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人民參與社會、表達意見的方式,推動了網路輿論監督的快速發展。網路輿論監督已成為當今廣受關注與好評的監督方式,成為推動社會道德建設與法制建設,提高公民素質的最好途徑。本文採用傳播學理論,分析了網路輿論監督的特點,存在的缺陷及發展中要注意的問題,初步闡述網路輿論監督中應該關注的重點。

關 鍵 詞:網路輿論監督,傳播控制,理性發展,信息傳播

作者簡介:孔建會中國社會科學網編輯

當今時代,是個網路信息的時代。互聯網的普及,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表達方式及生活方式。一切經濟的、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道德的領域,都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網路輿論監督,作為網路信息時代的一個產物,也迅速發展起來,業已成為廣大網民表達意見、行使監督權的平台。自互聯網在國內出現以來,國內外的每一件重大事件,都會在網路上引起強烈的反響和激烈的辯論,形成強大的公共輿論。與此同時,關於網路輿論監督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

由於網路本身固有的開放性、便捷性、時效性,作為網路傳播之一的網路輿論監督得以快速發展,人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得到極大程度的實現,主體意識日益崛起,主體地位日漸形成。網民通過網路,表達自己的意見與見解,推進社會制度與法制的建設,推進社會精神文明與法治文明的發展。通過與傳統媒體的結合,推動社會輿論監督的發展,為黨政機關與企事業單改進自身不足,更好服務社會提供了理論與信息的支持。

但是,目前網路輿論監督仍處於一個較為初級的階段。由於網路的開放性、匿名性與主體多樣性,使得網路輿論監督的主體合法性不明確;監督手段缺乏或受到限制;監督者與被監督者法律意識淡薄等。網路輿論監督不可避免地帶有局部性、片面性或虛假性的缺陷,以至於會出了現有人通過網路散布謠言,侵犯他人合法權益,宣洩對社會不滿,侵犯他人隱私,形成「網路暴力」的現象。

怎樣利用網路這種工具,更好地行使輿論監督的權力,怎樣消除網路輿論監督的缺陷,使網路輿論監督更有效,更合理合法,是當前研究的重點。本文力求通過對網路輿論監督的特點、缺陷、發展的分析,來探求推動網路輿論監督發展的途徑。

一、網路輿論監督的定義

網路輿論監督是指監督主體通過網路了解國家事務,交流意見看法,提供信息線索,對監督客體進行監督的一種監督形式。主要由網路上的媒體言論、論壇、博客、微博及新聞跟帖等形式。是一種主要以決策階層為監督重點的監督。

網路輿論有廣義與狹義兩種含義。廣義上的網路輿論,就是通過互聯網表達的社會輿論,有公眾輿論、媒體輿論及各種利益集團製造的輿論等。而狹義的網路輿論,則僅僅是指以網民作為輿論主體,在網上表達的輿論。

網路輿論監督是傳統監督方式在網路信息化條件下的拓展。它的本質也是事實監督。其監督主體是網路媒體,包括傳統媒體網站、各類新聞網站、博客、微博、論壇或個人跟帖等。同傳統媒體監督相比,網路輿論監督更具有公開、透明、快捷、廣泛、互動的特點。

網路輿論監督實現了網路技術與民主監督的有機結合,與傳統輿論監督相比網路監督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強烈的時代特徵,現已成為反腐倡廉、民主法制建設及精神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力量。

二、網路輿論監督的典型事件

(一)「黃絲帶」運動,顯示網路輿論監督對國際政治的影響。

我國網路輿論監督開始形成的標誌性事件是1998年5月的印尼排華事件。當時印尼政府對排華事件的放縱,造成大量當地華人的死傷。在中國政府還沒有做出明確的反應前,全世界的華人就在網上發起「黃絲帶」運動。通過網路表達對印尼政府的憤慨,表達對當地華人的同情與支持,形成了強大的輿論力量。全世界都在指責印尼政府,中國政府也做出強烈譴責。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印尼政府不得不有所收斂,開始關注當地華人的權利。

