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這次的聽歌筆記大略可分三類,首先是專輯(有新有舊),再來是一些常在YT收聽的單曲(全部考古時光機),還有最後的紀念特輯。那無論何種曲風類型,選曲與介紹都不會太艱澀,都蠻動耳悅耳的,那由於曲風、語言與年代之間蠻跳痛的,訪客可以找想看的部份看就好,不強迫吸收。筆記內容包括:SZA, Kelela, Nick Cave & The Bad Seeds, Janelle Monáe, Nosaj Thing, Fiona Apple, Tom Waits, Young Fathers, Big Star的#1 Record,黑鏡原聲帶…etc.

篇幅一樣頗長,所以滑鼠抓穩,痛快地滑吧!
就是要你一次看到過癮,看到膩~ 被嚇到就永遠不回頭
書寫風格的話…這次是走"無限小聊"的格局,鬆鬆寫,輕鬆看輕鬆聽嘍! 

封面與紀念特輯呼應…最近寫作時會播藍色之夜來聽,很舒心…

 

(錯字持續校訂中煩請見諒)

 

part 1 #專輯 #新聽 #考古 

Elliott Smith // Either/Or (1997)

 

最近幾個月來Either/Or的回播次數挻高的…早起、睡前都會稍放幾首來聽。不過說是聽,倒不如像是『給房間餵些音樂』的感覺吧!

依稀記得高中時Elliott Smith開始竄紅,後來的名曲"Miss Misery" 、專輯XO (1998)都有略follow到。那無論是當年在電視上看他表演受訪,或是現在聽他的歌詞旋律,一瞬間都會感受到他相當與眾不同的特質…是平凡純粹地很與眾不同嗎? 或是說富有某種『透明感』:情感不會被字語綁住,心聲不會被臉上的表情給扭曲,彷彿Elliott Smith這個名字,歌手這個名號,歌曲與唱片這些產品,都是多餘空洞的。也或許這種透明感在滋養他的靈魂同時,亦正漸漸摧毀他…

 

↗Elliott Smith的紀錄片 Heaven Adores You 詳述其童年回憶、出道歷程與遇害前的生活情景。(p.s.雖然當初新聞報導皆說他是"自捅胸部而死"並留有遺書,但現在維基所示的報導及解剖報告並不排除他殺可能性。)

Elliott Smith每一張專輯都算耐聽的,但每一次他都不諱真實刻畫自己的心路歷程,所以恬美清澈之餘,總有黑暗與毒性伴隨;如果你可以適應他,就不會不愛他,但他沒承諾說要做個好情人或是好歌手,從來沒有。

Either/Or每首歌都紮實,都有各自的面向,歌與歌的銜結有種隱隱的敘事流程(也不刻意展現),重點是表達的深度也剛剛好~就如他的其他經典作品一樣。

這張專輯對我而言特別討喜的另一原因,是它好適合邊讀David Foster Wallace邊聽~ 這是之前亂爬文看到的,有人說ES與DFW某方面很搭… 真的耶! 個人覺得特別是"Between the Bars“這首歌曲吧,覺得很有意境~ 每每聽著前奏時,腦海中便會浮現一些情景…

Drink up, baby, stay up all night
With the things you could do, you won’t but you might
The potential you’ll be that you’ll never see
The promises you’ll only make

像場夢一般,走入了一間酒吧,跟一些老友喝點小酒,跟一些陌生酒客談天說地,一些你在書中曾經遇過,一些在你人生中匆匆走過……

 

 

 

Glen Brown / King Tubby // Termination Dub (1996)

 

Dub/雷鬼音樂…一直很喜歡,但不一定清楚意識到自己是喜歡的,而且到現在這塊都不算熟。若非90年代大爆發的Trip-Hop及Jungle/Drum N Bass的電音風潮~特別是Massive Attack,可能更難有機會接觸到Dub/Soundsystem領域的音樂了!

想想也很奇妙,四五年前逢人生大低潮,身心down到有些危險的程度,不知誰給的靈感,就要以聽一堆重節奏、重低音的音樂來為自己做『物理治療』~ 好多嘻哈,好多浩室與鐵克諾、Jungle/Drum N Bass、Disco/HiーNRG、Synth/工業/EBM … 好多好多Motown經典… 正好就發生在EDM大紅的那幾年…但還不至於聽EDM~幹沒那麼想死好嗎!

那時也聽了好多好多的Mad Professor 、Horace Andy 、King Tubby、Augustus Pablo 、Lee PerryScientist… 而其中Termination Dub是當初最先接觸的Dub唱片,也是當時每天聽的第一張專輯~ 對我來說就是靈魂的起牀號,這些Dub/Ragge音樂也真有種宗教力量吧! 有驅邪淨化的效用~重音往心臟衝撞,是心魂的心肺復甦術,那它主要還可以把自小對於音樂、音階的認知給重新洗牌, 對於音樂的想像因此變得不同,對於自己的思維與內心世界的看法也會不同~所以如果你夠愛音樂的話,就把自己破爛的魂魄全權交給音樂處置吧!

Termination Dub是張很適合Dub/Ragge初學者的好專輯,現在播來聽都覺得輕快又紮實,就算不懂這類的音樂,也很容易就進入狀況。

由於不太熟諳此類音樂的歷史脈絡,不知這張算不算經典,但評價是確實很高,兩位大師的合作亦算是品質保証,總之心情好可以聽,心情down也動聽…

 

 

Magazine // Real Life (1978) #不過封面設計不太喜番

 

Magazine是愛團之一,愛的還連同前身Buzzcocks,還有吉他手John McGeoch軋過的名團 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 Visage、跟 PiL…不止如此,Barry Adamson(還用介紹嗎)客串過的早期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與他各式各樣的個作專輯都超級狂愛啊…

可是回想起來啊,年輕時代真沒啥仔細品嚐Magazine的時候,只是模糊地透過Bads Seeds稍有了解。基本上Magazine就是長大成人的Buzzcocks,本質DNA沒變,一樣殺氣騰騰的,但就表達的精緻度,或是時代精神的刻繪都算有所演進嘍。

Shot by Both Sides“應是Magazine最廣為所知的單曲,這也是他們發行的第一張單曲。一些老歌迷可能會發現這首跟Buzzcocks的"Lipstick"有點像(我是覺得跟很多首都頗像),一些Radiohead歌迷可能會發現前奏很像"Just“,算是致敬吧! 但無論如何,妖嬈的Howard Devoto的詮譯是無人能取代的! 很喜歡他,現在也是個萌老頭耶!

目前聽來,Magazine專輯之中,從Real Life、1979的Secondhand Daylight到1980年的The Correct Use of Soap是三連發三經典,此團的精華期大概就這樣,之後就是看McGeochBarry Adamson各自去發展的作品了。

然後好聽雖好聽,取"magazine"這種團名實在是有點欠揍,超難姑狗的啊,去唱片行問碟或跟朋友同學聊的時候也不好溝通: 蛤!? What magazine? 雜誌嗎? 雜誌上認識的樂團? 其實像The TheThe Streets、還有最近的The Internet也是一樣的情形…真的音樂要做到很好很好啦! 好到讓人還會去記團員名字、專輯名稱,否則實在太挑戰聽眾的耐心啦!

