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未中醫入門(五)第二章 法則之部第一節 辨症一、表裡寒熱虛實

每一個病,都有錯綜複雜的癥狀,要找到它的關鍵,掌握它的主要方面,必須懂得運用八綱。八綱就是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為辯證的綱領,其中陰陽尤為綱領的綱領。表裡、寒熱、虛實,實際上是陰陽的演繹,亦稱六變,它指示了病變所在的部位,病情的徵象和邪正消長的變化。所以根據八綱來觀察證候的全部情況,加以分析歸納,不難得出診斷結論。關於陰陽方面已在第一章敘述,茲再就六變的意義,說明如下:

1. 表裡

表是外,里是內。從人體的內外來說,表是體表,包括皮膚、肌肉等組織;里是指內臟,包括臟、腑和腦等器官。因此病邪侵犯人體所出現的癥狀,如惡寒、發熱、頭痛、項強、身疼,四肢酸軟,以及有汗、無汗等,症屬於體表者均為表證;神昏煩躁,口渴胸悶,嘔吐泄瀉,腹痛腹脹等,症屬於體內者均為里證。

風、寒等六淫之邪侵犯人體,首先傷於皮毛、經絡,概稱表證。因喜怒七情或飲食勞倦所引起的病,多自內生,故概稱里證。這是辨別表裡的概況。但表邪可以內傳進入臟腑,則其所現的癥狀又為里證了。也有表邪雖已內傳而尚未到里,稱為半表半里症。表邪內傳而表證仍在,稱為表裡同病。病邪由表入里,便是從外到內,在病為重為逆,例如傷寒病初起,寒熱,頭項強痛,都是邪在於表的癥狀;如果發熱不退,症見口苦嘔惡,或心胸滿悶,或小溲短赤等,便知邪有入里的趨勢;如見狀熱口渴、煩躁譫語,或腹痛便閉,或大便泄瀉,則明顯地表示邪已入里。相對的,里證也有從里出表,在病為輕為順,例如麻疹、斑疹,初起身熱煩躁,咳嗽胸悶,等到皮膚出現紅疹,病情便逐漸鬆弛了。因此,臨症上分辨表裡症,更重要的是注意其轉變傾向。

2. 寒熱

寒的癥狀為口不作渴,喜飲熱湯,手足厥冷,惡風惡寒,小便清長,大便溏薄,面色蒼白,舌苔白滑,脈遲。熱的癥狀為口渴飲涼,潮熱,煩躁,小便短黃,大便閉結,面紅目赤,舌苔黃糙,脈數等。這裡可以看出病情的表現有寒和熱兩種不同的現象,辨別寒、熱,就是決定用藥或溫或涼的一個關鍵。

寒證和熱症有時不完全是全身癥狀,如發熱是全身的,小溲黃赤可以與發熱有關,也有僅屬於膀胱有熱。所以辨寒症和熱證除一般者外,需要進一步分別上下。大概寒在上者,多為吞酸,泛清水,飲食不化,或心胸一片覺冷;熱在上者,多為頭脹目赤,咽喉腫痛,齒齦脹痛,口乾喜涼。寒在下者,多為腹痛喜按,大便溏薄或泄瀉,脛寒足冷;熱在下者,多為大便困難閉結,小便渾黃,或短澀刺痛。這些癥狀有的只見於上,或只見於下,有的上下俱熱,或上下俱寒,有的上熱下寒,或上寒下熱。也有一個腸胃病中,能出現胃熱腸寒,或為胃寒腸熱的現象,必須分析清楚。

3. 虛實

虛實是指正氣和邪氣兩方面來說的。從人體說,指正氣的強弱;從病情說,指邪氣的盛衰。但在一般臨症上,虛多指正氣,實多指邪氣,因正氣充旺無所謂實,邪氣退卻無所謂虛,故《內經》上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虛證的表現,為神疲乏力,聲音低怯,呼吸氣短,自汗盜汗,頭暈心悸,脈細微弱。實證的表現,為痰多氣壅,胸悶腹脹,便閉或溏薄臭穢,脈洪滑大等。凡體壯新病,證多屬實,體弱久病,證多屬虛。患者體質和病理機轉表現為有餘、結實、強盛的,稱為實證;反之,表現為不足、衰退、鬆弛的,稱為虛證。

