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能力又叫認知能力,是通過人的感覺器官對外界事物的反映並轉換成信號傳遞到大腦的能力過程,覺察可以是被動的,也可以是主動的,而提高注意力又是提高覺察能力的重要條件之一。

客觀世界的各種現象所代表的信息首先是通過人的感官到達大腦後才能被人們所感受和覺察,然後逐步被人們所認識的,可以說感官是人們認識世界的窗口,感知覺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開始。觀察是個體按預定目的主動考察事物的感知覺過程,是感知覺活動的高級形式。觀察在創新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一切新發現、新創造都是建立在觀察基礎之上的。被達爾文譽為「舉世無雙的觀察家」的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通過幾十年艱苦頑強的觀察,撰寫出了10卷鉅著《昆蟲記》。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總結其一生觀察經驗,創立了觀察天象的方法,促進了近代天文學的發展。可以說,沒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創新活動是不能完成的,我們來看歷史上的一個例子。16世紀以前,人們一直認為物體自由下落的速度與物體的重量成正比,因為古代哲學家亞裏士多德的《物理學》就是這告訴人們的。不細心觀察的人們也經常看到凋落的樹葉緩慢地下落,而成熟的果子卻迅速墜地,他們忽視了另外一些情形,從懸崖上落下的石頭,大小不同卻總是同時落到深谷的底部。惟有天才的科學家伽利略敏銳地覺察到了這些現象及其背後的意義,1590年的春大,伽利略登上著名的比薩斜塔,讓兩個體積一樣但重量不同的金屬球同時升始落下,他的學生們都親眼見到這兩個球同時著地。這樣就證明瞭現在中學教科書中一條基本的物理定律:物體自由下落的速度與其本身重量無關。

創新者在觀察中取得的傑出成就,與他們在平時十分注重觀察,注重發展白己的觀察品質是分不開的,巴甫洛夫一直把「觀察,觀察,再觀察」作為座右銘,並告誡學生「不學會觀察,你就永遠當不了科學家」。英國著名的細菌學家弗菜明也說過:「我的唯一功勞是沒有忽視觀察」

高質量的觀察來自良好的觀察品質,良好的觀察品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觀察的速度和廠度。觀察的速度表現在能在較短的時間裡獲得較多的觀察信息,觀察的廣度表現在能在同一觀察情景中掌捏較廣泛的事物特徵。

第二,觀察的整體性和概括性。觀察的整體性表現在能夠把握觀察對象的整體結構,確定所觀察事物在分類體系中的地位;觀察的概括性表現在能明確觀察現象的性質,揭示事物活動的一般規律。

第三,觀察的敏銳性和深刻性。觀察的敏銳性表現在能察覺事物的細節,注意到習以為常變化中泄露出來的一些不尋常的信息;觀察的深刻性表現在能從表面現象中洞悉事物的本質特徵,揭示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繫。

第四,觀察的計劃性和靈活性。觀察的計劃性表現在觀察者從預定目的出發來安排觀察的對象、順序,逐步推進以把握事物發展的進程;觀察的靈活性表現在能根據觀察情況來調整觀察任務和觀察策略,以實現觀察目的。

顯然,在良好的觀察品質中,視覺、聽覺、嗅覺、味覺 膚覺感受能力的高低已退居次要地位,而判斷、推理等高級認識活動起著重要作用,這意味著,單純的感官條件不能決定觀察品質的好壞,觀察品質可以通過後天的培養和鍛煉得到發展,創新者良好的觀察品質使得他們通過觀察把握了事物的特徵和活動規律,從而能夠在創新活動中揭示、利用和改造事物。

那麼,怎樣發展良好的觀察品質呢?

