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熾,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長子。

明仁宗朱高熾在位十個月就病逝了,終年47歲,廟號仁宗,謚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仁宗作為中國古代帝王的廟號僅有6位,分別是:宋仁宗趙禎、西夏仁宗李仁孝、西遼仁宗耶律夷列、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明仁宗朱高熾、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可見,漢族的皇帝廟號為仁宗的僅有兩位,在位不滿一年廟號為仁宗的僅此一位。

廟號有立廟祭祀之意,更有對皇帝一生功績蓋棺定論的作用。「仁」,儒家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仁宗,可謂是對皇帝在道德上、仁政上最好的評價。

廟號的選定還是相當嚴格的,曾有朝代對短命皇帝或者功績不顯的皇帝是沒有廟號的。除過「祖」暫且不論,廟號為「宗」的皇帝,守成之主或承襲宗統之主曰「世宗」,仁愛孝順之主曰「仁宗」「孝宗」「睿宗」,中興之主曰「聖宗」,守成之君曰「哲宗」「興宗」「成宗」「顯宗」,有心無力之君曰「肅宗」,功過參半之君曰「憲宗」「宣宗」「景宗」,懦弱無能之主曰「寧宗」「文宗」,愛好玄學之主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好大喜功之主曰「武宗」,短暫過渡之主曰「度宗」「定宗」「順宗」,昏庸腐朽之君曰「熹宗」,亡國之君曰「哀宗」「思宗」。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廟號的選定上,如果繼任君主認為臣下擬定的廟號不準,大臣們總能找到相應的字詞進行代替,仁宗的廟號可以是公認好廟號,簡單直白,沒有一絲彎彎繞。可見,明仁宗朱高熾還是被大臣們肯定認可的,人緣還是相當不錯的。

那麼,明仁宗朱高熾在位十個月都幹了些什麼呢?

①初登基便大赦天下,赦免了建文帝舊臣和永樂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並允許他們返回原處,又平反冤獄,使得許多冤案得以昭雪,並恢復如夏元吉、吳中等人的官爵,從而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

②調整朱棣時期政策,修養生息,取消鄭和遠航等措施,取消邊境的茶、馬貿易,並停派去雲南和交趾的採辦黃金和珍珠的使團;

③糾正永樂時期司法的弊病,禁止對犯人濫用肉刑,禁止在懲處時株連犯人的親屬;

④崇尚儒學,褒獎忠孝,建弘文館,常與儒臣終日談論經史,統治期間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⑤改革科舉制度,規定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評價明仁宗不能單一看在位的十個月,還有他長期作為太子的階段綜合來看。

1,仁義賢明

朱高熾是一個開明的儒家君主,他像他模仿的古代聖王那樣,堅持簡樸、仁愛和誠摯的理想。他因大力鞏固帝國和糾正永樂時期的嚴酷和不得人心的經濟計劃而受到一致的讚譽。同時,也很有能力,在朱棣起兵造反期間始終擔任的角色是守北平,如果不是他沉著冷靜和機智,北平早就被破,朱棣也就沒有了根據地。

2,理智不暴躁

這一點和他的父親相反,朱棣是個戰爭狂人,而仁宗更像是治世能人。他有足夠的度量認識自己的缺點和向人道歉。不管他有什麼錯誤,它們都可以被他的仁愛和一心為公的熱誠所彌補。

3,為仁宣盛世打下基礎

在他統治時期,洪熙之治經歷了明代政府的重點發生重大變化的早期階段,政治清明。他大力發展民生和經歷,降低百姓賦稅,讓明朝的國力進一步增強,軍隊和百姓也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

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他的舉措影響了後世。


歷史上的仁宗只有四個,即宋仁宗、元仁宗、明仁宗和清仁宗,明仁宗即是成祖朱棣長子、只做了十個月皇帝的朱高熾。四個仁宗應該說都擔得起「仁」之名,為人寬厚、為政清明。

朱高熾的帝位得來並不容易,身體羸弱,胖的行動都很不方便。很不得一生征戰的父皇朱棣賞識,而二弟朱高煦勇猛善戰,更像父親。要不是自己以品行與能力被父皇認可,及母后與賢妻的鼎力支持,這帝位很可能就是二弟的了。朱高熾在朱棣靖康之役中留守北京,運籌帷幄、指揮得力,頂住了建文帝的五十萬大軍大兵壓境,深得文武眾臣信任。方孝孺給建文帝出的離間計也被朱高熾識破,信都沒拆,直接給了父親。永樂年間,朱棣將首都遷往北京,太子朱高熾留守南京,朱棣安排官員密查太子有沒有不軌行為,所派官員都被太子的敦厚所折服,「以皇太子誠敬曉謹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釋」。

