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能力又叫认知能力,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并转换成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能力过程,觉察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而提高注意力又是提高觉察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

客观世界的各种现象所代表的信息首先是通过人的感官到达大脑后才能被人们所感受和觉察,然后逐步被人们所认识的,可以说感官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口,感知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观察是个体按预定目的主动考察事物的感知觉过程,是感知觉活动的高级形式。观察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一切新发现、新创造都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被达尔文誉为「举世无双的观察家」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通过几十年艰苦顽强的观察,撰写出了10卷巨著《昆虫记》。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总结其一生观察经验,创立了观察天象的方法,促进了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可以说,没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创新活动是不能完成的,我们来看历史上的一个例子。16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因为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就是这告诉人们的。不细心观察的人们也经常看到凋落的树叶缓慢地下落,而成熟的果子却迅速坠地,他们忽视了另外一些情形,从悬崖上落下的石头,大小不同却总是同时落到深谷的底部。惟有天才的科学家伽利略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些现象及其背后的意义,1590年的春大,伽利略登上著名的比萨斜塔,让两个体积一样但重量不同的金属球同时升始落下,他的学生们都亲眼见到这两个球同时著地。这样就证明了现在中学教科书中一条基本的物理定律: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与其本身重量无关。

创新者在观察中取得的杰出成就,与他们在平时十分注重观察,注重发展白己的观察品质是分不开的,巴甫洛夫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并告诫学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弗菜明也说过:「我的唯一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

高质量的观察来自良好的观察品质,良好的观察品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观察的速度和厂度。观察的速度表现在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多的观察信息,观察的广度表现在能在同一观察情景中掌捏较广泛的事物特征。

第二,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整体性表现在能够把握观察对象的整体结构,确定所观察事物在分类体系中的地位;观察的概括性表现在能明确观察现象的性质,揭示事物活动的一般规律。

第三,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敏锐性表现在能察觉事物的细节,注意到习以为常变化中泄露出来的一些不寻常的信息;观察的深刻性表现在能从表面现象中洞悉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第四,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观察的计划性表现在观察者从预定目的出发来安排观察的对象、顺序,逐步推进以把握事物发展的进程;观察的灵活性表现在能根据观察情况来调整观察任务和观察策略,以实现观察目的。

显然,在良好的观察品质中,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肤觉感受能力的高低已退居次要地位,而判断、推理等高级认识活动起著重要作用,这意味著,单纯的感官条件不能决定观察品质的好坏,观察品质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得到发展,创新者良好的观察品质使得他们通过观察把握了事物的特征和活动规律,从而能够在创新活动中揭示、利用和改造事物。

那么,怎样发展良好的观察品质呢?

1、积极主动的态度。

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注意细心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捕捉平凡现象中发生的一些不寻常变化,发现纷繁杂乱的事物中存在的规律性,观察品质是在多次观察活动中提高的,只要在平时能多看、多听、多闻多尝、多摸、调动身体的多种感官去感受,去发现,消除对周围环境的漠不关心和习以为常,观察品质便会在一次次观察活动中发展起来。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里的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绘画、书法、体育、实验操作等课程都涉及观察品质培养内容,应好好利用。

观察前有关知识的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观察对象有关的知识准备;二是与观察本身有关的知识(包括观察的程序、方法等)准备,假设要观察玉米,在观察前就应该对有关玉米的知识,如玉米的形态、品种、生长规律及有关的植物学知识有所了解。观察前知识准备得越充分,对观察的对象的感知就越精确,收获也越大。如果观察前无知识准备、在观察屮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另外,在观察前要明确观察的程序和方法,观察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事前要制定观察计划,设计科学周密的观察程序,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这样才能使观察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如观察教师演示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实验,首先要注意观察教师怎样做实验准备,如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擦拭试管等;其次要观察实验操作的方法,注息教师怎样倾倒浓硫酸,怎样放入铜;最后要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特别是生成物质的形态、颜色等;在观察过程中,还要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并进行积极思考。对于这种复杂的观察任务,如果无计划、无步骤地观察.就可能顾此失彼。

2、认真思考:用「心」去观察。

观察过程中,经常要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干扰,如粗心大意、意志薄弱、情绪急躁等,还受到各种客观困难的阻碍,如观察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时,青蛙突然死掉。因此,在观察过程中一定要细心谨慎、戒骄戒躁、勇于克服困难。观察与一般的知觉不同,观察过程总是伴随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有人把观察称为「思维的知觉」。贝弗里奇指出:「所谓观察不仅止于看见事物,还包括思维过程在内。一切观察都包含有两个因素:感官知觉因素(通常是视觉)、思维要素」这就要求观察时,一定要进行积极的思考。如在观察铜与浓硫酸反应时,观察仔细认真的同学就能发现反应生成物先呈现黑色,以后乂变成蓝色,而教材中说生成的硫酸铜是蓝色的,这时就要开动脑筋,深入想想「为什么」,经过一番探讨终于明白,黑色物质不是硫酸铜,而是反应的中间产物氧化铜,氧化铜继续与浓硫酸反应才生成蓝色的硫酸铜,这样就明白了反应的机理,深化了有关知识。由这个例子可见,观察一定要仔细,还要不断思考。

