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20 蘭溪

本作品是對史圖館專欄的投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且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歷史學術研究,僅供參考。


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1]。己亥正月十五,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雨水。水獺開始捕魚,大雁從南方飛回北方,草木萌動[2]。這也意味著春天就要到了,天氣漸暖,冰雪消融,降水增多。正月十五,同樣也是上元節,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年過完了,要開學了,是不是感到身心舒暢( ̄yΔ ̄)~)。

《山徑春行圖》局部

雨水,《禮記》鄭玄注曰:「漢始以雨水為二月節。」這足見雨水的重要。天地之氣交而為泰,是為可耕之候。適宜的降水對作物的生長極為重要,春雨貴如油,雨水前後的春灌,滿足作物關鍵期的水分供應。雖然天氣回暖,但仍是有冷空氣流連不去。

雨水

這也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元為月(月份),夜為宵,故稱元宵。上元之夜,觀燈賞月、舞龍舞獅、猜燈謎吃元宵,共享天倫。

《元宵嬰戲圖》局部

在唐時已有賞燈活動,張燈三日,盛況空前[3]。宋時又增兩夜[3]。明代更是延長到十夜[4]。一說上元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5],燃燈祈福,禮拜三元[6]。再後來,祈福的意思逐漸淡化,寶馬香車,月華燈影[7],正是遊樂的大好時光。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

在宋代,這一夜千街萬巷,熱鬧非凡,不僅能欣賞到奇技異能,歌舞百戲,甚至可以看到皇家藝人的表演[8];女子亦加珠翠,佩夜蛾,勇敢追求嚮往的愛情[9]。夜蛾,即「宜男蟬」,是一種白紙製作的大蟬,是求子求愛的象徵[10]。然玉漏頻催時,墮翠遺簪中,不知又有多少人得償所願。

《上元燈彩圖》局部

明代女子在元宵當天,還有著「走百病」的習俗,希望消除疾病的同時,也是結伴同遊燈市的好機會。

說到元宵,不得不說到飲食。油錘面蠶,乳糖圓子,據《太平廣記》記載,油錘當類似後代的炸元宵,而乳糖圓子,應是湯圓的前身了[12]。當然也有祭祀用的米湯豆粥,卻不能算作上元節食。

天將化雨,上元時節,注意保暖的同時,別忘了來一碗熱騰騰的元宵,走去百病,看看朧朧淡月,煌煌華燈。


參考文獻

[1]《禮記·月令》:「雨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水矣。」

[2]《逸周書·時訓解》:「雨水之日,獺祭魚,又五日,鴻雁來,又五日,草木萌動。」

[3]《燕翼貽謀錄》:「太祖乾德五年正月甲辰詔曰:『上元張燈,舊止三夜,今朝廷無事,區宇乂安,方當年穀之豐登,宜縱士民之行樂。其令開封府更放十七、十八兩夜燈。』後遂為例。」[4]《萬曆野獲編》:「永樂間。文皇帝賜燈節假十日。蓋以上元遊樂。為太平盛事。故假期反優於元旦。至今循以為例。」[5]《夢粱錄》:「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

[6]《五代史·梁書·太祖紀》:「近年以來,風俗未泰,兵革且繁,正月燃燈,廢停已久。今屬創開鴻業,初建洛陽,方在上春,務送陽氣,宜於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夜,開坊市門,一任公私燃燈祈福。」

[7]《上元》:「九陌連燈影,千門度月華。傾城出寶騎,匝路轉香車。」[8]《東京夢華錄》:「正月十五日元宵······遊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餘里。」「差衙前樂人作樂雜戲······萬姓皆在露台下觀看,樂人時引萬姓山呼。」[9]《武林舊事》:「元夕節物。婦人皆戴珠翠鬧蛾,玉梅雪柳,菩提葉燈球。銷金合蟬,貉袖項帕。而衣多尚白,蓋月下所宜也。游手浮浪輩,則以白紙為大蟬,謂之夜蛾。」[10]《醉翁談錄》:「婦人又為燈球、燈籠,大如棗栗,加珠翠之飾,合城婦女競戴之。又插雪梅,凡雪梅,皆繪楮為之。又有宜男蟬,狀如紙蛾,而稍加文飾。」[11]《帝京景物略》:「婦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橋······婦女著白綾衫,隊而宵行,謂無腰腿諸疾,曰走橋。至城各門,手暗觸釘,謂男子祥,曰摸釘兒。」[12]《歲時雜記》:「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

更多作品見幻想淺綠的B站空間、我館的公眾號:ID:AlexGreeno

QQ群:史圖館164072878;雲韶府545992797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