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这次的听歌笔记大略可分三类,首先是专辑(有新有旧),再来是一些常在YT收听的单曲(全部考古时光机),还有最后的纪念特辑。那无论何种曲风类型,选曲与介绍都不会太艰涩,都蛮动耳悦耳的,那由于曲风、语言与年代之间蛮跳痛的,访客可以找想看的部份看就好,不强迫吸收。笔记内容包括:SZA, Kelela, Nick Cave & The Bad Seeds, Janelle Monáe, Nosaj Thing, Fiona Apple, Tom Waits, Young Fathers, Big Star的#1 Record,黑镜原声带…etc.

篇幅一样颇长,所以滑鼠抓稳,痛快地滑吧!
就是要你一次看到过瘾,看到腻~ 被吓到就永远不回头
书写风格的话…这次是走"无限小聊"的格局,松松写,轻松看轻松听喽! 

封面与纪念特辑呼应…最近写作时会播蓝色之夜来听,很舒心…

 

(错字持续校订中烦请见谅)

 

part 1 #专辑 #新听 #考古 

Elliott Smith // Either/Or (1997)

 

最近几个月来Either/Or的回播次数挻高的…早起、睡前都会稍放几首来听。不过说是听,倒不如像是『给房间喂些音乐』的感觉吧!

依稀记得高中时Elliott Smith开始窜红,后来的名曲"Miss Misery" 、专辑XO (1998)都有略follow到。那无论是当年在电视上看他表演受访,或是现在听他的歌词旋律,一瞬间都会感受到他相当与众不同的特质…是平凡纯粹地很与众不同吗? 或是说富有某种『透明感』:情感不会被字语绑住,心声不会被脸上的表情给扭曲,仿佛Elliott Smith这个名字,歌手这个名号,歌曲与唱片这些产品,都是多余空洞的。也或许这种透明感在滋养他的灵魂同时,亦正渐渐摧毁他…

 

↗Elliott Smith的纪录片 Heaven Adores You 详述其童年回忆、出道历程与遇害前的生活情景。(p.s.虽然当初新闻报导皆说他是"自捅胸部而死"并留有遗书,但现在维基所示的报导及解剖报告并不排除他杀可能性。)

Elliott Smith每一张专辑都算耐听的,但每一次他都不讳真实刻画自己的心路历程,所以恬美清澈之余,总有黑暗与毒性伴随;如果你可以适应他,就不会不爱他,但他没承诺说要做个好情人或是好歌手,从来没有。

Either/Or每首歌都扎实,都有各自的面向,歌与歌的衔结有种隐隐的叙事流程(也不刻意展现),重点是表达的深度也刚刚好~就如他的其他经典作品一样。

这张专辑对我而言特别讨喜的另一原因,是它好适合边读David Foster Wallace边听~ 这是之前乱爬文看到的,有人说ES与DFW某方面很搭… 真的耶! 个人觉得特别是"Between the Bars“这首歌曲吧,觉得很有意境~ 每每听著前奏时,脑海中便会浮现一些情景…

Drink up, baby, stay up all night
With the things you could do, you won’t but you might
The potential you’ll be that you’ll never see
The promises you’ll only make

像场梦一般,走入了一间酒吧,跟一些老友喝点小酒,跟一些陌生酒客谈天说地,一些你在书中曾经遇过,一些在你人生中匆匆走过……

 

 

 

Glen Brown / King Tubby // Termination Dub (1996)

 

Dub/雷鬼音乐…一直很喜欢,但不一定清楚意识到自己是喜欢的,而且到现在这块都不算熟。若非90年代大爆发的Trip-Hop及Jungle/Drum N Bass的电音风潮~特别是Massive Attack,可能更难有机会接触到Dub/Soundsystem领域的音乐了!

想想也很奇妙,四五年前逢人生大低潮,身心down到有些危险的程度,不知谁给的灵感,就要以听一堆重节奏、重低音的音乐来为自己做『物理治疗』~ 好多嘻哈,好多浩室与铁克诺、Jungle/Drum N Bass、Disco/HiーNRG、Synth/工业/EBM … 好多好多Motown经典… 正好就发生在EDM大红的那几年…但还不至于听EDM~干没那么想死好吗!

那时也听了好多好多的Mad Professor 、Horace Andy 、King Tubby、Augustus Pablo 、Lee PerryScientist… 而其中Termination Dub是当初最先接触的Dub唱片,也是当时每天听的第一张专辑~ 对我来说就是灵魂的起床号,这些Dub/Ragge音乐也真有种宗教力量吧! 有驱邪净化的效用~重音往心脏冲撞,是心魂的心肺复苏术,那它主要还可以把自小对于音乐、音阶的认知给重新洗牌, 对于音乐的想像因此变得不同,对于自己的思维与内心世界的看法也会不同~所以如果你够爱音乐的话,就把自己破烂的魂魄全权交给音乐处置吧!

Termination Dub是张很适合Dub/Ragge初学者的好专辑,现在播来听都觉得轻快又扎实,就算不懂这类的音乐,也很容易就进入状况。

由于不太熟谙此类音乐的历史脉络,不知这张算不算经典,但评价是确实很高,两位大师的合作亦算是品质保证,总之心情好可以听,心情down也动听…

 

 

Magazine // Real Life (1978) #不过封面设计不太喜番

 

Magazine是爱团之一,爱的还连同前身Buzzcocks,还有吉他手John McGeoch轧过的名团 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 Visage、跟 PiL…不止如此,Barry Adamson(还用介绍吗)客串过的早期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与他各式各样的个作专辑都超级狂爱啊…

可是回想起来啊,年轻时代真没啥仔细品尝Magazine的时候,只是模糊地透过Bads Seeds稍有了解。基本上Magazine就是长大成人的Buzzcocks,本质DNA没变,一样杀气腾腾的,但就表达的精致度,或是时代精神的刻绘都算有所演进喽。

Shot by Both Sides“应是Magazine最广为所知的单曲,这也是他们发行的第一张单曲。一些老歌迷可能会发现这首跟Buzzcocks的"Lipstick"有点像(我是觉得跟很多首都颇像),一些Radiohead歌迷可能会发现前奏很像"Just“,算是致敬吧! 但无论如何,妖娆的Howard Devoto的诠译是无人能取代的! 很喜欢他,现在也是个萌老头耶!

目前听来,Magazine专辑之中,从Real Life、1979的Secondhand Daylight到1980年的The Correct Use of Soap是三连发三经典,此团的精华期大概就这样,之后就是看McGeochBarry Adamson各自去发展的作品了。

然后好听虽好听,取"magazine"这种团名实在是有点欠揍,超难姑狗的啊,去唱片行问碟或跟朋友同学聊的时候也不好沟通: 蛤!? What magazine? 杂志吗? 杂志上认识的乐团? 其实像The TheThe Streets、还有最近的The Internet也是一样的情形…真的音乐要做到很好很好啦! 好到让人还会去记团员名字、专辑名称,否则实在太挑战听众的耐心啦!