………

我們中間穿一下Nick  Cave與Barry Adamson合作的絕讚調,Cave迷聽了應該都腳軟了,兩方的展現都是100%的濃純精華,這首"The Sweetest Embrace"收錄在Adamson的Oedipus Schmoedipus(1996)~超催夢的這張! 那1996換算作壞胚子曆制就是Murder Ballads時期嘍!

那麼…雖然Barry Adamson的音樂國高中時就有接觸(Lost Highway原聲帶有他),那前兩個月他的專輯也聽整一輪了,但目前介紹就是寫不出個鬼來…所以打算就這樣混過企…留到夢誌再聊吧!

 

 

Nick Cave & the Bad Seeds // Skeleton Tree (2016)

 

就旋律、編曲方面的巧思,Skeleton Tree絕無Bad Seeds全盛時期(80~90年代)那樣的活潑乖張,但它無比真摰,句句道誦的是全人性皆俱的一絲情感,彷彿描繪、形塑、揣摩、敘事等等這些型式手法,是餘綴的~ 什麼都直接說了,透過一種神祕、澎湃、不羈的聲語說出。不禁令人驚覺…原來現今還有這樣的音樂作品存在啊。

而才子Nick Cave…獨一無二的Nick Cave,他懂得說,懂得將咆哮化為娓娓道來的聲聲訴訴。他一直懂的,但他沒想到有一天他也必須如此說訴,我們也不想他經歷如此、說訴如此,但既然這已是他的表達,已是他的創作軌跡,那身為長年的Bad Seeds歌迷,我們也學著聽,而我是一直懂得聽的,只是沒想到…我聽見了,全聽見了。

不知為何聽這張時會依稀想起The Boatman’s Call (1997)~ 算是過往中Nick Cave最黑暗亦最私人的作品,那時歌語中的Nick Cave還是一個角色性頗強烈的人物~ 剛卸下Murder Ballard時期的殺手氣質,要來好好面對身為歌手的自我…以及通往內心深處的一片黑暗虛無。而現在的Skeleton Tree,歌手已全然與歌聲融為一體了。

時間的回溯,記憶的召喚…兩件最驚駭荒謬的事情。17~8歲時初次聽及"The Mercy Seat"時的萬番震聶…四年前看了紀錄片20,000 Days on Earth,然後現在是One More Time With Feeling…一樣的壞胚子們,不一樣的季節,不一樣的激狂與創痛…不一樣的天空與黑夜…

One More Time With Feeling這部說述Skeleton Tree製作過程的紀錄片也蠻值得一看的,個人覺得片中的對談內容與Skeleton Tree的歌曲相比,是一樣頗俱份量,看完的感受還是會沉重…如果你夠愛音樂的話。

 

 

Kelela // Take Me Apart (2017) #推推推推推推推

 

Kelela (本名Kelela Mizanekristos)的Take Me Apart意外成為最近三四個月來最常聽的專輯。很完整,很獨樹一格,很電,很迷幻,很神祕,意境飄飄然卻又具沉穩渾厚的一面。

那與時下的另類節奏藍調相比,這張的電子音樂成份非常重(Warp發行的想也是),諸多電音風格元素都融合的相當不錯~ 有深度但不過於深奧,也不會刻意地搞實驗拼貼…但無論如何,到頭來節奏紋理方面的藍調靈魂味兒還是挻明顯的(所以其實很美式)。你說像FKA Twig嗎? 不,很不一樣,Kelela還是比較R&B,而且覺得你都可以走進舞廳聽聽她的歌再跳跳舞的,你會覺得這就是好聽的舞廳音樂,就藝術感不會那麼突出,但卻也維持一股冷傲氣氛,不至於落於俗套。

↗很喜歡這首LMK,MV的氣氛超好的~~

對我而言Take Me Apart這張專輯…是好到會想去認識一下製作人、製作過程的作品:英國的Jam City比較不熟,Ariel RechtshaidKwes經手的作品很多都是平時在聽的東西,那Arca就更不用說了,第12首"Turn to Dust"用鼻孔聽也知是Arca哈哈哈,反而這首是因為辨識度太高而不太吸引我,但不熟Arca的歌迷應該還是會聽得挻享受的吧!

Take Me Apart另一大優點是作詞方面,基本上這些歌曲都是慢板,同時節奏重感亦收放自如,但是歌詞與情感的詮釋,有幾首就蠻…蠻深的,也蠻直的(f詞都出現了),格局頗大耶,不是單純的都會情歌,有時談論的情境遠超乎一般流行歌所涉的程度。歌詞的深度會讓人覺得…不會吧! 突然就要跟我說這些了!?!? 所以當你沉醉在她的神祕性感之餘,她已帶著絕望與死亡滲入你思緒裏了…

另外在維基看到一些評論摘錄說到Kelela的作品具有Afrofuturism的氣息,這無庸置疑的,但個人覺得這方面她所呈現的形象是相當典雅、唯美的…

 

 

SZA // Ctrl (2017)

 

一開始是注意到SZA沿自RZA和GZA(唸法也一致~看"查埔人"Chappelle的節目就會學到怎麼唸了),接下來就想到Ctrl跟Janet Jackson的經典Control同名啊!(吼Allmusic也有提到了)。喜歡Ctrl與Control的比較:兩者皆有些些"少女心" (認真說是coming-of-age)的刻畫,也都有捕捉到所處的時代精神,然後兩張專輯都是超紮實製作內容,當然SZA與珍姐的曲風是很不同的,那SZA跟剛介紹的電氣迷幻+未來科幻系的Kelela曲風同樣是南轅北轍的…SZA很貼近生活的。

Ctrl第一次聽時自已沒有很投入,還以為這不是我的菜吧! 就在第五首"Prom"之前覺得有點抓不到重點,但是之後的部份…哇不得了啊,接下來聽第二輪就完全迷上了,不過微妙的是…這張不會常聽,每次聽都覺得很享受,但不會持續聽下去。

覺得Ctrl一點也不匠氣不刻板~ 有動聽的旋律,有流行元素,又很有個性,背景伴奏簡約,歌聲有活力,也留有很多空間來表達情感。喜歡歌曲(算是)自然而然發展的架構,"The Weekend"是個人最愛的一首了。現在再重聽都覺得這張專輯真的好特別,好有意思,同時自然不做作到一種境界啊!

Ctrl現今已是白金唱片,SZA她也是我心目中的葛萊美最佳新人得主…不過個人覺得她深得人心的主因還是…生活化,感覺這呈現了現今美國的真實聲音,準確說是年輕非裔族羣的心聲的一種昇華~ 不是政客與媒體所形塑的假象擬像的,而是真正的新世代之聲。而且不像男性嘻哈藝人的憤慨犀利,Ctrl有種暝暝中為年輕世代帶來舒緩、安撫的靈性…靈魂樂本該如此的啊! 所以請按下Ctrl與Paste:This is the real soul music~ year of MMXVIII.

