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太子之位上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待了二十多年的明仁宗朱高熾登基僅僅十個月便突然死亡,給後世留下了一大迷案。關於朱高熾的死因,說法很多,莫衷一是。有說是縱慾過度「馬上風」、有說是中毒、有說是被兒子明宣宗朱瞻基謀害、有說是心臟病突發,甚至有被雷劈死之說。總之,什麼樣的猜測都有。那麼,朱高熾到底是怎麼死的呢?史籍的記載只有聊聊數字,大致意思就是猝死,並沒有交代具體死因。

但是,個人覺得,被兒子朱瞻基謀害的可能性並不存在。首先,朱瞻基的皇太孫之位是永樂九年祖父明成祖朱棣定下的,朱高熾之所以能夠順利即位,沒有被弟弟朱高煦截胡,兒子朱瞻基本身也功不可沒。因此,朱高熾即位伊始便正式冊立朱瞻基為皇太子,加之朱高熾本身身體就不太好,實際上朱瞻基即位只是時間問題,而且可以預見這個時間並不會太長。朱瞻基即位,幾乎不存在什麼來自父親或兄弟的威脅,他完全沒有必要謀害父親朱高熾、搶班奪權。

中毒之說就更加無稽了,古代帝王飲食都是有專人試毒的,除了廢帝之類,真正死於中毒者非常之少。更何況,如果朱高熾死於中毒,古代中毒無非砒霜、鴆毒之類,這類毒藥中毒癥狀是非常明顯的,一眼就能看出。既然不可能是朱瞻基所為,那麼就不會存在篡改史料的問題。如此重大之事,史籍不可能沒有任何相關記載。

至於縱慾過度「馬上風」、心臟病突發之類,倒很有可能。不論哪種情況,總體上都是指向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有史料記載,朱高熾體型肥胖,以至於走路都必須有侍者攙扶。如果是這樣的狀況,粗略估計,起碼得有三百斤左右、或者更重。如果僅僅二百多斤,還不太可能連走路都成問題。這樣的體重,加之年近五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動脈硬化等等等等疾病都很可能存在,而且可能性相當大。而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疾病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就是腦卒中,也就是俗稱的「中風」。而大面積的腦出血、腦梗死等等如果搶救不及時,即便是在現代醫療環境下,死亡率也是非常高的,更何況是明朝。

至於前面說到的心臟病發作之類也是有很大可能的。從明朝自朱棣之後的皇帝絕大多數都英年早逝來看,不排除朱棣家族患有遺傳性心腦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因為,同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後裔,其他各藩的後裔很少出現大規模、長跨度英年早逝的情況。如果朱棣家族真的存在遺傳性心腦血管疾病,朱高熾突發心肌梗死、腦卒中之類疾病或者因為其他一些疾病猝死,也就沒什麼說不通的了。

至於雷擊,那就相當荒謬了。從古自今,有多少死於雷擊的帝王?別說是帝王,日常生活中普通人被雷擊中的幾率也是非常低的,怎麼那麼巧朱高熾就讓雷給劈了呢?因此,個人覺得,朱高熾很可能還是死於心腦血管疾病的急性發作或者一些其他的突發性疾病。太胖了,上了年紀病就全來了。胖子同志們、包括我自己,趕快減肥吧!!


明仁宗在歷史的評價是很高的,皇帝能得到一個仁字的評價可謂是少之又少啊。不過明仁宗的暴斃之謎卻令人費解,明仁宗只當了十個月的皇帝,本來還好好的,突然之間在一天之內就暴斃了,確實讓人懷疑啊!明朝正史對明仁宗的死因沒有提到,提到的是一段頗有趣味的故事。《明仁宗實錄》說到,一天明仁宗朱高熾夜觀天象,預知了自己不久人世,於是對旁邊的楊士奇說「天命之矣」,顯然這正史的說法太浪漫了,朱高熾什麼時候成了天文學家了,比劉伯溫還牛呢,預知了自己不久人士。可見正史由於特別的原因,掩蓋了明仁宗的死因。