辨別虛實是攻邪和補正的根據。病有純虛純實者,辨別較易,治療亦簡單;有虛實錯雜者,如正強邪實雖重能挽救,正虛邪實雖輕亦危殆。在每一個病的過程中,經常出現邪正消長現象,必須注意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多實少、虛少實多等變化情況。例如外感風寒、惡寒發熱,脈象浮緊,這是一個表實證;如果發汗後汗出不止,身熱驟降,反而畏冷更劇,這是轉為虛證的症象;或者惡寒退卻,身熱增加,口渴引飲,這是轉為里證的症象。如果熱病而現舌苔干糙,知其津液已虛,或者舌光紅絳,知其陰分亦為邪熱傷耗,不是單純退熱法所能治療了。

表裡、寒熱、虛實,是一種癥狀的歸納方法,單看一個癥狀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每一個癥狀都能在兩方面出現,譬如表症有怕冷,里症也有怕冷,虛症有怕冷,實症也有怕冷,寒症有怕冷,熱症同樣有怕冷。究竟屬於哪一類型呢?必須結合多種癥狀來決定。所以把許多癥狀加以分析,就其性質上的類同聯繫起來,成為一個症候群,才能診斷它是表是里,是虛是實,是寒是熱。癥狀是屬於表面的,癥狀里有很多是隱藏的、虛偽的,稱做假象。如以寒熱來說:真寒應當脈沉細或遲弱,症見肢冷嘔吐,腹痛泄瀉,小溲清頻,即有發熱也不欲去衣被,這是浮熱在外而沉寒在內的症象;真熱應當脈數有力,滑大而實,症見煩躁喘粗,胸悶口渴,腹脹,大便閉結,小溲短赤,發熱不欲蓋被。假寒症是外雖寒而內卻熱,脈呈數象,身上怕冷而不欲衣被,或大便臭穢,或煩渴引飲,這種怕冷,就非寒象,而是熱證,此即所謂熱極反兼寒化,叫做陽盛格陰;假熱症是外雖熱而內卻寒,脈呈微弱,或為虛數浮大無根,身上發熱而神態安靜,言語譫妄而聲音低微,或似狂妄但禁之即止,或皮膚有假斑而淺紅細碎,或喜冷飲而所用不多,或小溲多利,或大便不閉結,這種熱象並非真熱,而是寒證,即所謂寒極反兼熱化,叫做陰盛隔陽。至於虛實方面,極虛也能有實象,便是假實;大實也能有虛象,便是假虛。故張景岳說:「外症似實而脈弱無神者,皆虛證之當補;外症似虛而脈來盛者,皆實證之當攻。虛實之間,最多疑似,不可不辨其真。」這就說明了辨症的目的是在求得病的本質,要掌握真相,必須從多方面觀察。

六變用陰陽來歸納,表為陽;里為陰,熱為陽,寒為陰;實為陽,虛為陰。故有時候也把病態的動靜和病情的進退;說成陰證和陽證,或說病在陽和病在陰,所以說陰陽為八綱的綱領。但在臨症上常說的真陽虛和真陰虛及亡陽和亡陰,這就不是廣義的名詞,前人解釋真陽、真陰皆屬於腎,真陽即真火,真火虛者,右尺必弱,宜大補元陽,不可傷其陰氣,忌涼潤,恐助陰邪,尤忌辛散,恐傷陰氣,只有甘溫益火,補陽以配陰;真陰即真水,真水虛者,脈必細數,宜大補真陰,不可伐其陽氣,忌辛燥,恐助陽邪,尤忌苦寒,恐伐元陽,只有純甘壯水,補陰以配陽。至於亡陽和亡陰的辨法,也須仔細觀察症象,如汗出身反惡寒,手足涼,肌涼汗冷而味淡微粘,氣微,脈浮數而空,此為亡陽;身畏熱,手足溫,肌熱,汗亦熱而味咸,氣粗,脈洪大而無根,此為亡陰。亡陽和亡陰是嚴重癥候,大多在高熱熏蒸、發汗過多、或吐瀉過渡、失血不止等情況下出現,多屬危象。

