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打开微博,

波妞就被一条消息震撼到了,

新闻的起源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要向日本出借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真迹,引起了两岸民众的愤怒!不仅因为纸类文物本身就十分脆弱,而且问世1400多年,可以说「展一次伤一次」,而且这次还是没有任何交换条件就送到日本,很多日本人甚至都还不知道中国这么珍贵的「国宝」在日本展出。

《夜问打权》主持人黄智贤三问台湾博物院「凭什么?!」

更让大家愤怒的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还公开相互推卸责任。《环球时报》的记者电话采访了《祭侄文稿》送去的东京国立博物馆,对方表示,没有对《祭侄文稿》有啥特别保护措施!大家还可以对著它拍照!不开闪光灯就行。

唐国强摔断骨头演《颜真卿》却不让播,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则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第三则是苏轼的《寒食帖》。《兰亭序》真迹难寻,《祭侄文稿》则是仅存极少数被保存下来的颜真卿真迹,可见《祭侄文稿》分量之重要不可言喻。

颜真卿《祭侄文稿》欣赏

请将手机横置观看

颜真卿一生忠直,安禄山叛乱,颜真卿镇守平原联络各地起兵反抗,响应者超过30万,致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而他的族兄颜杲卿与其子颜季明镇守常山,后来安禄山围攻常山,俘虏颜季明,借此逼迫颜杲卿投降,但颜杲卿不肯屈服,还大骂安禄山,颜季明被斩。城破后,颜杲卿亦不降而死。颜真卿听闻侄子殉难的消息之后,遣人至河北寻得颜季明首级而祭之,悲愤之下,挥泪而作这篇《祭侄文稿》,文中不仅记录了一段国雠家恨的历史,而且字迹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即使后世书法名家辈出,临帖万千,也很难达到原作的气氛了。

颜真卿74岁时还率兵平叛,被俘后宁死不屈,最后被叛军缢死于龙兴寺柏树下,终年77岁,德宗诏文曰:「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可知《祭侄文稿》不仅是书法史上的瑰宝,更代表了一种不屈的民族气节。

颜真卿画像

实际上,考虑到《祭侄文稿》的珍贵性,早在1984年,《祭侄文稿》就被列为限展品,规定每次只能展出不超过42天,展后必须休息三年以上。所以即便在台北故宫,《祭侄文稿》也极少拿出来展览,上次出现要追溯到2008年的《晋唐书法展》,而上一回在海外展,则是1997年在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台湾人自己都有10年没有见过这件宝贝了,结果转眼就被某些没骨气的人送去了日本展览。

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相关海报

网友愤怒评价:颜鲁公一生浩然正气,刚直不阿,他要地下有知,能气吐血。

唐代书法上承魏晋,下启宋元,三百年间、百花齐放,名家辈出,而颜真卿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唐朝最为鼎盛的时期,也是中日交往最为密切的时期。从唐朝贞观四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 10多批,还有学生和医生等。日本的金石刻文就是受唐文化的影响开始的。

到了奈良时代(710-794年),不仅设有专门的学校教授书法,而且因为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于是连圣武天皇和光明皇后都爱临摹王羲之的字,甚至日本举国上下竞相效法王书,时尚所趋,蔚然成风。

王羲之《丧乱帖》摹本就存于日本

承接奈良时期的繁荣,平安时代日本的经济、文化、宗教、文学、艺术、美术等方等面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气象。当然这一切都与积极学习效仿盛唐文化是分不开的。当时的遣唐使除了直接学习盛唐百般制度、宗教、文艺和各种技艺外,还直接学习了盛唐书法。被称为日本书道史上「三笔」的著名书家磋峨天皇、空海、橘逸势以及最澄,都收到了唐朝书法风尚的影响。

磋峨天皇《李峤百咏断简》可以看出受欧书的影响。

磋峨天皇与空海并称日本书圣,酿爱唐朝文化,凡事皆以唐制为准则,甚至连男女所著衣服式样亦下令皆依唐式。在书法方面更是如此,尤其喜爱欧阳询。欧书对天皇书法风格的形成起大重了影响。皇上所喜,上行下效。结果如前文所述,欧书也在日本深深地扎下了根。

欧阳询《卜商帖》

不仅书法对日本影响深远,唐代的绘画、建筑、雕塑都在日本的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就连唐代女子的妆容服饰也与今天日本的国粹「和服」有著千丝万缕的关系。

充满唐代风格的奈良东大寺

和服在日语中被称为「著物」,因其美丽的装饰、鲜艳的色彩和华丽的纹饰而备受日本女孩喜爱。和服艺术价值极高,价格也不菲,日本女孩在成人礼、毕业、婚礼等重要场合都会租一件和服,以示郑重。

和服起源可追溯至公元3世纪,《魏志·倭人传》中述「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此种服饰简单、单一,是和服雏形,至奈良时代,日本遣使来中国,获赠大量光彩夺目的朝服,次年,日本效仿隋唐服饰,至室町时代,和服在沿承唐朝服饰基础上改进,和服定型,而和服腰包则是受基督教传教士穿长袍系腰带影响而创造。

唐代女子服饰

服饰纹样表征了时代的审美特征。唐代服饰纹样丰富多样,有连珠纹、团窠纹、宝相花纹、牡丹纹等。取材也十分丰富,不仅有马、狮子、鸳鸯、凤凰等动物,还有莲花、牡丹、松、竹等花草树木。同时,在刺绣工艺进步影响下,服饰面料上多绣百鸟朝凤、富贵牡丹、吉祥孔雀等,以此装饰服饰面料,提升服饰的美观度。

日本和服借鉴唐朝服饰纹样,改变了传统单布、单料形式,将一些图文装饰在布料及服饰上,其纹样继承唐朝曲线美、圆形状特征,多呈现循环纹样;在纹样原型上,选择梅、樱、藤、菊等植物纹样,选择龙、凤、鸟、鱼等动物纹样,扇子、茶道具等器物纹样,麻叶、龟甲等几何纹样,且有吉祥纹样、正仓院纹样、有职纹样、唐草纹样等,这充分借鉴了唐朝纹样原型,且取纹样吉祥、富贵、和睦之意。

唐代女子画像

唐代服饰色彩艳丽,样式搭配雅致,唐诗中有云,「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郁金香汗湿歌巾, 山石榴花染舞裙。」「舞衣无力风敛, 藕丝秋色染。」贵妇人穿「淡青色上衣,胭脂色裙,白帔巾」,「朱色长裙,紫纱罩衫,朱色帔巾」,女仆的衣色也十分雅致,一般是「褐色衣,白地绿色贴花半臂,翠绿色长裙」。

而唐代前,日本和服色彩较为单一,多为原始色彩、民族色彩,同一服饰几乎同一色调。在唐朝文化的影响下,和服色彩尤其是大和型贵族服饰色彩进入鼎盛期,此时贵族以色彩划分等级,如等级自上而下服饰颜色为深紫、浅紫、绯、绀、绿、黑。在唐代的织造技术传入日本之后,日本女子甚至可以开始根据四季的时令不同,穿著不同颜色的衣服来体现季节的变化。

无论是书法,还是服饰,

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圣武天皇曾收藏了王羲之的书法二十卷,

共八百五十六行,

至今也只有《丧乱帖》和《孔侍帖中》

还留存于世,

如今台北故宫将颜真卿《祭侄文稿》真迹

出借日本已成定局,

还望日本能珍而重之,完璧归赵。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