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脈 七、足太陽膀胱經(共67穴)

1.經脈循行:起於目內眥,上額交會於巔頂(百會)。

巔頂部支脈:從頭頂到顳顬部。

巔頂部直行的脈:從頭頂入里聯絡於腦,回出分開下行項後,沿肩胛部內側,挾脊柱,到達腰部,從脊旁肌肉進入體腔聯絡腎臟,屬於膀胱;

腰部支脈:向下通過臀部,進入腘窩內;

後項部支脈:通過肩胛骨內緣直下,經過臀部下行,沿大腿後外側與腰部下來的支脈會合於腘瘧窩中。從此向下,出於外踝後, 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側端(至陰),與足少陰經相接。

2.主要病候: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見風流淚,鼻塞多涕,鼻衄,頭痛,項、背、臀部及下肢循行部位痛麻等。

3.主治概要:主治頭、項、目、背、腰、下肢部病症及神志病,背部第一側線的背俞穴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主治與其相關的臟腑病證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症。

(1) 睛明 Jīngmíng

[定位] 在面部,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

[解剖] 在眶內緣瞼內側韌帶中,深部為眼內直肌;有內眥動、靜脈和滑車上下動、靜脈,深層上方有眼動、靜脈本干;布有滑車上、下神經,深層為眼神經,上方為鼻睫神經。

[主治] 目赤腫痛,流淚,視物不明,目眩,近視,夜盲,色盲。

[配伍] 配球後、光明治視目不明。

[刺灸法] 囑患者閉目,醫者左手輕推眼球向外側固定,左手緩慢進針,緊靠眶緣直刺0.5~1寸。不捻轉,不提插(或只輕微地捻轉和提插)。出針後按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本穴禁灸。

[附註] 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陽蹺五脈交會穴。(《素問·氣府論·注》)

(2) 攢竹 Cuánzhú

[定位] 在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跡處。

[解剖] 有額肌及皺眉肌;當額動、靜脈處;布有額神經內側支。

[主治] 頭痛,口眼歪斜,目視不明,流淚,目赤腫痛,眼瞼(目閏)動,眉棱骨痛,眼瞼下垂。

[配伍] 配陽白治口眼歪斜、眼瞼下垂。

[刺灸法] 平刺0.5~0.8寸。禁灸。

(3) 眉沖 Méichōng

[定位] 在頭部,當攢竹直上入髮際0.5寸,神庭與曲差連線之間。

[解剖] 有額肌;當額動、靜脈處;布有額神經內側支。

[主治] 頭痛,眩暈,鼻塞,癲癇。

[配伍] 配太陽治頭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4) 曲差 Qǔchā

[定位] 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5寸,即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1/3與中1/3交點。

[解剖] 有額肌;當額動、靜脈處;布有額神經內側支。

[主治] 頭痛,鼻塞,鼽衄,目視不明。

[配伍] 配合谷治頭痛、鼻塞。

[刺灸法] 平刺0.5~0.8寸。

(5) 五處 Wǔchù

[定位] 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旁開1.5寸。

[解剖] 有額肌;當額動、靜脈處;布有額神經內側支。

[主治] 頭痛,目眩,癲癇。

[配伍] 配合谷、太沖治頭痛、目眩。

[刺灸法] 平刺0.5~0.8寸。

(6) 承光 Chéngguāng

[定位] 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5寸。

[解剖] 有帽狀腱膜;有額動、靜脈,顳淺動、靜脈及枕動、靜脈的吻合網;當額神經外側支和枕大神經會合支處。

[主治] 頭痛,目眩,鼻塞,熱病。

[配伍] 配百會治頭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7) 通天 Tōngtiān

[定位] 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

[解剖] 有帽狀腱膜;有顳淺動、靜脈和枕動、靜脈的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主治] 頭痛,眩暈,鼻塞,鼻衄,鼻淵。

