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汽车零部件专业技术交流平台

导读

刚做审核员那会,在审核开始前,师父就让我准备好三个法宝:控制计划、生产计划、生产线物流规划图,前两个想必大家并不陌生,第三个到底有什么乾坤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很多朋友一到生产现场,就会感觉有些晕,确实,看到那些轰鸣的设备、忙碌的工人、快速流转的物料,能不晕的一定是「老司机」了。

为什么会晕,小唐老师想,主要还是你对生产现场一些接触的「对象」不熟悉,找不到头绪。

在《外行如何「装」内行里》(点击可查看),小唐老师曾简单的介绍过,在生产现场如何打开突破口的方法,在这里,我们换个角度,看看这些「对象」到底有哪些!

1

几个「对象」

好羡慕韦小宝呀,有这么多对象!

不用羡慕,跟著小唐老师,我们也有!

当我们来到一家生产型企业时,在想看其生产过程。最先接触的「对象」就是工厂了。

规模比较大的企业,可能有好几个工厂,比如大众上海这边就有一厂、二厂、三厂。

工厂

工厂下面的「对象」,一般就是车间了。

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汽车行业还好,房「间」里面确实生产「车」的,叫「车间」。

那生产牛奶的干嘛不叫「奶间」,生产鞋子子干嘛不叫「鞋间」,生产生姜的干嘛不叫「生间」?

生间?谁说没有「生煎」?话说,这会还真有点饿

其实,「车间」不是指生产的东西,以前的生产现场都有车床、铣床等大型工业设备,叫著叫著,沿用下来就是就是「车间」了,这和「马路」的由来是一样一样的。

比如大众有车身车间、油漆车间、总装车间等。

车间

车间下面有「对象」吗?

当然,那就是「生产线」指从原料进入生产现场开始,经过加工、运送、装配、检验等一系列生产活动所构成的路线。

装配生产线

生产线下面还有「对象」吗?

那当然,一开始小唐老师不就说了嘛,咱「对象」也不少!生产线下面的就是今天的重点「工位」了。

工位是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在工位上安排人员、设备、原料工具进行生产。

工位还可以理解为一人区的作业内容,在以人手工作业或一人为主的生产过程中,一个人一个工位。

工位

要是再细分下来,我们还有「工序」、「工步」等对象,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2

工位设计的一些理念

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工位的重要性无可置疑,正是一个个的工位形成了工序、工序再形成整个生产过程。这里,我们就来谈谈工位设计的一些理念。

避免「过细」

如果将工位比作一段一段的水管,可能会容易理解这一点。

工位设计的第一个理念就是尽量保证水管的「均匀性」,避免「过细」水管段的出现,因为整个水管的流量就是受制于「最细」的那段,「过细」会带来其他「粗段」的浪费。

虽然每个人都有胃,但胃的结构却是最不合理的工位

这个「水管」概念非常重要,后面要谈的很多工位布局都可以用它来帮助理解。

把操作人员当「傻子」

曾经和一个精益生产专家聊天的时候,他向我描绘了两张关于牛吃草的经典图片。

第一张图片,牛是用绳扣在一个木桩上,绳长10米,牛就在这木桩为圆点,半径为10米以内的圆内(草地上)吃草。

一天过后,会发现被被牛吃的草的地方都在圆内,但区域上不规则。

白色区域为草被吃光的区域

第二张图片和第一张很类似,只不过将扣牛的绳子换成不能弯曲的棍子。

一天以后,看到的景象如下图。

最外面白色为草被吃光的区域

只是将软绳换成了硬棍,随机的白色区域不见了,换成的是一个规则的圆环。

其精髓在于,将牛(人)的自由度降低后最小,小到连想犯错误(浪费)的机会都没有。

这也是为什么,当你去日本的生产现场,你会发现他们的工位设计都很紧凑,极限的时候,你想多放一箱多余的物料都不行,多走一步都没空间。

「信息」同样重要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生产现场的操作人员,你会和什么东西打交道?

相信很多朋友,第一个出现在脑海的就是「物料」,物流(物料的流动),其实伴随著物料流动还有「信息的流」。

其实,不仅是制造环节,就连整个供应链,都充斥著各种信息流。

对于操作工来说,经常碰到的就是不同车型、高低配零件共线生产的情况,如果物料的「信息」如何进行区分,不仅要考虑看板的拉动,还要在工位的物料的摆放防错方面下些功夫。

不同螺丝的顺序防错

两种方式有改变吗?