1、積極主動的態度。

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注意細心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捕捉平凡現象中發生的一些不尋常變化,發現紛繁雜亂的事物中存在的規律性,觀察品質是在多次觀察活動中提高的,只要在平時能多看、多聽、多聞多嘗、多摸、調動身體的多種感官去感受,去發現,消除對周圍環境的漠不關心和習以為常,觀察品質便會在一次次觀察活動中發展起來。值得一提的是,學校裏的物理、化學、生物、音樂、繪畫、書法、體育、實驗操作等課程都涉及觀察品質培養內容,應好好利用。

觀察前有關知識的準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與觀察對象有關的知識準備;二是與觀察本身有關的知識(包括觀察的程序、方法等)準備,假設要觀察玉米,在觀察前就應該對有關玉米的知識,如玉米的形態、品種、生長規律及有關的植物學知識有所瞭解。觀察前知識準備得越充分,對觀察的對象的感知就越精確,收穫也越大。如果觀察前無知識準備、在觀察屮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收不到應有的效果。另外,在觀察前要明確觀察的程序和方法,觀察是一項很複雜的工作,事前要制定觀察計劃,設計科學周密的觀察程序,選擇合適的觀察方法,這樣才能使觀察有計劃、有步驟、有系統地進行。如觀察教師演示銅與濃硫酸反應的化學實驗,首先要注意觀察教師怎樣做實驗準備,如選擇需要的實驗器材、擦拭試管等;其次要觀察實驗操作的方法,注息教師怎樣傾倒濃硫酸,怎樣放入銅;最後要觀察化學反應的過程,特別是生成物質的形態、顏色等;在觀察過程中,還要注意傾聽老師的講解並進行積極思考。對於這種複雜的觀察任務,如果無計劃、無步驟地觀察.就可能顧此失彼。

2、認真思考:用「心」去觀察。

觀察過程中,經常要受到多種心理因素的幹擾,如粗心大意、意志薄弱、情緒急躁等,還受到各種客觀困難的阻礙,如觀察青蛙的生長發育過程時,青蛙突然死掉。因此,在觀察過程中一定要細心謹慎、戒驕戒躁、勇於克服困難。觀察與一般的知覺不同,觀察過程總是伴隨積極的思維活動,因此,有人把觀察稱為「思維的知覺」。貝弗裏奇指出:「所謂觀察不僅止於看見事物,還包括思維過程在內。一切觀察都包含有兩個因素:感官知覺因素(通常是視覺)、思維要素」這就要求觀察時,一定要進行積極的思考。如在觀察銅與濃硫酸反應時,觀察仔細認真的同學就能發現反應生成物先呈現黑色,以後乂變成藍色,而教材中說生成的硫酸銅是藍色的,這時就要開動腦筋,深入想想「為什麼」,經過一番探討終於明白,黑色物質不是硫酸銅,而是反應的中間產物氧化銅,氧化銅繼續與濃硫酸反應才生成藍色的硫酸銅,這樣就明白了反應的機理,深化了有關知識。由這個例子可見,觀察一定要仔細,還要不斷思考。

3、培養觀察的優秀品質。

在學習活動過程中,明確觀察目的性,把握觀察的對象、要求、方法和步驟,使觀察具有條理性,能統觀全局,有條不紊地進行觀察,同時,要力求理解所觀察的內容,在觀察活動中,能敏銳地發現為一般人所不容易發現或容易忽略的東西。同時,既要注意搜索那些預期的事物.還要注意觀察那些意外的情況。我們需要把觀察力的各種優秀品質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自已能按照預定的目標,去獲得系統的理解的、深刻的、直實可靠的感性知識。

4、要有明確的觀察目的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的感知活動。人的同圍環境是複雜而千變萬化的,人就要能從周圍環境中優先地分出感知的對象,目的性越強,感知越清晰。當同學們明瞭目的任務後,才能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觀察的對象上,纔能有的放矢地進行細緻的觀察,才能對觀察的對象有清晰的感知。學生在學習中應按老師的教導和教材的需要,確定明確的觀察目的,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觀察的主要對象上,爭取得到好的觀察效果。如果漫無目的地瀏覽一番,東張西望,心不在焉,就必然降低學習效果,只要明確觀察目的,竭力去「捕捉」新鮮事物,那麼就一定能發展觀察力。

5、觀察與言語活動相結合。

言語活動的參加可以大大提高觀察的質量,這是因為在觀察前,觀察的目的、任務總是用言語來表述的,言語有利於你的注意力長時間地穩定在觀察的客體上,在觀察過程中,對觀察對象作言語描述,可以使人對事物的認識更加準確和清楚。如某人在描繪他所觀察的鳥類標本時發現,「脖子上的白色逐漸變成淺灰色,而背部是墨綠色的」,可以促進他對標本鳥羽毛色調的觀察。