[配伍] 配迎香、合谷治鼻疾。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8) 絡卻 Luòquè

[定位] 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5寸,旁開1.5寸。

[解剖] 在枕肌停止處;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主治] 頭暈,目視不明,耳鳴。

[配伍] 配風池治頭暈。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9) 玉枕 Yùzhěn

[定位] 在後頭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3寸平枕外隆凸上緣的凹陷處。

[解剖] 有枕肌;有枕動、靜脈;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主治] 頭項痛,目痛,鼻塞。

[配伍] 配大椎治頭項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

(10) 天柱 Tiānzhù

[定位] 在項部大筋(斜方肌)外緣之後髮際凹陷中,約當後髮際正中旁開1.3寸。

[解剖] 在斜方肌起部,深層為頭半棘肌:有枕動、靜脈干;布有枕大神經干。

[主治] 頭痛,項強,鼻塞,癲狂癇,肩背病,熱病。

[配伍] 配大椎治頭痛項強。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內上方深刺,以免傷及延髓。

(11) 大杼 dàzhù

[定位] 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最深層為最長肌;有第一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一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一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 咳嗽,發熱,項強,肩背痛。

[配伍] 配肩中俞、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註] (1)八會穴之一,骨會大杼;手足太陽經交會穴。(2)本經背部諸穴,不宜深刺,以免傷及內部重要臟器。

(12) 風門 fēngmén

[定位] 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深層為最肌;有第二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二、三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三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 傷風,咳嗽,發熱頭痛,項強,胸背痛。

[配伍] 配肺俞、大椎治咳嗽、氣喘;配合谷治傷風咳嗽。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註] 足太陽經與督脈交會穴。

(13) 肺俞 fèishū

[定位] 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最長肌;有第三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三或第四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三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 咳嗽,氣喘,吐血,骨蒸,潮熱,盜汗,鼻塞。

[配伍] 配風門治咳嗽喘;配合谷、迎香治鼻疾。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註] 肺的背俞穴。

(14) 厥陰俞 juéyīnshū

[定位] 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最長肌;布有第四肋間動、靜脈後支;正當第四或第五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四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 咳嗽,心痛,胸悶,嘔吐。

[配伍] 配內關治心痛、心悸。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註] 心包背俞穴。

(15) 心俞 Xīnshū

[定位] 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最長肌;有第五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五或第六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五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 心痛,驚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盜汗,夢遺,癲癇。

[配伍] 配巨闕、內關治心痛、驚悸;配內關、神門治失眠、健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註] 心的背俞穴。

(16) 督俞 Dūshū

[定位] 在背部,當第6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 有斜方肌,背闊肌肌腱,最長肌;有第六肋間動、靜脈後支,頸橫動脈降支;布有肩胛背神經,第六或第七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六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 心痛,胸悶,腹痛,寒熱、氣喘。

[配伍] 配內關治心痛、胸悶。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17) 膈俞 Géshū

[定位] 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 在斜方肌下緣,有背闊肌,最長肌;布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七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 嘔吐,呃逆,氣喘,咳嗽,吐血,潮熱,盜汗。

[配伍] 配內關、足三里治嘔吐、呃逆;配足三里、血海、肓膏治貧血。

[刺灸法] 斜刺0.5之0.8寸。

[附註] (1)八會穴之一,血會膈俞。(2)參考資料:據報道,用人工放血造成家免的貧血狀態(紅細胞在400萬/mm』以下,血紅蛋白在65兩以下),針刺「膈俞」、「膏盲」,結果與對照組相比,大大提前糾正了貧血狀態,迅速恢復正常。

(18) 肝俞 Gānshū

[定位] 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 在背闊肌,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九或第十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九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 黃疸,脅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癲狂癇,脊背痛。

[配伍] 配支溝、陽陵泉治脅痛;配太沖治目眩。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註] 肝的背俞穴。

(19) 膽俞 Dǎnshū

[定位] 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 在背闊肌,最長肌和腱肋肌之間;有第十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十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十胸神經後支的外側支。

