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湖南寧鄉多處地面塌陷,其中最大的塌陷處直徑超過80米

6月8日,寧鄉一戶村民家的廁所突然沉降,變成一個大坑 本版圖片均為CFP

  7月7日,無錫;7月3日,北京;7月1日,上海;6月16日,南京……一些大城市接二連三冒出的「天坑」,頓時揪緊了人們的神經。與此同時,美洲、歐洲、非洲等地關於「天坑」的報道也甚囂塵上。社會上的恐慌情緒一度蔓延,關於「地震預兆」「2012現象」等多個版本的說法在人群中傳播。

  「天坑」到底是怎麼出現的?它是不是預示著災難的降臨?連日來,本報記者實地走訪了其中幾個所謂的「天坑」後發現,被冠上「天坑」的名頭,或許是當下爭奪「眼球經濟」的一種手段。有關的地質學家對此表示,「天坑」是一個地質專業術語,如今通過傳媒的報道,造成社會公眾的集體誤讀,甚至是被誤讀。

  南京:大坑已填但隱憂猶存

  南京夫子廟長樂路與箍桶巷的交界處,是南京鬧市區主幹道,每日人流、車流十分密集。6月16日傍晚6時40分,「轟隆」一聲巨響,斑馬線上出現了一個直徑數米的大坑。消息傳出,頓時引發全國關注,這個大坑被認為是「天坑」,首次出現在鬧市中心。當記者近日重訪事發現場時,那裡已經了無當日的痕迹。

  關於為何南京鬧市突現大坑,江蘇省地震局副局長張振亞介紹,江蘇省和南京市地震部門在事發前後都沒有監測到異常跡象,大坑的出現可能與施工有關。

  「多大事」,是南京方言里表達沒什麼大不了的意思。家住箍桶巷的建築業退休工人老趙說:「馬路上出個坑,多大事,我看不少報紙都要把它和地震聯繫起來,小題大做。」老趙自稱是這裡的坐地戶,打小就在夫子廟一帶長大,馬路塌陷時,他就在附近飯後遛彎。據他回憶,幸好當時正逢紅燈,斑馬線上沒有行人,否則可能要有傷亡事故。

  由於正好在事發現場,又具備一定的建築知識,老趙成了和街坊鄰居聊天時的中心人物。也許是年齡的關係,老趙和鄰居們沒有聯想過任何「2012」之類的話題,他們更擔心這坑是否會哪天突然出現在家中的客廳或卧室里。「這些年,夫子廟一帶不停地改造、施工,人流、車流也多,哪個建築、哪條路如果造的時候基礎沒做好或選址不當,完全可能再出大坑。」 這是小型地陷,不是「天坑」

  夫子廟附近的居民老趙憑著自己多年一線建築工人的直覺和生活經驗,無意間點出了各類「天坑」報道的核心問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地理系副教授范安康告訴記者:「大部分所謂『天坑』的報道,都是在張冠李戴。」

  地質意義上的「天坑」指的是,具有巨大的容積,陡峭而圈閉的岩壁,發育在厚度特別巨大、地下水位特別深的可溶性岩層中,平均寬度與深度均大於100米,底部與地下河相連接的一種特大型喀斯特負地形。范安康介紹,由於出現「天坑」的地區一般都發生在交通極不發達地區,所以一直都沒有引起學界的關注。隨著交通建設的加強和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自上世紀80年代起,關於「天坑」的報道開始逐漸出現。當時學界還曾錯把「天坑」當成是超大規模的漏斗。所謂漏斗,在地貌學上指直徑和深度小於100米,呈斗錐狀的負地形。後來,地質學家發現,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地質形態。於是,中國地質學界將其命名為「天坑」,並在2005年得到國際學界認可,「tiankeng」的說法開始通行世界。

  「我國是『天坑』現象多發的國家。」范安康說:「能夠產生『天坑』的石灰岩地區在我國南北都有,尤其是西南地區密度最高。廣西、雲南、貴州三地,僅是赤裸在地表的石灰岩地區面積就達到55萬平方公里,接近法國的國土面積,埋藏地下的那就更多了。」

  雖說我國在地理條件上具備「天坑」成因的地區較多,但范安康表示,「『天坑』是有很嚴格的限定,並且『天坑』的出現和地震沒有關聯。只要仔細看一下最近大量關於各地『天坑』的新聞報道,就可以發現絕大部分都是些幾米或幾十米的小坑,把這些小型地陷說成『天坑』,首先就是不嚴肅、不科學。」他說:「通俗地講,『天坑』必須符合三個條件才能稱為『天坑』。」范安康認為:第一,坑的直徑和深度必須大於100米;第二,發生在石灰岩地區,也是通常說的喀斯特地貌地區;第三,天坑是大型地下河流或溶洞的頂板坍塌形成的,所以天坑必然和地下河或溶洞相連。網路以「天坑」標題吸引讀者