(二)7.23動車追尾事故,顯示網路輿論監督對國家體制改革與社會建設的促進。

今年7月23日涌溫線動車追尾,事發後網民在第一時間通過網路發布消息。此後,整個事件的發展都暴露在網路輿論的監督之下。網民通過對鐵道部一些做法的質疑,表達對當前社會建設中存在問題的看法與不滿。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政府一再承諾會徹查追尾真像,溫家寶總理也指示要還民眾真像。這件事引起了廣泛的社會討論與研究。大家從現行體制、社會建設等多個方面進行反思,研究經濟建設與政治體制改革中,怎樣做到「以人為本」,社會建設與發展的目的是什麼。相信這些討論與研究都會對社會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

(三)天價香煙事件,展示網路輿論監督在反腐中的巨大作用。

網路輿論監督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典型事件應該是周久耕的天價香煙事件。周久耕是一位深藏不露的腐敗官員,就是因為一盒天價香煙被網民發到網上,引起人們對官員高消費的猜疑。在紀檢部門的調查下,其腐敗的醜行得以暴露。可見網路輿論監督有優於傳統輿論監督的地方。傳統媒體輿論監督的範圍很有限。有些官員雖然很腐敗,但是他們大都深藏不露,只有醜行敗露或已受到法律制裁之後,輿論監督才能發揮作用。而網路輿論監督則不然,通過網路人們可以把身邊發生的事及時地發送到網上,對政府官員隨時進行監督。這樣就擴大了監督者與被監督者的範圍,提高了輿論監督的效率。

(四)「網上虐貓事件」,引起人們對網路輿論監督界限的思考

「網上虐貓事件」是前幾年在網路上引起很大爭議的一個網路輿論監督事件。一位女士用高跟鞋殘忍地殺死一隻可愛的小貓,並把這個過程的視頻放到網上。這件事讓無數人憤慨,一時間網上充滿了謾罵、指責,並有人把這位女士的個人信息放到網上。以至於這位女士受到了無數的騷擾與人身攻擊。

從這件事,人們開始關注「人肉搜索」的問題,學術界與法律界也開始關注網上輿論監督的尺度與法律問題。

(五)葯家鑫案,引起人民對輿論影響司法的思考。

葯家鑫案幾乎是家喻戶曉,葯家鑫駕車撞人並殘忍將其殺害。這件事從一開始就置於網路輿論的監督之下。由於人們對富二代的成見及對其殘忍殺人的憎恨,一邊倒地對其進行指責與謾罵。直到葯家鑫被執行死刑,網民也沒有原諒他。然而在事件的發展中,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開始對法律及民意的關係進行思考,開始思考輿論對司法的影響,考慮在一個強大社會輿論的環境下,怎麼保證司法的獨立及公證,輿論是否會干擾法律的執行。

關於網路輿論監督的例子還很多,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無論怎樣都顯示出其強大的力量,都對社會的進步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三、網路輿論監督的特點

網路輿論監督作為一種網路信息交流與傳播方式,具有網路傳播的範圍廣、效率高、速度快、互動靈活的特點。同時,作為一種監督形式,又有傳統媒體輿論監督的特性。

(一)網路監督者可以自我設置議程

「議程設置理論」是由美國傳播學家M.E.麥庫姆斯提出的,他認為大眾傳播具有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以此影響著人們對事件重要性的判斷。

「議程設置理論」是針對傳統媒體而言的。在傳統媒體時代,傳播權集中在少數媒介手裡,媒介不但享有信息的發布、傳播權,還可以掌握信息的流向和流量,在傳播中是處於主導地位的。而受眾則是被動的,缺乏同時接觸多個媒介的有效渠道,其主動性的發揮受到極大的限制。

而網路媒體則打破了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基礎。因為網路環境是一種開放的環境,信息的傳播不可能被完全控制。在網路媒體中,傳播權被分散到了廣大受眾手中,網路信息的流向和流量的很難受到控制,受眾在信息傳播中有了很大的主動性。這就建構了一種新的傳受關係,即信息的傳播者與受眾處在相對平等的地位上,從而奠定了網路傳播中網民自我議程設置的基礎。這一點,在微博中體現得極為充分。Web2.0使得網路的互動性加強,每一個網民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每一個網民都可以發布信息並引導一個話題,也就是這種自媒體可以自我設置信息傳播的議程。

自我議程設置就是網民利用取得的信息,依據自己的理解,對信息的傳播採取控制,以達到設置議程的目的。自我議程設置是對傳統媒體議程設置的擴展,有時它也可能為傳統媒體「設置議程」。

