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熾於永樂二年。被立為皇太子,二十年後的永樂二十二年九月,成祖朱棣駕崩,四十七歲的朱高熾即位,年號洪熙,是為明仁宗。然而命運似乎和朱高熾開了個玩笑,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的做了二十年太子的朱高熾在即位後的九個月之後便突然駕崩了,時年僅48歲,此時為洪熙元年五月,如果從永樂二十二年九月登基算起,朱高熾只做了九個月天子。正直壯年的朱高熾到底因何而死?《明史》中沒有明確記載,也正是因為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才導致了日後朝野上下的議論紛紛,這其中最主要有以下三種說法:

縱慾過度死亡說:

一種說法認為明仁宗是因為縱慾無度而死的,當時的一名叫李時勉的大臣曾經上書直言皇帝不該縱慾無度,因為言辭過於尖銳惹惱了仁宗,將李召至偏殿,李時勉在殿上仍據理力爭,皇帝勃然大怒,李被侍衛用金瓜打斷三根肋骨,險些致死。仁宗本就因為縱慾過度身體虧損,有因為李時勉直言犯諫而導致盛怒,次日就病重身亡,據說朱高熾臨死前還對夏原吉說,李時勉在奏疏里侮辱朕。雖然身材肥胖的人確實可能會因為情緒激動導致身體出問題。但從日後宣宗即位李時勉沒有受到重處並且依然為官來看,這一說法的可能性不大。

誤食毒酒死亡說:

關於朱高熾死亡的第二種說法相對比較離奇,該種說法稱朱高熾是因為後宮妃子的矛盾,自己誤服毒酒而被毒死的。有一次宴會上,郭貴妃向張皇后敬酒,可是張皇后卻遲遲不喝。朱高熾便問:皇后為何不喝?於是便從張皇后手中搶過酒杯,一飲而盡。而喝完不久之後,朱高熾便中毒身亡。這種說法不見於明朝任何史料所記載,並且也不符合邏輯,因為皇帝入口的東西都是需要有人先來試毒的,儘管是一杯酒,也需要侍從先行試驗有毒與否。所以這種說法,可信度很低。

太子瞻基謀害說:

關於朱高熾的第三種死因就顯得充滿陰謀了,因為這種說法是說其子朱瞻基害死了朱高熾。朱高熾在朱棣生前屢遭打擊甚至於不能立足,在其即位之後,朱高熾雖然不能公開表達對朱棣的不滿,但是卻在自己施政方面展開對父親的報復和清算,例如平反朱棣生前飽受折磨打擊的建文帝舊臣和處置過的解縉等舊臣,並且他還修改了朱棣生前的國策,停止曾經大力倡導的下西洋行動。更為要命的是,朱高熾在死前一個月,甚至準備把大明的國都重新遷回南京,以此來徹底擺脫永樂皇帝的陰影。甚至於朱高熾還想廢黜朱棣生前即非常中意的未來繼承人朱瞻基,而改立自己喜歡的皇五子,有人猜測如果仁宗活得夠長,也許會廢掉朱棣欽定的皇太孫朱瞻基,改立自己喜歡的五皇子為太子。深得祖父真傳的朱瞻基察覺到父皇的想法,索性先下手為強。

不論究竟死於何種原因,是死於大臣的諫言還是兒子的謀殺,從小父愛缺失又英年早逝的朱高熾,都堪稱是一位苦命的天子了。他的一生確實非常不幸,假使他在位時間能夠長久,也一定是一位仁愛仁慈的好皇帝了。

原創:歷史課課代表


是不是謀殺只是其中一個疑點,朱高熾死後朱詹基即位,朱詹基有個叔叔叫朱高煦(漢王),封地樂安州,後改名武定洲,就是現在的惠民縣,而皇太子朱詹基在南京,打開地圖就能看到北京-惠民縣-南京是在差不多南北一條線上,武定洲離北京近,南京卻很遠,當時從南京去北京武定洲是必經之路,這樣朱高煦的優勢就明顯了,皇帝駕崩肯定先知道,因為他離北京近,而且他也在朱詹基北上即位的路上埋伏了人準備拿下朱詹基自己當皇帝,看上去萬無一失,但詭異的事發生了,埋伏的人馬等了很多天都沒等到朱詹基,卻等到了朱詹基已經進京並登基了,這很不正常,謀殺的可能也就出現了,因為朱高煦先知道皇帝駕崩的消息,並且埋伏人手抓朱詹基,但沒抓到人,是不是朱詹基知道他叔叔不懷好意走了小路過去了?還是埋伏的人打瞌睡被朱詹基鑽了空子,不太可能,謀殺說應運而生,朱詹基可能預知他老爹的死亡,所以提前去了北京準備即位,他又不是神仙,怎麼會預知未來?所以有人提出朱詹基不能預知未來卻能創造未來,他提前謀殺了他老爹,並即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