來插播一下:風吹~風吹~ 風中呷昏焦仔…勘吉喇媽還會輕功耶,其實他拉SZA的浴袍讓她跌倒就好了(打拳尬武不可以穿這種衣服啦),總之好歡樂^__^

 

 

 

Janelle Monáe // Dirty Computer (2018)

 

這兩天剛推出,所以目前還沒聽完。概念影片看了兩輪,都挻喜歡的。開頭兩首歌是淡淡甜甜的,約莫到Track#5的"Screwed"開始進入重點,接下來的"Django Jane“架勢十足,隨後的"Pynk“與最先推出的"Make Me Feel“,都是紮實的主打歌曲。

沒錯,是概念專輯,並且概念的呈現簡單大方,有新意有舊思,不會太複雜也不會說刻意追求樂音形式的突破,反正就是很好,很完整的流行音樂專輯。感覺…如果Prince還年輕而且是女性的話,他一定會很想很想發行這樣的專輯作品吧!! 如今他老人家在天堂煎鬆餅啦! (這是Chappelle的梗)

↗很喜歡mv裏的服裝與配色,Afro Punk與Afro Futurism的完美結合,甚至偶有一些些Holy Moutain的構圖,且復古的元素都運用的不錯。

Dirty Computer的配色是個人最最最喜歡的部份(蛤不是音樂哦!)~ 我是色彩控所以…是…哇樞機紅耶! 還有飽滿到脹的桃紅、紫紅、粉紅,所有知名的紅色系都出動了,且還搭上與其對比的土耳其藍、鮮黃、黑白條紋…再來是質感~ 鉚釘皮革,玫瑰蕾絲…配色與服裝本身就具音樂性了,亦少不了文化、思維方面的表達,卻又同時很風格化很具人工感(畢竟是有些科幻元素的設定),倒是這種矛盾性到頭來都處理得蠻妥當的。

總之視覺上給人鮮明活潑,很有自信,很忠於自我的感覺…again…Prince仙人也會很喜歡這樣的視覺美學吧:) Dirty Mind ❤ Dirty Computer

題外話:以前看過的電影/音樂錄影帶之中,發現無論是國別、膚色或性向,少數族羣總是得去適應主流文化所配好的色譜,但套在他們身上明明就是不搭,不美,這在觀看Paris Is Burning這部紀錄片時感受好深。而且啊…是不是這樣呢? 似乎自我定位較不成熟的族羣,其文化的代表顏色是不成系統的~就沒到"色譜"的地步,或不知少了什麼(可能欠缺美學的考究,也可能是別的問題),因而總被外來的潮流給制約住。這小至女人臉上搽的腮紅口紅,大至音樂發展、政治情勢等等,都有類似的情形吧! 不過…好的音樂與好的藝術作品,會帶給我們更多啟發:真正的自我、認同、美學…等等,是超越國別膚色這些的,而真正的色彩,是活的,是千變萬化的,是等待我們來捕捉的,而且它們與音樂都是一體的 🙂

 

 

Fiona Apple // When the Pawn Hits the Conflicts He Thinks like a King What He Knows Throws the Blows When He Goes to the Fight and He’ll Win the Whole Thing ‘fore He Enters the Ring There’s No Body to Batter When Your Mind Is Your Might so When You Go Solo, You Hold Your Own Hand and Remember That Depth Is the Greatest of Heights and If You Know Where You Stand, Then You Know Where to Land and If You Fall It Won’t Matter, Cuz You’ll Know That You’re Right. (1999) #身為超反骨的夜半書寫專輯名稱要有多長就列多長啦

 

很強哦… 就全創作型歌手來說,Fiona Apple可真是天生好手,這纔是100%標準全創作藝人啊! 創作的不止是作曲填詞,不止曲風的融合拼貼,像她這樣的創作者,連同自己本身的性格、經歷與思索,就已經是一篇篇的樂章了! 再來她也懂得投諸自己的表達、情感…無論正面負面,無論強烈或飄忽,令其與所謂的音樂性、節奏性、旋律性之基理基調來結合,構組成為首首流暢的歌曲。

具備如此能耐的歌手藝人甚多,PJ Harvey這方面也是精湛得奪目,剛提到的Nick Cave等等亦然,不過…別忘了,這些歌手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的,且都獨一無二的不可多得;除非無心,否則就算認識的再多,你也絕對不會對他們的才華與表達…感到習以為常。

When the Pawn Hits…也是高中時代發行的作品,但Fiona Apple一直沒啥機會去進一步認識,好像友羣中很少有人會聽她的東西吧! 最近透過apple music把她的作品全都聽了一輪之後,覺得這張When the Pawn Hits甚是精湛~ 有股魔力的,正處於狂妄與沉穩的黃金交叉點吧! 後期的作品會更穩重,早期的就挻狂的卻也受限於自己的激狂。

這時期的Fiona無論演奏與表達,皆是極為混厚強勁,卻也不忽視細節,當然最出色的還是歌手本身的詮釋,給人感覺這都不是單純的唱歌表演的程度了~ 除了極具靈性之外,某方面它很私人,就如歌手剖開自己的靈魂,把心挖出來給聽眾看一般;像剛介紹的多張專輯都有這種特質,而這時期的Fiona Apple,這方面是格外強悍無懼的!

 

 

Young Fathers // Cocoa Sugar  (2018) #嗯哼

 

哈哈哈,拜託啊! 無論是"實體人類",或是spotify、youtube或itunes…都不要再推我聽Young Fathers了啦!! 我就是不聽Young Fathers的啊!

這世上聽音樂沒什麼絕對規則的,再多的運算推理也只是揣測,偏偏我就是箇中最頑固最難預測的變數吧。除了不迷信獎項、銷量與知名度之外,我並不會因為單純喜歡某一類型曲風、某一文化潮流,或某一獨立廠牌,或某種陳述理由,就會在這些護傘使然之下,而自動喜歡上其中的藝人或專輯的,更不會為了同儕效應去喜歡不喜歡的東西~ 請我試聽我都會聽,覺得好聽或耐聽則是另一回事。

Young Fathers從出道至今…從來不是我的菜。哪知道為什麼? 耳朵就長這樣子啊! 奈何他們和Massive Attack合作的曲子一樣無感(個人超愛MA的…特別是Daddy G~一樣不知為什麼啦),總是就是會有這種無法預測的不對盤特例~

不過這張Cocoa Sugar還是推(哈哈裝肖維),跟自己不對盤不代表專輯差勁啊! 製作內容還是不錯的,有興趣的讀者還是可以接觸一下嘍!

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Neutral Milk Hotel ,從高中至今都沒辦法喜歡上,前幾天還是很客觀地聽了In the Aeroplane Over the Sea ~經典啊! 可是就是不愛聽啊我也沒辦法啊。

 

 

Actress // AZD (2017)

 

不對盤的逆向推碟再一發! 呵呵~~ 長話短說,Actress這張AZD個人覺得蠻紮實的,就連專輯封面與曲風、概念表達都完全連貫,挻完整的。封面設計很極簡耶! 這麼簡約還是可以與作品內容做出完全呼應,這不推一下不行。

如果80年代底特律Techno的風潮+90年代的IDM都從來沒發行過半張傑出作品的話…AZD就是世紀經典了!