網民自我設置議程使得網路輿論監督更廣泛、更快捷、更公平也更能代表大眾。它可以打破單一媒體監督的片面性與私利性,可以反映各方面的利益,使監督更具有廣泛性的特點。

(二)網路傳播具有「公共領域」中自由、開放、交互性的特點,使得網路監督更透明、更真實、更公平

「公共領域」是指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由各種對話構成。公民可以自由地組合、集合,可自由地表達思想與意見。其核心內涵是平等開放、自由討論、理性批判、關注普遍利益、達成共識。

由於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平台,所有人都可以參與輿論監督,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路發布自己的意見與見解。這種開放性與互交性就形成了網民的「公共領域」。網路信息傳播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足不出戶,就可與別人進行交流,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世界各地發生的重大新聞,具有開放性、即時性的特點,在提高信息傳播速度的同時,也增加了信息的公開性。

網路輿論監督利用網路這個開放的平台,在輿論監督中不僅快速、便捷,而且廉價、有效。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得到充分的實現。具有 「公共領域」中自由、開放、交互性的特點。

(三)網路傳播「處處是中心,無處是邊緣」的特點,使得網路監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監督的範圍更廣

「處處是中心,無處是邊緣」是由麥克盧漢提出的,他認為廣播電視的出現使得原有以期刊報紙為中心的信息傳播方式瓦解,信息的傳播範圍擴大了。

與廣播電視相比,網路信息傳播的速度更快、範圍更廣、成本也更低。網民可以將自己感興趣的事件發布到網上,引起他人的注意。通時也可以通過網路了解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並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就這一點來講,網路信息傳播才真正實現了「處處是中心,無處是邊緣」。

網路傳播的這種特點,使網路輿論監督更具廣泛性,無論是監督主體還是被監督主體,都更具廣泛性。只要你可以利用網路,只要你在這個社會中活動,就可能成為網路輿論的監督者,同時也被整個社會所監督。

(四)網路傳播使監督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形成的輿論壓力更大

傳統的輿論監督成本很高。一是監督渠道不暢造成的時間成本,二是監督手段匱乏造成的人力投入成本,三是難以取得信息而造成的監督範圍過小。還有,監督者不可避免地會危及到被監督都的權力、地位或安全。可能造成被監督者對監督者進行打擊和報復,使監督者承擔監督的風險成本,從而使大家不願或不敢監督。

互聯網的出現,解決輿論監督的渠道與範圍的問題,同時在網路輿論監督中,監督者具有的匿名的特徵,可以很好地保護監督者的權益,降低了監督的風險成本。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參與到監督中來,增加監督的效果。廣泛的監督主體更易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提高輿論監督的效果。

四、網路輿論監督的缺陷

雖然網路輿論監督與互聯網的發展一樣,在不斷發展與完善,但它與生俱來的特點就決定了其本身還存在很多問題。我國的網路輿論監督還處在一個較為初級的階段。人們在利用網路進行輿論監督,促進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發現了有很多的問題,引起社會的關注。

(一)網路輿論監督可能會以「刻板成見」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問題

「刻板成見」是指以高度簡單化和概括化的符號,對特殊群體與人群進行社會分類,或隱或現地體現出一系列關乎其行為、個性及歷史的價值判斷與假定。

人們在接收信息時,往往會依據自己的喜好接收一些信息而屏蔽另一些信息。同時對一個信息的讀解,也會受自身喜好與習慣而形成一種固執的偏見。如對於「富二代」、「官二代」、開發商、當權者。當事情發生時,不管實情如何,首先會對這些人產生憎恨與厭惡。認為「富二代」、「官二代」都是紈絝子弟,都會惹是生非;開發商都是唯利是圖;城管都是窮凶極惡,這就是「刻板成見」。

在網路監督中,「刻板成見」會使監督者不能站在公正的立場上,會根據自己的價值判斷與成見,依據經驗實施監督。「刻板成見」也會引起監督者情緒化的反應,做出帶有情緒性的結論。這個結論又會通過網路迅速傳播,使監督信息呈現出情緒化、非理性的特徵。這樣會失去監督的意義,可能對當事人造成傷害。