………

我们中间穿一下Nick  Cave与Barry Adamson合作的绝赞调,Cave迷听了应该都脚软了,两方的展现都是100%的浓纯精华,这首"The Sweetest Embrace"收录在Adamson的Oedipus Schmoedipus(1996)~超催梦的这张! 那1996换算作坏胚子历制就是Murder Ballads时期喽!

那么…虽然Barry Adamson的音乐国高中时就有接触(Lost Highway原声带有他),那前两个月他的专辑也听整一轮了,但目前介绍就是写不出个鬼来…所以打算就这样混过企…留到梦志再聊吧!

 

 

Nick Cave & the Bad Seeds // Skeleton Tree (2016)

 

就旋律、编曲方面的巧思,Skeleton Tree绝无Bad Seeds全盛时期(80~90年代)那样的活泼乖张,但它无比真摰,句句道诵的是全人性皆俱的一丝情感,仿佛描绘、形塑、揣摩、叙事等等这些型式手法,是余缀的~ 什么都直接说了,透过一种神秘、澎湃、不羁的声语说出。不禁令人惊觉…原来现今还有这样的音乐作品存在啊。

而才子Nick Cave…独一无二的Nick Cave,他懂得说,懂得将咆哮化为娓娓道来的声声诉诉。他一直懂的,但他没想到有一天他也必须如此说诉,我们也不想他经历如此、说诉如此,但既然这已是他的表达,已是他的创作轨迹,那身为长年的Bad Seeds歌迷,我们也学著听,而我是一直懂得听的,只是没想到…我听见了,全听见了。

不知为何听这张时会依稀想起The Boatman’s Call (1997)~ 算是过往中Nick Cave最黑暗亦最私人的作品,那时歌语中的Nick Cave还是一个角色性颇强烈的人物~ 刚卸下Murder Ballard时期的杀手气质,要来好好面对身为歌手的自我…以及通往内心深处的一片黑暗虚无。而现在的Skeleton Tree,歌手已全然与歌声融为一体了。

时间的回溯,记忆的召唤…两件最惊骇荒谬的事情。17~8岁时初次听及"The Mercy Seat"时的万番震聂…四年前看了纪录片20,000 Days on Earth,然后现在是One More Time With Feeling…一样的坏胚子们,不一样的季节,不一样的激狂与创痛…不一样的天空与黑夜…

One More Time With Feeling这部说述Skeleton Tree制作过程的纪录片也蛮值得一看的,个人觉得片中的对谈内容与Skeleton Tree的歌曲相比,是一样颇俱份量,看完的感受还是会沉重…如果你够爱音乐的话。

 

 

Kelela // Take Me Apart (2017) #推推推推推推推

 

Kelela (本名Kelela Mizanekristos)的Take Me Apart意外成为最近三四个月来最常听的专辑。很完整,很独树一格,很电,很迷幻,很神秘,意境飘飘然却又具沉稳浑厚的一面。

那与时下的另类节奏蓝调相比,这张的电子音乐成份非常重(Warp发行的想也是),诸多电音风格元素都融合的相当不错~ 有深度但不过于深奥,也不会刻意地搞实验拼贴…但无论如何,到头来节奏纹理方面的蓝调灵魂味儿还是挻明显的(所以其实很美式)。你说像FKA Twig吗? 不,很不一样,Kelela还是比较R&B,而且觉得你都可以走进舞厅听听她的歌再跳跳舞的,你会觉得这就是好听的舞厅音乐,就艺术感不会那么突出,但却也维持一股冷傲气氛,不至于落于俗套。

↗很喜欢这首LMK,MV的气氛超好的~~

对我而言Take Me Apart这张专辑…是好到会想去认识一下制作人、制作过程的作品:英国的Jam City比较不熟,Ariel RechtshaidKwes经手的作品很多都是平时在听的东西,那Arca就更不用说了,第12首"Turn to Dust"用鼻孔听也知是Arca哈哈哈,反而这首是因为辨识度太高而不太吸引我,但不熟Arca的歌迷应该还是会听得挻享受的吧!

Take Me Apart另一大优点是作词方面,基本上这些歌曲都是慢板,同时节奏重感亦收放自如,但是歌词与情感的诠释,有几首就蛮…蛮深的,也蛮直的(f词都出现了),格局颇大耶,不是单纯的都会情歌,有时谈论的情境远超乎一般流行歌所涉的程度。歌词的深度会让人觉得…不会吧! 突然就要跟我说这些了!?!? 所以当你沉醉在她的神秘性感之余,她已带著绝望与死亡渗入你思绪里了…

另外在维基看到一些评论摘录说到Kelela的作品具有Afrofuturism的气息,这无庸置疑的,但个人觉得这方面她所呈现的形象是相当典雅、唯美的…

 

 

SZA // Ctrl (2017)

 

一开始是注意到SZA沿自RZA和GZA(念法也一致~看"查埔人"Chappelle的节目就会学到怎么念了),接下来就想到Ctrl跟Janet Jackson的经典Control同名啊!(吼Allmusic也有提到了)。喜欢Ctrl与Control的比较:两者皆有些些"少女心" (认真说是coming-of-age)的刻画,也都有捕捉到所处的时代精神,然后两张专辑都是超扎实制作内容,当然SZA与珍姐的曲风是很不同的,那SZA跟刚介绍的电气迷幻+未来科幻系的Kelela曲风同样是南辕北辙的…SZA很贴近生活的。

Ctrl第一次听时自已没有很投入,还以为这不是我的菜吧! 就在第五首"Prom"之前觉得有点抓不到重点,但是之后的部份…哇不得了啊,接下来听第二轮就完全迷上了,不过微妙的是…这张不会常听,每次听都觉得很享受,但不会持续听下去。

觉得Ctrl一点也不匠气不刻板~ 有动听的旋律,有流行元素,又很有个性,背景伴奏简约,歌声有活力,也留有很多空间来表达情感。喜欢歌曲(算是)自然而然发展的架构,"The Weekend"是个人最爱的一首了。现在再重听都觉得这张专辑真的好特别,好有意思,同时自然不做作到一种境界啊!

Ctrl现今已是白金唱片,SZA她也是我心目中的葛莱美最佳新人得主…不过个人觉得她深得人心的主因还是…生活化,感觉这呈现了现今美国的真实声音,准确说是年轻非裔族群的心声的一种升华~ 不是政客与媒体所形塑的假象拟像的,而是真正的新世代之声。而且不像男性嘻哈艺人的愤慨犀利,Ctrl有种暝暝中为年轻世代带来舒缓、安抚的灵性…灵魂乐本该如此的啊! 所以请按下Ctrl与Paste:This is the real soul music~ year of MMXVIII.

