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殘志堅寬厚仁慈的朱高熾,這個形容詞是不準確的,朱高熾只是胖,但是並不殘疾,如果過度肥胖也算殘疾的話,當然也可以這麼理解。

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1395年被立為世子。儘管是世子的身份,但是這個長子卻並不受朱棣的喜愛,原因是這個兒子太胖了,而且喜靜不喜動,好文不好武。這讓朱棣覺得這個兒子身上沒有一點自己的血性。

靖難之變,展露長華

靖難之變時,朱高熾留守北京抵禦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周璇,成功的保住了北京。同時,建文帝還寫了書信給朱高熾,希望他能歸順朝廷,並承諾給他封王,對於他父親的事情絕不牽連他,而朱高熾接到信之後,連看都沒有看一下,就讓人信送回去了,使得建文帝的離間計失敗。

可以說朱高熾在靖難之變中的表現非常耀眼,永樂二年,1404年5月,朱棣在大學士解縉、黃淮的極力要求下立他為皇太子。

當然朱高熾在被立為太子之後,朱棣也是多次動了廢黜太子的念頭的,朱高熾監國期間,他擔心太子有什麼不軌的行為,於是便命令禮部侍郎胡濙暗中去監視太子的行為,並叮囑他說:"人們常說太子失德,你可以到京師,多多觀察。要有什麼不好的事情,趕緊來奏報。" 顯然朱棣對朱高熾已經有了看法了,然而胡濙被太子的老實折服了,"以皇太子誠敬曉謹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釋"。

成祖好聖孫,傳位朱高熾

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深受朱棣的喜歡,傳言朱瞻基出生的當晚,朱棣做了一個夢,夢中他的父親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徵著權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並對他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而當晚朱瞻基降生了,他認為這個就是上天的預兆,自己的孫子將來必定是天子,這個夢對於他發生靖難之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朱棣非常重視朱瞻基的教育,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人擔任他的老師,同時也不忘自己親自教導,出兵漠北時,還將他帶在身邊,教他了解如何帶後打仗,鍛煉他的勇氣,這對後來的朱瞻基的親征有非常大的幫助。

立朱高熾作為太子,朱棣的內心是不願意將江山交給這個和自己性格無半點相似之處的兒子的。

由此可見:朱高熾沒有被廢黜,並不完全僅因為他是長子,符合儒家的長子繼位規則,同時也因為他本身為人寬厚,學識過人,在監國期間做了的政績也頗受大臣所好,得到了朝臣們的支持,他的兒子受到朱棣的喜愛,也是為他加分的原因之一。

朱高煦越來越膨脹,漸漸失去寵愛

朱高煦是朱棣的二兒子,他作戰勇猛,在軍中威信很高,在戰鬥中他曾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際,從朱棣本人來講,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為太子 的,因為他認為朱高熾性格過於柔弱,不適合做皇帝。

然而朱高煦並沒有這樣屈服,雖然在靖難之疫中,他立下了大功,朱棣也曾經承諾,若世子有難,將來一定立他作為繼承人,但是後來的他,卻越來越膨脹。經常將自己自比李世民。李世民是誰,造反而得到皇位的,這些言語傳到朱棣的耳朵里,怎麼得了,自己就是通過武力獲得的政權,難道自己的兒子也要再上演一次嗎?

這個兒子性格暴力,如果 他日他做了皇帝,是不是也會像李世民一樣,對自己的兄弟趕盡殺絕呢,而長子朱高熾性格溫和,待人寬容。

漢族常年以來的規矩是立長子為繼承人,而他自己就是通過發動兵變篡位而所得的皇位,如果他不遵從規矩,那麼他的後代子孫也可能 和他走一樣的路,通過武力來獲得皇位,那大明的天下真的是永無寧日了。

朱高燧曾經在朱棣生病期間,密謀想要殺死朱棣,然後矯詔即位,陰謀被揭穿之後,朱高熾為朱高燧求情,朱棣總算沒有再追究。這也讓朱棣看到了這個長子寬容的一面,他相信,朱高熾若他日為王,必定會像當年的高宗李治一樣,善待他兄弟。

朝中文臣支持

朱棣因北征和籌劃遷都,所以常年留在北京,成讓太子朱高熾在南京監國, 朱高熾生性好儒學,為人謙虛有禮,性情儒雅, 深得人心,從他被立為世子起,就小心謹慎,沒有 出過任何過錯,這與他兩個弟弟開成了鮮明的對比。