(二)網路傳播時「把關人」的缺失會造成虛假信息的泛濫

刻板成見不僅會發生在網路輿論監督中,也可能會發生在傳統的監督形式中。但傳統的輿論監督一般會受到「把關人」的把關,成見會被弱化。而在網路輿論監督中,由於網路的開放性,人們可以自由得發表言論,「把關人」角色會缺失或功能弱化,刻板成見對監督造成的損害就會更大。

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範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在傳統的媒體傳播中,報社、出版社、電台、電視台與政府機構一般充當「把關人」的角色。而在網路信息專播中,信息傳播的主體分散,利益不同。「把關人」這個角色會消失或功能弱化。這會導致網路上信息的繁雜和無序傳播。

網路是一種虛擬的空間,網民在網上大都具有匿名的特點。網路輿論監督者由於匿名,就可以表達自已真實的想法,但也可能通過網路散播虛假、甚至惡意的信息,導致對輿論的誤導。

在「把關人」缺失的情況下,網路輿論監督是一把「雙刃劍」。在其影響力越來越大的同時,負面的影響也在加大,使得網路輿論監督呈現出某些混亂和非理性的狀態。普遍的現象就是網上充滿著侵犯他人權益、謾罵與人身攻擊的現象。

虛假信息的存在,影響了輿論監督的效力。人們對網上的信息要加以甄別,這樣就提高了監督的成本。虛假信息的泛濫,還妨礙人們獲得真實信息可能性,使人們產生思想上的混亂和極端的行為,影響國家正常的政治生活。

(三)網路輿論監督中「意見領袖」的缺失會使輿論監督陷入混亂,不能形成合力,削弱了監督的效果

「意見領袖」是指活躍在人際傳播網路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觀點或建議並對他人施加個人影響的人物。在傳統媒體信息傳播中,信息發布者控制著信息的發布過程,並形成自己的觀點,充當意見領袖的角色。輿論監督也會依照意見領袖的觀點而形成輿論監督的集體意識。在網路輿論監督中,監督的主體分散,利益不同,又受刻板成見的影響,很難形成一個單一的意見領袖。

網路輿論監督中,常常會出現「集體無意識」、「極化傾向」的現象。在網路上,眾多的觀點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同一件事,不同的觀點不能形成合力,這就是集體無意識;帶有偏見的群體通過網路進行交流、對撞,可能整體向一個更偏見的方向發展,形成極端觀點,這就是「極化傾向」。在沒有意見領袖的情況下出現的「集體無意識」或「極化傾向」不但會削弱監督的效果,還可能出現與事實相反的結果。

(四)網路輿論監督中法律制約的缺失會使情緒化的監督形成「網路暴力」,侵犯當事人權利

輿論監督的職責是要對一切有關公共利益的事務進行揭露、批評與監督,是一種軟約束。同行政管理與法律制約不同,它不具有迫使當事人作為或不作為的強制力,而是藉助輿論的壓力,形成道德約束或引起司法部門的關注。可見輿論監督在行使其職能時,主要是通過間接手段來達到目的的。它不能超越自己的功能範圍,代替職能部門進行強制性約束。超出監督的範圍就變成一種越權行為,嚴重的可能觸犯法律。網路輿論監督中出現的「人肉搜索」等網路暴力,就有可能侵犯當事人的隱私權和其他權利,給當事人造成傷害。

(五)虛擬的網路環境會降低道德約束的力量,使網路輿論監督成為危害他人的工具

在社會生活中,道德約束是一種很強的他律手段,讓民眾限制自我行為,不要觸及道德的底線。自身的修養與別人對事物的評價會讓人自覺規範自己的言行。而在網路環境中,虛擬性使得道德的約束力大大降低。有人就可能會利用網路當作危害他人的工具,散布惡意中傷的謠言。假借監督的晃子,製造帶有欺詐、誹謗或攻擊性的負面輿論。我們在進行輿論監督時,一是要甄別信息的真假,不要被他人利用,二是要加強自身修養,不要放棄道德的約束。

五、網路輿論監督的理性發展

網路的發展促進社會的發展,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我國互聯網的發展,對網路傳媒、網路輿論監督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並進行引導。國家就加強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提出了「要加強網上思想輿論陣地建設,掌握網上輿論主導權,提高網上引導水平,講究引導藝術,積極運用新技術,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形成積極向上的主流輿論。」的要求。網路輿論監督越來越成為社會民主生活中的重要監督方式。因此政府、網路管理者、網民等相關主體,都應加強網路輿論監督行為的規範和引導,使其朝著有益的、健康的方向發展。