来插播一下:风吹~风吹~ 风中呷昏焦仔…勘吉喇妈还会轻功耶,其实他拉SZA的浴袍让她跌倒就好了(打拳尬武不可以穿这种衣服啦),总之好欢乐^__^

 

 

 

Janelle Monáe // Dirty Computer (2018)

 

这两天刚推出,所以目前还没听完。概念影片看了两轮,都挻喜欢的。开头两首歌是淡淡甜甜的,约莫到Track#5的"Screwed"开始进入重点,接下来的"Django Jane“架势十足,随后的"Pynk“与最先推出的"Make Me Feel“,都是扎实的主打歌曲。

没错,是概念专辑,并且概念的呈现简单大方,有新意有旧思,不会太复杂也不会说刻意追求乐音形式的突破,反正就是很好,很完整的流行音乐专辑。感觉…如果Prince还年轻而且是女性的话,他一定会很想很想发行这样的专辑作品吧!! 如今他老人家在天堂煎松饼啦! (这是Chappelle的梗)

↗很喜欢mv里的服装与配色,Afro Punk与Afro Futurism的完美结合,甚至偶有一些些Holy Moutain的构图,且复古的元素都运用的不错。

Dirty Computer的配色是个人最最最喜欢的部份(蛤不是音乐哦!)~ 我是色彩控所以…是…哇枢机红耶! 还有饱满到胀的桃红、紫红、粉红,所有知名的红色系都出动了,且还搭上与其对比的土耳其蓝、鲜黄、黑白条纹…再来是质感~ 铆钉皮革,玫瑰蕾丝…配色与服装本身就具音乐性了,亦少不了文化、思维方面的表达,却又同时很风格化很具人工感(毕竟是有些科幻元素的设定),倒是这种矛盾性到头来都处理得蛮妥当的。

总之视觉上给人鲜明活泼,很有自信,很忠于自我的感觉…again…Prince仙人也会很喜欢这样的视觉美学吧:) Dirty Mind ❤ Dirty Computer

题外话:以前看过的电影/音乐录影带之中,发现无论是国别、肤色或性向,少数族群总是得去适应主流文化所配好的色谱,但套在他们身上明明就是不搭,不美,这在观看Paris Is Burning这部纪录片时感受好深。而且啊…是不是这样呢? 似乎自我定位较不成熟的族群,其文化的代表颜色是不成系统的~就没到"色谱"的地步,或不知少了什么(可能欠缺美学的考究,也可能是别的问题),因而总被外来的潮流给制约住。这小至女人脸上搽的腮红口红,大至音乐发展、政治情势等等,都有类似的情形吧! 不过…好的音乐与好的艺术作品,会带给我们更多启发:真正的自我、认同、美学…等等,是超越国别肤色这些的,而真正的色彩,是活的,是千变万化的,是等待我们来捕捉的,而且它们与音乐都是一体的 🙂

 

 

Fiona Apple // When the Pawn Hits the Conflicts He Thinks like a King What He Knows Throws the Blows When He Goes to the Fight and He’ll Win the Whole Thing ‘fore He Enters the Ring There’s No Body to Batter When Your Mind Is Your Might so When You Go Solo, You Hold Your Own Hand and Remember That Depth Is the Greatest of Heights and If You Know Where You Stand, Then You Know Where to Land and If You Fall It Won’t Matter, Cuz You’ll Know That You’re Right. (1999) #身为超反骨的夜半书写专辑名称要有多长就列多长啦

 

很强哦… 就全创作型歌手来说,Fiona Apple可真是天生好手,这才是100%标准全创作艺人啊! 创作的不止是作曲填词,不止曲风的融合拼贴,像她这样的创作者,连同自己本身的性格、经历与思索,就已经是一篇篇的乐章了! 再来她也懂得投诸自己的表达、情感…无论正面负面,无论强烈或飘忽,令其与所谓的音乐性、节奏性、旋律性之基理基调来结合,构组成为首首流畅的歌曲。

具备如此能耐的歌手艺人甚多,PJ Harvey这方面也是精湛得夺目,刚提到的Nick Cave等等亦然,不过…别忘了,这些歌手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且都独一无二的不可多得;除非无心,否则就算认识的再多,你也绝对不会对他们的才华与表达…感到习以为常。

When the Pawn Hits…也是高中时代发行的作品,但Fiona Apple一直没啥机会去进一步认识,好像友群中很少有人会听她的东西吧! 最近透过apple music把她的作品全都听了一轮之后,觉得这张When the Pawn Hits甚是精湛~ 有股魔力的,正处于狂妄与沉稳的黄金交叉点吧! 后期的作品会更稳重,早期的就挻狂的却也受限于自己的激狂。

这时期的Fiona无论演奏与表达,皆是极为混厚强劲,却也不忽视细节,当然最出色的还是歌手本身的诠释,给人感觉这都不是单纯的唱歌表演的程度了~ 除了极具灵性之外,某方面它很私人,就如歌手剖开自己的灵魂,把心挖出来给听众看一般;像刚介绍的多张专辑都有这种特质,而这时期的Fiona Apple,这方面是格外强悍无惧的!

 

 

Young Fathers // Cocoa Sugar  (2018) #嗯哼

 

哈哈哈,拜托啊! 无论是"实体人类",或是spotify、youtube或itunes…都不要再推我听Young Fathers了啦!! 我就是不听Young Fathers的啊!

这世上听音乐没什么绝对规则的,再多的运算推理也只是揣测,偏偏我就是个中最顽固最难预测的变数吧。除了不迷信奖项、销量与知名度之外,我并不会因为单纯喜欢某一类型曲风、某一文化潮流,或某一独立厂牌,或某种陈述理由,就会在这些护伞使然之下,而自动喜欢上其中的艺人或专辑的,更不会为了同侪效应去喜欢不喜欢的东西~ 请我试听我都会听,觉得好听或耐听则是另一回事。

Young Fathers从出道至今…从来不是我的菜。哪知道为什么? 耳朵就长这样子啊! 奈何他们和Massive Attack合作的曲子一样无感(个人超爱MA的…特别是Daddy G~一样不知为什么啦),总是就是会有这种无法预测的不对盘特例~

不过这张Cocoa Sugar还是推(哈哈装肖维),跟自己不对盘不代表专辑差劲啊! 制作内容还是不错的,有兴趣的读者还是可以接触一下喽!

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Neutral Milk Hotel ,从高中至今都没办法喜欢上,前几天还是很客观地听了In the Aeroplane Over the Sea ~经典啊! 可是就是不爱听啊我也没办法啊。

 

 

Actress // AZD (2017)

 

不对盘的逆向推碟再一发! 呵呵~~ 长话短说,Actress这张AZD个人觉得蛮扎实的,就连专辑封面与曲风、概念表达都完全连贯,挻完整的。封面设计很极简耶! 这么简约还是可以与作品内容做出完全呼应,这不推一下不行。

如果80年代底特律Techno的风潮+90年代的IDM都从来没发行过半张杰出作品的话…AZD就是世纪经典了!