成祖登機後,關於立誰為太子一事,問大臣們意見的時候,滿朝的文臣都支持朱高熾,千萬別小看了這般文臣,中國的文人是有氣節的,在朝堂上,敢於直言上書的大有人在,一不小心,就敢不當場撞柱,以死相諫,所以千萬不要小看了文臣的戰鬥力。

朱棣再強勢,也不能一人獨斷,違背了這些文臣的意見啊,畢竟將來治國還得靠這些文人呢。

綜上所述:朱高熾能走上帝位,並不是巧合,而是有性格優勢和人才優勢的,是眾望所歸的。


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做了皇帝,在選擇太子當皇位的繼承人上犯了難。朱棣本身不喜歡自己的大兒子朱高熾,朱高熾因為是個大胖子,朱棣左看右看都看朱高熾不順眼,甚至還處處打壓朱高熾。可以說朱高熾做太子真的做的很窩囊,整天提心弔膽的。而朱棣則很喜歡二兒子朱高煦,認為他英武善戰像自己,曾經有心想傳位給他,可是皇位傳承不是情感因素決定,而是政治因素決定。朱高熾最終登上皇位,還是因為他具有三大優勢。

第一大優勢,朱棣要想明朝長治久安下去,就必須選擇朱高熾當繼承人。朱棣本身就是通過造反當的皇帝,所以他當了皇帝之後,最怕就是別人模仿他進行謀反,那明朝還怎麼統治下去啊!再者對內來說,朱棣最忌憚的就是自己的後代子孫以朱棣為榜樣,為了皇權不講骨肉之情互相殺戮起來,只要認為自己能幹就把兄長從皇位扯下來我當皇帝,這不就全亂套了嗎!所以當了皇帝的朱棣這時的心態就變了,如何讓皇權順利的傳承下去不讓後代子孫互相殘殺才是朱棣最需要考慮的。唐朝的李世民不也是面臨一樣的問題嘛,當年謀反做了皇帝的李世民是最重宗法制度的了,他一心想要自己的大兒子李承乾當繼承人,結果李承乾不爭氣最後被廢。李世民後來選擇李治是因為李治好脾氣,他當了皇帝不會對兄弟下狠手。同樣的道理,朱棣也一樣的心態,就想政權能安穩下來,就必須按照以前的宗法制度選擇朱高熾當繼承人,是做穩妥的,畢竟朱高熾這個人憨厚仁慈不會對兄弟們不好。宗法制度雖然有弱點,但是在穩定政權上面還是不錯的,因此朱棣儘管很喜歡朱高煦,但是在皇位上,情感不能替代政治。

第二大優勢,就是朱棣越來越不喜歡朱高熙,對朱高煦的行為越來越反感。以前靖難之役中,朱高煦確實做出不少功勞,朱棣也對他說過要他好好乾,世子有病,萬一沒了讓他繼位,從此野心的種子就在朱高煦心裡生根發芽。朱棣當了皇帝後,朱高煦野心也膨脹起來,依著朱棣的喜愛,處處想把大哥拉下馬,自己當太子。他經常跟人說,自己挺像李世民的。朱棣聽後就很不爽,你是李世民,我就是被你脅迫的李淵啦,也許李淵都不是,最後會被你幹掉。天家無父子,政治沒感情可言,朱棣肯定要防著朱高煦謀反啦,你朱高煦要當李世民,門都沒有。朱棣知道朱高煦的野心,心裡越來越不喜歡他,甚至讓他到藩地就藩,結果朱高煦在藩地結交地痞流氓日夜想要搞掉太子,朱棣就把朱高煦調到南京附近看著他,就是在眼皮子底下看著朱高煦,讓他家老老實實做人。總之朱高煦這一生都在謀奪皇位,朱棣就很反感他,所以對憨厚的朱高熾是肯定的。也許出於愛護兒子的心態,朱棣知道朱高熾當了皇帝不會為難朱高煦,可是如果朱高煦當了皇帝,朱棣其它子孫還能活嗎?因此選朱高熾當皇帝是再好不過了。