八綱辨症的內容,包括了體表和體內的關係,指出了病症的性質和發展情況。辨症的最後階段是為了治療,分辨表裡可以定出或汗或下,分辨寒熱可以定出或溫或涼,分辨虛實可以定出或補或瀉。但是汗法有辛溫發汗,有辛涼發汗;下法也有涼下、溫下,其它溫法、涼法、補法、瀉法,也都有不同的用法。如何來確定具體的治療方針,非把表裡、寒熱、虛實結合不可。比如表證和寒症、實癥結合,便是一個表寒實症,就是體表感受寒邪的實症,可以用辛溫發汗法;或者里症和寒症、虛癥結合,便是一個虛寒里證,就是由於體內陽氣衰微而造成的寒症,可以採用溫補的方法。諸如此類,表裡、寒熱、虛實的結合,在臨證上有八個基本類型:即表寒實症、表寒虛症、表熱實症、表熱虛症、里寒實症,里寒虛症,里熱實症,里熱虛症。在這個基礎上,還能化出八個錯雜的類型:即表寒里熱症、表熱里寒症、表虛里實症、表實里虛症、表裡俱寒症、表裡俱熱症、表裡俱虛症、表裡俱實症。在里症範圍內還有幾個複雜類型,即上熱下寒症、上寒下熱症、上虛下實症、上實下虛症、真寒假熱症、真熱假寒症、真虛假實症、真實假虛症,以及半表半里症、寒熱錯雜症、虛中挾實症等。病症的變化儘管多,但不外表裡、寒熱、虛實,所以只要能掌握這八個綱領,便可以弄清楚。

上述變化,有的是常見的,有的比較少見,有的彼此之間沒有多大區別,有的雖類似,但必須分別。由於辨症是一項複雜而細緻的工作,因此不厭繁瑣,再作說明,以便觸類旁通,靈活運用。

