑偏。比如說之前富士康全場用機器人,就導致出現了大量網紅和主播。因為這個機器人幹不了。目前上峯正在宏觀調控,不要讓太多的人進行明星路線,網紅路線。而是朝著科技,外貿,新城市等方向走。

需要注意的事,這個模型中,富人始終佔優。會得到第一手資料並且提前佔領,所以貧富差距還需要進一步調整。均等。而且決策層也會根據富人喜歡更多錢的特性,想辦法讓他們通過一種其他的方式來給窮人創造工作環境,比如說項目制,招標制,外包制,合同制,合作,成果交易等等。

===================

就社會模型來說。就和公交地鐵飽和一樣,一個門上去很多人,那麼必然導致另一個門下來一些人。所以,人工智慧在任何一個領域代替人,這部分人總會去做其他工作,最終導致另一部分人在模型中得不到工作,從而產生新的職業,比如說網紅,主播,自媒體。

有專家認為,人們會從事更高級的工作。事實上並非如此。比如說某小區請了大爺來看門,但是又換成了狗狗。那麼會讓大爺看著狗麼?並不會。也許會有訓犬師,但是不會讓原來的大爺繼續看著。

那麼這位大爺就會去做其他的,而原本做其他事情的人,又會去做其他的。最終,會有一部分人跳出擁擠的競爭,來做一些新的職業。而這些新職業的發展,是收到決策層宏觀控制的。而富翁們總之會根據商機,抓住機會投資而撈一筆。

最終的社會,會以一種很和諧的,很自然的方式,變成另一種方式。你想想解放前,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就是夢幻的日子。各種結婚三大件每十年變一次。一直到現在這種,每天和每天變化不大。但是歸根結底很大。

那麼專家們擔憂什麼?擔憂的是變幻目前來講有點太快了。就我國三線城市來說,也可以用日新月異,全年建設來欣榮。一線城市也是從一年大變樣,變成幾個月就大變樣。

=========

那就經濟上來說,會如何呢?很簡單,決策層會出面,絕對不讓打擊都餓死或者爆發動亂。然後宣傳這是正常的,大家要一起努力等等。

而事實上,人都很聰明,不可能大面積的活活餓死。然後會有不少人依附於富人,既在新模型中掌握資源的人,來用各種辦法解決問題。而富人也需要一些幫忙。畢竟從生產力上來說整體提高,會導致整個社會的財富增值。

而解決了溫飽問題的人,由於沾親帶故。又會去幫助其他稍差的。最終餓死凍死的,會用一種很和諧很自然的方式淘汰,如生病,或者犯法。數量低於萬分之一,甚至百萬分之一。

而就決策層來說,會不斷的分化富裕階層的利益,以免觸發兩級矛盾。不讓社會矛盾升級為最高矛盾。如增加稅收,均攤高收入人羣,限制某些商業行為。解決就業率一定的企業才能得到某種政策優勢等等。

總之,就是沒事。而且一定要記牢。世界上的東西越豐富,窮人越好過,這也是富人最害怕的事情。而收入比越傾斜,如人均工資兩千,明星隨便一場戲幾千萬,好幾億,對窮人壓力越大。這不是心理上的,而是事實上的。

如果決策層想讓人口遞減,大可以給每個人發上1000塊錢。人口立馬降下來了。因為大家都有錢了,物價就提升了,一萬米從一塊漲到20塊。大家1000塊花完了,物價還這麼高,消費習慣也沒降下去。喫慣了大魚大肉就不可能喫糠咽菜。所以會有很多人離開這個世界。

簡單的來說。就是市場上的貨物總量越多,窮人越好,富人越難熬。而市場上的貨幣越多,窮人越活不下去,而富人越有錢。這個,可是真不怪上頭,因為咱們的匯率是盯著美金的,那邊的泡沫經濟沒結束,這邊受影響只能是無限度的降低,而不會不收波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