6、培養濃厚的觀察興趣。

把廣闊的興趣和中心興趣結合起來,形成濃厚的觀察興趣,這是增強觀察力的重要條件。因為興趣可以增強求知慾,提高觀察的敏銳性。

7、擬定周密的觀察計劃。

為了保證觀察活動有系統、有步驟地進行,需要擬定周密的觀察計劃,明確規察的對象、任務和要求、步驟及方法, 做到心中有數、系統進行。計劃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表象的形式保留在頭腦中,可視情況而定。

8、堅持寫觀察記錄或觀察日記

寫觀察記錄或觀察日記對於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發展智力都是有現實作用的,同時還可培養持之以恆的自覺精神。

9、善於運用書中的知識去觀察

為什麼有很多人讀了書不會用呢?培根說:「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全憑觀察得之。」所以,你應學會靈活運用書中的知識,去細緻、深入地觀察客觀事物。

10、瞭解觀察類型和技巧。

瞭解有關觀察類型和技巧的知識,在觀察中加以靈活運用,有助於提高觀察水平。觀察從性質上可以分為描述性觀察、分析性觀察、實驗觀察三種類型。

(1)、描述性觀察。這種觀察目的是全面系統地瞭解事物外部表現,獲得有關感性材料;觀察方法要有順序性,以保證觀察的全面性和準確性;觀察結果要用語言文字或圖畫表格來描述。這種觀察是比較初級的基礎性觀察,觀察過程主要是通過知覺獲取信息,不需要進行複雜的思維,但要求較好的記憶能力特別足表象記憶能力。

(2)、分析性觀察。這種觀察要求回答的不是「是什麼」,而是「為什麼」,是藉助於思維,觀察反映事物特點、本質、規律的那些外部表現;這種觀察要按邏輯順序進行,以便於形成一定的概念和判斷。這種觀察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強調透過外部表現探求事物本質,因此要求具有較高的觀察力。

(3)、實驗觀察。實驗是根據一定目的,人為地設置條件,使所希望的現象產生或對其進行控制的研究方法。實驗是和觀察相聯繫的,可以籠統地說實驗就是特定條件下的觀察。人們在觀察自然事物的基礎土,提出一種假說,要通過實驗驗證它,由此可以說觀察是實驗的前提,實驗是觀察的驗證,實驗本身又是一種特殊的觀察。

觀察是有一定技巧的,能否掌握這些技巧是影響觀察力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要提高觀察力,具體應掌握如下技巧:

第一,觀察要遵循一定的順序。要根據事物的特點和觀察目的確定觀察順序,可以從整體到部分,再從部分到整體觀察;也可以按照方位順序進行觀察;還可以按照邏輯順序進行觀察。例如,觀察一個人的外貌,可以先整體觀察其外形,然後集中觀察其面部。

第二,觀察要抓重點,找特點。事物之間的區別就在於各有不同的特點,因此觀察要找出特點;在全面觀察的基礎上,還要根據觀察目的要求進行重點觀察。伽利略在教堂做禮拜時,觀察到吊燈雖然擺動的幅度在逐漸減小,但是每次擺動的時間看上去是相同的,由於這個特點的發現,他提出了單擺等時性原理(單擺振動週期和振幅無關),我們在觀察中也要注意發現事物的特點。例如,在觀察青蛙的成長過程時,要重點觀察從卵到蝌蚪到蛙形態的變化,找出各自的特點。

第三,觀察要多角度、多側而。有句古詩說:「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同樣是觀察一座山,觀察的角度、側面不同,所看到的結果也大不相同。只有在多種條件和情景下進行觀察,才能獲得較為全面的認識。

第四,觀察中要有比較和分析。觀察不僅要了解某一事物「是什麼」,還要了解「為什麼」,要獲得規律性認識,就要進行深入的分析、比較和綜合。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進行分析性觀察的結果。魏格納臥病在牀,百無聊賴時經常凝視掛在牆上的地圖,有一次他觀察到大西洋兩岸的彎曲非常相似,要是把它們合在一起,簡直就像一塊大陸。可是為什麼現在是分開的呢?是不是過去曾經是整塊大陸呢?經過深入分析,他構想出了「大陸漂移假說」。

敏銳的觀察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在不斷的練習和訓練中提高。讓我們把「觀察、觀察、再觀察」作為座右銘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