有一種說法認為明仁宗是被一個叫李時勉的大臣給氣死的,當時李時勉上書言事,因為言辭過於尖銳惹怒了仁宗,將李時勉召來,責問一番,李時勉仍然據理力爭,和皇帝頂起牛來了。仁宗勃然大怒,命令侍衛打斷了李時勉的三根肋骨,差點就死了。而仁宗次日就病重死了,死前對夏原吉說,李時勉在奏摺裡面侮辱了自己,自己很不爽!因為時間相隔的太近,所以就有了李時勉氣死了仁宗的說法。雖然說肥胖的人確實可能因為情緒激動導致身體出問題,只是後來李時勉並沒有得到重罰來看,仁宗被李時勉氣死的說法實在站不住腳啊,畢竟當時仁宗打了李時勉,氣出了消了大半,還怎麼會再受情緒影響呢!至於死前說李時勉侮辱了他,應該有種因為打了大臣辯罪的意味,能夠死後有好的名聲吧!畢竟明仁宗當太子受的氣多了去了,不會因為李時勉的事實就死了,實在說不通啊!

有一種說法很有陰謀性,仁宗是死於自己的兒子朱瞻基之手。長年受到朱棣壓制的仁宗,表面上不能公開表達對朱棣的不滿,可是在做皇帝後,那種不滿完全的釋放出來。在施政方面,仁宗展開對父親的報復。首先平反了建文帝的舊臣和殺死了的解縉。朱棣生前的政策一一推翻,下西洋也停止了。甚至在死之前,仁宗還想把國都遷回南京,徹底擺脫父親的陰影。可見仁慈的朱高熾也有狠手的時候,他恨自己的父親,自然就痛恨父親的一切。而朱棣最疼愛的孫子,就是仁宗自己的兒子朱瞻基也可能成為仁宗報復的目標。要知道,朱棣不喜歡仁宗,卻對朱瞻基很喜歡,仁宗能做皇帝,也是因為朱棣喜歡朱瞻基,所以讓仁宗做皇帝,而且明確告訴仁宗,等仁宗百年後,必須把皇位傳給朱瞻基。沾了兒子的光才當上了皇帝的仁宗,難免會把對父親的怨氣撒在兒子頭上,因此有人猜測如果仁宗活的夠長,也許會廢掉朱棣欽定的皇太孫朱瞻基,改立自己喜歡的五皇子。很有成府和心機的朱瞻基察覺到父親的想法,索性先下手為強。而仁宗暴斃的當天,朱瞻基迅速回到北京,什麼登基典禮用具都已經提前做好了,朱瞻基也迅速的當了皇帝,做了皇帝之後,改掉了仁宗的很多政策,恢復了以前朱棣的政策,如下西洋等等。看朱瞻基的行為,確實加劇了他的嫌疑,畢竟皇權鬥爭沒有親情,父子反目成仇的事也不少嘛,為了自己的皇位,朱瞻基幹掉自己的父親也是有可能的。

不管是被大臣氣死還是被兒子謀殺,真相是什麼都不清楚,不過清楚的一件事就是仁宗朱高熾真是一個苦命的天子,熬過了父親的打壓,好不容易當了皇帝,卻只做了十個月,而且還死的不明不白,還真是弊屈的很啊!


明仁宗朱高熾在位時採取了安息養民的政策,國家面貌有了大大改善,在有明一代,仁宗是公認的有作為的皇帝,只是可惜在位不足一年,1425年5月暴亡,享年48歲。

用暴亡來表述仁宗的去世是因為從他身感不適到在欽安殿去世,前後僅僅兩天。英年早逝,無疾驟崩,而《明仁宗實錄》和《明史~仁宗紀》正史隻字未提他的死因,這又使後人產生頗多猜測。

皇帝是明君,但也有缺點,仁宗貪慾好色在當時宮內外都共知,大臣李時勉為此還上過奏書勸戒仁宗,仁宗當時大怒,責罰李時勉,李還差點為此送命。

宣宗繼位後,御審李時勉,李據實以告,宣宗稱李是忠臣,被官復其職,可想而知朱高熾自己兒子都清楚他老爸貪慾的毛病。

而古人一旦有那方面的毛病總喜歡進食金石丹方,皇帝更是喜歡這一口。《明史~羅汝敬傳》記載仁宗剛一繼位就有人獻金石之方導致其不適,而《病逸漫記》中作者曾經從服侍仁宗的太監口中得知其所患是「陰症」,中醫講就是肝腎功能損傷,仁宗有可能是服用治「陰症」的金石中毒而死的。

更駭人聽聞的說法是仁宗是被太子宣宗朱瞻基害死的。宣宗為了早日等位,不顧父子親情預謀加害了仁宗。1425年3月仁宗命朱瞻基去鳳陽和南京祭陵,瞻基並沒有按既定日程行進,先奔南京,離開南京前,城中就有仁宗賓天的小道消息。