[主治] 黃疸,口苦,肋痛,肺癆,潮熱。

[配伍] 配陽陵泉、太沖膽道疾病。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註] 膽的背俞穴。

(20) 脾俞 Pǐshū

[定位] 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 在背闊肌,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十一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十一胸神經後支肌支。

[主治] 腹脹,黃疸,嘔吐,泄瀉,痢疾,便血,水腫,背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脫、便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註] 脾的背俞穴。

(21) 胃俞 Wèishū

[定位] 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肋下動、靜脈後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十二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 胸脅痛,胃脘痛,嘔吐,腹脹,腸鳴。

[配伍]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註] 胃的背俞穴。

(22) 三焦俞 Sānjiāoshū

[定位] 在腰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一腰動、靜脈後支;布有第十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一腰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 腸鳴,腹脹,嘔吐,泄瀉,痢疾,水腫,腰背強痛。

[配伍] 配氣海、足三里治腸鳴、腹脹。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註] 三焦背俞穴。

(23) 腎俞 Shènshū

[定位] 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二腰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一腰神經後支的外側支,深層為第一腰叢。

[主治] 遺尿,遺精,陽萎,月經不調,白帶,水腫,耳鳴,耳聾,腰痛。

[配伍] 配太溪、三陰交治月經不調;配翳風、耳門治耳鳴、耳聾。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註] (1)腎的背俞穴。(2)據實驗觀察針刺對正常人水負荷後腎臟泌尿功能的影響,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針刺腎俞或京門穴時可抑制腎臟的泌尿功能。

(24) 氣海俞 Qìhǎishū

[定位] 在腰部,當第3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二腰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二腰神經後支的外側支,深層為第一腰叢。

[主治] 腸鳴腹脹,痔漏,痛經,腰痛。

[配伍] 配足三里、天樞治腹脹、腸鳴。

[刺灸法] 直刺0.5~1寸。

(25) 大腸俞 Dàchángshū

[定位] 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四腰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三腰神經皮支,深層為腰叢。

[主治] 腹脹,泄瀉,便秘,腰痛。

[配伍] 配氣海、足三里、支溝治便秘。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附註] 大腸背俞穴。

(26) 關元俞 Guānyuánshū

[定位] 在腰部,當第5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 有骶棘肌,有腰最下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布有第五腰神經後支。

[主治] 腹脹、泄瀉,小便頻數或不利,遺尿,腰痛。

[配伍] 配氣海治腹脹。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27) 小腸俞 Xiǎochángshū

[定位] 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後孔。

[解剖]在骶髂肌起始部和臀大肌起始部之間;有骶外側動、靜脈後支的外側支;布有第一骶神經後支外側支,第五腰神經後支。

[主治]遺精,遺尿,尿血,白帶,小腹脹痛,泄瀉,痢疾,疝氣,腰腿疼。

[配伍] 配天樞、足三里、上巨虛、關元治腹脹、痢疾、便秘。配腎俞、三陰交、三焦俞、關元、曲泉治泌尿繫結石。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8~1寸;灸3~7壯。