事实是Techno早有太多的神作,IDM已累积太多的突破、巧思与深思,所以AZD只像是面称职的镜子,映现了电子音乐历史轨迹上的意识精神…但从另一方面看来,AZD本身倒没有带来什么惊艳的新思:看起来新的,都是旧的,看起来旧的,还是旧的。不过不对啊,好多电子音乐、嘻哈灵魂乐都会取用老歌元素来拼凑成新的东西的啊! 不过AZD在我耳中是比较像『重播』…偶尔看看重播也不错啦…

之前一向私自认为Actress早期的作品呢…怎么说…觉得都是相当趋于形式结构的,且什么都好,技术面特好,但总是欠缺临门一角~ 这张AZD依然给人这种感觉,但程度上改善很多了。倒是个人还是蛮期待Actress本人Darren Cunningham未来的发展,毕竟他不算墨守成规的创作者,而且好像Actress这个化名/创作计划要告一段落了…

 

 

Nosaj Thing //  Fated (2015) #路线&诉求与上一张AZD正好相反

 

到现在还搞不清楚Nosaj Thing的来历,只是逛Amazon网站做查价时发现的,也没查询曲风或评价就马上找来听了,结论是在不知花生神摩树的情况下,完全沉浸在这张专辑之中,一样回播率颇高,适合边写作边听。偶尔有这种"奇遇"感觉还不错啊~

好像Allmusic的星星给的不是很甜,网路上也没有太多的报导,但这些都没呼应到这张专辑带来的美好印象。表面上看来是电子音乐与嘻哈、灵魂的结合,但就我聆听的习惯而言,就也是很适合"播给房间听"的佳作,流畅,流动得颇有诗意,制作水准也不错,且呈现上不激昂夸张。硬要说缺点的话,就是也没有什么突出的、独特的亮点,倒是电音这块听久了,接触许多怪作,认识许多天才鬼才…就会觉得好像也会疲劳…就"nothing shocking"了。

或许可以揣测Nosaj Thing这位创作者就是顺顺然地做自己想做的音乐,不会刻意实验,没追疯什么曲风,唱片公司也没要求他去揣摩什么样的形象类型吧! 那觉得有vocal部份的曲子都蛮不错的,蛮推的,有空找来听听看吧!

 

 

The Church // Starfish (1988) #流畅动听

多数乐迷对于The Church这个乐团的印象,应该都集中在出电影『怵目惊魂28天』(Donnie Darko)之中出现的名曲"Under The Milky Way"~ 真的是一首百听不厌的好歌,也颇符合Donnie Darko的意境的(连同Tears For Fears的"Mad World"、Echo and the Bunnymen的"The Killing Moon",还有令人甚是怀念的INXS的"Never Tear Us Apart"…简直金曲同花顺)。

…Lower the curtain down on Memphis
Lower the curtain down all right
I got no time for private consultation
Under the Milky Way tonight…

不过,The Church可绝对不止一首好歌。可能是为了要打入美国市场吧! 也可能制作团队是美国这边的人,所以像是"Under The Milky Way"的编曲就有些八股,而且音乐录影带在棚子内拍摄,画面再穿插一些满满美国风的下城光景,营造出了80末90初另类民谣的文艺小清新,但其实这些都可以说是错置啊!

仔细聆听同期的专辑Starfish,就会发现意境甚是神秘、辽阔,原来"在银河之下的",可不是旧城街道,而是片片无垠的碧海与沙漠,加上悠扬的原音吉他、颇有个性的歌语…听更多首之后,感觉更有他们家乡~澳洲荒漠的特殊气息,或许是种思想情怀的投射吧! 倒是往沙漠荒野的角度想像,这方面却也是挻美式的,且歌词都提到了曼菲斯了,但就不太像是唱片市场想要塑造的形象喽!

作为流行取向的另类民谣/新浪潮曲风,Starfish偶有一些稍感八股芭乐的地方,或有一两首太想揣摩90年代shoegazing曲风,但整体而言好歌甚多,整体的氛围、起承转合等等更都有相当的水准,演奏诠释方面不失摇滚音乐的精髓,又甚有自己的想法,总之Starfish是张各方面皆颇为扎实的专辑作品,值得一听再听。

收录曲像是"Destination"、"Blood Money"、"Spark"、"Antenna"等等都很不错,而除了"Under The Milky Way"之外,“North, South, East and West"也令人难忘,好喜欢这首啊! 吉他伴奏的部份特别动听~ 好有他们的风格。另外紧凑的"Reptile"也是他们的另一经典,听到最后感觉似乎凄冷的小调是他们拿手的曲风,然后东西都不迂回,四平八稳的…

↗这mv是第一次看…

此外,自己觉得Starfish整体所呈现的…是一种『流浪』的情境,或是『公路电影』的fu~ 带著吉他,开著破车上路,与天空、星星作伴,在荒凉之中聆听来自四面八方的千言万语。啊,特别喜欢这种情境的音乐啊!

 

 

Bobbie Gentry // The Best of Bobbie Gentry: The Capitol Years #精选

 

当然不喜欢音乐串流平台,不喜欢它的运作模式、剥屑意图、聆听品质、版面设计与其无现实感的自大自夸…特别是主页的主打艺人…排版实在很令人无言,就整体视觉上的感受是会给人压迫感的。好吧! 串流也有好处的,那就是…就把它当做广播电台的性质来使用还不错,只是聆听的同时自己也是电台DJ,也是找碟播歌的工作人员,就这等层面来说串流是没问题的~前题是如此的使用模式,不应该强制使用者付费。

无论是Youtube、Spotify或Apple Music,都会习惯挖一些老歌来听,特别是一些年代超久远又从没听过的东西。也不知道何时听过Bobbie Gentry这个名字的(后来看维基才知原来Beth Orton曾有一首歌就叫"Bobbie Gentry")…那个人感觉是…比起大家所知的民谣,Bobbie Gentry的乡村民谣更接近南方三角洲的血统, 这一块以往所知的,多以非裔美国族群的蓝调歌曲为主~像是↓这歌单的这种调调,其他的比较少碰…

现在听来是觉得无论什么曲风,南方果然就是南方,三角洲这边的歌曲就是有它好独特的面向啊~  当然她1967年的出道作品就是满满Southern Gothic曲风(说法来源:维基) …好奇怪,之前在电影笔记与原创短篇中都提过~ 笔者我很喜欢很喜欢这块的东西,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仿佛这东西早流在血液之中一样~ 从Southern Gothic的文学、电影到音乐皆是…

没错,Bobbie Gentry早期忠于路易西安那民谣的情调(与当地各番特异的轶事),且她亦有混然天成的叙事才华,而后来就渐渐往迷幻、70年代流行乐的路线开拓。这张Capitol Years精选辑毫不含糊地展列她的所有力作,几首听下来实在不得不佩服~ 伴奏没得花俏,乐器选择不多,全靠唱腔与诠释的细节,然后歌词一定要很有意思~很有情境、很有故事性…偏偏又不得过于玩味,所以听这些歌是像在听音乐版的说书。然后…特喜欢这些老歌的单纯~ 听个前奏就听得出是大调小调,通常蓝调摇滚我都比较喜欢听偏向小调的东西(大调就跳过不听)~

其实最近老东西听比往常多啊,像是The Zombies、Nancy Sinatra的东西一样听整轮的,可能是之前受Lana姐影响而有些好奇~ 上一次的聆听笔记有提到Lana Del Rey的仿古是相当有技巧的。倒是这些老歌与今日的拟仿翻玩所不同的,终究是歌曲的结构与诠释方向,当然不同的世代,歌者与听者的现实感也都不一样了,进化很多了,以往故事说得响亮就会被听得入迷,现在则是故事、听者与现实之间是座座迷林;或许Lana姐的拟仿多少执意于再现过往那般的说述形式,或许这是一大窠臼,或许怀旧便是如此…但我们现在不谈这些,往后无论是Bobbie或Lana的歌也都会继续听下去…

 

 

Big Star // #1 Record (1972) #耶耶耶耶哦耶!