他匆忙北歸,在途中等來了傳詔的太監海濤,這個海濤就是一直在仁宗身邊服侍的太監,他原本是朱瞻基的親信。

6月3日抵達北京,有大臣勸誡瞻基坊間輿論對自己不利,不可掉以輕心。朱瞻基笑答,神器自有天命所歸,沒有人能有異心。

朱瞻基繼位後,後世對他在位當政的評價還算不錯,和他父親一樣,也被認為是有明一代少數幾個有作為的好皇帝,史上稱「仁宣之治」。所以他的弒父繼位說法一直得不到大多數贊同。

宮闈之事正史的模糊處理,一直是後人揣測的話題,如果這個皇帝歷史上還算行的話,人們總是網開一面,若繼位之後人們認為他是個昏君,那就不客氣了,就等著把他描黑了吧。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明仁宗洪熙皇帝的駕崩還有一絲神秘色彩,據《明仁宗實錄》記載,仁宗朱高熾夜觀天象,預知自己將不久於人世。當時,對楊士奇說:「天命之矣!」嘆息而起。

上圖明仁宗朱高熾

洪熙元年(1425)五月十三日,仁宗朱高熾駕崩於欽安殿。仁宗之死,之前未見任何的徵兆。十一日,仁宗尚在處理政務,命「行在翰林院侍讀李時勉、侍講羅汝敬俱以言事改都察院掌道監察御史」。然而,正是在十一日,「上不豫,召尚書蹇義、楊士奇、黃淮、楊榮至,命楊士奇書敕,遣中官海壽弛召皇太子」。十三日,仁宗駕崩於欽安殿。

上圖蹇義

短短一天,仁宗暴亡。其猝死原因有多種說法,包括「雷擊」「縱慾」「中毒」「心臟病」諸說,更有危言聳聽者認為是太子朱瞻基謀殺了父親。

諸種死因中,「中毒」之說較盛。傳說,郭貴妃於張皇后誕辰之日邀請皇帝、皇后到其宮中飲酒。席間,郭貴妃向皇后敬酒,皇后不喝。朱高熾說:「爾又多疑耶?」隨手取酒-飲而盡,而郭貴妃大驚失色。朱高熾很快駕崩,郭妃亦自縊,而適逢此時又有雷聲,故又有雷殛之說。

《朝鮮李朝實錄》記載,當時的朝鮮使臣曾在北京打聽仁宗皇帝的死因,「或雲天震之,或雲病而崩,諱之也」。

另外有一種說法說姦邪小人進「金石之方」以致朱高熾誤服而死。官員羅汝敬在寫給楊士奇的信中即持此說。「金石之方』,指道家的丹藥,很可能是一種房中藥。

上圖楊士奇

根據後世史家的梳理,認為仁宗之死與李時勉等人上疏似又有一定的關係。這在後來宣宗處置李時勉案時可見蹊蹺。

李時勉在奏疏言事時說了什麼,讓人好奇。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卷八載:「洪熙元年,翰林院侍講李時勉、羅汝敬俱改監察御史,仍限李、羅一日言一事,凡三日而下獄。」

上圖李時勉

洪熙元年(1425)五月十一日,令李時勉改監察御史,每天言事一件。到第三天,李時勉便得罪了朱高熾,被金瓜衛士撲了十八下,打斷了三根肋骨,直接押赴市曹準備行刑。旋即仁宗怒稍減,命令將李時勉改系錦衣衛獄。也就是說,五月十三日仁宗駕崩的時間,恰好也是李時勉言事下獄的時間。

上圖明宣宗朱瞻基

根據《明宣宗實錄記載》,宣宗朱瞻基即位後,召李時勉,遠遠見到李時勉,就擼起袖子說要親手射死李時勉。李時勉到了後,宣宗問,你是怎麼讓父皇暴怒的,奏疏里寫了什麼?李時勉回答說,自已在奏疏中稱,「諒暗不宜近嬪妃,太子不宜離左右」。朱瞻基默默良久,感嘆說:「忠臣!」

上圖明獻陵,仁宗葬於此

這表明朱高熾的猝死與因李時勉論宮掖事暴怒有關,仁宗駕崩的時候,太子沒有在北京,朱瞻基是從南京回來後聽說這件事的。當然,宣宗有「忠臣」之嘆,表明洪熙年間太子是不願意出鎮南京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