(1)表寒實症:風寒侵犯體表。主症為惡寒、頭痛、體痛,脈象浮緊,發熱或未發熱。

(2)表寒虛症:衛氣不充。主症為惡風畏寒,易出汗,汗出更冷。

(3)表熱實症:外感溫病初起。主症為惡風或不惡風,發熱頭痛,自汗或無汗。

(4)表熱虛症:即陰虛潮熱一類。主症為午後肌熱,掌心熱,自汗出。

(5)里寒實症:寒邪直中內臟。主症為腹痛泄瀉,嚴重的四肢逆冷,脈象沉伏。

(6)里寒虛症:多由脾腎陽虛引起。主症為氣怯疲倦,四肢不溫,大便不實,脈象微弱。舌質胖嫩而不紅潤。

(7)里熱實症:外邪化熱傳里。主症為壯熱,口渴煩躁,便閉溲赤,嚴重的神昏譫語。

(8)里熱虛症;多由肝腎陰虛引起。主症為掌心熱,頭暈,口渴,心煩不眠。如果出現潮熱,參看錶熱虛症。

(9)表寒里熱症:外感寒邪,內有鬱熱。主症為寒熱無汗、煩躁。又假寒證怕冷、不欲衣被、煩渴引飲,亦屬此類。

(10)表熱里寒症:寒積於內,熱越於外,其熱為假熱,其寒為真寒。主症為身熱不欲去衣被,畏風,泄瀉,小溲清長。

(11)表虛里實症:多由發汗傷表,邪傳於里。主症為汗出惡風,胸痞硬滿,噯氣,嘔惡。

(12)表實里虛症:內傷之體,再感外邪;或表症誤下,雖傷於里,表邪尚末內陷。主症為寒熱,身體疼痛,氣怯,脈象沉弱。

(13)表裡俱寒症:寒邪傷表,復中於里,主症為寒熱,腹痛,泄瀉。

(14)表裡俱熱症:表邪化熱傳里,發熱不退,反而增劇,參看里熱實症。

(15)表裡俱虛症:陰陽兩虧。主症為多汗,畏寒,氣怯,心悸,脈象結代。

(16)表裡俱實症:外感寒邪,內停痰飲,或有宿食。主症為寒熱,咳喘,或噯腐,腹脹。又寒邪或熱邪釀成的表裡俱寒或表裡俱熱症,均屬此類。

(17)上熱下寒症:下焦有寒,上焦有熱。主症為腹滿足冷,口乾,胸中煩熱。又火不歸元,浮越於上,症見足冷麵赤,口乾咽燥,亦屬此類。

(18)上寒下熱症:丹田有熱,膈上有寒飲。主症為小溲短赤,痰多,胸中覺冷。

(19)上虛下實症:濁陰在下,清陽不升。主症為腹滿泄瀉,頭暈目眩。

(20)上實下虛症:陽虛於下,痰飲阻上。主症為形寒足冷,尿頻,咳痰,喘促。

(21)真寒假熱症:參看錶熱里寒證。

(22)真熱假寒症:參看錶寒里熱證。

(23)半表半里症:表邪傳里而未成里證。主症為寒熱往來,日苦,咽干。

(24)寒熱錯雜症;濕熱內阻,或內有痰飲,表熱內陷。主症為胸悶,口乾不欲飲,小溲短黃,或煩熱痞滿,嘔惡。

(25)虛中挾實症:體虛有邪,或邪戀正氣漸衰,均屬此類。參看錶虛里實、表實里虛、上虛下實、上實下虛等症。

對於任何急性熱病,或內傷雜證在其發展過程中,均可用上面這些方法來診斷。在急性熱病方面,例如傷寒初起便是表寒實症;若汗出過多而損及陽氣,便是表寒虛症;若寒邪化熱傳里,便是里熱實症;若傳入半表半里之間,便是半表半里症;及至體力不支,而有泄瀉肢冷,煩躁等症,則為里寒虛症或表熱里寒症。又如腎泄(即五更泄瀉)是里寒虛症;肺勞是里熱虛症;痰飲咳嗽是上實下虛症。以上是八綱的綜合運用,臨症時就可根據這些來辨症論治,獲得療效。

二、六經

六經的意義,是把人體分作六個區域,在這六個區域內出現的癥候作為六個類型。這方法最早見於《內經》,到《傷寒淪》更細緻地作出了有系統的分析和歸納。六經的名稱為太陽、陽明、少陽,稱作三陽;太陰,少陰,厥陰,稱作三陰。分析歸納癥狀時,就根據其不同性質,凡呈亢奮現象的列於三陽,呈衰退現象的列於三陰。六經辨證,不但廣泛地被用於外感病,而且內傷雜症也有很多地方可以引用。

1. 太陽脈症

症見發熱惡寒,頭項強痛,身疼腰酸,無汗,脈象浮緊。此為寒邪侵表的初期,概稱太陽病。太陽病中有自汗、脈浮緩的稱中風(即傷風);伴有口渴而不惡寒,或惡寒輕微的則屬溫病。

2. 陽明脈證

外邪在太陽經不能及時解除,病邪向里發展。症見壯熱,汗多,不惡寒,反惡熱,口渴,脈象滑大。此時無形熱邪瀰漫腸胃,但腸內糟粕尚未成為燥屎,熱而未實,稱作陽明經症。若腸有燥屎,更見便秘、腹滿,腹痛,煩躁譫語,甚至神志昏糊,熱而兼實,稱作陽明腑症。這是外感的第二期,邪已化火,具有一派熱象,故稱陽明病。

3. 少陽脈症

病邪從外傳內,既不屬於太陽表證,又不屬於陽明裡證,面在太陽陽明的中間階段。症見寒熱往來,一天反覆數次,口苦咽干,目眩心煩,嘔吐不欲食,脈象弦數。因其處於半表半里之間,故稱半表半里症。

4. 太陰脈症

三陽病都有發熱症,三陰病以虛症為主,一般沒有發熱,相反地多呈寒象。太陰病的癥狀為:腹滿自利,或腹痛喜按,口不渴,手足溫,嘔吐,食不下,脈緩而弱。

5. 少陰脈症

症見惡寒,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神疲欲寐,脈象微細。這是陽氣虛弱所呈現的全身虛寒症。故少陰病比太陰病更嚴重一步。但少陰主水火,陽虛則從寒化,陰虛又從火化,因而除上虛寒證外,也有心煩、不得卧及熱利、咽痛等內熱症出現。

6. 厥陰脈症

厥陰病是外感病的末期,邪正抗爭的最後階段。癥狀多陰陽錯雜,寒症和熱症混同呈現,如口渴不止,氣上沖胸,心中疼痛覺熱,飢不欲食,有時嘔出蛔蟲。特別是以厥、熱交替為特徵。厥熱交替,即四肢厥冷能自溫暖,溫暖後又厥冷,厥冷後又溫暖。假使厥的時間多於熱,或厥逆不復,預後不良;若熱多於厥,厥去熱回,是正氣恢復,可望轉機。

六經癥狀的出現,由於病邪的傳變,這種由一經傳變到另一經的現象,稱做「傳經」。傳經與否的重要關鍵,決定於病邪和體力的對比。比如邪氣盛,正氣弱,傳變的機會就多;正氣盛,邪氣微,傳變的機會就少;還有體力強的傳變多在三陽,體力衰弱的就容易傳到三陰。所以傳經不是六經皆傳遍,有在太陽不傳的,有僅傳及陽明,也有傳完三陽就痊癒的。