(28) 膀胱俞 Pángguāngshū

[定位] 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後孔。

[解剖] 在骶棘肌起部和臀大肌起部之間;有骶外側動、靜脈後支;布有臀中皮神經分支。

[主治] 小便不利,遺尿,泄瀉,便秘,腰脊強痛。

[配伍] 配腎俞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8~1.2寸。

[附註] 膀胱背俞穴。

(29) 中膂俞 Zhōnglǚshū

[定位] 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後孔。

[解剖] 有臀大肌,深層為骶結節韌帶起始部;當臀下動、靜脈的分支處,布有臀下皮神經。

[主治] 泄瀉,疝氣,腰脊強痛。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氣。

[刺灸法] 直刺1~1.5寸。

(30) 白環俞 Báihuánshū

[定位] 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後孔。

[解剖] 在臀大肌,骶結節韌帶下內緣;有臀下動、靜脈,深層為陰部內動、靜脈;布有皮神經,深層為陰部神經。

[主治] 遺尿,疝氣,遺精,月經不調,白帶,腰部疼痛。

[配伍] 配三陰交、腎俞、治遺尿、月經不調。

[刺灸法] 直刺1~1.5寸。

(31) 上髎 Shàngliáo

[定位] 在骶部,當髂後上棘與中線之間,適對第1骶後孔處。

[解剖] 在骶棘肌起始部及臀大肌起始部;當額外

側動、靜脈後支處;布有第一髂神經後支。

[主治] 大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帶下,陰挺,遺精,陽萎,腰痛。

[配伍] 配三陰交、中極、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1~1.5寸。

(32) 次髎 Cìliáo

[定位] 在骶部,當髂後上棘內下方,適對第2骶後孔處。

[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當骶外側動、靜脈後支處;為第二骶神經後支通過處。

[主治] 疝氣,月經不調,痛經,帶下,小便不利,遺精,腰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三陰交、中極、腎俞治遺尿;配血海治痛經。

[刺灸法] 直刺1~1.5寸。

(33) 中髎 Zhōngliáo

[定位] 在骶部,當次髎下內方,適對第4骶後孔處。

[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當骶外側動、靜脈後支處;為第三骶神經後支通過處。

[主治] 便秘,泄瀉,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帶下,腰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便秘。

[刺灸法] 直刺1~1.5寸。

(34) 下髎 Xiàliáo

[定位] 在骶部,當[定位] 在骶部,當中髎下內方,適對第4骶後孔處。

[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有臀下動、靜脈分支;當第四骶神經後支通過處。

[主治] 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帶下,腰痛。

[配伍] 配氣海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1~1.5寸。

(35) 會陽 Huìyáng

[定位] 在骶部,尾骨端旁開0.5寸。

[解剖] 有臀大肌;有臀下動、靜脈分支;布有尾骨神經;深部有陰部神經干。

[主治] 泄瀉,便血,痔疾,陽萎,帶下。

[配伍] 配承山治痔疾。

[刺灸法] 直刺1~1.5寸。

(36) 承扶 Chéngfú

[定位] 在大腿後面,臀下橫紋的中點。

[解剖] 在臀大肌下緣;有坐骨神經伴行的動、靜脈;布有股後皮神經,深層為坐骨神經。

[主治] 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配伍] 配委中治腰骶疼痛。

[刺灸法] 直刺1~2寸。

(37) 殷門 Yīnmén

[定位] 在大腿後面,當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承扶下6寸。

[解剖] 在半腱肌與股二頭肌之間,深層為大收肌;外側為股深動、靜脈第三穿支;布有股後皮神經,深層正當坐骨神經。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大腸俞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1~2寸。

(38) 浮郄 Fúxì

[定位] 在腘橫紋外側端,委陽上1寸,股二頭肌腱的內側。

[解剖] 在股二頭肌鍵內側;有膝上外側動、靜脈;布有股後皮神經,正當腓總神經處。

[主治] 便秘,股腘部疼痛,麻木。

[配伍] 配承山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 直刺1~1.5寸。

(39) 委陽 Wěiyáng

[定位] 在腘橫紋外側端,當股二頭肌腱的內側。

[解剖] 在股二頭肌鍵內側;有膝上外側動、靜脈;布有股後皮神經,正當腓總神經處。

[主治] 腹滿,小便不利,腰脊強痛,腿足攣痛。

[配伍] 配三焦俞、腎俞、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 直刺1~1.5寸。

[附註] 三焦經下合穴。

(40) 委中 Wěizhōng

[定位] 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解剖] 在腘窩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靜脈,深層內側為腘靜脈,最深層為腘動有股後皮神經,正當脛神經處。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瀉,小便不利,遺尿,丹毒。

[配伍] 配大腸俞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腘靜脈出血。

[附註] 足太陽經所入為「合」。

(41) 附分 Fùfēn

[定位] 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在肩胛崗內端邊緣,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髂肋肌;有頸橫動脈降支,當第二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二胸神經後支。