 

哈,错过这张专辑真是不应该。想像一下如果当年错过了Television的Marquee Moon的话…哇你咧Tom Verlaine对我而言是神一般的存在哟~~! 当然Alex Chilton的传奇在高中/大学时代亦有所闻,不过那时终究是错过了他的名团Big Star~

在上一集的音乐笔记有提到Cedric Bixler-Zavala在访谈中介绍到Big Star的首张专辑#1 Record,实在是太吸引人了,找来听之后觉得万分惭愧,竟然之前都没接触到,而且觉得自己也早过了听经典摇滚的年纪,若能以以往那种热忱与视野来认识的话,这张#1 Record一定也会影响我深巨。事实上大学时代(不知哪根筋不对)有试听过Big Star第二张专辑Radio City~这张相当具有内涵,但却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吸收的,对于Big Star的认识近趋于零的听众,一开始就听Radio City是勉强了些。

不过听#1 Record就一点也不必担心了。就是一张超完美的摇滚专辑~ 摇滚乐特有的那种活力它呈现得淋漓尽致,摇滚乐独有的某种细腻情感,它也忠实展现。这帮人真的真的很爱音乐啊! 爱得纯又爱得浓呢! 那与笔者狂爱的(团员都疯人院放出来的)The Who比起,Big Star的魅力是以一把文火烧沸心脉,好精彩,好丰富~

之前看过MOD的电影台播放的纪录片Big Star: Nothing Can Hurt Me,相当详细地记录Big Star的经历,关于专辑制作的部份也说很多。而就如纪录片所示,他们明明拥有不输披头四或滚石的实力与才华,但却从没红得像这些大团一样,甚至从没真正红炸过,奈何主唱 Chris Bell在27岁时…与詹姆斯狄恩同样的情形,于是加入了27俱乐部。

所以…Big Star一张又一张的经典,成了内行乐迷才知的奇碟,之后影响了不少下一代的名团~于是他们在"cult band"这词都还没发明时就成了典型cult band。到头来,似乎这样也不错啊(对我们这些反骨的乐迷而言吧!)。

 

 

Tom Waits // Swordfishtrombones (1982) #浩子哥推的

 

这张是浩子哥推的,Swordfishtrombones当然一点也不陌生,就提一下给读者留个印象。

Tom Waits好专辑多得很,全盛时期每一张皆各有特色,甚至不同的Waits迷,喜欢的时期/作品都不同。以前买Tom Waits专辑时觉得蛮有趣的,因为不同家唱片行可能对于经典Tom Waits的解读不同,所以你可能去一家找到Closing Time,另一家看到Small Change,然后跑个大老远才看到Swordfishtrombones…但你要的明明是Rain DogsBone Machine! 觉得跟浩子哥聊到Tom Waits时也有这种情形,其实跟所有人聊到Tom Waits都是这样啦。

Rain Dogs曾带给我超级超级大的影响,但赞叹这张专辑的好是在浪费时间,因为Rain Dogs再经典也少了Closing Time特有的纯粹感,再精致也没有Blue Valentine的情怀,更没有Swordfishtrombones那天杀的鬼斧神功…听Tom Waits就是得听一整个年表多的专辑啊!

用解构一词来形容Swordfishtrombones实在是了无新意,它基本上是百倍浓缩的Waits式才华,并且制作手法与营造气氛都开拓了一番新气象~ 粗略地听是百般诡异,认真咀嚼则发现它其实直率得很,直率得可怕,可说是"异常地忠于"音乐、蓝调之本质,或许因此与现实表象所知的音乐形貌甚有所违。

所以说到这张Swordfishtrombones…就会游移于到底是要用「这是音乐」或 「这是音乐」来形容啊!?

说超现实当然也是了无新意,Swordfishtrombones切实像极了某种幻境的背景配乐,而那幻境…当你开始听些配乐,它就会自动出现在脑海里。而可怕的是,歌明明是歌,幻境明明有房间、有吧台、有歌手、有酒客…但只要听了它,你便会走离现实走得远远的!

所以,Swordfishtrombones这张Tom Waits最怪的作品,(对我而言)适合召唤灵感时听,适合洗耳朵换换听感时听,那对一般听众的话,是不到『给听力试胆』的程度,因为它不是怪在表面的。所以…想要接触些很不一样的音乐作品的话,我会推这张,那若只是想认识Tom Waits的话,刚提到的都不错,后期的Bloodmoney、Alice等等也都很有意思。

以前常会有种错觉,以为Swordfishtrombones封面上的人物是来自大卫林区作品之中的黑居所,这些怪人听Tom Waits唱歌,然后摄取Garmonbozia为生,哈哈哈~~~

 

 

 

Clint Mansell // Black Mirror: San Junipero [Original Television Soundtrack]

 

黑镜第三季第四集"San Junipero"主题是以虚拟实境的科技让安养院的老年人与植物人等等体验类似平行现实的历程,大致上这些体验套餐是以年代来区别,每十年就是一个不同的情境,有些人会去70年代、80年代,有些90年代…还有被谑喻为无趣的00年,所以不同的年代,以不同的流行音乐来象征。

Charlie Brooker当然不是盖的,自己成长年代的游戏与流行歌曲都置入到影集之中了(来源:维基),他大概就早我们一个世代而已,我们小时候听的就是他高中大学时流行的音乐喽!

很喜欢此集以音乐来形塑不同世代的氛围,因为毕竟…说不定真是如此…说不定到头来我们老了之后回忆过往,脑海中首先的浮现的…都是当年的音乐…有意思的是,Clint Mansell也受邀来为San Junipero谱写配乐,个人是蛮满意他这次缴的作业的…

这集真的考验我与友人们的音乐知识,也勾起许多回忆啊。我是小学时代就因为当年的汽车广告曲"Leave a Light On“而爱上Belinda Carlisle,到现在手边还有她的精选辑,看完San Junipero当然要拿出来听了一轮喽。这集黑镜的选曲之中还有另一亮点,那就是Pixies的"Something Against You",我对他们的专辑Surfer Rosa (1988)没多少了解,所以看片的时候一直懵懵憧憧想不起这首在哪听过,还被情境所误导,以为是EBM那一挂的东西。最近才想起来的,这首很久以前看过同学的同学的同学∞在学校的场子演奏过…

YT上面有人汇整了歌单:

(p.s. 上面歌单好像少了The Smith名曲"Girlfriend In A Coma",详细曲目请至https://open.spotify.com/user/charliebrooker/playlist/1enamd7IoA2KtAoMxeiINW)

 

 