傳經有一定的程序,即按照六經次序,由太陽而陽明,而少陽,而太陰,而少陰,終於厥陰,叫做「循經傳」。也有不按次序,隔一經或兩經相傳,如太陽不傳陽明而傳少陽,或不傳少陽而直傳陰經,叫做「越經傳」。越經傳的原因,多由邪盛正虛,病邪乘虛竄入。此外,三陰病有不從陽經傳入,一起即見太陰或少陰癥狀者,稱做「直中」。直中的意思是病邪直接侵入,三陰都有直中的病變,但以太陰和少陰為多見。

六經各有主症主脈,臨症上又往往錯綜出現,例如既有太陽表證,又有陽明裡證;或太陽表證還沒有完全解除,又出現了陽明裡證。前者稱做「合病」,後者稱做「井病」。它的區別是,合病為兩經或三經同時受邪,不是傳變所致,遇到這類情況,就稱為太陽陽明合病、三陽合病等;並病為一經未退又傳一經,必須前一經癥狀還在,而又具備後一經癥狀,遇到這類情況,就稱為太陽陽明並病、陽明少陽並病等。

用六經來辨症的基本精神已如上述,它不僅說明了外感病發展過程中的一般情況,也說明了六經之間是一個互相影響的整體。這樣,可以從全面來觀察外感病的發生和變化,從而掌握治療規律,成為辨症中的一個基本方法。要學習六經辨症,必須對《傷寒論》下一番功夫。《傷寒論》的註解有百數十家,各有特長,比較簡明而又能提綱摯領的可閱讀尤在涇注的《傷寒貫珠集》,此外,柯韻伯的《傷寒來蘇集》將方證分類,加減變化,眉目朗然,也可作為參考。

三、三焦(包括衛氣營血)

三焦辨症法是六經辨症法的發展,《溫病條辨》一書就是運用這方法編寫的。它的主要精神,是在熱性病整個發展過程中辨別輕、重、淺、深。比如外感溫病初起在上焦,病淺而輕,順次傳到中焦和下焦,就逐漸深入嚴重了。所以三焦這名詞雖與臟腑中三焦的名稱相同,但其意義和作用是有差別的。

1. 上焦癥狀

上焦指手太陰肺和手厥陰心包兩個經、臟。肺司氣而主皮毛,心包主血而通神明。溫邪首先犯肺,症見微惡風寒,身熱,自汗,頭痛,口渴或不渴,咳嗽,脈浮滑數。假使熱傳心包,則見煩躁,口渴,神昏譫語,夜寐不安,舌色絳赤。一般溫邪由肺傳胃,即從上焦傳入中焦,稱做「順傳」,若迅速由肺傳心包,即由氣傳血,稱做「逆傳」。

2. 中焦癥狀

中焦指足陽明胃和足太陰脾兩個經、臟。陽明主燥,太陰主濕。上焦溫邪傳入陽明,症見壯熱,多汗,日哺更熾,面目俱赤,呼吸氣粗,大便閉結,小溲短赤,口於引飲,舌苔黃糙,或黑有芒刺。若傳入太陰,則見身熱不甚,午後較重,頭脹、身重,胸悶不飢,泛惡欲嘔,小便不利,舌苔白膩或微黃。在這時期,熱甚或濕熱熏蒸,皮膚出現斑疹或白瘩,並狂妄譫語或神識似明似昧。

3. 下焦癥狀

下焦指足少陰腎和足厥陰肝兩個經、臟。腎主陰,肝主血。溫邪傳到這階段,往往從津枯液涸而進一步傷血耗陰。在腎為晝靜夜躁,口乾不欲多飲,咽喉痛,或生瘡不能言語,下利,小溲短赤。在肝為厥熱交替,心中疼熱,懊憹煩悶,時作乾嘔,或頭痛吐沫,嘈雜不能食。在上則口乾糜爛,在下則泄利後重。或風動痙厥,囊縮、腹痛等。