方式一,操作人员各干各的,彼此没有交流

方式二,面对面工作,可平衡各自生产速度

该放哪放哪——5S

在《5S=扫扫地,搞搞卫生?》(点击可查看),小唐老师曾详细分析过5S的内涵。

日本人将5S视为一切管理的基础,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将整顿中的定置定位作一个强调。

主要是几个常识类的要求:

a. 物料放置位置需考虑:重物在下,轻物在上;易损物品要固定,易倒物品要挤压住;长物要放倒;

b. 立体堆放的材料和物品要限制堆放高度,最高不得超过底边长度的三倍;

c. 对安全通道和堆放物品的场所要划出明显的界限或架设围栏;

d. 使用频率高,即经常使用的工具、物品放在附近;不常用的东西应整齐地放入箱、柜内,或物品架上;很少用的东西应放进公用箱、柜内,由专人妥善保管。

待加工零件、已加工零件、作业工具,检查工具

记录表、小物盒 放置区域

到一个有底蕴的公司,连地上的标线看起来都非常的和谐舒服。

3

实际工位怎么看?

上面说了些理念(理论),总觉得不是很得劲。就像小唐审核时喜欢看现场一样,我相信你也一样,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实际的案例。

水平与垂直

还记得上面提到的「过细」水管段吗?

上面的改变,相当于多个相对「粗细不均的」水管变成的「细而独立」的水管。

除了「流速」快之外,生产的柔性也大大增加,唯一需要注意的是,A、B、C三者之间的节拍是否均衡。

对于复杂的生产过程,可以采用VSM的方法(价值流程图)进行分析。

U型生产线

对于U型生产线,首先的要求就是逆时针。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逆时针?

小唐老师查了些资料,有下面几种观点。

a. 右撇子多

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右手比左手孔武有力得多,也灵活得多,逆时针时,右手先接触到零件(想不通的朋友可以代入到U型图里感受下),直接就可以进行相对「复杂」、「有力」的活动。

如果顺时针,则左手先接触到零件,左手转到右手的动作是种「浪费」。

b. 配料方便

开车的朋友,都知道交规规定要靠右行驶的。

配料车也是车,所以也要靠右进行配料,先到的为入口,后过的为出口,如果料放的位置是在内部(下图中物料1),所以要逆时针。

当然物料在外面(上图中物料2),逆时针就有些别扭了(和物流方向相反了)。

另外,一个容易忽略的地方是,除了逆时针,这里还有个关键词——U型。

U型的目的是希望员工能够实现一人多机(如下图)。因此员工是动态的,称之为「巡回作业」。

除了U型,逆向之外,在工位设计还要考虑出入口一致:假设出入口不一致,当一件产品生产完了,操作工要去重新取一件原材料的话,就会空手(手上没有材料可以生产)从成品产出口走到原材料投入口,这段时间是浪费。

大通铺/一字型

有些工厂虽然采用了U型,也是逆向了,出入口也一致了,可是看上去还是不舒服(下图)。

为什么呢?因为几个U之间没有关联。

没有关联又怎么样呢?没法直接「流动」,产生半成品,产生包装、物流的成本。

那怎么办?尽量设计成大通铺(如下图)。

有时候,为了保证顺畅的流通,在厂房条件有限制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牺牲U字形,如下面的一字形(一笔画到底)。

同上面强调的一样,这个「一」字画得越长,对各个小工位之间的平衡性要求也就越高(因为节拍会有差异),前期的设计难度也就越大。

有人可能会问到底怎么去平衡呢?

这里给些工位平衡的简单思路(下图)。

鸟笼型

鸟笼型的设计,操作工被设备包围(像鸟笼中的鸟一样),一般呈三角形或四角形布局。

操作人员可以操作多台同类设备,但是这种布置不利于物流和人流顺畅,并且不便调整作业人员操作台数,柔性较差。

孤岛型

孤岛型的设计,操作工可以操作多台不同类设备,产品也能够在各设备之间顺畅、连续地流转,每个作业人员的步行时间也相对较短(如下图)。

但局限在于,单元与单元之间会被隔离,不利于物流和人流顺畅。

如产量变化时不便调整作业员操作台数,作业人员进行作业再分配也比较困难,作业员之间也不便相互帮助,很难做到少人化、柔性不高。

上面提到的只是些理想化的模型,有些模型虽然有局限性,但也有其合适其生存的土壤(如下图)。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