[主治] 頸項強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配伍] 配大椎治頸項強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註] 手、足太陽經交會穴。

(42) 魄戶 Pòhù

[定位] 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緣,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髂肋肌;有第三肋間動、靜脈背側支頸橫動脈降支;布有第二、三胸神經後支。

[主治] 咳嗽,氣喘,肺癆,項強,肩背痛。

[配伍] 配天突、膻中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3) 膏肓 Gāohuāng

[定位] 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緣,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髂肋肌;有第四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及頸橫動脈降支;布有第三、四胸神經後支。

[主治] 咳嗽,氣喘,肺癆,健忘,遺精,完谷不化。

[配伍] 配尺澤、肺俞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4) 神堂 Shéntáng

[定位] 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緣,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髂肋肌;有第五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及頸橫動脈降支;布有第四、五胸神經後支。

[主治] 咳嗽,氣喘,胸悶,脊背強病。

[配伍] 配膻中治胸悶。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5) 譩嘻 Yìxǐ

[定位] 在背部,當第6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在斜方肌外緣,有髂肋肌;有第六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五、六胸神經後支。

[主治] 咳嗽,氣喘,瘧疾,熱病,肩背痛。

[配伍] 配大椎、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6) 膈關 Gěguān

[定位] 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有背闊肌,髂肋肌;有第七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六胸神經後支。

[主治] 胸悶,噯氣,嘔吐,脊背強痛。

[配伍] 配內關治噯氣。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7) 魂門 Húnmén

[定位] 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有背闊肌,髂肋肌;有第九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八、九胸神經後支。

[主治] 胸脅痛,嘔吐,泄瀉,背痛。

[配伍] 配陽陵泉、支溝治胸肋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8) 陽綱 Yánggāng

[定位] 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有背闊肌,髂肋肌;有第十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九、十胸神經後支。

[主治] 腸鳴,腹痛,泄瀉,黃疸,消渴。

[配伍] 配氣海治腹脹。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9) 意舍 Yìshě

[定位] 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有背闊肌,髂肋肌;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十、十一胸神經後支。

[主治] 腹脹、腸鳴、嘔吐、泄瀉。

[配伍] 脾俞、胃俞治腹脹。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50) 胃倉 Wèicāng

[定位] 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有背闊肌,髂肋肌;有肋下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十二、十三胸神經後支。

[主治] 胃脘痛,腹脹,小兒食積,水腫,背脊痛。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51) 肓門 Huāngmén

[定位] 在腰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有背闊肌,髂肋肌;有第一腰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經後支。

[主治] 腹痛,便秘,痞塊,乳疾。

[配伍] 配氣海天、樞治便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52) 志室 Zhìshì

[定位] 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 有背闊肌、髂肋肌;有第二腰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經後支外側支,第一腰神經外側支。

[主治] 遺精,陽萎,小便不利,水腫,腰脊強痛。

[配伍] 配命門治遺精。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53) 胞肓 Bāohuāng

[定位] 在臀部,平第2骶後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解剖] 有臀大肌,臀中肌及臀小肌;正當臀上動、靜脈;布有臀上皮神經,深層為臀上神經。

[主治] 腸鳴,腹脹,便秘,癃閉,腰脊強痛。

[配伍] 配委中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l~1.5寸。

(54) 秩邊 Zhìbiān

[定位] 在臀部,平第4骶後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解剖] 有臀大肌,在梨狀肌下緣;正當臀下動、靜脈深層當臀下神經及股後皮神經,外側為坐骨神經。

[主治] 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委中、大腸俞治腰腿疼痛。

[刺灸法] 直刺1.5~2寸。

(55) 合陽 Héyáng

[定位] 在小腿後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委中下2寸。

[解剖] 在腓腸肌二頭之間;有小隱靜脈,深層為腘動、靜脈;布有腓腸肌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腓神經。

[主治] 腰脊強痛,下肢痿痹,疝氣,崩漏。

[配伍] 配腰陽關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l~2寸。

(56) 承筋 Chéngjīn

[定位] 在小腿後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腓腸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解剖] 在腓腸肌兩肌腹之間;有小隱靜脈,深層為腓後動、靜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腓神經。