把三焦辨症和六經辨症作一對比,不難體會三焦自上而下,是一個縱的關係,六經從表走里,是一個橫的關係。假如把這兩種方式聯在一起,則縱橫的交點,在三焦為中焦,在六經為陽明和太陰,原是一處。故溫病的陽明症與傷寒的陽明症,溫病的太陰症與傷寒的太陰症,本質上沒有什麼差別,尤其是寒邪化熱後的陽明症與溫病根本相同,僅溫病的太陰症屬於濕熱,傷寒的太陽證屬於寒濕,病邪有所不同而已。再從六經中的太陽來看,也不能離開上焦肺;同樣,六經中的少陰和厥陰也就是下焦肝、腎。正因為此,三焦和六經雖然是兩種辨症方法,各有突出地方,也有共同之點,在臨症上經常結合使用。

在運用三焦來辨證的同時,辨別衛、氣、營、血也是極其重要的一環。衛、氣、營、血是跟三焦來的,表示病變淺深的四個層次,所以習慣上稱為衛分、氣分、營分和血分。最淺是衛分,其次是氣分,從此深入為營分,最深為血分。病邪的出入於衛、氣、營、血,和三焦的傳變有密切關係。

1. 衛分癥狀

皮毛受邪,內合於肺,症見發熱,微惡風寒,鼻塞,咳嗽,舌苔薄白等。上焦病初期皆屬衛分,也就是表症。

2. 氣分癥狀

表邪入里,症見壯熱,口渴,脈象滑數或洪大,舌苔由白轉黃。中焦陽明癥狀皆屬氣分,也就是里證。

3. 營分癥狀

邪在上焦而逆傳心包,症見煩躁,神昏譫語,或邪在中焦而出現斑疹和神昏譫語等。這些癥狀,也就是表示傳營分。此時診斷上最可靠的症象,為舌質紅絳。

4. 血分癥狀

熱邪入血,症見狂妄、神昏譫語,痙攣抽搐,外有斑疹,內有吐,衄、便血,脈象細數或弦數,舌質深絳少液。這些癥狀,在三焦分症時,是屬於下焦病。

三焦和衛、氣、營、血的辨症方法,始於葉天士,他明白地指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又說:「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在治療方面更扼要地指出:「邪在衛汗之,到氣方可清氣,入營尤可透熱轉氣,入血乃恐耗血動血,直須清血散血。」由此可以理解三焦和衛、氣、營、血有密切聯繫,都是中醫的一套診治方法。為了更明確它的意義,便於掌握運用,再作綜合的解釋如下。

在整個外感溫病過程中,可分四個時期,

1. 惡寒期

這是溫病的最早階段,先覺形寒怕風,微有身熱或午後較高,兼見頭痛、咳嗽,四肢酸痛,自汗或無汗,口乾或不幹,舌苔薄白。由於邪在上焦,上焦屬肺,肺又主衛,故稱上焦病,也即邪在衛分,與一般所稱的表症同。既然邪在表分,應當疏散表邪,所以有一分形寒怕風,就有一分表症;即使形寒怕風已減,身熱稽留而沒有其它病變,還是屬於上焦衛分。

2. 化熱期

主要病狀是形寒怕風消失後,身熱增高,隨著口燥,煩悶,小溲黃赤,或者咳嗽加劇,這是化熱的開始,一般來說,熱邪仍在上焦衛分。接著身熱轉熾,惡熱,多汗,渴欲飲冷飲,脈象滑大,舌苔變黃,則熱邪已從上焦轉入中焦、已從衛分轉入氣分。中焦屬胃,胃為陽明,治療當用清熱透邪為主。便閉的可用瀉下法。

3. 入營期

熱郁中焦,由氣入營,開始舌質紅絳,夜不安寐。有三種特徵,即神昏譫語,斑疹或口鼻出血。此時溫邪雖然仍以中焦為根據地,但已波及心包,心包屬血,故稱營分。溫病至此,漸向惡化,實為病勢進退重要關頭,治宜清熱之中加入涼血葯,猶可望其迴轉氣分。

4. 傷陰期

溫邪經久,無不傷津傷陰,傷津多在中焦比較輕,傷陰多在下焦最重。腎陰肝血受損,舌光干絳,從而虛陽妄動,引起痙厥、四肢抽搐等症。此時也稱作邪入血分。血分不是單指血液,包括真陰在內,故必須大劑滋陰潛陽。溫病的死亡,以這一時期為最多。

如上所述,可以體會到:三焦是指發病的部位,衛、氣、營、血是指病變的輕重淺深。論三焦不能與衛、氣、營、血分開,論衛、氣、營、血也不能與三焦分開;但是對上、中、下三焦部位和衛、氣、營、血四個階段的本身,應當劃分清楚,在治療上才不致模糊。