事實是Techno早有太多的神作,IDM已累積太多的突破、巧思與深思,所以AZD只像是面稱職的鏡子,映現了電子音樂歷史軌跡上的意識精神…但從另一方面看來,AZD本身倒沒有帶來什麼驚艷的新思:看起來新的,都是舊的,看起來舊的,還是舊的。不過不對啊,好多電子音樂、嘻哈靈魂樂都會取用老歌元素來拼湊成新的東西的啊! 不過AZD在我耳中是比較像『重播』…偶爾看看重播也不錯啦…

之前一向私自認為Actress早期的作品呢…怎麼說…覺得都是相當趨於形式結構的,且什麼都好,技術面特好,但總是欠缺臨門一角~ 這張AZD依然給人這種感覺,但程度上改善很多了。倒是個人還是蠻期待Actress本人Darren Cunningham未來的發展,畢竟他不算墨守成規的創作者,而且好像Actress這個化名/創作計畫要告一段落了…

 

 

Nosaj Thing //  Fated (2015) #路線&訴求與上一張AZD正好相反

 

到現在還搞不清楚Nosaj Thing的來歷,只是逛Amazon網站做查價時發現的,也沒查詢曲風或評價就馬上找來聽了,結論是在不知花生神摩樹的情況下,完全沉浸在這張專輯之中,一樣回播率頗高,適合邊寫作邊聽。偶爾有這種"奇遇"感覺還不錯啊~

好像Allmusic的星星給的不是很甜,網路上也沒有太多的報導,但這些都沒呼應到這張專輯帶來的美好印象。表面上看來是電子音樂與嘻哈、靈魂的結合,但就我聆聽的習慣而言,就也是很適合"播給房間聽"的佳作,流暢,流動得頗有詩意,製作水準也不錯,且呈現上不激昂誇張。硬要說缺點的話,就是也沒有什麼突出的、獨特的亮點,倒是電音這塊聽久了,接觸許多怪作,認識許多天才鬼才…就會覺得好像也會疲勞…就"nothing shocking"了。

或許可以揣測Nosaj Thing這位創作者就是順順然地做自己想做的音樂,不會刻意實驗,沒追瘋什麼曲風,唱片公司也沒要求他去揣摩什麼樣的形象類型吧! 那覺得有vocal部份的曲子都蠻不錯的,蠻推的,有空找來聽聽看吧!

 

 

The Church // Starfish (1988) #流暢動聽

多數樂迷對於The Church這個樂團的印象,應該都集中在出電影『怵目驚魂28天』(Donnie Darko)之中出現的名曲"Under The Milky Way"~ 真的是一首百聽不厭的好歌,也頗符合Donnie Darko的意境的(連同Tears For Fears的"Mad World"、Echo and the Bunnymen的"The Killing Moon",還有令人甚是懷唸的INXS的"Never Tear Us Apart"…簡直金曲同花順)。

…Lower the curtain down on Memphis
Lower the curtain down all right
I got no time for private consultation
Under the Milky Way tonight…

不過,The Church可絕對不止一首好歌。可能是為了要打入美國市場吧! 也可能製作團隊是美國這邊的人,所以像是"Under The Milky Way"的編曲就有些八股,而且音樂錄影帶在棚子內拍攝,畫面再穿插一些滿滿美國風的下城光景,營造出了80末90初另類民謠的文藝小清新,但其實這些都可以說是錯置啊!

仔細聆聽同期的專輯Starfish,就會發現意境甚是神祕、遼闊,原來"在銀河之下的",可不是舊城街道,而是片片無垠的碧海與沙漠,加上悠揚的原音吉他、頗有個性的歌語…聽更多首之後,感覺更有他們家鄉~澳洲荒漠的特殊氣息,或許是種思想情懷的投射吧! 倒是往沙漠荒野的角度想像,這方面卻也是挻美式的,且歌詞都提到了曼菲斯了,但就不太像是唱片市場想要塑造的形象嘍!

作為流行取向的另類民謠/新浪潮曲風,Starfish偶有一些稍感八股芭樂的地方,或有一兩首太想揣摩90年代shoegazing曲風,但整體而言好歌甚多,整體的氛圍、起承轉合等等更都有相當的水準,演奏詮釋方面不失搖滾音樂的精髓,又甚有自己的想法,總之Starfish是張各方面皆頗為紮實的專輯作品,值得一聽再聽。

收錄曲像是"Destination"、"Blood Money"、"Spark"、"Antenna"等等都很不錯,而除了"Under The Milky Way"之外,“North, South, East and West"也令人難忘,好喜歡這首啊! 吉他伴奏的部份特別動聽~ 好有他們的風格。另外緊湊的"Reptile"也是他們的另一經典,聽到最後感覺似乎淒冷的小調是他們拿手的曲風,然後東西都不迂迴,四平八穩的…

↗這mv是第一次看…

此外,自己覺得Starfish整體所呈現的…是一種『流浪』的情境,或是『公路電影』的fu~ 帶著吉他,開著破車上路,與天空、星星作伴,在荒涼之中聆聽來自四面八方的千言萬語。啊,特別喜歡這種情境的音樂啊!

 

 

Bobbie Gentry // The Best of Bobbie Gentry: The Capitol Years #精選

 

當然不喜歡音樂串流平臺,不喜歡它的運作模式、剝屑意圖、聆聽品質、版面設計與其無現實感的自大自誇…特別是主頁的主打藝人…排版實在很令人無言,就整體視覺上的感受是會給人壓迫感的。好吧! 串流也有好處的,那就是…就把它當做廣播電臺的性質來使用還不錯,只是聆聽的同時自己也是電臺DJ,也是找碟播歌的工作人員,就這等層面來說串流是沒問題的~前題是如此的使用模式,不應該強制使用者付費。

無論是Youtube、Spotify或Apple Music,都會習慣挖一些老歌來聽,特別是一些年代超久遠又從沒聽過的東西。也不知道何時聽過Bobbie Gentry這個名字的(後來看維基才知原來Beth Orton曾有一首歌就叫"Bobbie Gentry")…那個人感覺是…比起大家所知的民謠,Bobbie Gentry的鄉村民謠更接近南方三角洲的血統, 這一塊以往所知的,多以非裔美國族羣的藍調歌曲為主~像是↓這歌單的這種調調,其他的比較少碰…

現在聽來是覺得無論什麼曲風,南方果然就是南方,三角洲這邊的歌曲就是有它好獨特的面向啊~  當然她1967年的出道作品就是滿滿Southern Gothic曲風(說法來源:維基) …好奇怪,之前在電影筆記與原創短篇中都提過~ 筆者我很喜歡很喜歡這塊的東西,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彷彿這東西早流在血液之中一樣~ 從Southern Gothic的文學、電影到音樂皆是…

沒錯,Bobbie Gentry早期忠於路易西安那民謠的情調(與當地各番特異的軼事),且她亦有混然天成的敘事才華,而後來就漸漸往迷幻、70年代流行樂的路線開拓。這張Capitol Years精選輯毫不含糊地展列她的所有力作,幾首聽下來實在不得不佩服~ 伴奏沒得花俏,樂器選擇不多,全靠唱腔與詮釋的細節,然後歌詞一定要很有意思~很有情境、很有故事性…偏偏又不得過於玩味,所以聽這些歌是像在聽音樂版的說書。然後…特喜歡這些老歌的單純~ 聽個前奏就聽得出是大調小調,通常藍調搖滾我都比較喜歡聽偏向小調的東西(大調就跳過不聽)~

其實最近老東西聽比往常多啊,像是The Zombies、Nancy Sinatra的東西一樣聽整輪的,可能是之前受Lana姐影響而有些好奇~ 上一次的聆聽筆記有提到Lana Del Rey的仿古是相當有技巧的。倒是這些老歌與今日的擬仿翻玩所不同的,終究是歌曲的結構與詮釋方向,當然不同的世代,歌者與聽者的現實感也都不一樣了,進化很多了,以往故事說得響亮就會被聽得入迷,現在則是故事、聽者與現實之間是座座迷林;或許Lana姐的擬仿多少執意於再現過往那般的說述形式,或許這是一大窠臼,或許懷舊便是如此…但我們現在不談這些,往後無論是Bobbie或Lana的歌也都會繼續聽下去…

 

 

Big Star // #1 Record (1972) #耶耶耶耶哦耶!