3、培养观察的优秀品质。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明确观察目的性,把握观察的对象、要求、方法和步骤,使观察具有条理性,能统观全局,有条不紊地进行观察,同时,要力求理解所观察的内容,在观察活动中,能敏锐地发现为一般人所不容易发现或容易忽略的东西。同时,既要注意搜索那些预期的事物.还要注意观察那些意外的情况。我们需要把观察力的各种优秀品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自已能按照预定的目标,去获得系统的理解的、深刻的、直实可靠的感性知识。

4、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人的同围环境是复杂而千变万化的,人就要能从周围环境中优先地分出感知的对象,目的性越强,感知越清晰。当同学们明了目的任务后,才能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对象上,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对观察的对象有清晰的感知。学生在学习中应按老师的教导和教材的需要,确定明确的观察目的,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主要对象上,争取得到好的观察效果。如果漫无目的地浏览一番,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就必然降低学习效果,只要明确观察目的,竭力去「捕捉」新鲜事物,那么就一定能发展观察力。

5、观察与言语活动相结合。

言语活动的参加可以大大提高观察的质量,这是因为在观察前,观察的目的、任务总是用言语来表述的,言语有利于你的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观察的客体上,在观察过程中,对观察对象作言语描述,可以使人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和清楚。如某人在描绘他所观察的鸟类标本时发现,「脖子上的白色逐渐变成浅灰色,而背部是墨绿色的」,可以促进他对标本鸟羽毛色调的观察。

6、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

把广阔的兴趣和中心兴趣结合起来,形成浓厚的观察兴趣,这是增强观察力的重要条件。因为兴趣可以增强求知欲,提高观察的敏锐性。

7、拟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为了保证观察活动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需要拟定周密的观察计划,明确规察的对象、任务和要求、步骤及方法, 做到心中有数、系统进行。计划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表象的形式保留在头脑中,可视情况而定。

8、坚持写观察记录或观察日记

写观察记录或观察日记对于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智力都是有现实作用的,同时还可培养持之以恒的自觉精神。

9、善于运用书中的知识去观察

为什么有很多人读了书不会用呢?培根说:「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全凭观察得之。」所以,你应学会灵活运用书中的知识,去细致、深入地观察客观事物。

10、了解观察类型和技巧。

了解有关观察类型和技巧的知识,在观察中加以灵活运用,有助于提高观察水平。观察从性质上可以分为描述性观察、分析性观察、实验观察三种类型。

(1)、描述性观察。这种观察目的是全面系统地了解事物外部表现,获得有关感性材料;观察方法要有顺序性,以保证观察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观察结果要用语言文字或图画表格来描述。这种观察是比较初级的基础性观察,观察过程主要是通过知觉获取信息,不需要进行复杂的思维,但要求较好的记忆能力特别足表象记忆能力。

(2)、分析性观察。这种观察要求回答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是借助于思维,观察反映事物特点、本质、规律的那些外部表现;这种观察要按逻辑顺序进行,以便于形成一定的概念和判断。这种观察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强调透过外部表现探求事物本质,因此要求具有较高的观察力。

(3)、实验观察。实验是根据一定目的,人为地设置条件,使所希望的现象产生或对其进行控制的研究方法。实验是和观察相联系的,可以笼统地说实验就是特定条件下的观察。人们在观察自然事物的基础土,提出一种假说,要通过实验验证它,由此可以说观察是实验的前提,实验是观察的验证,实验本身又是一种特殊的观察。

观察是有一定技巧的,能否掌握这些技巧是影响观察力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要提高观察力,具体应掌握如下技巧:

第一,观察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要根据事物的特点和观察目的确定观察顺序,可以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观察;也可以按照方位顺序进行观察;还可以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观察。例如,观察一个人的外貌,可以先整体观察其外形,然后集中观察其面部。

第二,观察要抓重点,找特点。事物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各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观察要找出特点;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还要根据观察目的要求进行重点观察。伽利略在教堂做礼拜时,观察到吊灯虽然摆动的幅度在逐渐减小,但是每次摆动的时间看上去是相同的,由于这个特点的发现,他提出了单摆等时性原理(单摆振动周期和振幅无关),我们在观察中也要注意发现事物的特点。例如,在观察青蛙的成长过程时,要重点观察从卵到蝌蚪到蛙形态的变化,找出各自的特点。

第三,观察要多角度、多侧而。有句古诗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是观察一座山,观察的角度、侧面不同,所看到的结果也大不相同。只有在多种条件和情景下进行观察,才能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

第四,观察中要有比较和分析。观察不仅要了解某一事物「是什么」,还要了解「为什么」,要获得规律性认识,就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和综合。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进行分析性观察的结果。魏格纳卧病在床,百无聊赖时经常凝视挂在墙上的地图,有一次他观察到大西洋两岸的弯曲非常相似,要是把它们合在一起,简直就像一块大陆。可是为什么现在是分开的呢?是不是过去曾经是整块大陆呢?经过深入分析,他构想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敏锐的观察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在不断的练习和训练中提高。让我们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