(一)對網路輿論監督進行規範與引導

加強網路輿論監督行為的規範與引導是推動網路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進我國民主建設與法治建設的途徑。可以根據網路輿論監督的特點,從以下三個方面規範與引導網路輿論監督行為。

1、構建議程設置

在網路輿論監督還不成熟的情況下,網路管理者要通過網路對輿論監督進行引導。構建網路輿論監督的議事日程,影響受眾討論的議題,引導輿論發展的方向,設定輿論範圍,調整受眾的情緒。網站及新聞機構,在信息傳播時,要設置輿論的議程,控制輿論的範圍,保證正確的輿論導向。

2、培養「意見領袖」

網路信息傳播者在信息傳播時,應對信息進行控制,對傳播的信息要有鮮明的觀點與正確的立場,對網路輿論,應充分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利用網民的從眾心理,引領輿論的方向。使網路監督者能正確運用網路輿論工具,行使輿論監督的權力。

網路管理者可以邀請一些專家、學者或培養一些專業人士,對輿論進行建設性的探討和評論,引導網路輿論向理性的方向發展。

3、設置「把關人」

信息傳播者與網路管理者,在信息傳播時,要對網上的信息應進行審查,起到「把關人」的作用。對危害社會及公共利益的信息要進行控制或屏蔽。在不良信息擴散之前或傳播行為未造成嚴重後果前,予以及時約束。

(二)加強網路輿論監督中的道德建設與法治建設

網路輿論監督中出現的問題,主要表現為道德問題與法律問題。多數學者在分析網路輿論監督發展時,其重點也主要是從道德的層面與法律的層面進行的。

1、加強網路傳播教育,提高網民素質。

網路輿論監督的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監督主體與客體的素質。輿論監督的過程,其實也是網民自我教育的過程。網民在相互交流信息中提高自身素養。對不負責任、偏離事實和共公道德的言論,進行批評或抨擊。

網民通過自身教育,提高參與網路輿論監督的水平與熱情。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和責任意識,不發布虛假、錯誤的信息和言論。這樣就可促進網路輿論監督的發展。社會與政府應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加強信息傳播的管理與教育,提高網民素質。

2、建立有利於網路輿論監督的制度與途徑

有效的制度是保障網路輿論監督發展的條件,政府應從制度上保障網路輿論監督的發展。

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政府接受人民的監督,首先要實現信息公開,使公眾能夠及時地了解事實的真相。這既可監督政府的工作,又可以有效地遏制網路虛假信息的傳播。

建立「網上信訪」制度,收集民聲建議。各級政府可以制定一些具體的制度,使人民可以通過網路的渠道,發表意見、建議。

建立和完善違法追究制度。網路輿論監督在發揮其正面作用的同時,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如大量的虛假信息,甚至有人利用互聯網進行犯罪活動。這些負面的影響降低了網路輿論監督的可信度與權威性,政府應制定相應制度及法律法規,加大對互聯網的監管。

3、與傳統媒體相結合,共同推進輿論監督的發展。

單純的網路輿論監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社會監督過程中,網路媒體應該加強與傳統媒體的協作,實現資源共享,取長補短,共同發揮作用,積極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網路輿論監督同其他媒體監督的有機結合,可以互相促進、互相補充、互相制約,形成一種具有權威性、組織性、規模性的合力,以形成社會大範圍內的強有力的監督氛圍。讓輿論監督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健康發展,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打擊拐買人口、監控食品安全中,人們充分利網路、廣播、電視、報紙各種媒體,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取得了極佳的效果。

六、總結

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推動著網路輿論監督的發展與成熟。從網路輿論監督在我國初露鋒芒到現在成為社會輿論監督的主要手段。雖然出現了很多問題,但其巨大的影響力與作用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我們應當從社會環境與法律制度上,不斷完善與推進網路輿論監督的發展。結合實際情況,與時俱進,加快信息化建設,不斷探索研究利用網路輿論監督的積極作用,提高輿論監督的效率。

參考資料

1、胡錦濤:《以創新的精神加強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2、彭蘭,《網路傳播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4、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年版5、金夢玉主編《網路新聞實務》,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

6、SOHU網

7、人民網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