 

哈,錯過這張專輯真是不應該。想像一下如果當年錯過了Television的Marquee Moon的話…哇你咧Tom Verlaine對我而言是神一般的存在喲~~! 當然Alex Chilton的傳奇在高中/大學時代亦有所聞,不過那時終究是錯過了他的名團Big Star~

在上一集的音樂筆記有提到Cedric Bixler-Zavala在訪談中介紹到Big Star的首張專輯#1 Record,實在是太吸引人了,找來聽之後覺得萬分慚愧,竟然之前都沒接觸到,而且覺得自己也早過了聽經典搖滾的年紀,若能以以往那種熱忱與視野來認識的話,這張#1 Record一定也會影響我深鉅。事實上大學時代(不知哪根筋不對)有試聽過Big Star第二張專輯Radio City~這張相當具有內涵,但卻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吸收的,對於Big Star的認識近趨於零的聽眾,一開始就聽Radio City是勉強了些。

不過聽#1 Record就一點也不必擔心了。就是一張超完美的搖滾專輯~ 搖滾樂特有的那種活力它呈現得淋漓盡致,搖滾樂獨有的某種細膩情感,它也忠實展現。這幫人真的真的很愛音樂啊! 愛得純又愛得濃呢! 那與筆者狂愛的(團員都瘋人院放出來的)The Who比起,Big Star的魅力是以一把文火燒沸心脈,好精彩,好豐富~

之前看過MOD的電影臺播放的紀錄片Big Star: Nothing Can Hurt Me,相當詳細地記錄Big Star的經歷,關於專輯製作的部份也說很多。而就如紀錄片所示,他們明明擁有不輸披頭四或滾石的實力與才華,但卻從沒紅得像這些大團一樣,甚至從沒真正紅炸過,奈何主唱 Chris Bell在27歲時…與詹姆斯狄恩同樣的情形,於是加入了27俱樂部。

所以…Big Star一張又一張的經典,成了內行樂迷才知的奇碟,之後影響了不少下一代的名團~於是他們在"cult band"這詞都還沒發明時就成了典型cult band。到頭來,似乎這樣也不錯啊(對我們這些反骨的樂迷而言吧!)。

 

 

Tom Waits // Swordfishtrombones (1982) #浩子哥推的

 

這張是浩子哥推的,Swordfishtrombones當然一點也不陌生,就提一下給讀者留個印象。

Tom Waits好專輯多得很,全盛時期每一張皆各有特色,甚至不同的Waits迷,喜歡的時期/作品都不同。以前買Tom Waits專輯時覺得蠻有趣的,因為不同家唱片行可能對於經典Tom Waits的解讀不同,所以你可能去一家找到Closing Time,另一家看到Small Change,然後跑個大老遠纔看到Swordfishtrombones…但你要的明明是Rain DogsBone Machine! 覺得跟浩子哥聊到Tom Waits時也有這種情形,其實跟所有人聊到Tom Waits都是這樣啦。

Rain Dogs曾帶給我超級超級大的影響,但讚嘆這張專輯的好是在浪費時間,因為Rain Dogs再經典也少了Closing Time特有的純粹感,再精緻也沒有Blue Valentine的情懷,更沒有Swordfishtrombones那天殺的鬼斧神功…聽Tom Waits就是得聽一整個年表多的專輯啊!

用解構一詞來形容Swordfishtrombones實在是了無新意,它基本上是百倍濃縮的Waits式才華,並且製作手法與營造氣氛都開拓了一番新氣象~ 粗略地聽是百般詭異,認真咀嚼則發現它其實直率得很,直率得可怕,可說是"異常地忠於"音樂、藍調之本質,或許因此與現實表象所知的音樂形貌甚有所違。

所以說到這張Swordfishtrombones…就會遊移於到底是要用「這是音樂」或 「這是音樂」來形容啊!?

說超現實當然也是了無新意,Swordfishtrombones切實像極了某種幻境的背景配樂,而那幻境…當你開始聽些配樂,它就會自動出現在腦海裏。而可怕的是,歌明明是歌,幻境明明有房間、有吧檯、有歌手、有酒客…但只要聽了它,你便會走離現實走得遠遠的!

所以,Swordfishtrombones這張Tom Waits最怪的作品,(對我而言)適合召喚靈感時聽,適合洗耳朵換換聽感時聽,那對一般聽眾的話,是不到『給聽力試膽』的程度,因為它不是怪在表面的。所以…想要接觸些很不一樣的音樂作品的話,我會推這張,那若只是想認識Tom Waits的話,剛提到的都不錯,後期的Bloodmoney、Alice等等也都很有意思。

以前常會有種錯覺,以為Swordfishtrombones封面上的人物是來自大衛林區作品之中的黑居所,這些怪人聽Tom Waits唱歌,然後攝取Garmonbozia為生,哈哈哈~~~

 

 

 

Clint Mansell // Black Mirror: San Junipero [Original Television Soundtrack]

 

黑鏡第三季第四集"San Junipero"主題是以虛擬實境的科技讓安養院的老年人與植物人等等體驗類似平行現實的歷程,大致上這些體驗套餐是以年代來區別,每十年就是一個不同的情境,有些人會去70年代、80年代,有些90年代…還有被謔喻為無趣的00年,所以不同的年代,以不同的流行音樂來象徵。

Charlie Brooker當然不是蓋的,自己成長年代的遊戲與流行歌曲都置入到影集之中了(來源:維基),他大概就早我們一個世代而已,我們小時候聽的就是他高中大學時流行的音樂嘍!

很喜歡此集以音樂來形塑不同世代的氛圍,因為畢竟…說不定真是如此…說不定到頭來我們老了之後回憶過往,腦海中首先的浮現的…都是當年的音樂…有意思的是,Clint Mansell也受邀來為San Junipero譜寫配樂,個人是蠻滿意他這次繳的作業的…

這集真的考驗我與友人們的音樂知識,也勾起許多回憶啊。我是小學時代就因為當年的汽車廣告曲"Leave a Light On“而愛上Belinda Carlisle,到現在手邊還有她的精選輯,看完San Junipero當然要拿出來聽了一輪嘍。這集黑鏡的選曲之中還有另一亮點,那就是Pixies的"Something Against You",我對他們的專輯Surfer Rosa (1988)沒多少了解,所以看片的時候一直懵懵憧憧想不起這首在哪聽過,還被情境所誤導,以為是EBM那一掛的東西。最近纔想起來的,這首很久以前看過同學的同學的同學∞在學校的場子演奏過…

YT上面有人匯整了歌單:

(p.s. 上面歌單好像少了The Smith名曲"Girlfriend In A Coma",詳細曲目請至https://open.spotify.com/user/charliebrooker/playlist/1enamd7IoA2KtAoMxeiINW)

 

 

插播!! Mike Huckaby的"What’s in My Bag?" #電音為主

一直很喜歡Amoeba唱片行的"What’s in My Bag?"訪談系列(以下簡稱WIMB)~ 不定期邀請佳賓來介紹自己來店裏買了哪些專輯,就有些像CC標準收藏的 “Closet Picks"~ 請電影人士去公司倉庫選碟。那我們上一期的音樂清單已經貼過好多不同的WIMB訪談了,所以這次的話就快狠準一些,只貼一集在我心目中接近滿分的WIMB介紹,那就是底特律元老等級DJ/電音製作人Mike Huckaby的推薦專輯。接下來會從這清單挑出三四首「新聽」的歌曲:

 Aybee – Man Over Machine

介紹:https://www.residentadvisor.net/dj/aybee

本名Armon Bazile,他還有很多其他的藝名/名號,來自奧克蘭,目前於德國/歐洲活動。他的音樂之前完~全沒聽過! 現在聽感覺很好很喜歡,雖然基調都是熟悉的東西,卻有種特殊的感性質感,節奏部好細膩一點也不生硬,會想一聽再聽,以後也會找專輯來聽…

Kerri Chandler -Atmosphere ( LOST DUBS)

介紹:https://en.wikipedia.org/wiki/Kerri_Chandler

算是Deep House名家,但也是現在才認識的(真是菜逼八)。前奏一出現老媽就問我為什麼跪著聽了:p 兩個版本開頭的地方不一樣,都很好…

3. A Band Called Flash – ABCF

介紹:https://www.residentadvisor.net/reviews/19888

團名好喜番!! 是2016年的東西,但顯然是走復古路線的。之前在8tracks與Soundcloud聽過很多復古電子的東西,但10首裏面有9首虛有形構×只有取巧的戲仿,也或許因此聽不久,就耳朵容易疲勞。不過現在聽ABCF的東西,卻可同時聽出復古的地方以及新穎之處,且兩者不衝突~ 完美交融。Mike Huckaby有提到ABCF的製作人就是Ron Trent,所以具有一定的水準。之前介紹電音的特輯好像漏掉了Ron Trent的東西,我們夜半書寫更早期還有一篇閒聽浩室的筆記,那篇好像也忘了介紹他一下,若對浩室(esp. Deep House曲風)或80~90年代電音發展有所興趣的話,他的東西是必修學分哦!

其實…Mike Huckaby的WIMB清單第一個提到的就是Ron Trent的精選Prescription: Word, Sound & Power,而他拿的是黑膠box set的版本;幸運的是最近有人上傳cd版到YT,當然是敲好聽的~! 大家可以試聽一下,先認識一下:

 

Mike Huckaby – Radiance

至於Mike Huckaby的話,筆者我是在三~四年前認識到他的東西的,契機是……想不到吧! Moog的業配文!! 沒錯! 所以當初讀了他所做的介紹,才決定買下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後)的一臺樂器 ~ Moog Sub37,結果也真的很合我的意,且Acid到不行啊! 但終究是不折不扣的Moog,總之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但偏偏100%適合自己的創作風格(可參考"ATLAИD“、"R.K.O“這些自己錄的"電音手工藝品")。

另外Mike Huckaby這WIMB歌單真是藝術啊藝術~ Sleep聊完聊Sun Ra,還出動"雙Coltrane":A Love Supreme聽完聽Journey In Satchidananda,然後一下子Madlib一下子Fourtet,講完Madvillain後面接Manuel Göttsching…這已不是歌單,這是詩啊詩! 🤗🤗

最好笑的是…我剛處理完這套歌單…大概十分鐘不到吧! 幹拎娘你他媽的馬德法克油!! 長年處於冬眠狀態的極品Stoner大團Sleep,竟然突然公佈了重組消息跟最新專輯耶!  不是Om不是High on Fire是Sleep耶!! 為避免驚動到麻吉們享受新專輯的雅興,筆記就留到下半年再來介紹吧!

 

這幾天剛在聽的:

然後下面兩張是最近在聽,剛認識還沒太多感想,都是Alt-R&B的東西,都很不錯,分別是:Jesse Boykins III的Love Apparatus (2014) 以及Nao的 For All We Know (2016),之後再貼筆記。其實當代(2010’s)的Alt-R&B最近聽不少,但就沒有每張都在此介紹嘍。

英籍女歌手Nao的演場看了非常~非常~非常喜歡,重節奏重癮者請慎入~~

這首真不錯,很"理想"的一首R&B好歌~~

舒服,開心~~ 團名欠揍可原諒

 

 

那接下來的單元是 #單曲 #時光機 #考古 #好歌不能忘  紀錄一些很好聽的單曲:

1. Cameo – “Word Up"

聽上癮了啊! 這首也收錄於剛才的黑鏡第三季第四集,看片時也是一整個"既聽感"超強烈,後來發現這首很多人翻唱過了…而且很恥地…原來國中時有買過其中一個版本,就是英國團Gun的專輯,不知道為什麼會買耶!  現在聽來是原版的最棒~

Gun的版本也不錯,但是這到底是什麼團啊~~~~

 

2. Baby’s Gang – “Happy Song" & “Challenger" #Italo #Disco

HolyShit那不是Boney M嗎!?(出現在音樂錄影帶中)

這首快樂歌後來Baby's Gang有與Boney M合作另一版本,覺得原版比較殺。好熱血好激狂啊,聽這個心臟會支配四肢開始搖搖扭扭想跳舞~~ 雖然有點恥,但感覺這首歌對我來說是"alpha song"~ 有記憶點,會有亢奮反應,小時候(幼稚園時代)一定聽過很多次…

很久沒聽Italo的東西了,之前本誌還有推出專輯介紹ltalo Disco的特輯哦! 哈如果可以去體驗一下San Junipero的神遊的話,咱們都一起去80年代的Disco舞廳啦! 不過看上面這個MV…服裝品味有點嚇人歐買嘎德根本拿破崙炸藥等級的。看網路上的介紹Baby’s Gang他們只有出過一張專輯,不過收錄曲當年都蠻有名的吧…

以前好像說過很小的時候,常被表哥表姐帶去(南部)市區逛街買衣服,服裝店都播這種Italo血統的熱門勁舞,所以小時候印象很深的就是Ken Laszio的“Hey Hey Guy“、"Tarzan Boy" (好可怕YT觀看次數七千多萬!),還有曾經聽過男生版的Self Control(由Raf所唱),而不是後來的女聲版。後來前幾年上下班也都會經過同樣那些服飾店(對啊現在還是在開服飾店或賣手機配件)…店家是不會大聲播歌吸引人了,有播的話多半是稍過期的韓流,就常聽到雞雞歌(Gee)的…哎時代的變遷啊~~~~

 

3. CeCe Rogers – “Someday" (1987) #好優美

按play聽一下吧! 這首是好幾年開始認識浩室、鐵克諾期間在YT上面挖到的,是Marshall Jefferson,所製作的曲子。很喜歡這種靈魂福音與電子音樂的結合,其實很多浩室的曲子都是福音歌曲或靈魂老歌的重新演繹,對於我們不懂這些文化層面的聽眾而言,其實聽來一樣有撫慰心靈的作用,然後喜歡這首歌歌詞的表達。

p.s. 剛纔在維基查到的:"In 1987, CeCe recorded the track “Someday" in collaboration with Marshall Jefferson, to this day, the song is seen as an anthem in the genre of house music, having been rated number 3 in MixMag‘s 100 Greatest Singles of All Time." ←清單在這裏~ 天啊Alison Limerick這名字好久沒聽到了,然後Josh Wink感覺現在都不會想去碰了;Mr. Fingers “Can You Feel It"、Phuture 的Acid Trax、Frankie Knuckles的Your Love 這些我會排在前十,然後這清單公佈時Roni Size還沒走紅耶…

 

4. Sterling void & Paris Brightledge – “It’s All Right" (1987)

這首一樣是浩室名曲,一樣由Marshall Jefferson製作,一樣1987年發行,內容主題也大約相近,也一樣好好聽……所以常常跟上面的"Someday"搞混!!!