插播!! Mike Huckaby的"What’s in My Bag?" #电音为主

一直很喜欢Amoeba唱片行的"What’s in My Bag?"访谈系列(以下简称WIMB)~ 不定期邀请佳宾来介绍自己来店里买了哪些专辑,就有些像CC标准收藏的 “Closet Picks"~ 请电影人士去公司仓库选碟。那我们上一期的音乐清单已经贴过好多不同的WIMB访谈了,所以这次的话就快狠准一些,只贴一集在我心目中接近满分的WIMB介绍,那就是底特律元老等级DJ/电音制作人Mike Huckaby的推荐专辑。接下来会从这清单挑出三四首「新听」的歌曲:

 Aybee – Man Over Machine

介绍:https://www.residentadvisor.net/dj/aybee

本名Armon Bazile,他还有很多其他的艺名/名号,来自奥克兰,目前于德国/欧洲活动。他的音乐之前完~全没听过! 现在听感觉很好很喜欢,虽然基调都是熟悉的东西,却有种特殊的感性质感,节奏部好细腻一点也不生硬,会想一听再听,以后也会找专辑来听…

Kerri Chandler -Atmosphere ( LOST DUBS)

介绍:https://en.wikipedia.org/wiki/Kerri_Chandler

算是Deep House名家,但也是现在才认识的(真是菜逼八)。前奏一出现老妈就问我为什么跪著听了:p 两个版本开头的地方不一样,都很好…

3. A Band Called Flash – ABCF

介绍:https://www.residentadvisor.net/reviews/19888

团名好喜番!! 是2016年的东西,但显然是走复古路线的。之前在8tracks与Soundcloud听过很多复古电子的东西,但10首里面有9首虚有形构×只有取巧的戏仿,也或许因此听不久,就耳朵容易疲劳。不过现在听ABCF的东西,却可同时听出复古的地方以及新颖之处,且两者不冲突~ 完美交融。Mike Huckaby有提到ABCF的制作人就是Ron Trent,所以具有一定的水准。之前介绍电音的特辑好像漏掉了Ron Trent的东西,我们夜半书写更早期还有一篇闲听浩室的笔记,那篇好像也忘了介绍他一下,若对浩室(esp. Deep House曲风)或80~90年代电音发展有所兴趣的话,他的东西是必修学分哦!

其实…Mike Huckaby的WIMB清单第一个提到的就是Ron Trent的精选Prescription: Word, Sound & Power,而他拿的是黑胶box set的版本;幸运的是最近有人上传cd版到YT,当然是敲好听的~! 大家可以试听一下,先认识一下:

 

Mike Huckaby – Radiance

至于Mike Huckaby的话,笔者我是在三~四年前认识到他的东西的,契机是……想不到吧! Moog的业配文!! 没错! 所以当初读了他所做的介绍,才决定买下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一台乐器 ~ Moog Sub37,结果也真的很合我的意,且Acid到不行啊! 但终究是不折不扣的Moog,总之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偏偏100%适合自己的创作风格(可参考"ATLAИD“、"R.K.O“这些自己录的"电音手工艺品")。

另外Mike Huckaby这WIMB歌单真是艺术啊艺术~ Sleep聊完聊Sun Ra,还出动"双Coltrane":A Love Supreme听完听Journey In Satchidananda,然后一下子Madlib一下子Fourtet,讲完Madvillain后面接Manuel Göttsching…这已不是歌单,这是诗啊诗! 🤗🤗

最好笑的是…我刚处理完这套歌单…大概十分钟不到吧! 干拎娘你他妈的马德法克油!! 长年处于冬眠状态的极品Stoner大团Sleep,竟然突然公布了重组消息跟最新专辑耶!  不是Om不是High on Fire是Sleep耶!! 为避免惊动到麻吉们享受新专辑的雅兴,笔记就留到下半年再来介绍吧!

 

这几天刚在听的:

然后下面两张是最近在听,刚认识还没太多感想,都是Alt-R&B的东西,都很不错,分别是:Jesse Boykins III的Love Apparatus (2014) 以及Nao的 For All We Know (2016),之后再贴笔记。其实当代(2010’s)的Alt-R&B最近听不少,但就没有每张都在此介绍喽。

英籍女歌手Nao的演场看了非常~非常~非常喜欢,重节奏重瘾者请慎入~~

这首真不错,很"理想"的一首R&B好歌~~

舒服,开心~~ 团名欠揍可原谅

 

 

那接下来的单元是 #单曲 #时光机 #考古 #好歌不能忘  纪录一些很好听的单曲:

1. Cameo – “Word Up"

听上瘾了啊! 这首也收录于刚才的黑镜第三季第四集,看片时也是一整个"既听感"超强烈,后来发现这首很多人翻唱过了…而且很耻地…原来国中时有买过其中一个版本,就是英国团Gun的专辑,不知道为什么会买耶!  现在听来是原版的最棒~

Gun的版本也不错,但是这到底是什么团啊~~~~

 

2. Baby’s Gang – “Happy Song" & “Challenger" #Italo #Disco

HolyShit那不是Boney M吗!?(出现在音乐录影带中)

这首快乐歌后来Baby's Gang有与Boney M合作另一版本,觉得原版比较杀。好热血好激狂啊,听这个心脏会支配四肢开始摇摇扭扭想跳舞~~ 虽然有点耻,但感觉这首歌对我来说是"alpha song"~ 有记忆点,会有亢奋反应,小时候(幼稚园时代)一定听过很多次…

很久没听Italo的东西了,之前本志还有推出专辑介绍ltalo Disco的特辑哦! 哈如果可以去体验一下San Junipero的神游的话,咱们都一起去80年代的Disco舞厅啦! 不过看上面这个MV…服装品味有点吓人欧买嘎德根本拿破仑炸药等级的。看网路上的介绍Baby’s Gang他们只有出过一张专辑,不过收录曲当年都蛮有名的吧…

以前好像说过很小的时候,常被表哥表姐带去(南部)市区逛街买衣服,服装店都播这种Italo血统的热门劲舞,所以小时候印象很深的就是Ken Laszio的“Hey Hey Guy“、"Tarzan Boy" (好可怕YT观看次数七千多万!),还有曾经听过男生版的Self Control(由Raf所唱),而不是后来的女声版。后来前几年上下班也都会经过同样那些服饰店(对啊现在还是在开服饰店或卖手机配件)…店家是不会大声播歌吸引人了,有播的话多半是稍过期的韩流,就常听到鸡鸡歌(Gee)的…哎时代的变迁啊~~~~

 

3. CeCe Rogers – “Someday" (1987) #好优美

按play听一下吧! 这首是好几年开始认识浩室、铁克诺期间在YT上面挖到的,是Marshall Jefferson,所制作的曲子。很喜欢这种灵魂福音与电子音乐的结合,其实很多浩室的曲子都是福音歌曲或灵魂老歌的重新演绎,对于我们不懂这些文化层面的听众而言,其实听来一样有抚慰心灵的作用,然后喜欢这首歌歌词的表达。

p.s. 刚才在维基查到的:"In 1987, CeCe recorded the track “Someday" in collaboration with Marshall Jefferson, to this day, the song is seen as an anthem in the genre of house music, having been rated number 3 in MixMag‘s 100 Greatest Singles of All Time." ←清单在这里~ 天啊Alison Limerick这名字好久没听到了,然后Josh Wink感觉现在都不会想去碰了;Mr. Fingers “Can You Feel It"、Phuture 的Acid Trax、Frankie Knuckles的Your Love 这些我会排在前十,然后这清单公布时Roni Size还没走红耶…

 

4. Sterling void & Paris Brightledge – “It’s All Right" (1987)

这首一样是浩室名曲,一样由Marshall Jefferson制作,一样1987年发行,内容主题也大约相近,也一样好好听……所以常常跟上面的"Someday"搞混!!!