朱棣駕崩,朱高熾繼位。雖然只做了短短十個月的皇帝,但卻有條不紊地開展了一系列改革,減免稅負、停止下西洋、廢除宮刑、妥善安置流民等,還將被朱棣殺掉的建文帝時期的大臣家屬赦免,予以安置。平反了很多冤獄,包括被滅十祖的方孝孺。此舉更被後世文人賢士給予極高評價。在用人上,也是不拘一格,繞過陳規舊矩,把有用人才提拔到適用崗位上。所有這些,都是在短短十個月完成的。當得知自己不久於人世,還下旨喪儀從簡。他的這些舉措,開創了明前期的文宣之治,鞏固了大明的三百年基業。


謝邀:

俗語常說,兵不在多貴在精,其實放在帝王身上,也是合適的。

在位不足一年的明仁宗,其實在歷史上就有很好的評價。

中國歷史上的「仁宗」有好多位,第一是因為這是孔子所建立的儒家思想之中很重要的一種表現,故而帝王以仁之為名,也是風潮。

名為仁宗的皇帝之中,也不乏優秀者,如宋仁宗趙禎。而明仁宗也不輸給他。

明仁宗朱高熾,是大明朝的第四位皇帝,雖然在位時間不長,只有永樂二十二年九月至洪熙元年五月這短短十個月的時間在位,但是卻有所作為。

這不得不說與其本人性格有關,首先朱高熾生性偏於端重與沉靜,而且喜歡看書讀書,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他的言行識度。

而且其這樣的性格所做的事,早在他當上皇帝之前,就已經給他留下了非常好的評價了,早在他還是世子的時候。就趕上了朱棣起兵、靖難之役,由於其性格讓人覺得其善撫士卒,故而留守北平這個重要的地方,而他不負眾望僅以萬人就拒南軍李景隆五十萬之眾圍攻,城賴以全。

也正是因為這樣,才立他為皇太子。

而且雖然這期間他並不是皇帝,但是朱棣本身要親自帶軍北征,這段期間他都是以監國的身份主理朝政,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實習。

不過哪怕是實習期間,他也能朝無廢事,足見本身就有當帝王的資質。直到他正式的登基也保持了一貫的作風:為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還赦免舊臣,平反冤案,廢除苛政。在軍事上也是修整武備,停止了大規模用兵。不光讓兵士,也讓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

而《明史》的評價就比較貼切: 在位時間不足一年,用人行政,善不勝書。 假使老天能讓他多活幾年,涵濡休養,德化興盛,絕對可以與漢朝「文景」之治相媲美。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皇帝大多追求厚葬,一般登基時候就開始選址造陵了,而在明朝的十三陵之中,其所在的獻陵修建是最儉樸的。

其中固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其乃是病急猝死,導致在位時間短,來不及太過繁複,另一方面也說明其本意體現了其是一位好皇帝,絕對不負『仁』之名義。


change回答:

從「仁宗」的這個廟號可以看出朱高熾是一個深得民意的皇帝。

朱棣在位時期,窮兵黷武到處打仗,搞得百姓苦不堪言,而朱高熾繼位後,施行仁政,讓百姓有了喘息的機會。明仁宗在位期間,把國家的很多制度都進行了很多的改革,就比如說,廢棄了宮內的刑罰,將唐太宗作為大家的模範。並且很愛惜國家的百姓,直接命令去掉了賦稅。還救濟地方的受災地區,在一些山澤地區也得到了開放,一遍當地的百姓漁獵生活。安頓民心,並且當時的生產量也有所緩和,得到了提升。

所以說不論一個皇帝在位時間的長短,只要在位期間體恤百姓,國泰民安,那就會被民眾所支持擁戴。


明仁宗朱高熾是成祖朱棣的長子,明王朝的第四位皇帝,他端重沉靜,仁辱儒雅,愛護臣下,體恤百姓,且善於治國,可惜僅在位十個月就病逝了,儘管他在位時間短,但其所施行的政策卻為宣宗一朝所繼承,以致後代史家將這一時期稱為《仁,宣之治》,仁宗廟號《仁宗》,謚號《昭皇帝》,陵寢,獻陵。


明仁宗朱高熾,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長子。首先,他深受儒學影響,為人宅心仁厚,在三楊等輔佐下,與弟弟朱高煦爭奪皇位中勝出,但不追究弟弟責任;其次,他在位期間施行仁政,赦免了建文帝的舊臣和永樂年間遭連坐牽連的官員和家屬,被株連十族的方孝孺為代表;最後,就是減稅。以上種種,稱他為明君不為過。


寬厚仁慈的一位君主,可惜早早逝去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