  上海寶山某小區在上月曾傳出突現「天坑」的消息,記者與該小區物業管理人員核實此事得知,其實那個塌陷的小坑只是原來蓋住一個地下廢棄涵洞的木板因年久腐蝕而爛穿,露出廢棄涵洞而已。

  南通港閘區天生港鎮愛國村路邊綠化地內,在6月底塌陷一個數米寬的「天坑」。據記者向當地政府的工作人員了解,那個所謂「天坑」的成因是附近污水處理站的污水接漏井介面處漏水,抽水時壓力過大,又靠近小河,土質鬆軟,造成坍塌,目前已經修復。

  無錫市民在網上發帖,稱無錫新區新洲路和錫賢路的交叉路口出現「天坑」。據當地城管局的工作人員介紹,那裡路面上出現小洞是因為「沙基液化」造成的。所謂「沙基液化」,通俗地理解就是地下含水層因施工引起的震動等多種因素,突然液化,將泥土帶走,形成空洞,就會造成地面的塌陷。

  記者對最近曾經出現「天坑」報道的各地區採訪與核實,除了廣西來賓等少數地區確實出現了「天坑」外,其餘打著「天坑」旗號的均是小型的地面塌陷。

  范安康認為,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地質現象,稍具一點相關知識就不會發生此類「烏龍」。而某網路的一位編輯則揭開了其中的玄機:「因為每天的工作是選稿,所以此類稿件我幾乎都認真閱讀過。從內容和行文看,大部分撰文的記者應該是了解『天坑』知識的。」那麼,為何還有如此之多的張冠李戴呢?這位網路編輯認為,如果不在標題上冠以「天坑」之名,一般情況下網站就不會考慮轉載。「從網站的後台數據看,被冠以『天坑』報道的點擊率明顯比那些老老實實寫地面塌陷的稿件高很多,甚至有些『天坑』報道還在當天被置頂。在這種情況下,記者、編輯們張冠李戴行為的動因就很明顯了。」民眾因不了解「天坑」而恐慌

  因各地頻傳「天坑」消息,引發社會公眾的恐慌情緒。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于海表示:「這是很正常的,人類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永遠存在。」于海告訴記者,他本人對如此多的「天坑」現象也很恐慌。「即便沒有電影《2012》的誘發因素,我也動過是否地震預兆的念頭,這是面對未知現象的正常反應。」

  當記者從地質學角度來解釋天坑現象之後,于海認為,媒體目前關於「天坑」的報道太多,而科學、正確的解釋、引導太少。「對公眾恐慌情緒的平復,媒體的作用很大,現在是需要他們作為的時候。」

  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地質學家道格·格烏澤日前對媒體說:「根據我們的研究,近幾年溶岩地陷發生的情況沒有增多或減少。如果大家覺得變多了,我覺得是媒體關於溶岩地陷的報道多了,而不是溶岩地陷變多了。」

  區分「天坑」也就是格烏澤所說的溶岩地陷和一般的小型地陷,並不是件困難的事。現在是該到了傳遞正確的信息給大眾,以求大眾恢復正常心態的時候。 60%的岩溶塌陷系人為誘發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專家雷明堂稱,從有數據記載至今,我國共有1400多個岩溶塌陷點,塌陷坑有2萬多個,有60%為人為活動所誘發。

  曾有的岩溶塌陷高發期發生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當時,我國工程建築活動頻繁,礦山開發無序,塌陷主要集中在礦區和交通線。據記載,鐵路沿線在上世紀60年代塌陷不到10處,70年代有100多處,80年代則達到了500多處。雷明堂認為:「所以,現階段岩溶塌陷增多並不特別明顯,但是,單個強度確在增強,根本原因可能是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的破壞度增加所致。」

  岩溶塌陷的成因可簡單分成自然和人為因素。「自然造成的塌陷很難監測,因為我們沒有在這些地方(指目前岩溶塌陷密集的山區、農村)設立監測點,這不像地震局,在各地都有監測點。雖然有技術,但經濟上也不允許。」雷明堂說,「但人為造成的塌陷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預防或減輕的。」

  今年4月,武廣高鐵金沙洲段地陷事件被許多地質專家引以為戒。武廣客運專線金沙洲隧道因施工大量抽排地下水引起地陷,鐵道部門為之賠付3000多萬元。四川省地勘局區域地質調查隊總工程師範曉表示:「工程建設首先要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採取相應的工程措施防止地陷。但是現在很多地方沒有嚴格按照程序做。」

  雷明堂則建議相關政府部門能仿效美國,制定岩溶塌陷災害保險法規,實行特殊地區強制保險的保障措施,「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只要在網上輸入房屋的地址,就可以查出這裡的危險性係數,達到規定係數就必須投保。」本報記者 羅震光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