然後…沒想到…現在才知道,這首就是寵物店男孩的的It’s Alright(1989),怎麼以前都沒發現啊!! 雖然對PSB頗有感情的,但個人是比較喜歡原版的曲風啦。

Generations will come and go
but there’s one thing for sure
Music is our life’s foundation
and shall succeed all the nations to come
I hope it’s gonna be alright
’cause the music plays forever

(↗這段聽了好感動~~~)

 

 

5. Hashim – “Al Naafiysh" (The Soul) #世界名曲

世界名曲柳~! 是80年代hip-hop×electro的經典代表之一,也是那個年代的b-boy與breakdance舞團的愛用歌曲。現在非樂迷的一般普通人還是有機會聽到"Al Naafiysh" ~ 像"衝康"裏面Dr. Dre就有播不是嗎!? 然後之前聽過這首出現在NBA的比賽,像是The Sugar Hill Gang的"Apache"也曾播過(這當然是翻唱自The Shadows在1969推出的同名曲,p.s. The Shadows發行的正是黃俊雄布袋戲愛用版本),還有最近看比賽也聽到了Grandmaster Flash的"The Message"~ 其實好音樂+真嘻哈一直存在於生活環境中,就看聽者如何去挖堀嘍! 然後NBA與嘻哈的歷史淵源終究是難分難捨的,不過這年頭總冠軍賽會吹黑哨,然後忠苟有嘻哈,真是 拍年當搞肖狼…

“Al Naafiysh"是嘻哈、電子樂迷的必聽神作,電子鼓聲的部份根本是80年代嘻哈街頭/時代精神的原模刻印啊~~

 

(是的,6~9省略掉了,有興趣的話請回本窟繼續閱讀嘍!)

 

10. Eric Burdon & War – “Paint It Black" (Live 1970)

是的,本來是滾石合唱團的名曲,但這個翻唱版本實在是太殺太強大了!

看起來好眼熟對不對? Eric Burdon就是60年代名團The Animals的主唱,也就是世界名曲(再來啊)"House of the Rising Sun“的原唱者…不對!!!!!! 這首歌的起源是流傳已久的民謠,最早的版本可追溯至1920年代…1900年代…17世紀…無解的(來去維基科普一下吧)。不過House of the Rising Sun改由Eric Burdon & War的系統來詮釋的話…卻覺得還好而已。

 

 

11. Faithless – “Mass Destruction" (2004) #潛主題浮出來了 #我要歪樓

當年911事件發生時,社羣網站並不發達,假新聞與今天的泛濫程度無法相比,所以人們要批判要諷剌,所借用媒體多為報章雜誌、社論、電視節目、戲劇電影、文學小說、流行文化…流行音樂、脫口秀…等等。

老實說這些傳統的表達型式有好有壞,好處是表達的結構內容較為完整,壞處是會比較難在即刻、遊擊式的情境下散佈,而且表演形式多崇向一對多,上對下的結構,由此聽從、服從、應和的效應是份外強烈的,所以表演者若不加以調整的話,久而久之自己的表達便會趨於娛樂消遣的層次。

可是,當年的一眛服從,演化至今也不過成了一眛的拷貝複製。好諷剌啊!

或許吧,無論是什麼形式,如果表達的內涵是意義性凝聚的東西,那或許可碰碰運氣,總會遇到一些懂得咀嚼、思考的接收者,在他們心中留下較為複雜、頑韌的記憶點…

所以有時候會覺得,轉貼、分享、按讚這些現今盛行的資訊吸收方式,反而很難留下記憶點,不是太方便,而是太單調、太片面…所以像我這樣編寫音樂/觀影清單是必要的,訴求並不是為了寫給他人來閱讀欣賞,而是自己想在撰寫的過程之中,看能不能加深印象,或製造、保存&破壞記憶點…也就是…親手把記憶錄成一張mixtape~不假他人之手,自己選曲,自己混音剪接,這就是我現在正在做的事:書寫。然後我不排斥將這張mixtape分享給其他人聆聽,但出發點不為取悅他人就是了。

記憶…當年反小布希/反布萊爾主題的流行音樂很多,但很難說箇中不含藉機消費的平庸之作,而且藝術創作這種東西啊…一旦政治化,政治就會趁虛而入。真不好拿捏。

那時記得Faithless的"Mass Destruction"開始在MTV打歌時,哈,這東西幽默! 有意思! 真敢講! 也太應景,應景到頗有玩笑挪揄的意念。"Mass Destruction"不是6~70年代那些滿滿憤慨的激昂歌曲,而是有些吊兒啷噹,有些虛無、漫不在乎的態度。

那基本上Faithless的東西都只有當"爽歌"聽啦,不會像其他電音作品那樣仔細解析,畢竟他們的深度有限;另外此團的"Insomnia" 跟 “God Is a DJ“也都很耐聽…

This is my church
This is where I heal my hurts
It’s in the world I’ve become
Contained in the hum
Between voice and drum
It’s in the change
The poetic justice of cause and effect
Respect, love, compassion

十幾年過後,潮流變了,曲風變了,樂器變了,製作軟體變了,檔案格式變了,專輯行銷方式變了,但有些作品,有些精神,不會改變…於是寫入我的mixtape。

十幾年過後,戰爭形式或許變了,社會風氣或許變了,總統總理變了,但有些事物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依舊猖狂…  那包括了資訊的隴斷,媒體的操弄把戲,披著民主精神的極權化,病入膏荒的消費狂熱,全民監控,失衡的難民問題,教育制度的腐敗,一年比一年更進化的種族衝突…還有明目張膽的假新聞無所不在…

恐怖主義可以換裝變形…成為更多形式,恐同主義可以變裝變形…成為更多樣貌,民主法治的墮落可以裝飾美化…成為虛有空殼,獨裁暴政不用暴君狂人也能成立,戰爭不用軍隊,可以發生在一間學校,一條街上…你走過的街上…

但是,語言教育還是傾向教我們一字一義,但是,先進的行動科技,只拿來複製拷貝,但是,交流溝通,只用來膨脹自己的妄想,但是又但是…選舉、投票、公投,依然皆似兒戲…

重聽Faithless這些不深不淺的舞曲,思索到上述這些事情。好音樂一直存在,就算是2018的今天,還是有好專輯問世,現今的嘻哈與Alt-R&B好多令人驚艷的未來經典;好音樂一直存在,Youtube、Spotify、Apple好多年代久遠的經典專輯。但是感覺自己與這些好音樂之間,總隔了一層厚厚的阻礙~ 一層厚厚的資訊浮渣,一堆垃圾廣告、假新聞、網紅業配文、自大症的樂評影評、乏味的節目活動,還有一股強大的漠視心態,以及一種無藥可救的社會氛圍:無知。無知到面目可憎…是人性腐化的過程之中…的小小一步。

所以,簡單的譬喻:那一層厚厚的阻礙,要執行手術,要開刀,需要醫術技術,同時也要潛水,潛得夠深才會到達,需要耐力。奈何我的裝備永遠只有一把瑞士刀,那就是音樂本身,以及關於音樂的記憶。