第三個優勢,就是文官集團支持朱高熾。對於那些有著儒家思想的文官來說,他們是最重傳統和宗法禮儀制度了,為了捍衛傳統制度,甚至可以和皇帝死諫死磕到底的,不要看輕書生的戰鬥力啊!在朝堂上,為了宗法制度一頭撞死在柱子上一點都不驚訝啊!人家朱高熾才能不錯,又是大兒子,你朱棣憑什麼不讓朱高熾當繼承人啊,就因為你喜歡朱高煦所以不讓朱高熾當皇帝,想都不用想啦!文官集團都是一致支持朱高熾的,朱棣雖然是個強勢的皇帝,但是不能壓制文官們的情緒啊,朱棣統治天子還要依靠文官們,所以朱棣是不能輕易就廢掉朱高熾的,文官集團的集體反對就讓朱棣頭疼的了。在朱高熾最後當皇帝時,文官就發揮了關鍵作用。朱棣在出征過程中病死了,當時的文官楊榮當機立斷封鎖消息,把朱棣屍體用錫器的棺材裝好,秘密的向朱高熾通報信息,就這樣由於楊榮處理得當,朱高熾順利做了皇帝,朱高煦還蒙在鼓裡一點都不知道朱棣的死信呢!

朱棣以藩王造反成功當上了皇帝,就給後世開了一個不好的例子,導致明朝後期藩王的問題總是處理不好,對政局產生重要的危害,朱棣還是要背這個責任的!


帝位傳承事關帝國長治久安,帝國君主在挑選儲君時,不會單純考慮個人愛惡,還要受制於多重因素,朱棣最終傳位於朱高熾而非更欣賞的朱高煦,有多重原因。歸納起來有以下原因:一是立長立嫡的宗法傳統。由於朱高熾是嫡長兄,天然具有優先繼承大統的優勢,這是朱棣在考慮繼承人選時不得不考慮的因素。二是文官集團的鼎力支持。文官集團特別是內閣成員均為科舉考試出身,飽受儒家文化熏陶,更傾向於文化素養更高的皇子,而漢王朱高煦愛好武力,遂不為文官集團所喜。三是朱高熾兒子朱瞻基深受祖父喜愛。這可能是朱高熾能繼承大統的最關鍵因素。如果不立朱高熾為儲君,其子朱瞻基勢必無法繼承帝位,為了帝國的長遠發展考慮,加上朱高煦平素作風蠻橫,朱棣最終選擇朱高熾做為帝國儲君。


成祖朱棣的兩個皇子都很優秀,朱高熾體胖但不弱智背後有文官集團的支持,朱高煦隨父征戰南北,頗有建樹!朱高煦也非狡詐陰險之輩。朱高熾早就被立為太子,但朱棣並不十分滿意,曾幾次想廢掉立朱高煦。就是沒有痛下決心。在此等情況下,兄弟二人各使手段你爭我奪,但在朱棣心裡還是傾向於朱高煦的。因朱棣本武將出身,朱高煦從靖難開始就跟隨左右,得父身傳!並頗似朱棣。甚得朕心!朱高熾雖為太子,知道父皇並不喜歡自己,從立為太子起一直都膽顫心驚,唯唯喏喏!但他敦厚仁慈又是嫡長子,很受文官集團的推崇。朱棣和當朝大臣解縉的一次對話,就一句:好聖孫:決定了兩個人最終的命運。因為朱高熾的兒子朱噡基十份優秀,甚得朱棣喜歡!歷史的天平開始向朱高熾傾斜,最終朱高熾成功繼位。他雖執政時間短暫,確締造了一個盛世的開啟!集中體現在一個仁字!


你的問題屬於自問自答


主要在於皇位繼承製度以及所謂的好聖孫!!!首先,明朝作為蒙元以後的漢人政權特別注重帝位傳承的合法性。朱元璋在兒子死了後也不能傳給其餘的兒子,最後傳給孫子,說明在帝國制度下傳給合法繼承人阻力較小。。而朱高熾作為嫡長子繼位較為名正言順。朱棣本身就是造反起家的,壓力很大的,他自己肯定是深有體會,這就決定了朱高煦繼位可能性較低。。。其次,二人性格不同,朱高煦飛揚跋扈難以接近,朝臣大部分不願意接受一個強勢帝王,在朱元璋和朱棣的淫威下瑟瑟發抖,所以比較希望一個弱勢帝王。最後,就是史書上所說的好聖孫。朱瞻基受到朱棣的賞識,這點康熙和乾隆的味道了。


朱高熾絕不缺乏城府和心機,他能把這些東西藏在身殘志堅老實寬厚的外表之下,就已經勝過朱高煦了。

況且朱棣自己心裡知道大明財政已經被他玩成了什麼操性,不可能讓同樣能玩的朱高煦上台。


明仁宗是朱元璋欽定的燕王世子。正統地位無法挑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