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岁晚,都会看到有关「尾牙」的新闻,尤其是在台湾,不少公司举行「尾牙」作为「年终员工联欢会」,老板趁机会犒赏员工一年来的贡献,凡看见一些报道指有公司重金向员工送出实用单价高的产品,甚至丰富的现金奖,大派福利过一个肥年,不少打工仔都相当羡慕。

在台湾,不少公司更大排延席,慰劳员工 (网上图片)

尾牙这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东南沿海,尤其是闽台地区,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罗百姓春节活动「启动礼」。传统上,「尾牙」为「做牙」,又称牙祭、尾牙、做祃,每个月两次祭祀土地神,土地神因为是地方的财神,能够保佑商家生意兴隆、客似云来,故一般以二月二日土地神诞日为起点开始「做牙」,称为「头牙」,一路做到十二月十六,则称为「尾牙」。《台湾省通志》载:「二月二日之迓礼,曰头迓;十二月十六日之迓礼,曰尾迓。」古代中国商家当做完牙,会把拜过土地神的肉类分给员工,俗称「打牙祭」。

北宋《大驾卤簿图书》中的金吾纛矟 (网上图片)

据《宋史·礼志》载,「牙祭」为古代出兵时祭拜军旗(即「牙旗」)之神所行的「祭旗」礼,祈求旗开得胜:「『祃』师祭也。军前大旗曰『牙』,师出必祭,谓之『祃牙』」。宋朝「节帅署」基层人员收入微薄,每月初一、十五祭「节堂」中的旗纛祭完后,所用于祭旗的胙肉于翌日就会分予下者,所以军中人相当重视。到了明代,各卫所皆有大旗庙,由于卫所亦是地方行政单位,所以同一时间,祃祭成为了巫、道、儒、兵共通礼仪,而「祃牙」习俗亦由军中传播到民间,慢慢由古代祭旗礼演变成民间及商家的「牙祭」。

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的「旗纛」(网上图片)

商人在新一年开市首日,都会仿效军队祭拜牙旗,谓之「开市」,称「开牙」、「开头牙」,希望新一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到了年底十二月十六日最后一次「牙祭」,又称为「尾牙」。由于古代民间生活清苦,平日主食为蔬,到了祭神日才有机会吃肉,清乾隆时期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八回载:「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著店里吃牙祭肉」。

晚清饭局 (网上图片)

尾牙的习俗在台湾汉人所居住之地区仍然十分盛行,对很多人来说,过了尾牙意味等著过年。据说,如果老板在来年不会续聘某个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没有的话,鸡头则指向老阔或索性斩走。至于香港一些如参茸海味批发商等的传统行业,也保留「尾牙」此种习惯,老板及员工一起聚餐;有些发型屋会趁新年前加价,多以「尾牙」为始,到了正月初五以后才恢复原价。所以不少人都会趁尾牙前去理发等过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