握好瑞士刀,聽好嘍! 好好體會Faithless的歌詞中提到兩段金句:
Misinformation is a 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 錯誤資訊 就是大型毀滅武器
Inaction is a 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無動於衷 也是一種大型毀滅武器。

好吧! 無法理解的話,至少印出潮踢來穿吧!↓

Misinformation is a 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Misinformation is a 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Misinformation is a 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Misinformation is a 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Inaction is a 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韓樂區 #當代  #偶像男團 

最後,不想說太多。也是記憶術的一環。

小學時代蠻喜歡偶像男團的,就小虎隊、草蜢、SMAP跟光源氏這些的(小學愛好:七龍珠、兄弟象、小虎隊),之後是新好男孩,高中/大學時代則有韓流元祖偶像H.O.T、神話、東方神起等等,而嚴格說來,萬年愛團Duran Duran與Depeche Mode等等,也都可說是偶像男團轉型的流行電子組合…

總之,到現在對所謂的boy band都還存有些感情的,因此就算音樂聽得再多再雜,都不會太排斥boy band的東西,更不會因為常聽的是電音、另類、前衛的曲風,就貶視男孩團體的泡泡糖流行音樂,倒是聽力與歌路方面…不太好適應了。

但無論何種音樂,對於極端商業化而漠視藝人權益的弊病,都是深度痛恨~ 真會恨到痛的…

幾年前是因為接觸到一些經典的韓國電影,而想要學習一些基本的韓文;本站寫過幾篇深入型的韓影介紹,其中關於林權澤的部份,雖非本站最好的文章,但自認撰寫的過程中,有影響到自己的寫作與人生觀,算是給了我一些及時的指引…

剛學習韓文字母時聽很多韓流男團的東西,其中撇除已知的元祖世代團體,當代藝人之中歌路最能適應的,一直是SHINee,也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曲風像童年聽的西洋熱門歌曲,形象溫和,還有精緻、複雜又劇烈的舞步令人驚嘆(簡直是極限運動了吧!),然後歌聲好到不像話。

後來韓文也沒學好,自認對於韓國文化的熱衷程度還是很趨於表象吧! 不過SHINee的音樂還是多少有關心,泰民與鐘鉉的個作也都有注意,音樂節目…特別是年終歌謠祭典,一定要看到SHINee出來表演~ 不過去年沒有了……

大概到了今年二月纔有辦法再聽SHINee,一聽就是整個晚上,鐘鉉的全部個作也聽了好幾輪了,有時還會去找藍色之夜的片段來播,邊播邊寫我的短篇故事。

聽一整晚…最先聽的總是他們早期的"Evil",SHINee World IV的現場版本最喜歡,集合許多自己童年所熱愛的男團流行元素,有些炫有些妖艷 ~ “如果現在還是小學生,大概也會跟同學一起學著矇眼跳舞吧!" 還會這樣想像一下…

SHINee – “Evil" @Live SHINee World Concert IV 2015

 

之後YT通常會跳播"Excuse Me Kiss",這首單就音樂性而言都挻出色的,看著鐘鉉與泰民的鏡子舞,聽聽鐘鉉開二檔飆高音,然後再思索一些…再幻想一些有的沒有的;歌德風+純白的造型好美…

SHINee – “Excuse Me Kiss" @Live SHINee World Concert IV 2015

 

之前對鐘鉉個作印象最深的,是在柳熙烈的寫生簿(유희열의 스케치북)的演出中聽到的"Crazy"。不是泡泡糖流行樂啊! 差遠了! 唯美的R&B的質感,好有爆發力的表達,層次豐富的歌聲令人陶醉;他還很年輕,或許有些小地方不夠圓滑純熟,但整體的呈現是真摰並具魅惑力的。

主要是看他投入忘我的樣子~ 真的很迷人,「他真的好愛好愛唱歌啊!」於是留下這難以抹滅的美好印象…

종현 鐘鉉 JongHyun – “Juliette (줄리엣)"  、" Crazy (Feat.Iron)" 

 

最近,覺得準備好了,可以聽他的近作了,可以讀讀他最後寫下了什麼。衝擊感是無比強烈的。記得聽Story Op.2的時候,一開始歌曲都輕輕柔的,但到了Elevator這首歌時,感覺像是…燈突然關掉了,房間突然變暗了。

在還不知歌詞的情況下聆聽,歌聲一股股的…一襲襲的湧動,一直衝撞心胸,強烈地感受到它進入身體中,進入心中,與心跳交應著,然後砰~砰~地把淚水從眼眶中逼出來。一瞬間覺得,自己明明沒有思考什麼,沒有想像什麼,聽韓樂只有三五年,鐘鉉的歌聲也不能說極熟…但卻感覺全聽懂了他的表達…腦海中有另一套歌詞在誦唱著。

極具治癒感,溫柔,好柔,柔到會傷人的地步,同時伴有些許不定感…

太真摰,但無助,卻什麼都已看透看清…

聽完後查詢了網路上的歌詞翻譯…………


不得不感嘆~ 音樂真的是世界語言啊…音樂是靈魂的共通語言…
悲傷、創痛與孤寂亦然。。。

沒想到在這情況下,沒想到在這樣稍感陌生的曲風潮流中,體會到這點…

종현 鐘鉉 JongHyun – “엘리베이터 (Elevator/電梯)"

 

現在SHINee或鐘鉉的歌曲都可以聽了,而且可以開心地聽,前陣子看了他們去認哥的集數還挻歡樂的,可是…他們以前參加神話放送的那兩集始終沒辦法再看了,那是第一次在電視上看見鐘鉉小弟,那時他好年輕好健康…也老是把他跟Key搞混,好久以前的事了,好想回到那時候啊…

但首先,先開燈吧!

暖暖的橙光,冷冷的粉紅…柔和又輕盈,催幻又甜蜜,是一種R&B的變體,是一種流行樂的幻影,是一種獨特的詩語~ 稍縱即逝,留下的空白卻難以抹去。

跟上面的介紹相反,最後才列出專輯名稱及封面:

 

#柔和 #留下了一張佳作呢 (2018) Poet | Artist // 鐘鉉 (Jonghyun

 

(完)

註記:此篇筆記的 "完整版" 的筆記請回本窟詳閱哦! 

小結:

目前就先到這裏,本文紀錄的是去年11~12月到今年4月大約都在聽什麼。上一篇介紹的Good Time原聲帶、Arca、Blood Orange、Solange、Lana姐跟Grimes其實最近都還常常聽;Grimes的Visions很適合看書時聽,就當環境雜音正好。

那附加解釋一下:這些聆聽筆記除標記部份外,不含二創、引用、抄襲、翻譯之內容,更無業配文成份,並且體裁並非制式的樂評,因此不評定所選音樂的優劣價值,就純粹心得筆記,因此讀者可盡情享用(被我荼毒),反正筆者我就是雜聽至尊+多字囉嗦鬼,習慣就好嘍!

下一期的聽歌清單應該要等到下半年了,世界名曲要等MLB世界大賽結束再介紹啦! 希望到時開頭還可以聊到雙數年的神祕傳說又成真了安捏(唉好懷念盲腸漢典哦)。對了,早春系列還有另一篇觀影清單,吼那個卡很久了還有好幾部沒寫完,大約下週再說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