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公博,1949年生,現為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根藝美術學會副主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高公博具有極為豐富的創作想像力和高深的藝術造詣,是中國工藝美術行業界公認的代表人物,為傳承、發展我國黃楊木雕事業做出了顯著的成績,在民間文化和工藝美術界有著重要的影響力。高公博多次在國內外舉辦作品展覽。1988年至1990年,他連續三次榮獲輕工部工藝美術百花獎一等獎。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朽木不可雕,是因為它們腐蝕、開裂。然而,這一鐵律卻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公博打破了——他利用「朽木」飽經風霜的表情,根據其自然姿態,還它們以藝術的生命,稱它們為「天然根意造型雕」。高公博創作的《暮雨歸漁》、《走出戈壁灘》、《點石成金》等作品,充分利用枯木的自然裂紋,表達了藝術家對滄桑歲月的詮釋。

經過四十餘載的藝術探索,高公博在提升傳統圓雕法(三維立體精雕細刻)的同時,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開拓、創新中,成功地創造了「根雕」、「劈雕」、「意雕」三大新型藝術表現手法,讓黃楊木雕走出了數百年困局,成為現代黃楊木雕藝術的開拓者和傳統黃楊木雕藝術的集大成者。

【作品成敗在於藝術構思】

記者:作為國家級的工藝美術大師,您四十多年來執著於黃楊木雕,成就斐然,有何創作心得?

高公博:執著是成功的第一因素。我一直把黃楊木雕視為自己的生命。47年來,我在傳統黃楊木雕的基礎上,分別開拓了「根雕」藝術、「劈雕」藝術和「意雕」藝術,感悟到了「個性是藝術的生命」這一創作原理。唯有個性的發揮,才能求得「構思與眾不同,靈感奇妙非俗,手法別具一格,立意我有人無」。

記者:多數木雕師選材時往往用上好的木料,可您卻反其道而行之,選擇廢棄了的樹根,為什麼?

高公博:材料裡面幾乎都蘊藏著一個個活脫脫的生靈,我在「有意相求,求之不得」中感受到「無意相求反而得意」的魅力所在,廢棄的樹根雖然不美,但往往很可愛!這些特殊的材料在散發著濃濃野趣與奇特洒脫的魅力的同時,激起我無限的創作情思,讓我在「妙趣半成於天,半成於人」的藝術實踐中獲得種種靈感,懂得「凡是成功的作品,往往不在於雕琢的技術,而在於巧妙的藝術構思」 。

記者:人物木雕是您創作的主要題材,但這種題材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座座現代人難以超越的高峰,您又是如何突破的?

高公博:創作實際上是一種勇氣的發揮,當你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的時候,應當在成熟的時機以最大的勇氣衝出來,去尋找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我喜歡制定十年規劃,即在傳統黃楊木雕的基礎上進行十年根雕藝術創作,然後再進行十年劈雕藝術研究,繼之追求十年意雕藝術探索,目前正進行四大名著系列作品的創作,這樣一步一步,就能突破自我,追求到新的藝術境界。

【敲坯機讓木雕失去精華】

記者:作為國家級工藝大師、木雕界的領軍人物,木雕藝術現存的哪些問題令您憂慮?

高公博:首先,木雕藝術的工藝流程消失。以黃楊木雕為例,上個世紀70年代引進的義大利敲坯機,雖然提高了生產效益,卻讓大多數年青人丟失了手工敲坯技法。有些人至今還不懂敲坯技法恰恰是黃楊木雕藝術的精華之所在。除此之外,許多木雕品類發展了電腦設計和電腦雕刻。試想,假如我國的木雕技法都讓電腦所替代,那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能存在嗎?傳統的工藝美術還能成為我們的驕傲嗎?其次,授藝平台鬆散。目前的情況是平台不到位,技藝無法傳授,而生源隨之也會面臨缺少的危機。再次,創新意識淡薄。我國木雕要發展,必須提倡個人的藝術創作能力和藝術成果,鼓勵並提倡「百花齊放」。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還傳統藝術以新的生命。

記者:佘國平大師曾提到有些人專門仿造名家的作品,侵權問題嚴重。您如何看這個問題?

高公博:仿造名家作品,繼而侵權奪利,這不但給大師和藝術家造成傷害,也貽誤了木雕師自己的藝術前程。為改變此狀,政府應以相關法律來規範木雕藝術的發展,對類似侵權典型事例可通過媒體報道和展示真假作品來進行對比,以及利用藝術知識講座鑒別是非。提升真品的親和力,摒棄庸品的生存能量,讓藝術回歸到可信與真誠。

記者:木雕固然值得收藏,但存在怕裂、蟲蛀、不易保存等問題,讓不少藏家望而卻步。您卻讓「朽木」復活,那這些「復活」了的作品市場狀況怎樣?