然后…没想到…现在才知道,这首就是宠物店男孩的的It’s Alright(1989),怎么以前都没发现啊!! 虽然对PSB颇有感情的,但个人是比较喜欢原版的曲风啦。

Generations will come and go
but there’s one thing for sure
Music is our life’s foundation
and shall succeed all the nations to come
I hope it’s gonna be alright
’cause the music plays forever

(↗这段听了好感动~~~)

 

 

5. Hashim – “Al Naafiysh" (The Soul) #世界名曲

世界名曲柳~! 是80年代hip-hop×electro的经典代表之一,也是那个年代的b-boy与breakdance舞团的爱用歌曲。现在非乐迷的一般普通人还是有机会听到"Al Naafiysh" ~ 像"冲康"里面Dr. Dre就有播不是吗!? 然后之前听过这首出现在NBA的比赛,像是The Sugar Hill Gang的"Apache"也曾播过(这当然是翻唱自The Shadows在1969推出的同名曲,p.s. The Shadows发行的正是黄俊雄布袋戏爱用版本),还有最近看比赛也听到了Grandmaster Flash的"The Message"~ 其实好音乐+真嘻哈一直存在于生活环境中,就看听者如何去挖堀喽! 然后NBA与嘻哈的历史渊源终究是难分难舍的,不过这年头总冠军赛会吹黑哨,然后忠苟有嘻哈,真是 拍年当搞肖狼…

“Al Naafiysh"是嘻哈、电子乐迷的必听神作,电子鼓声的部份根本是80年代嘻哈街头/时代精神的原模刻印啊~~

 

(是的,6~9省略掉了,有兴趣的话请回本窟继续阅读喽!)

 

10. Eric Burdon & War – “Paint It Black" (Live 1970)

是的,本来是滚石合唱团的名曲,但这个翻唱版本实在是太杀太强大了!

看起来好眼熟对不对? Eric Burdon就是60年代名团The Animals的主唱,也就是世界名曲(再来啊)"House of the Rising Sun“的原唱者…不对!!!!!! 这首歌的起源是流传已久的民谣,最早的版本可追溯至1920年代…1900年代…17世纪…无解的(来去维基科普一下吧)。不过House of the Rising Sun改由Eric Burdon & War的系统来诠释的话…却觉得还好而已。

 

 

11. Faithless – “Mass Destruction" (2004) #潜主题浮出来了 #我要歪楼

当年911事件发生时,社群网站并不发达,假新闻与今天的泛滥程度无法相比,所以人们要批判要讽剌,所借用媒体多为报章杂志、社论、电视节目、戏剧电影、文学小说、流行文化…流行音乐、脱口秀…等等。

老实说这些传统的表达型式有好有坏,好处是表达的结构内容较为完整,坏处是会比较难在即刻、游击式的情境下散布,而且表演形式多崇向一对多,上对下的结构,由此听从、服从、应和的效应是份外强烈的,所以表演者若不加以调整的话,久而久之自己的表达便会趋于娱乐消遣的层次。

可是,当年的一眛服从,演化至今也不过成了一眛的拷贝复制。好讽剌啊!

或许吧,无论是什么形式,如果表达的内涵是意义性凝聚的东西,那或许可碰碰运气,总会遇到一些懂得咀嚼、思考的接收者,在他们心中留下较为复杂、顽韧的记忆点…

所以有时候会觉得,转贴、分享、按赞这些现今盛行的资讯吸收方式,反而很难留下记忆点,不是太方便,而是太单调、太片面…所以像我这样编写音乐/观影清单是必要的,诉求并不是为了写给他人来阅读欣赏,而是自己想在撰写的过程之中,看能不能加深印象,或制造、保存&破坏记忆点…也就是…亲手把记忆录成一张mixtape~不假他人之手,自己选曲,自己混音剪接,这就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事:书写。然后我不排斥将这张mixtape分享给其他人聆听,但出发点不为取悦他人就是了。

记忆…当年反小布希/反布莱尔主题的流行音乐很多,但很难说个中不含借机消费的平庸之作,而且艺术创作这种东西啊…一旦政治化,政治就会趁虚而入。真不好拿捏。

那时记得Faithless的"Mass Destruction"开始在MTV打歌时,哈,这东西幽默! 有意思! 真敢讲! 也太应景,应景到颇有玩笑挪揄的意念。"Mass Destruction"不是6~70年代那些满满愤慨的激昂歌曲,而是有些吊儿啷当,有些虚无、漫不在乎的态度。

那基本上Faithless的东西都只有当"爽歌"听啦,不会像其他电音作品那样仔细解析,毕竟他们的深度有限;另外此团的"Insomnia" 跟 “God Is a DJ“也都很耐听…

This is my church
This is where I heal my hurts
It’s in the world I’ve become
Contained in the hum
Between voice and drum
It’s in the change
The poetic justice of cause and effect
Respect, love, compassion

十几年过后,潮流变了,曲风变了,乐器变了,制作软体变了,档案格式变了,专辑行销方式变了,但有些作品,有些精神,不会改变…于是写入我的mixtape。

十几年过后,战争形式或许变了,社会风气或许变了,总统总理变了,但有些事物是一路走来,始终如一,依旧猖狂…  那包括了资讯的陇断,媒体的操弄把戏,披著民主精神的极权化,病入膏荒的消费狂热,全民监控,失衡的难民问题,教育制度的腐败,一年比一年更进化的种族冲突…还有明目张胆的假新闻无所不在…

恐怖主义可以换装变形…成为更多形式,恐同主义可以变装变形…成为更多样貌,民主法治的堕落可以装饰美化…成为虚有空壳,独裁暴政不用暴君狂人也能成立,战争不用军队,可以发生在一间学校,一条街上…你走过的街上…

但是,语言教育还是倾向教我们一字一义,但是,先进的行动科技,只拿来复制拷贝,但是,交流沟通,只用来膨胀自己的妄想,但是又但是…选举、投票、公投,依然皆似儿戏…

重听Faithless这些不深不浅的舞曲,思索到上述这些事情。好音乐一直存在,就算是2018的今天,还是有好专辑问世,现今的嘻哈与Alt-R&B好多令人惊艳的未来经典;好音乐一直存在,Youtube、Spotify、Apple好多年代久远的经典专辑。但是感觉自己与这些好音乐之间,总隔了一层厚厚的阻碍~ 一层厚厚的资讯浮渣,一堆垃圾广告、假新闻、网红业配文、自大症的乐评影评、乏味的节目活动,还有一股强大的漠视心态,以及一种无药可救的社会氛围:无知。无知到面目可憎…是人性腐化的过程之中…的小小一步。