[主治] 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 配委中治下肢攣痛。

[刺灸法] 直刺l~1.5寸。

(57) 承山 Chéngshān

[定位] 在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崑崙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解剖] 在腓腸肌兩肌腹交界下端;有小隱靜脈,深層為股後動、靜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腓神經。

[主治] 痔疾,腳氣,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 配大腸俞治痔疾。

[刺灸法] 直刺1~2寸。

(58) 飛揚 Fēiyáng

[定位] 在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處。

[解剖] 有腓腸肌及比目魚肌;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

[主治] 頭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疾。

[配伍] 配委中治腿痛。

[刺灸法] 直刺l~1.5寸。

[附註] 足太陽經絡穴

(59) 跗陽 Fùyáng

[定位] 在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穴直上3寸。

[解剖] 在腓骨的後部,跟腱外前緣,深層為拇長屈肌;有小隱靜脈,深層為腓動脈末支;布有腓腸神經。

[主治] 頭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附註] 陽蹺脈郄穴。

(60) 崑崙 Kūnlún

[定位] 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解剖] 有腓骨短肌;有小隱靜脈及外踝後動、靜脈;布有腓腸神經。

[主治] 頭痛,項強,目眩,癲癇,難產,腰骶疼痛,腳跟腫痛。

[配伍] 配風池治頭痛、目眩。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註] (l)足太陽經所行為「經」。(2)《針灸大成》:「妊婦刺之落胎。」

(61) 仆參 Púcān

[定位] 在足外側部,外踝後下方,崑崙直下,跟骨外側,赤白肉際處。

[解剖] 有腓動、靜脈的跟骨外側支;布有腓腸神經跟骨外側支。

[主治] 下肢痿痹,足跟痛,癲癇。

[配伍] 配太溪治足跟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62) 申脈 ShēnMài

[定位] 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解剖] 在腓骨長短肌腱上緣;有外踝動脈網及小隱靜脈;布有腓腸神經的足背外側皮神經分支。

[主治] 頭痛,眩暈,癲狂癇,腰腿酸痛,目赤痛,失眠。

[配伍] 配腎俞、肝俞、百會治眩暈。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註] 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蹺脈。

(63) 金門 Jīnmén

[定位] 在足外側部,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

[解剖] 在腓骨長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間;有足底外側動、靜脈;布有足背外側皮神經,深層為足底外側神經。

[主治] 頭痛,癲癇,小兒驚風,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配伍] 配太陽合谷治頭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註] 足太陽經郄穴。

(64) 京骨 Jīnggǔ

[定位] 在足外側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 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足底外側動、靜脈;布有足背外側皮神經,深層為足底外側神經。

[主治] 頭痛,項強,目翳,癲癇,腰痛。

[配伍] 配百會、太沖治頭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註] 足太陽經所過為「原」。

(65) 束骨 Shùgǔ

[定位] 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5跖趾關節)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 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第四趾跖側總動、靜脈;有第四趾跖側神經及足背外側皮神經分布。

[主治] 頭痛,項強,目眩,癲狂,腰腿痛。

[配伍] 配腎俞、太沖治目眩。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註] 足太陽經所注為「輸」。

(66) 足通谷 Zútōnggǔ

[定位] 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5跖趾關節)的前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 有趾跖側動、靜脈;布有趾跖側固有神經及足背外側皮神經。

[主治] 頭痛,項強,目眩,鼻衄,癲狂。

[配伍] 配大椎治項強。

[刺灸法] 直刺0.2~0.3寸。

[附註] 足太陽經所溜為「滎」。

(67) 至陰 Zhìyīn

[定位] 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動脈及趾跖側固有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布有趾跖側固有神經及足背外側皮神經。

[主治] 頭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難產。

[配伍] 配太沖、百會治頭痛。

[刺灸法] 淺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附註] 足太陽經所出為「井」。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