關於三焦辨症法,可閱讀葉天士的《外感溫熱篇》(載《溫熱經緯》內)以及昊鞠通的《溫病條辨》。

四、病機

「病機」這名詞見於《內經》,是一種癥狀分類法。《內經》在重視色脈等診法的同時,也極其重視癥狀。病機是從複雜的癥狀中提出綱領,作為辨證求因的依據。所以說:「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

《內經》提出的病機只有十九條,都是指的一般癥狀,不是固定的一種病。它所指出的病因雖以六淫為主,但也可以應用於其它雜症。如說:

①一般風症振顫暈眩,都屬肝經。

②一般濕症浮腫脹滿,都屬脾經。

③一般痛癢瘡瘍,都屬心經。

④一般氣症喘逆痞悶,和⑤一般肺痿、氣喘、嘔吐等症,都屬於上焦肺經。

⑥一般寒症收縮拘急和⑦一般四肢厥冷,二便或閉或不禁等症,都屬於下焦腎經。

⑧一般急性筋脈強直等症,都屬風邪。

⑨一般小便清利,無熱感及無沉澱等症,都屬寒邪。

⑩一般痙病頸項強直等症,都屬濕邪。

⑾一般腹內有聲,中空如鼓等症,⑿一般腹大脹急和一般吐酸、瀉利迫急等症,都屬熱邪。

⒀一般熱症昏悶抽搐;⒁一般口噤,鼓頷戰慄,不能自主等症,⒂一般逆行上沖等症,⒃一般躁亂狂妄,精神失常等症,⒄一般浮腫、酸疼、驚惕等症和⒅一般轉筋、反張、小便渾濁等症,都屬火邪。

後來劉完素又補上一條:⒆一般枯涸不潤,筋脈幹勁,皮膚皸裂等症,都屬燥邪。

十九條當然不夠全面,但在臨症上起著很大啟發和指導作用。主要是有了這樣一個概念,可以在這範圍內反覆推求發病原因。比如遇到以頭暈、目眩、手臂抖顫為主訴的病入,初步印象是一個肝經病,從而以四診法來診斷其是否符合於肝經病,然後進一步分析其虛實寒熱,並觀察有無其它因素夾雜。所以《內經》說:「有者求之,無者求之。」,又說:「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須體會《內經》的精神,對每一個病症從正、反兩個方面來考慮。如果認為所有疾病的病機只有那麼幾條,又是片面地作出肯定,那就成為毫無意義的教條了。

通過八綱、六經、三焦以至病機的學習後,我們以為還應該學一學中醫對癥候的比類。中醫診斷著重於辨證,但是單憑一個癥狀是沒有意義的,必須把幾種類似的癥狀加以比較和區別。比如發熱,有惡寒發熱,有發熱不惡寒,有往來寒熱,有潮熱,有骨蒸,有煩熱,有白天發熱,有夜間發熱,有發熱自汗,有發熱無汗。又如汗出,有自汗,有盜汗,有隻有頭部出汗,有手足心出汗,有汗出惡寒,有汗出味咸,有汗出不止。分析這些癥狀的性質,就有表虛證、表實證、寒證、熱證、陽證、陰證等,不加仔細分辨,無從作出診斷。癥候是建立在癥狀之上,只有分析癥狀,才能定出癥候。徐靈胎曾說過:症之總稱為病,一病必有轉症,如太陽傷風是病,其惡風、身熱、自汗、頭痛是症,這些都是太陽病的本症,合之而成為太陽病。如果太陽病而又兼泄瀉、不寐、心煩、痞悶,則又為太陽病的兼症。又如瘧疾是病,往來寒熱、嘔吐、口苦是症,合之成為瘧,倘瘧而兼頭痛、脹滿、咳逆、便閉,則又為瘧的兼症;如果瘧而又兼下痢一日數十次,則又不是兼症而是兼病,因為瘧是一病,痢下又是一病,二病各有本症。以此類推,不可勝舉,病之與症,不可不求其端而分其緒云云。這說明了要認識一個病、一種癥候,必須先把類似的癥狀辨清,並將每一個病和每一種癥候的癥狀聯繫起來。有關這些方面的資料,可參考成無己所著《傷寒明理論》,他就傷寒癥狀進行了分辨,並與六經辨症互相結合。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