高公博:木雕材料需要正確選取,這在創作前必須考慮到。為防止開裂,木雕師應當利用已經自然乾燥、具備雕刻條件的木頭。至於保存和防止開裂,在收藏或展示時把握好室內的濕度和溫度即可。我的作品風格多樣,因此能滿足不同愛好與層次的收藏家的需求,也很受社會的喜歡。

【名詞解釋】

根雕:七分自然,三分人工,自然變形與藝術變形相結合,從而達到「天人合一,人天同構」的境界,故作品極其自然、融洽、和諧,極具生機和野趣。

劈雕:將無法用作人物雕刻的木塊劈開,取其劈裂後的自然紋理立意雕刻,一切順乎自然,不作精雕細刻,巧借黃楊木剖開後的自然紋理走勢,採取「粗中有細」的對比手法,精雕人物的面部表情,細膩生動,眉目傳情。

意雕:以順其自然的創作方式,不求形似,力求還天然根塊本來的韻味,使自然形體得以完善體現。

【「子承父業」模式已過時】

記者:刀技是木雕的關鍵,直接關係到作品的成敗,就是所謂的「千刀萬鑿雕出來,一處不慎付東流」。您在用刀方面有哪些心得?

高公博:刀技其實是技法順應藝術構思而發揮的關鍵亮點,我特彆強調「以勢造形、以形取神、繼而以神來強化特殊的藝術效果」。所謂「刀筆傳神」,是指把刀法與書法感悟聯繫在一起,在工與意、氣與質中感受順其自然的創作方式,動刀之處必須與靈感相吻合,並自始至終還物質以生命,這也是藝術所追求的效果和境界。

記者:木雕既然是傳統民間絕活,就勢必面臨著傳承與創新的問題,您覺得當下的藝人在這些領域中做得是否到位?

高公博:「傳承」與「創新」一直是當代木雕藝人所渴望和追求的延續藝術之目的。事實上,我們已經慢慢遠離了「子承父業、世代沿襲」的傳授模式。藝術的傳承應當在大格局的規範中才能得以實現,在重要的非遺品類地區,發展正規職業傳承教育,讓學生在學到技藝的同時,可以享受到學位的同等待遇。只有這樣,藝人們才更能在傳授的過程中融合當今社會的審美觀念,產生新的創作思維。

記者:您如何評價這種正規職業傳承教育培養出來的年輕木雕藝術家?

高公博:年青一代的木雕藝術家大都有新的創作思維和創作技法,但我更希望他們能理解生活、深入生活,追求純樸的藝術品味,用真情打動別人,並能在總結前人的藝術經驗中注重理論、提升自我。

【收藏講究多 木雕需「六美」】

當下的收藏盛行追風、追名,導致各行業大師的作品供不應求。然而,現在徒有虛名的大師很多,什麼樣的木雕作品才真正值得收藏呢?高公博認為,收藏木雕藝術品,需把握其質感的肌理美、造型的動態美、刻畫的表情美、天然的藝術美、外輪廓的線條美和創意的視覺美。只有這樣,木雕藝術才能達到小中見大(氣質),凡中顯美(含蓄),藏中有露(內涵),出其不意(獨具),也才能引起人們的更大興趣。

擺放有說法

由於材質的原因,木雕較玉器、陶瓷、書畫等姊妹藝術品而言似乎更為嬌貴,與牙雕有些相似,那就是很講究「生活環境」——擺放位置。

我們知道,象牙工藝品最怕「笑」,而木雕也是如此,如果所處的環境過於乾燥、長時間在烈日下暴晒或空調風口對著直吹,木雕就可能開裂;同時,在很潮濕的環境里,部分木雕工藝品就會「長毛」,木質腐朽。開裂或「長毛」,都會讓木雕的藝術價值或經濟價值打折扣,因此,太潮濕或太乾燥的環境都不適合木雕「生存」,要控制好溫度和濕度;在擺放木雕藝術品的時候,應該有意識地避開窗口等受日晒處,防止空調直吹。

還有一點,木雕工藝品千萬不要擺放在離明火、火爐太近的地方,否則一旦火和木雕「親熱」起來給烤了,後果可不堪設想。

【護理三部曲】

一、木雕怕過於乾燥,也怕過於潮濕,所以不宜用帶水的毛巾擦拭,應用含蠟質的或含油脂的純棉毛巾擦拭為佳。

二、如果發現木雕工藝品的光澤不好,可以用刷子將上光蠟塗於木雕工藝品的表面,用抹布擦一下拋光即可,也可以像對待紅木傢具那樣,用純棉毛巾蘸一些核桃仁油輕擦在木雕工藝品的表面。

三、木雕真的出現開裂等情況,緊張也沒用,只好請搞紅木傢具維修的木工師傅處理一下了。

(記者 吳聿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