所以,简单的譬喻:那一层厚厚的阻碍,要执行手术,要开刀,需要医术技术,同时也要潜水,潜得够深才会到达,需要耐力。奈何我的装备永远只有一把瑞士刀,那就是音乐本身,以及关于音乐的记忆。

握好瑞士刀,听好喽! 好好体会Faithless的歌词中提到两段金句:
Misinformation is a 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 错误资讯 就是大型毁灭武器
Inaction is a 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无动于衷 也是一种大型毁灭武器。

好吧! 无法理解的话,至少印出潮踢来穿吧!↓

Misinformation is a 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Misinformation is a 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Misinformation is a 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Misinformation is a 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Inaction is a 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韩乐区 #当代  #偶像男团 

最后,不想说太多。也是记忆术的一环。

小学时代蛮喜欢偶像男团的,就小虎队、草蜢、SMAP跟光源氏这些的(小学爱好:七龙珠、兄弟象、小虎队),之后是新好男孩,高中/大学时代则有韩流元祖偶像H.O.T、神话、东方神起等等,而严格说来,万年爱团Duran Duran与Depeche Mode等等,也都可说是偶像男团转型的流行电子组合…

总之,到现在对所谓的boy band都还存有些感情的,因此就算音乐听得再多再杂,都不会太排斥boy band的东西,更不会因为常听的是电音、另类、前卫的曲风,就贬视男孩团体的泡泡糖流行音乐,倒是听力与歌路方面…不太好适应了。

但无论何种音乐,对于极端商业化而漠视艺人权益的弊病,都是深度痛恨~ 真会恨到痛的…

几年前是因为接触到一些经典的韩国电影,而想要学习一些基本的韩文;本站写过几篇深入型的韩影介绍,其中关于林权泽的部份,虽非本站最好的文章,但自认撰写的过程中,有影响到自己的写作与人生观,算是给了我一些及时的指引…

刚学习韩文字母时听很多韩流男团的东西,其中撇除已知的元祖世代团体,当代艺人之中歌路最能适应的,一直是SHINee,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曲风像童年听的西洋热门歌曲,形象温和,还有精致、复杂又剧烈的舞步令人惊叹(简直是极限运动了吧!),然后歌声好到不像话。

后来韩文也没学好,自认对于韩国文化的热衷程度还是很趋于表象吧! 不过SHINee的音乐还是多少有关心,泰民与钟铉的个作也都有注意,音乐节目…特别是年终歌谣祭典,一定要看到SHINee出来表演~ 不过去年没有了……

大概到了今年二月才有办法再听SHINee,一听就是整个晚上,钟铉的全部个作也听了好几轮了,有时还会去找蓝色之夜的片段来播,边播边写我的短篇故事。

听一整晚…最先听的总是他们早期的"Evil",SHINee World IV的现场版本最喜欢,集合许多自己童年所热爱的男团流行元素,有些炫有些妖艳 ~ “如果现在还是小学生,大概也会跟同学一起学著蒙眼跳舞吧!" 还会这样想像一下…

SHINee – “Evil" @Live SHINee World Concert IV 2015

 

之后YT通常会跳播"Excuse Me Kiss",这首单就音乐性而言都挻出色的,看著钟铉与泰民的镜子舞,听听钟铉开二档飙高音,然后再思索一些…再幻想一些有的没有的;歌德风+纯白的造型好美…

SHINee – “Excuse Me Kiss" @Live SHINee World Concert IV 2015

 

之前对钟铉个作印象最深的,是在柳熙烈的写生簿(유희열의 스케치북)的演出中听到的"Crazy"。不是泡泡糖流行乐啊! 差远了! 唯美的R&B的质感,好有爆发力的表达,层次丰富的歌声令人陶醉;他还很年轻,或许有些小地方不够圆滑纯熟,但整体的呈现是真摰并具魅惑力的。

主要是看他投入忘我的样子~ 真的很迷人,「他真的好爱好爱唱歌啊!」于是留下这难以抹灭的美好印象…

종현 钟铉 JongHyun – “Juliette (줄리엣)"  、" Crazy (Feat.Iron)" 

 

最近,觉得准备好了,可以听他的近作了,可以读读他最后写下了什么。冲击感是无比强烈的。记得听Story Op.2的时候,一开始歌曲都轻轻柔的,但到了Elevator这首歌时,感觉像是…灯突然关掉了,房间突然变暗了。

在还不知歌词的情况下聆听,歌声一股股的…一袭袭的涌动,一直冲撞心胸,强烈地感受到它进入身体中,进入心中,与心跳交应著,然后砰~砰~地把泪水从眼眶中逼出来。一瞬间觉得,自己明明没有思考什么,没有想像什么,听韩乐只有三五年,钟铉的歌声也不能说极熟…但却感觉全听懂了他的表达…脑海中有另一套歌词在诵唱著。

极具治愈感,温柔,好柔,柔到会伤人的地步,同时伴有些许不定感…

太真摰,但无助,却什么都已看透看清…

听完后查询了网路上的歌词翻译…………


不得不感叹~ 音乐真的是世界语言啊…音乐是灵魂的共通语言…
悲伤、创痛与孤寂亦然。。。

没想到在这情况下,没想到在这样稍感陌生的曲风潮流中,体会到这点…

종현 钟铉 JongHyun – “엘리베이터 (Elevator/电梯)"

 

现在SHINee或钟铉的歌曲都可以听了,而且可以开心地听,前阵子看了他们去认哥的集数还挻欢乐的,可是…他们以前参加神话放送的那两集始终没办法再看了,那是第一次在电视上看见钟铉小弟,那时他好年轻好健康…也老是把他跟Key搞混,好久以前的事了,好想回到那时候啊…

但首先,先开灯吧!

暖暖的橙光,冷冷的粉红…柔和又轻盈,催幻又甜蜜,是一种R&B的变体,是一种流行乐的幻影,是一种独特的诗语~ 稍纵即逝,留下的空白却难以抹去。

跟上面的介绍相反,最后才列出专辑名称及封面:

 

#柔和 #留下了一张佳作呢 (2018) Poet | Artist // 钟铉 (Jonghyun

 

(完)

注记:此篇笔记的 "完整版" 的笔记请回本窟详阅哦! 

小结:

目前就先到这里,本文纪录的是去年11~12月到今年4月大约都在听什么。上一篇介绍的Good Time原声带、Arca、Blood Orange、Solange、Lana姐跟Grimes其实最近都还常常听;Grimes的Visions很适合看书时听,就当环境杂音正好。

那附加解释一下:这些聆听笔记除标记部份外,不含二创、引用、抄袭、翻译之内容,更无业配文成份,并且体裁并非制式的乐评,因此不评定所选音乐的优劣价值,就纯粹心得笔记,因此读者可尽情享用(被我荼毒),反正笔者我就是杂听至尊+多字啰嗦鬼,习惯就好喽!

下一期的听歌清单应该要等到下半年了,世界名曲要等MLB世界大赛结束再介绍啦! 希望到时开头还可以聊到双数年的神秘传说又成真了安捏(唉好怀念盲肠汉典哦)。对了,早春系列还有另一篇观影清单,吼那个卡很久了还有好几部没写完,大约下周再说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